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诗意手法1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余映潮《渡荆门送别》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余映潮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我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余映潮《渡荆门送别》进行深入解读,从诗歌的题材、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对该诗歌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题材分析1. 余映潮《渡荆门送别》的题材主要围绕着离别展开,诗人在诗中以渡船为载体,表现了离别时的苦楚和心情。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渡船即将驶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情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2. 在题材上,《渡荆门送别》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个人离别的触动,更融合了对国家兴衰的沉思和对家国情怀的关怀,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和深刻。
二、意境分析1. 余映潮《渡荆门送别》以渡船为背景,通过描绘渡船从渡口驶出的场景,刻画了别离时的心情和情感。
诗人通过对渡船的描绘,将离别的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歌的深邃意境。
2. 在意境上,《渡荆门送别》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手法,将离别的悲伤与渡船、荆门等自然景物相融合,既展现了诗人对别离之情的深切体验,又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三、艺术特色分析1. 余映潮《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运用和对韵律的把握上。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将离别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2. 在艺术特色上,《渡荆门送别》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了余映潮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心灵深处的激荡和思想的升华。
四、诗歌的价值和意义1. 余映潮《渡荆门送别》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我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2. 在价值和意义上,《渡荆门送别》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哲理思考,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迪。
余映潮《渡荆门送别》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高度艺术价值的现代诗歌作品,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了我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1)-(61)诗意表达,平等对话—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1)作者:余映潮“对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这与课标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课标在此方面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里说的是理念。
第二,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里说的是形式与要求。
关于对话,人们有很多内容比较复杂的诠释。
我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课堂对话,主要指师生围绕着某种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的看法与交流。
再细化地说一下:1.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教师的评点语,尽管有时候它带有一点评点的味道。
2.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第一,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第二,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小结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解答;第四,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讲析与诠释。
在这里面,最为生动活泼的是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
在这种参与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诗意表达,平等对话。
语言要自然、简洁、准确、优美、流畅、切题,表达要富有情意,富有诗意。
要力求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
下面这个片断,就是我在北京六一中学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我视它为我的教学实践中最漂亮的“对话”之一:(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
以下内容出现在学生的自由背读之后。
)师:好啊!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静静地思考一下,准备抒发感受。
(生静静地思考。
)师:好吧,悄悄地把你的感受讲给相邻同学听一下。
(生互相交流。
)师:好啦。
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
哪位同学先来?生1:读到这首诗,我想起中国一首古诗,它里面有两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广为传诵,它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而且要在希望中向前。
浅析余映潮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后感诗人艾青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的确,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意蕴丰满的情感,使诗歌成为文学的骄子。
中学诗歌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积累美的语言,品味和运用美的语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纵观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余老师选择了十九篇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说课,其中就有四堂课是诗歌教学,除了一堂《律诗二首》是古诗教学实录,其余三首——《我愿意是激流》、《纸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
从余老师的三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代诗歌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诗意手法,诗味浓郁,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共生的灵动过程,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独创,也是其主流教学模式,在他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板块式教学表现出其特有的结构层次。
“板块”与“板块”之间总是那样灵动,总是不见其“板”,板块式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结构清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
如:《我愿意是激流》的教学思路: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说整齐的句式,本身就像一首诗。
“听、读、品、说”的层进式的教学流程,余老师授课时昂扬的生命激情,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的生动讲析,显示出余老师对诗的品析鉴赏的深厚功底,余老师富有创意和诗意的评述语言,使整堂课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再如:《纸船》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1、深情地朗诵2、细腻地感受3、诗意地仿写如果说,《我愿意是激流》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体现在层进式的教学流程和诗意化的讲析方面,那么《纸船》这节课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则是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中。
