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测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12
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教案一、引言1.1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重要性1.1.1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1.1.2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成本1.1.3促进工程顺利进行和按时交付1.1.4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1.2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1.2.1土木工程测量:对工程对象进行空间位置和尺寸的测定1.2.2施工组织: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协调1.2.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2.4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1.3教案的目的和意义1.3.1培养学生的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技能1.3.2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3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认识和理解1.3.4为学生将来从事土木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二、知识点讲解2.1土木工程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2.1.1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2.1.2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方法2.1.3高程测量和距离测量的原理2.1.4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处理方法2.2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2.1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2.2.2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2.2.3施工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方法2.2.4施工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2.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实际应用2.3.1工程测量在施工中的应用案例2.3.2施工组织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2.3.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2.3.4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技巧三、教学内容3.1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3.1.1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2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关系3.1.4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发展历程3.2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主要技术3.2.1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2.2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和技巧3.2.3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和调整3.2.4施工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要点3.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实际操作3.3.1工程测量实操案例分析3.3.2施工组织实操案例分析3.3.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3.3.4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实操技巧分享四、教学目标4.1知识目标4.1.1掌握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1.2理解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关系和发展趋势4.1.3了解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4.2技能目标4.2.1学会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工程测量4.2.2学会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4.2.3学会施工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3.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4.3.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关系和发展趋势5.1.2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和技巧5.1.3施工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要点5.2教学重点5.2.1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2.2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5.2.3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实际操作技巧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6.1.2施工工具:图纸、计算器、施工手册等6.1.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6.1.4教学模型: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模型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电脑或纸笔6.2.2测量工具:卷尺、测距仪等6.2.3施工图纸和施工手册6.2.4学习资料:教材、参考书等6.3教具与学具的使用方法6.3.1教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6.3.2学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6.3.3教具与学具的结合使用技巧6.3.4教具与学具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题7.1.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7.1.