(完整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格式:doc
- 大小:149.52 KB
- 文档页数: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09修正)【法规类别】消费者权益保护【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8号【修改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2013)【发布部门】201【发布日期】2009.08.27【实施日期】2009.08.27【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一号公布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第三章经营者的义务第四章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五章消费者组织第六章争议的解决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第三条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本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一)特点:1、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却没有规定相应的义务(当然不等于没有义务),表明了该法向消费者利益适当倾斜的特点。
2、强调经营者与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
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3、列举消费者的权利达9项之多,体现出较高的保护水平,甚至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4、鼓励、动员全社会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同承担责任,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
(二)适用对象:1、消费者为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适用本法。
2、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参照本法执行。
3、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适用于本法。
二、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一)消费者权利:监督批评权、受尊重权、获得相关知识权、结社权、获得赔偿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知悉真情权、安全保障权(二)经营者的义务:1、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约定不得违法)2、履行“三包”的义务。
国家对少数商品(主要是涉及大多数消费者利益及关系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实行三包。
第45条规定: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
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3、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
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三、消费争议的解决(一)争议解决的途径: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和解(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4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4条案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塌槐磨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那么经销商就不能以租赁为由要求交纳相关费用,你与经销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24、25条、第56对退货有明确规定.第24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商家欺骗消费者赔偿法1、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如果有欺诈行为,要对消费者进行3倍赔偿,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新消法欺骗消费者商家给予3倍赔偿是获赔的最低限度.2、从立法目的.商家欺骗消费者可以要求3倍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四十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团斗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12315实体店退货规定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费》是可以退货的.1、按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明神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2、其中: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扩展资料: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1;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实体店买东西退货法律您好!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费》是可以退货的.1、按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2、其中: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扩展资料: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实体店买的东西,没有法律2113支持无理由退货.法律规定是已经交易成功并且履行的合同,是不能解除的.至于无理由5261退货,属于商家的4102经营手段,是为了赢得顾客的好感而作出的与合同法相违背的行为.1653《合同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专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属消费者退换货最新法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新三包法退货规定:1、产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退货时,销售者应当按发票价格一次退清货款,然后依法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或者按购销合同办理.2、在三包有效期内,符合换货条件的,销售者因无同型号同规格产品,消费者不愿调换其他型号、规格产品而要求退货的,销售者应当予以退货;有同型号同规格产品,消费者不愿调换而要求退货的,销售者应当予以退货,对已使用过的商品按本规定收取折旧费.折旧费计算自开具发票之日起至退货之日止,其中应当扣除修理占用和待修的时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那么经销商就不能以租赁为由要求交纳相关费用,你与经销商.(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4一、引言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是一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维权案件逐渐增多。
其中,消保法第24条关于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经营者义务的规定,成为了消费者维权的重要法律依据。
本文将对消保法第24条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在实际案例中如何运用该条款维护消费者权益。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4条的概述1.立法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忽视消费者权益,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遭受损失。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中,第24条对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和经营者的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