丨人物丨 本版特约主持/李华平荆州市曾经连续17年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余老师每年都会确定一个研究重点,并形成了一组系列: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等等;又如,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讲座,也形成了一组系列,就是连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20讲》,包括目录索引、资繼抄、横 向联系、纵深探索、精品收藏、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筛选提炼、名师研究、多角运思、顺势拓展、教育叙事等。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初 中语文教与学》就从中选用了 5篇,这创下了该刊选编个人论文的年度之最。
多年来五支队伍的建设,数百名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50余篇论文的发表,20余场学术报告,数十节示范课,再加上教科院的日常工作,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然而,余老师却做下来了,而且搬辱如此出 色!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半个世纪以 来,余老师以其强烈的责任感、丰富的学识、深人基层 的作风、超出常人的勤奋、顽强拼搏的毅力,不断创新 的智慧,谱写了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奇迹。
注释:①陈振林.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亮点探幽[J].荆州教育信息网,2004-5-12.参考文献:[1 ]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 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13.[2 ]余映潮.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硬招”[N]. 中国青年报,2016-11-09.©大师简洁,精粹,雅致余映潮“板块式”教学中“诗意手法”的体现◎杨雪桥(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河北石家庄052165)摘要:余映潮老师创建了“板块式”“主问题” “诗意手法”的全新教学艺术体系。
“板块式”“主问题”主要解决了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诗意手法”的运用则从更高的层面,从细节的角度,从艺术的高度,使语文教学过程臻于审美的境界。
“诗意手法”具 体而言:宏观上体现在“板块”设计的简洁明晰、瘦劲疏朗;中观上体现在“主问”安排的精粹实在、以一当十;微观上体现在“细节”处理的文气十足、雅致美妙。
余映潮诗词联读法:多角度欣赏诗歌余映潮的诗词联读法是一种欣赏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下是余映潮诗词联读法的一些特点:1.关注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是诗歌的生命,也是其魅力所在。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2.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3.强调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语言是诗歌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精炼、生动和形象等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魅力。
4.重视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精髓,是诗人通过意象和语言所创造出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结合多种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余映潮认为,诗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结合多种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总的来说,余映潮的诗词联读法注重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包括音韵、意象、语言、意境等方面。
这种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我的“巧做”8法仅仅仅仅苦做,一般做不出极好的业绩。
就像愚公移山,还得上帝来帮助。
生活中、工作中假如没有“巧做”二字,可能就是事倍功半。
古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说法很有道理;这里的“器”,不妨理解为手段、策略、方法、技巧。
所以我们需要“巧做”。
一个人能够“苦做”,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我是一个“苦做”一辈子的人,但我也非常擅长“巧做”。
巧做能够赢得时间,提升效率,多出成果,优化思维,增添乐趣。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yuyingchao)如下面的8种方法。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yuyingchao)1.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时间。
这是“巧做”吗?是的,这既是“苦做”,更是“巧做”。
“耐力是一种智慧”,擅长利用时间就是“巧”,巧就巧在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时间,做尽可能多的事情。
时间比金子还宝贵,一个人假如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发展自己或者发展事业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他好像只知道珍惜时间,其实是抓住了根本的东西。
不教一天闲过。
每天做一点。
趁着年轻多做事。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
这都是聪明的表现,聪明的看法。
我能够用无数的例子证明我对时间的珍视。
2001年春节,大年初一,我用一天的时间,设计了《余映潮将要写作的论文题目》,一共34个,其中的大多数,后来都写成了长篇论文。
2003年9月23日,在北京机场候机的8个小时之中,我备出了《七颗钻石》的详案。
在我的《讲稿》文件之三(JG3)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写《2005年荆州市中考复习建议》。
(2005年大年二十九)写《第15届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总结报告: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
(2005年除夕) 写讲稿《说说我的五节课》。
(2005年初一、初二)写论文《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教学设计》。
(2005年初二、初三)2007年11月16日,我住在西安的止园饭店,半天的休息时间,我在构思《凡卡》的教学。
2009年4月20日,K109次从武昌到贵州的列车上,我在写作“编制语言卡片的若干方法”。
浅析余映潮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后感诗人艾青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的确,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意蕴丰满的情感,使诗歌成为文学的骄子。
中学诗歌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积累美的语言,品味和运用美的语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纵观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余老师选择了十九篇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说课,其中就有四堂课是诗歌教学,除了一堂《律诗二首》是古诗教学实录,其余三首——《我愿意是激流》、《纸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
从余老师的三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代诗歌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诗意手法,诗味浓郁,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共生的灵动过程,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独创,也是其主流教学模式,在他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板块式教学表现出其特有的结构层次。
“板块”与“板块”之间总是那样灵动,总是不见其“板”,板块式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结构清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
如:《我愿意是激流》的教学思路: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说整齐的句式,本身就像一首诗。
“听、读、品、说”的层进式的教学流程,余老师授课时昂扬的生命激情,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的生动讲析,显示出余老师对诗的品析鉴赏的深厚功底,余老师富有创意和诗意的评述语言,使整堂课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再如:《纸船》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1、深情地朗诵2、细腻地感受3、诗意地仿写如果说,《我愿意是激流》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体现在层进式的教学流程和诗意化的讲析方面,那么《纸船》这节课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则是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中。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6)“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弱势。