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7.1.4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7.2课堂讲解与演示7.2.1讲解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7.2.2演示测量仪器和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7.2.3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应用7.2.4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7.3实践操作与讨论7.3.1分组进行测量和施工组织实践操作7.3.2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互相交流经验7.3.3教师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八、板书设计8.1板书内容8.1.1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8.1.2测量仪器和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8.1.3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应用分析8.2板书布局8.2.1左侧列出关键词和概念8.2.2中间展示测量仪器和施工工具的图片8.2.3右侧列出实际工程案例的名称和要点8.3板书呈现方式8.3.1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8.3.2使用图表和流程图展示方法和步骤8.3.3使用箭头和线条连接相关内容九、作业设计9.1课后练习题9.1.1填空题: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9.1.2选择题:测量仪器和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9.1.3计算题:实际工程案例中的测量和施工计算9.1.4分析题: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应用分析9.2实践操作报告9.2.1描述实践操作的过程和结果9.2.2分析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9.2.4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9.3小组讨论报告9.3.1记录小组讨论的内容和观点9.3.2分析小组成员的参与和合作情况9.3.4提出改进小组讨论的建议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10.1.3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和改进10.1.4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土木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0.2.2研究实际工程案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0.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2.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5.1、5.2):这一环节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
土木工程课教案土木工程施工与工程测量教案主题:土木工程施工与工程测量一、引言在土木工程中,施工与工程测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教案将结合实际案例,通过详细介绍土木工程施工与工程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 工程方案与设计文件的研究- 分析工程方案,了解工程的目标、范围和技术要求;- 研究设计文件,理解设计思路和设计要求。
2. 施工图纸的解读与应用- 学习施工图纸上的各种标记、符号和比例尺;- 掌握施工图纸的解读方法,了解如何根据图纸进行实际施工。
三、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 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 介绍测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测量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介绍常用的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 指导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技巧。
3. 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详细介绍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如平面测量、高程测量等; - 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技术,如三角测量、距离测量等。
四、土木工程施工各阶段的实际操作1. 地基处理与桩基施工- 介绍地基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讲解桩基施工的步骤和关键问题。
2. 混凝土结构施工- 探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流程;- 强调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钢结构施工- 介绍钢结构施工的特点和要求;- 讲解钢结构节点的连接方法和施工技术。
4. 建筑装饰与装修施工- 掌握建筑装饰与装修施工的基本流程和要点;- 学习室内装修的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
五、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1. 工程质量管理- 引导学生了解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质量检测与验收的方法和标准。
2. 工程安全管理- 介绍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 强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2015 ~2016 学年第二学期学院(系部)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教研室测绘教研室课程名称工程测量C授课班级 14土木工程(卓越工程)主讲教师万程辉职称副教授使用教材测量学教程南昌工程学院二〇一六年三月教案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2.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一水平角测量原理一、水平角的概念相交于一点的两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所形成的夹角,称为水平角。
水平角一般用β表示,角值范围为0˚~360˚。
如图3-1所示,A、O、B是地面上任意三个点,OA和OB两条方向线所夹的水平角,即为OA和OB垂直投影在水平面H上的投影O1A1和O1B1所构成的夹角β。
二、水平角测角原理如图3-1所示,可在O点的上方任意高度处,水平安置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盘,并使圆盘中心在过O点的铅垂线上;通过OA和OB各作一铅垂面,设这两个铅垂面在刻度盘上截取的读数分别为a和b,则水平角β的角值为:(3-1)用于测量水平角的仪器,必须具备一个能置于水平位置水平度盘,且水平度盘的中心位于水平角顶点的铅垂线上。
仪器上的望远镜不仅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动,而且还能在竖直面内转动。