2.法律条款内容概述消保法第24条分为两款,第一款规定了消费者的权益保障,第二款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
第一款全文为:“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下列权益:(一)依法享有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障;(二)依法享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真实、合法、合理的权益;(三)依法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益;(四)依法享有公平交易、拒绝强制交易的权益;(五)依法享有个人信息保密的权益;(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益。
”第二款全文为:“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商品和服务。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4条的具体解读1.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根据消保法第24条第一款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障、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真实、合法、合理的权益、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益、公平交易、拒绝强制交易的权益、个人信息保密的权益等。
这些权益保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2.经营者的义务根据消保法第24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效日期:( 1991-05-0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第三条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祖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颁布实施,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了很大作用。
但在该法的运作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一、该法适用范围上的不确定性。
任何一部法律都有此独特的调整对象,否则难以独立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不例外。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该法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争议。
主要表现为:(一)消费者定义的模糊性。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 条将消费者定义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应该说这一规定是笼统的,不明确的。
就个人而言,一个商人为他的办公室购买一台电风扇,该商人的购买行为是否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就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义来看是很难加以确认的。
因为该商人购买的电风扇的行为可能同时产生这样的效果:即既改善了工作条件,又方便了其生活,对其生产、生活都有利,若因该电风扇质量产生法律上的诉讼,该商人能否以消费者身份起诉呢?另外就单位而言,能否作为消费者呢?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明确规定单位不能作为消费者,因为单位生活消费最终表现为个人消费,而我国对其未作明确回答。
针对我国消费者定义的模糊性,建议将其定义为:任何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直接和它的贸易,商业、生产或职业有关的自然人。
(二)关于商品、消费品的范畴的不确定性。
对于商品、消费品的范畴,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无直接规定,就商品而言,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人工产品,也包括天然物品,而商品中能够作为消费品的也只是部分,英国1987年《消费者保护法》给消费品下的定义为:“消费品指人们一般打算将其应用于个人使用或消费的产品”,并作了除外规定,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做了类似规定,可见国外对消费品的规定是严密和明确的,我国也应做类似的明确的规定,采取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立法方式。
(三)关于经营者的规定,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给经营者下了定义,但作为经营者的生产者的含义是什么,销售者包括什么范围,在目前的法律中,也找不到明确的条文。
在国外,没有采用经营者的提法,更多的是生产者,供应者、销售者,并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
因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要经过诸多环节,涉及到很多主体,谁将对消费者负责,即明确经营者的含义,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可以向谁提出索赔。
同时,也能够明确谁将承担经营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二、关于生产者广告效力的问题。
广告是经营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向公众推销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生产者利用广告来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促进销售,本无可厚非。
但对于广告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之法律效力,各国规定不一,美国就产品质量,功能等与广告不符的,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即对广告采取明示担保的做法,而在英国原则上不承认消费者可利用生产者之广告来向零售商主张权利,认为广告仅是一种产品宣传手段而言。
就我国而言,对广告之法律效力,采取了与美国相类似的做法。
但问题在于:“哪些广告可用来主张权利?”哪些广告不能用来主张权利?什么情况下,销售者可以拒绝消费者利用生产者的广告来向其主张权利?对此,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未作规定。
就销售者的保护而言,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我认为销售者可以拒绝消费者利用广告来主张权利:(1)销售商不可能知道该广告,如该广告在另一国;(2)消费者不可能依据该广告决定购买的,如售后发生的广告;(3 )销售商在销售时,纠正了制造商的广告,如通过在商品包装或店堂内的告示。
三、关于补救措施的选择权归属问题。
当商品存在缺陷,给消费者及他人造成损害的,生产者或销售者除了要承担损害的责任外,还就缺陷商品本身承担一定的责任,就我国的规定而言,主要的救济措施为修理、更换、退货,减价等手段。
问题在于该种救济措施的选择权归谁?这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平衡。
如果选择权属消费者,将可能使消费者利用这一规定,取得不当利益,如一位消费者将使用了几个月的商品进行更换。
这样使他获得对最初产品几个月的免费使用收益;另一方面,若将选择权授予生产者或销售者,则又可能遭到下列观点的指责:首先,修理通常不能恢复原状;其次,补救措施的选择权不应属于违约方(销售者),从上述理论来看我国救济措施的选择权规定是不全面的。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对于补救措施,当事人有约定的按其约定,无约定的选择权属消费者。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有:(一)在当事人有约定的情况下,由于当事人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关于商品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方强迫或欺骗对方的情况。