有时候,长文也是难文。
“长文短教”,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教材处理方式。
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
研究“长文短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二是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三是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四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的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课文需要考虑“长文短教”的问题。
那么,“长文短教”需要哪些技术性的手段?教师要用心地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多角度地研读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取、组合、提炼、选择。
不论什么样的“长文短教”,课始的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文意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长文短教”,由于“文长”,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问题没有来得及处理。
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点有关内容的讲析,以求更好地对所需教学的内容进行覆盖。
“长文短教”讲究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选择。
或选取课文的某一个部位,如最精致的那一部分,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最难以理解的那一部分等;或确定某一个话题,以带动课文中“某个线条”内容的品读;或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训练。
对此,我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有如下细化的阐释: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的角度来进行教材处理: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浅谈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拜师余映潮先生摘要:余映潮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
他全新的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特别突出,充分展示了其教学艺术的魅力,对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教学设计很好地做到了创新,是值得我们反复探究与学习的。
关键词: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教学设计创新随着我国的语文教育迅速发展,随之出现了一大批的语文名师,比如小学的窦桂梅、李白坚等,中学的余映潮、程红兵、赵谦翔等人。
每个名师都在教学或研究中进行了相当大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具备一套教学模式。
本人在此选择了余映潮老师进行某些讨论与探究。
既然本文是谈余映潮先生的教学艺术,那么首先对余映潮先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七本专著。
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
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余映潮老师有几个很重要的特色,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主问题”提问设计以及诗意手法。
下面本人将从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三方面进行解读。
(一)板块式“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
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
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
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
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
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
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一)
余映潮
在研读教材方面,我的体会是8个字:表里求索,左右勾联。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的做法是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了达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教学境界,在设计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或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争取做到这样8个字: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是教学设计中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就像写文章的“意在笔先”一样。
所谓“理性思考”,指的是对“教学设计”本身所进行的比较严整细密的思考。
理性思考比较深刻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起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其步骤、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理性思考”对教师的要求,那就是,阅读教学设计应追求:①深化课文研读;②优化教材处理;③强化课型创新;④简化教学思路;⑤细化课中活动;⑥美化教学手段。
这“深化、优化、强化、简化、细化、美化”六“化”中的每一“化”都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的一个侧面,有了这种理性的思考,相对于我们所习惯的教学设计过程来讲,无疑是教学艺术上的提升。
因为从操作的层面来看,我们往往是从感性的、经验的、重复的常用套路出发来进行教学安排,个人虽然各异而教学过程却大致一样,于是长久地大面积地表现出一种通俗的感性操作方式。
所谓“诗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所谓“诗意策划”,就是指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诗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而言。
作为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教学的美感中生活,让学生在一种高雅的语文环境中生活,这不仅仅只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美好情趣的培养,一种健康性格的养成。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是统一的,是同步的。
比如前面所说的“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等内容,就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诗意的。
所以我们说,一节层次比较高的课,从整体的布局上,应
该让人们看到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特征;从教学情景中,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它运用了一定的诗意手法。
如《鹤群翔空》的教学创意。
创意说明:这是对教材的一种侧面的处理手法。
它根据课文的内容用三个教学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用一种巧妙的手法让学生充分而有序地活动起来。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鹤的文章”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积累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发现、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这就是“创造一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这样,整节课以“阅读交流”为主线,通过“扩写一个句子——续写一个句子——创造一个句子”这三个引子、三个话题的展开来理解品评课文,思路简明,手法生动,教学内容丰满而又扎实;这样的三个教学板块实际上达到了这样的教学目的:
(1)速读,整体式概括。
(2)寻读,自主式积累。
(3)细读,多角度品味。
这是具体准备教学方案时的操作方式。
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较为规范的“教学蓝图”。
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篇课文或者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
其要求是合理。
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
其要求是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