经纬仪就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设计制造的测角仪器。
任务二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光学经纬仪按测角精度,分为DJ07、DJ1、DJ2、DJ6和DJ15等不同级别。
其中“DJ”分别为“大地测量”和“经纬仪”的汉字拼音第一个字母,下标数字07、1、2、6、15表示仪器的精度等级,即“一测回方向观测中误差的秒数”。
一、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构造DJ6型光学经纬仪主要由照准部、水平度盘和基座三部分组成。
1.照准部照准部是指经纬仪水平度盘之上,能绕其旋转轴旋转部分的总称。
照准部主要由竖轴、望远镜、竖直度盘、读数设备、照准部水准管和光学对中器等组成。
(1)竖轴照准部的旋转轴称为仪器的竖轴。
通过调节照准部制动螺旋和微动螺旋,可以控制照准部在水平方向上的转动。
(2)望远镜望远镜用于瞄准目标。
另外为了便于精确瞄准目标,经纬仪的十字丝分划板与水准仪的稍有不同,如图3-3所示。
望远镜的旋转轴称为横轴。
通过调节望远镜制动螺旋和微动螺旋,可以控制望远镜的上下转动。
望远镜的视准轴垂直于横轴,横轴垂直于仪器竖轴。
因此,在仪器竖轴铅直时,望远镜绕横轴转动扫出一个铅垂面。
《土木工程测量》教案课程名称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内容 第9章 第二节 建造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 其中:本节内容1课时课程类别 必修课( √ ) 选修课( ) 公共课( ) 专业课( √ )授课教师教师简介授课对象 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教 学 目 标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是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为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地形资料。
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则是按照设计人员的意图,将建造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在施工过程中,指导各工序间的衔接,监测施工质量。
本节课主要介绍建造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及点的平面位置常用测设方法。
知识目标:熟悉施工测量的目的、特点、精度及组织原则;掌握建造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点的平面位置常用测设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建造施工测量的组织设计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建造施工测量基本方法及现状的了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投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教学 方 法本节课教学方法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仪器操作实训,培养起学生对土木工程测量的学习兴趣,切实感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仪器操作实训 教学 重 点 难 点教学重点:点的平面位置的放样;极坐标法放样平面点位。
教学难点:多测回角度放样教 学 策 略 设 计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示、引导学生主动思量,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激发其学习兴趣。
1、多媒体教学设计建造施工测量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为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应在课程开始及过程中插入丰富的工程现场照片或者现场施工短片,营造丰富逼真的现场感。
同时,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穿插仪器操作演示,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煤层气钻井漏水处理煤层气钻井漏水是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会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环境问题。
煤层气钻井漏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就进行详细介绍。
一、漏水的原因和危害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井口下方的煤层存在较高的压力,同时还存在地下水和含油气。
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开采过程中出现钻井漏水的情况。
煤层气钻井漏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井口冒水,即煤层气钻井中钻眼的水泥砂浆烧结不完整或因构造断层而形成的天然裂隙漏水;另一种是井下渗水,即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地下水或钻孔液渗入钻眼中。
钻井漏水会对煤层气生产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如:1、影响井下工人的操作,使工人作业受阻;2、增加生产成本,使煤层气生产成本增加;3、减少煤层气的产量,使生产效率下降;4、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当地居民带来影响。
二、漏水的处理方法1、防治井面(井口)漏水钻井工程中,井下钢碗经常遇到井下高温、井下高压、井下化学性地层、井下水压等特殊地质环境,导致井下漏水严重,甚至造成超限事故,幸而使用了适宜的封井工艺和材料,把危机及时遏制。
1)“耐高温-膨润土”混合碳酸盐水泥浆封井工艺。
将耐高温-膨润土配制成浆体,加入滑石粉、胶凝材料、降压粉,增稠、缓凝、抗膨胀、抗热衰、粘结强度及耐老化的特点,用其封堵井下深层钻井工程时的高温、高压漏失,积水等。
2)胶凝纤维防漏工艺。
纤维混凝土的制备选用了膨胀剂、树脂、增塑剂、水胶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硬质颗粒等添加剂,在制备大质量混凝土的同时提高混凝土抗裂、抗渗、抗弯、抗撞击能力。
使用钢筋网网袋装置或胶凝纤维混凝土固化井下高压渗漏。
3)射孔封堵工艺。
根据钻机钻进来的实际地层结构,合理经验实行射孔角度、间距、射流速率等参数,将压力大的水平井、斜向井、直井,安全、快捷地封闭。
2、防治井下(地下)渗水钻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地下水或者钻孔液渗入钻眼中,造成井下渗水。
这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渗水会影响到生产效率。
1)安装滤水器。