(二)在无约定的情况下,存在着消费者有获得不当得利的可能。
因此,建议在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作有关司法解释时,对此可作如下解决方式之规定:对售后6个月内和6个月外被证明的缺陷采取不同的救济制度。
6个月内的,消费者可以要求更换、退货,6 个月以上的消费者的选择权限于获得免费维修或适当的补偿。
四、关于生产者担保的法律问题。
这里的生产者担保是指生产者在销售其产品时,往往向消费者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对该产品存在的缺陷将负责采取补救措施。
这种现象在现实商业生活中非常普遍。
对于该担保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各国规定不一,英国采取否定态度,就我国而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做明确规定,但根据民法有关理论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
但问题在于,生产者或销售者的担保程度应如何,法律未做规定。
例如,一个生产者向消费者保证,对其所购商品给予一年的免费维修。
而依据法律规定,该消费者将得到对该商品缺陷两年的免费维修的权利,该担保并未给消费者提供更有利的地位,这在实质上对消费者是不利益的。
因为,生产者的近似完善的担保可能干扰了消费者注意这样的事实:即他的法定权利比生产者的担保更具有广泛性,这种看似合法,实质上违法的担保,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给消费者的权利行使,造成许多不便和损害。
建议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关法律中规定:担保不得影响消费者的法定权利或规定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担保必须使消费者处于比法律规定更有利的地位。
论住房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房屋住房产业尤其是房屋住房消费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房屋住房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在房屋住房消费中产生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损害住房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并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住房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不完善,众多住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之路走的十分艰难,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当前如何从法律角度加强对住房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是实现我国房屋住房市场良性循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住房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得买房这个普通百姓数年前还不敢问津的话题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纵观房屋住房消费市场,则喜忧参半。
一方面,商品房屋住房生产、产出量不断增长,个人买房热情在不断升温。
以河南安阳为例,据统计,2001年房屋住宅投资约4.8亿元,2002年约6.6亿元,2003年约6.68亿元,2004年约12.16亿元,2005年约13.9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6%。
在房屋住宅市场中,个人购房成为住房消费的绝对主体,比重约高达95%。
另一方面,部分商品房屋住房销售不畅造成积压。
以河南安阳为例,据统计,2004年市区竣工住宅86.2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竣工58.64万平方米,而2004年底市区在建住宅工程施工面积高达139.33万平方米。
2004年底安阳市商品住宅空置面积12.84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空置率为21.9%。
2004年安阳商品住房平均房价1395元/平方米,比2003年的1200元/平方米增张了195元/平方米,上涨率16.25%,同期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2549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了3 52元,上涨率16.02%,而2005年第一季度商品住宅平均房价为1542元/平方米,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36.7%。
商品房屋住房的积压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有效地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投资不能及时收回使社会扩大再生产难以维系。
而造成商品房积压的原因除了商品房供应增多和房价攀升外,住房消费者权益屡受损害也是降低住房消费者对商品房市场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各类住房消费投诉以2003年为例,关于建材以及房屋方面的投诉占全国投诉总量的6.4%,达到44609件,并以21.1%和18.6%的增长速度排在投诉增幅榜的第十与第十一位,在这44609件建材及房屋的投诉中,房屋投诉20290件,装饰材料17499件,其他6820件;按投诉类别区分,涉及质量、安全、价格、计量,广告,假冒品质表示、营销合同及其他的数字分别是2693 0,756,3227,1925,1194,696,1054,3565,5262件。
在服务类中,房屋装修与物业管理的投诉量为11159件。
在房屋住房消费的投诉中,以下的几个问题反映比较强烈集中:一是住房质量问题。
近年来,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一直是住房消费者投诉的热点,投诉量居高不下。
在有关质量投诉中反映楼面、墙壁有裂缝,楼面、水管、卫生间漏水,墙壁脱落等现象已是通病,而墙壁、梁倾斜,地基下沉等严重的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
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给住房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造成消费者精神上有负担,心里上有压力,人力、财力、时间受损失,有的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二是计量,价格以及合同问题。
部分房地产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计量上和价格上作文章,虽然按规定,商品房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应按国家统一制作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书》逐条签署,但实际上,仍有不少房产商以“低房价”和“灵活的”付款方式为饵,使用自行印制的《商品房认购书》等非规范文书,蒙骗消费者。
这些非规范文书对购买者的违约责任规定得既具体又荷刻,而对开发商违约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却避重就轻、内容模糊、责任不明、似是而非,发生购房纠纷后,处理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三是广告、违约、物业管理问题。
部分房屋经销商为了达到促销目的,对住房消费者不负责任,采用各种手段,在广告上大肆宣传其所经营的房地产各方面的完美性,没有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忽略了其虚假宣传带来的后果;部分经营者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隐瞒真实状况,夸大承诺,由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如期交房;少数房地产公司资金不足、盲目开工,致使交房遥遥无期。
同时,一些购房者在预购住宅交付后使用时,经常发现住宅的位置、面积、结构、设施、楼层等与预购时开发商提供的图纸及约定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