土木工程测量技术教案一、引言1.1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1.1.1古代土木工程测量技术1.1.1.1古埃及的金字塔建设1.1.1.2古罗马的道路和桥梁建设1.1.2近现代土木工程测量技术1.1.2.116世纪欧洲的地图绘制1.1.2.220世纪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1.2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的重要性1.2.1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1.2.1.1确定工程位置和尺寸1.2.1.2评估地形和地貌1.2.2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作用1.2.2.1施工放样和定位1.2.2.2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位移1.3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1.3.1建筑工程测量1.3.1.1建筑物的定位和布局1.3.1.2建筑物的高度和角度测量1.3.2道路工程测量1.3.2.1道路线形的设计和施工1.3.2.2道路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测量二、知识点讲解2.1测量基本概念2.1.1测量基准面和基准点2.1.1.1测量基准面的定义和作用2.1.1.2测量基准点的建立和标定2.1.2测量单位和坐标系2.1.2.1国际单位制在测量中的应用2.1.2.2常用坐标系的类型和转换2.2测量仪器和工具2.2.1水准仪和经纬仪2.2.1.1水准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2.1.2经纬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2.2全站仪和GPS接收机2.2.2.1全站仪的测量原理和应用2.2.2.2GPS接收机的定位原理和应用2.3测量数据处理2.3.1测量误差理论2.3.1.1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分类2.3.1.2测量误差的处理和评定2.3.2测量数据平差2.3.2.1测量数据平差的方法和原理2.3.2.2测量数据平差软件的应用三、教学内容3.1测量基本技能训练3.1.1水准仪的使用和校准3.1.1.1水准仪的组装和调整3.1.1.2水准仪的测量和记录3.1.2经纬仪的使用和校准3.1.2.1经纬仪的组装和调整3.1.2.2经纬仪的测量和记录3.2测量综合技能训练3.2.1控制测量3.2.1.1控制网的布设和测量3.2.1.2控制点的高程和坐标计算3.2.2施工测量3.2.2.1施工放样的方法和步骤3.2.2.2施工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3.3测量新技术应用3.3.1激光扫描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3.3.1.1激光扫描仪的原理和结构3.3.1.2激光扫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3.3.2卫星导航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3.3.2.1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和原理3.3.2.2卫星导航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案例四、教学目标4.1知识目标4.1.1掌握测量基本概念和原理4.1.1.1理解测量基准面和基准点的概念4.1.1.2掌握测量单位和坐标系的转换方法4.1.2熟悉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4.1.2.1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1.2.2掌握全站仪和GPS接收机的操作方法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水准仪和经纬仪6.1.1.1准备不同型号的水准仪和经纬仪,以便展示其结构和操作方法6.1.1.2准备教学用模拟水准仪和经纬仪,供学生实际操作练习6.1.2全站仪和GPS接收机6.1.2.1准备全站仪和GPS接收机,用于演示测量原理和实际应用6.1.2.2准备教学用模拟全站仪和GPS接收机,供学生实际操作练习6.2学具准备6.2.1测量工具和仪器6.2.1.1准备卷尺、测距仪等基本测量工具,供学生进行实地测量6.2.1.2准备测量记录表格和计算器,供学生记录数据和计算结果6.2.2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6.2.2.1提供测量技术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学习和查阅6.2.2.2准备测量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6.3实验与实习准备6.3.1实验室设备准备6.3.1.1准备实验室内的测量设备和仪器,如激光扫描仪、卫星导航系统等6.3.1.2准备实验用测量基准点和控制点,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6.3.2实习场地准备6.3.2.1选择合适的实习场地,如建筑工地或道路施工现场6.3.2.2准备实习所需的测量工具和仪器,供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实习操作七、教学过程7.1引入和导入7.1.1引入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7.1.1.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和现代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7.1.1.2引导学生思考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7.1.2导入本次课程的主题和目标7.1.2.1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7.1.2.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7.2知识讲解和示范7.2.1讲解测量基本概念和原理7.2.1.1通过图表和示例讲解测量基准面和基准点的概念7.2.1.2通过示范和实验演示测量单位和坐标系的转换方法7.2.2讲解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7.2.2.1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讲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7.2.2.2通过示范和实验演示全站仪和GPS接收机的操作方法7.3实践和练习7.3.1进行测量基本技能训练7.3.1.1组织学生进行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使用和校准练习7.3.1.2引导学生进行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的实践操作7.3.2进行测量综合技能训练7.3.2.1组织学生进行激光扫描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实践7.3.2.2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练习八、板书设计8.1板书和目录8.1.1板书土木工程测量技术8.1.1.1使用大号字体和醒目的颜色书写8.1.1.2在下方列出本次课程的目录和教学内容8.1.2板书目录:测量基本概念、测量仪器和工具、测量数据处理8.1.2.1使用中等号字体和清晰的字体书写目录8.1.2.2在目录下方留出空白区域,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和关键步骤8.2板书内容和图表8.2.1测量基本概念8.2.1.1使用图表和示例讲解测量基准面和基准点的概念8.2.1.2使用图表和示例讲解测量单位和坐标系的转换方法8.2.2测量仪器和工具8.2.2.1使用实物图片和示意图展示水准仪和经纬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8.2.2.2使用实物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全站仪和GPS接收机的操作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环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包括测量基本概念的讲解、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测量数据处理以及实践和练习环节。
《土木工程测量学》教案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授课班级:土木工程2007-1课程学分:总学时数:40周学时数:4上课周次:10第二章水准测量第一节水准测量原理第二节水准测量的仪器、工具及使用课时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自学、启发式进程第2次课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复习提问1.使学生理解水准测量原理;2.使学生熟悉水准测量仪器、工具及使用。
水准测量原理及水准测量仪器的使用。
水准测量原理。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准面是什么?测量工作的原则是什么?实施步骤:一、回顾上节主要内容并进行课堂提问(7ˊ)二、教学引导(3ˊ)三、进入本次课讲授内容(包括课堂练习)(85ˊ)四、小结巩固(重申教学目的、重点、难点)(5ˊ)讲授内容:第一节水准测量原理(20ˊ)一、水准测量原理(※)15ˊ)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于竖立在地面点上的标尺,来测定地面上两点之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其中一点的高程推算出另外一点的方法。
教学提示:回顾第一章讲过的测量三项基本工作。
以实例讲述高程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本节内容结合板书重点讲解水准仪——提供水平视线,读取水平视线在标尺上的读数水准测量方向——1→2。
1尺——后视尺,读数a——后视读数。
2尺——前视尺,读数b——前视读数。
由图可知:2点相对于1点的高差为:h=a-b12强调一下水准测量方向,高差公式下标和字母对应关系结合板书并举工程实二、 高程计算方法(※)(5ˊ)1 点高程 H 已知, 求出2 点高程 H = H + h 精密水准仪 DS 、DS ;普通水准仪 DS 、DS水准测量方向——2→1。
2 尺——后视尺, 读数 a ——后视读数。
1 尺——前视尺, 读数 b ——前视读数。
由图可知:1 点相对于 2 点的高差为:h = b - a21结论:两点间的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前视读数”注意: h 与 h 是不同的,其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12 21例讲述两种方法的不 同用途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水准仪发 展史1.高差法12 1122.视线高法若用 H 表示仪器的视线高程,则有iH = H + aH = H - bi12i第二节水准测量仪器、工具及使用(65ˊ)一、水准测量仪器简介(5ˊ)1.水准测量所用的仪器为水准仪,所使用的工具为水准尺和尺垫。
课程思政教案设计1、专业知识讲解(5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10分钟)(2)引导学生总结控制测量的外业方法、测量顺序(20分钟)利用连续图片演示和教师视频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把抽象的重点内容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图1 区域控制测量种类(3)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数据计算并结合实例进行例题讲解。
(20分钟)结合例题讲解具体的计算步骤方法。
通过例题,用动画手段和最简练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内业计算的方法,表格填写的规范程序。
图2 内业计算数据记录表(4)播放控制测量的视频(5分钟)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测量程序具体化,说明控制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2、引入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测量工作(20分钟)(1)引入本次素材。
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项目全长约50公里,整个工程施工质量与测量精度密切相关,其中用到了不少测量专业技术。
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图3 港珠澳大桥选址(2)小区域控制网的建立是桥梁建设的基础性、先决性工作。
该桥属特大型跨海桥隧工程,它跨越粤、港、澳三地,三地的坐标及高程系统互不相同,为了做到高精度、一网多用、长期保持大桥测量基准的稳定和统一,必须先行建立统一的首级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将港珠澳大桥的测量基准全部统一到该网基础之上,以保证后续勘测、施工测量及变形测量监控的顺利开展。
(3)该桥控制测量选点多,精度控制要求高。
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建网共布设了16个GPS平面兼高程控制点,分别按国家B级GPS控制网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设计和测量。
控制网平差后的成果精度,均达到了技术设计书规定的精度指标。
图4 港珠澳大桥首级高程控制网3、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理顺知识,强调重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一、前言
土木工程测量是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
二、课程设计目标
1.了解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仪器设备;
2.掌握现场测量实用技能,并能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各种工程量;
3.能运用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理论知识讲解
1.土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2.坐标系、坐标变换方法;
3.测量误差类型和测量精度评定;
4.常用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2. 实践环节
1.包括实践操作和测量数据处理两个环节;
2.实践操作包括有线测量、无线测量、GPS测量等;
3.测量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录入、校正、计算和绘图等;
4.实践环节需考虑安全、环保和技术要求等因素。
3. 结果呈现
1.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
分析讨论和结论等;
2.课程设计结束后,需进行汇报和听取意见。
四、课程设计要求
1.要求课程设计内容实际、可行;
2.要求课程设计流程规范、科学;
3.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
五、总结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测量理论和方法,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同时也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全面提高土木工程测量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一水准测量原理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称为高程测量,高程测量主要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及流体静力水准测量和GPS高程测量等。
一、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于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如图2-1所示, A、B两点间高差hAB为(2-1)设水准测量是由A向B进行的,则A点为后视点,A点尺上的读数a称为后视读数;B点为前视点,B点尺上的读数b称为前视读数。
因此,高差等于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
二、计算未知点高程1.高差法测得A、B两点间高差hAB后,如果已知A点的高程HA,则B点的高程HB为:(2-2)这种直接利用高差计算未知点B高程的方法,称为高差法。
2.视线高法如图2-1所示,B点高程也可以通过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来计算,即(2-3)这种利用仪器视线高程Hi计算未知点B点高程的方法,称为视线高法。
在施工测量中,有时安置一次仪器,需测定多个地面点的高程,采用视线高法就比较方便。
任务二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新课引入: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为水准仪,工具有水准尺和尺垫。
国产水准仪按其精度分,有DS05,DS1,DS3及DS10等几种型号。
05、1、3和10表示水准仪精度等级。
一、DS3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DS3主要由望远镜、水准器及基座三部分组成。
1.望远镜望远镜是用来精确瞄准远处目标并对水准尺进行读数的。
它主要由物镜、目镜、对光透镜和十字丝分划板组成。
十字丝分划板是为了瞄准目标和读数用的。
(2)物镜和目镜物镜和目镜多采用复合透镜组,目标AB经过物镜成像后形成一个倒立而缩小的实像ab,移动对光透镜,可使不同距离的目标均能清晰地成像在十字丝平面上。
再通过目镜的作用,便可看清同时放大了的十字丝和目标影象a′b′。
(3)视准轴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视准轴CC。
土木工程测量教学设计案例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测量。
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3. 授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
4. 课时安排: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2学时,实习课12学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掌握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
学会进行角度、距离、高差等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 能力目标。
具备独立进行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能力。
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定位、放线等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测量这一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测量仪器的操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及消减方法。
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的原理和实施步骤。
2. 教学难点。
测量误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复杂地形条件下测量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对于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
例如在讲解测量坐标系的时候,通过在黑板上画图,详细介绍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等不同坐标系的构成、特点和相互转换关系。
在讲授过程中,结合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者工程实例,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讲述测量学的发展历程时,提到古埃及人如何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建造金字塔,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演示法。
测量仪器的操作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在课堂上,将水准仪、经纬仪搬到教室,一边讲解仪器的各个部件名称和功能,一边进行操作演示,如水准仪的粗平、精平操作,经纬仪的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操作步骤。
演示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小错误,如水准仪气泡没有完全居中就读数,然后让学生指出错误,加深他们对正确操作步骤的印象。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的测量仪器;掌握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基本方法;熟悉工程测量的步骤和流程。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角度、距离、高程的测量;能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点位坐标和图形尺寸;能够阅读和分析测量图纸。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土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测量学基本概念:测量概述、测量原理、测量坐标系等。
2.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3.角度测量: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等。
4.距离测量:钢尺测量、光电测距、全站仪测距等。
5.高程测量: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全站仪高程测量等。
6.工程测量: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建筑物测量等。
7.测量数据处理:误差理论、数据平差、测量成果的整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理论基础。
2.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仪器,进行实际测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测量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测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测量仪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测量学知识和实例。
5.实际工程案例:收集和整理实际工程测量案例,用于案例分析教学。
《土木工程测量》教案
方案2:测距仪法测设水平距离
(1)在A点安置测距仪(或全站仪),在A-B方向上估计B
点附近安置反光棱镜或反射片;
(2)观测距离,据此在方向线上调整棱镜位置,直至与设
计距离AB相等,在地面标定B。
未知点坐标。
(二)水平角测设
1、一般方法
(1)将经纬仪安置于O点,望远镜瞄准A点,设置盘左度盘读数为零。
(2)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转动照准部,使度盘读数为α时,沿视线方向在地面上定出点B′。
(3)倒转望远镜,以同样的方法用盘右测设一角值α,沿视线方向在地面上定出另一点B〞。
(4)取B′和B〞的中点B为放样方向,即∠AOB为要测设的α角。
思考:
水平角与方位角的区别是什么?
水平角是测站点至两目标的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二面角;
方位角是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
2、精确方法
(1)将经纬仪安置于O点;
(2)用盘左放样角α,沿视线方向在地面上标定出B′点;
(3)然后用测回法观测∠AOB′若干测回,取其平均角值为α';
(4)计算α'与设计角之差为α
∆。
为了得到正确的方向OB,先根据丈量的OB′长度和α
∆值计算垂直距离B′B,即:
tan
B B OB OB α
α
ρ''
∆
'''
=⋅∆≈⋅
''
(5)过B′点作OB′的垂线,再从B′点沿垂线方向,向外(α
∆为负时)或向内(α
∆为正时)量取B′B定出B点,∠AOB即为欲测设的α角。
(三)高差测设
1、地面点的高程放样
A为已知水准点,其高程为H A,B为欲标定高程的点,其设计高程为H B。
现将B点的设计高程H B测设于地面。
(1)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
(2)在A点立尺,读取后视读数a,计算B点水准尺上应有的读数b为:b=H A+a-H B
(3)在B点上立尺,使尺紧贴木桩上下移动,直至尺上读思考:
高程传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吊尺点的选择;
(2)水准点的选择;
(3)测站点的选择。
数为b 时,紧贴尺底在木桩上划一红线,此线就是欲放样的设计高程H B 。
2、高程的传递
A 为地面水准点,其高程已知,现欲测定基槽内水准点
B 的高程。
(1)在基槽边埋一吊杆,从杆端悬挂一钢尺(零端在下),尺端吊一重锤。
(2)在地面上和基槽内各安置一架水准仪,分别在A 、B 两点竖立水准尺,由两架水准仪同时读取水准尺和钢尺上的读数a1、b1、a2、b2;
(3)计算B 点的高程为:
1122B A H H a b a b =+-+-
(4)为了保证引测B 点高程的正确,应改变悬挂钢尺的位置,按上述方法重测一次,两次测得的高程较差不得大于3mm 。
二、点的平面位置放样 (一)直角坐标法
适用条件:在施工场地预先布设了建筑基线、建筑方格网或矩形控制网时。
案例:如图QRST 是建筑场地上已有的矩形控制网。
ABCD 是需放样的建筑物,它们的坐标分别注于图中。
(1)放样时,将经纬仪安置于控制点Q 上,瞄准R 点,沿此方向线从Q 量20m 定出a 点。
(2)由a 点向前接量60m 定出b 点。
(3)搬仪器至a 点,使度盘读数为零瞄准R 点,望远镜向
左转90°,沿视线方向从a 点量30m 得A 点,再从A 点向前量40m 得D 点。
(4)把仪器搬至b 点,使度盘读数为零瞄准Q 点,将望远镜向右转90°,在此视线方向上从b 点量30m 得B 点,再从B 点向前量40m 得C 点。
(5)检查建筑物的角点D 和C 是否为90°,边长AB 和CD 是否为60m ,误差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二)极坐标法
适用条件:极坐标法适用较广,特别是在具有电磁波测距时,更加方便、快捷。
放样原理:由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一种方法。
数据计算:如图所示,A 、B 为控制点,其坐标已知,P 为欲放样点,其坐标可由设计图上求得。
欲将P 点测设于地面,首先应由坐标反算公式求得放样数据β和D AP
arctan arctan
B A AB B A P A AP
P A y y x x y y x x αα-⎫
=⎪-⎪
⎬-⎪
=⎪-⎭
则:AP AB βαα=-
()()
22
AP A P A P D x x y y =
-+-
放样方法:先按角度放样法放样出方向,然后按距离放样法放样出距离。
(三)角度交会法
适用条件:在没有测距仪时,应用角度交会法可以放样不便于钢尺量距的点。
放样原理:角度交会法是根据测设角度的方向线交会得出点的平面位置的一种方法。
数据计算:如图所示,A 、B 、C 为三个控制点,其坐标已知,P 为待放样点,其坐标为设计所给。
采用角度交会法欲定出P 点的实地位置,首先要计算放样数据β1、β2、β3,即
123AB AP BC BP CP CB βααβααβαα=-⎫
⎪
=-⎬⎪=-⎭
放样方法:将经纬仪分别安置于A、B、C三个控制点上,先用盘左测设角β1、β2、β3,交会出P点的大致位置,在此位置上打一个大木桩,然后在桩顶平面上按角度放样的一般方法画出AP、BP、CP的方向线ap、bp、cp,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一般不得超过4cm,如在允许范围内,则取三角形内切圆圆心作为P点的点位。
(四)距离交会法
适用条件:距离较短(不超过一个尺段),地面较平坦时。
放样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圆心,以各自所要测设的距离画圆弧,圆弧交点即为所测点。
数据计算:计算放样点距已知点的距离。
放样方法:用钢尺分别以A、B为圆心,以S1、S2为半径在地面上画弧,其交点即为P1点的位置;同样以C、D为圆心,以S3、S4为半径交出P2点的位置。
最后,量取P1P2的实地长度,并与设计长度相比较,其误差应在允许范围以内,以检核放样精度。
思考:
设计方格网的注意事项:
(1)方格网的主轴线应选择在整个厂区的中部,并与主要建筑物的基本轴线平行。
(2)方格网的折角应严格成90°。
(3)正方形格网的边长一般为100~200m;矩形格网的边长视建筑物的大小和分布而定,一般为几十米至几百米的整数长度。
(4)相邻方格网点之间应保持通视,便于量距,埋设的标柱应能长期保存。
(五)方向线交会法
适用条件:在工业厂房柱列轴线的测设及桩基施工测量等细部放样中。
放样原理:利用两条视线交会定点。
放样方法:如图,某厂房内设计有两排柱子,每排6根,共计12根。
为了将这12根柱子的中心测设于地面上,事先可按照其间距在施工范围以外埋设距离控制桩1—1′、2—2′、……、6—6′思考:
建立施工控制测量的优点:
(1)可以保证工业厂区各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满足设计的要求,避免测量误差的累积。
(2)借助于控制点可
和a—a′、b—b′,然后利用方向线即可交会出柱子的中心位置。
以将厂区的建筑物分成若
干片,便于分批分期地组
织施工。
大型工业场地上的施
工控制网通常分两级布
设:厂区控制网和厂房矩
形控制网。
三、直线坡度的放样
案例:A为已知点,其高程为HA,要求沿AB方向测设一
条坡度为1%的直线。
施测步骤:
(1)根据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及设计坡度,计算B
点的设计桩顶高程:
H B=H A-D×1%
(2)按照高程放样的方法,放样出B点的设计高程。
(3)将水准仪(或经纬仪)安置于A点,使一个脚螺旋位
于AB方向上,另外两个脚螺旋连线垂直于AB方向,量取仪器
高i。
(4)用水准仪望远镜照准B点处的水准尺,转动微倾螺旋
或在AB方向上的一个脚螺旋,使视线在水准尺上的读数为仪器
高i,然后分别在中间点1、2、3上打入木桩,使这些桩上的水
准尺读数都等于仪器高i,则各桩顶的连线即表示坡度为1%的直
线。
仪器操作实训以小组为单位,配合完成以下测设工作:
任务1:水准点A的高程H A=4.376m,要测设某设计地坪高程
H B=5.000m。
在A、B间安置水准仪,在B处设木桩;
对水准尺A读数:设 a = 1.534m,则:水平视线高:
H i=H A+a=4.376+1.534=5.910m
B点水准尺应有读数:b=H i-H B=5.910-5.000=0.910m
调整B尺高度,至b=0.910时,沿尺底做标记即设计高程H B。
任务2:右图中J、K为已知导线点,P为某设计点位。
按图中数据计算在J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的放样数据β、D,并利用全站仪在室外进行点位测设实训。
计算结果:
β=138°28′32″
m
D357
.
82
775
.
63
)
110
.
52
(2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