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18
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根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构造: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构造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开展的复杂过程和剧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防止,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到达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围,甚至表现为*种程度地丧失了识别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分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构造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构造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指不同犯罪心理构造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可以反响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种需要的在起因,是犯罪心理构造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成心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修订者: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制编写及使用说明一、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目的:本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刑事侦查专业、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的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各类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预测、预防犯罪的心理学规律,以促进学生对我国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与学习。
《犯罪心理学》教材共分十七章,为配合教材的使用,编写本大纲。
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为学习其他法律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刑法学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格特征等),拓展其法学知识面,促进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法学本科、刑事侦查本科、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治安学本科、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
学时:30学时(说明: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现有30学时讲授不完本课程,每章中的学时数只能作参考)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运用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结合了法学中的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门课程。
因而需要学生在已经具备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本门课程。
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心理测验。
六、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课程负责人:梅传强,王敏七、推荐教材: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最新修订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八、推荐参考书:附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刑法中确定某个⼈是否需要对⾃⼰的⾏为承担责任,除了客观上造成的伤害外,还需要对其主观上的⼼态加以考虑。
众所周知,犯罪的主观⼼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那么犯罪故意和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今天,⼩编就为您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犯罪故意的种类分别是什么1、直接故意: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的⼼理态度。
认识因素: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已⾏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明知会发⽣某种危害结果、某些犯罪还要求⾏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意志因素:希望这种结果发⽣。
2、间接故意:放任。
3、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两者的认识因素相同。
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明知的可以是⾏为必然发⽣的危害结果也可以是可能发⽣的危害结果,⽽间接的只能是可能发⽣的危害结果。
4、间接故意的发⽣:⼀是⾏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的意图⽽放任危害结果的发⽣;⼆是⾏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放任另⼀危害结果的发⽣。
故意的认定:1、要将犯罪故意与⼀般⽣活意义上的故意区别;2、要将犯罪故意与单纯的认识或者单纯的⽬的相区别;3、要将总-同与分则的明知相区别;4、要将俣理推定与主观臆断相区别。
⼆、犯罪过失的种类有哪些1、疏忽⼤意的过失:应当预见⾃⼰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意⽽没有预见。
前提是⾏为⼈能够(应当)预见。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
2、过于⾃信的过失:已经预见⾏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这种结果的的⼼理状态。
过于⾃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疏忽⼤意是⽆认识的过失。
3、过于⾃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相同:两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
区别:(意志上)间接故意放任危害结果发⽣,结果的发⽣符合⾏为⼈的意志,过于⾃信的过失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结果的发⽣违背了⾏为⼈的意志;(认识上)间的主观上考虑避免结果的发⽣,客观上也没采取的措施;过于⾃信过失则考虑到可避免危害结果的发⽣。
什么是过失犯罪一、过失的概念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
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过失与故意均统一于罪过的概念之下,故二者具有相同之处:过失与故意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都说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所持的背反态度。
但是,过失与故意又是两种不同的罪过形式,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具体内容不同,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
首先,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其次,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
再次,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二、过失的种类我国刑法根据行为人是否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将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这是一种典型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即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的原因并非行为人不能预见,而是在应当预见的前提下由于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如果行为人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就会预见进而避免危害结果。
应当预见是前提,没有预见是事实,疏忽大意是原因。
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就是疏忽大意过失的认识因素。
疏忽大意过失的意志因素是反对危害结果发生或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至少可以说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简明大纲第1课绪论1.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就是与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影响并支配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其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犯罪心理的类型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是、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
初犯;偶犯;惯犯;累犯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讨论:民用航空安全中的犯罪心理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源于人为什么作恶的探讨)告子:“性无善恶说”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在犯罪学和心理学之中,名称出现在十九世纪末。
德国的埃宾曾发表过一本名为《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书,后来在1889年奥地利的一位审判官格罗斯(Gross)也写过一本名为路口罪心理学》的书。
真正得到公认大约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
第2课犯罪心理成因1.国内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的几种观点①“内因--外因”说人犯罪的原因关键在内因,人自身超正常的需要和欲求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犯罪心理也是一种意识,它是由客观存在(或说客观环境)所造成的。
②量变到质变不良心理、行为量的积累——犯罪行为③犯罪心理结构说“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而有机相对稳定的组合。
④聚合反应说“可能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诸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增效作用等)聚合在一起而具有产生犯罪心理活动的效应。
”2.国外对犯罪心理的研究①犯罪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体格与遗传)家谱分析(从血统角度):双生子研究:性染色体;大脑与暴力行为的关系研究:②犯罪心理发生的社会因素(环境)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宏观环境(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自然背景(自然周期、地理条件等);当时情境(受害人的态度、机遇、现场氛围)③犯罪心理的人格因素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过失犯罪犯罪心理分析李某,男,29岁,未婚,广西人,初中文化,原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湖北风味菜馆保安,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
李某对同饭店的服务员小叶颇有好感,平时待她很是关心,还私下告诉过一些同事他对小叶的爱慕。
不过,小叶对李某似乎不太钟情。
2004年5月28号凌晨与小叶在珠江堤岸散步时,欲吻小叶,小叶以李某有肝炎为由拒绝,李某连称自己的病“没关系的”,欲强行索吻,小叶嗔怒,为躲吻干脆翻过江边护栏边喊边退,李某当时也很紧张,但他不顾小叶离珠江已是几步之遥,更没想到小叶当时的恐惧,边招手哄她过来边朝她靠近,小叶一脚踩空坠入江中溺死。
一、该案件是一起过失犯罪案件李某已预见自己亦步亦趋的行为可能发生小叶坠江的危害结果,却轻信自己能够避免,以致悲剧发生,此举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鉴于犯罪情节较轻,李某获得轻刑。
过失犯罪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他与故意犯罪者的犯罪心理是不同的。
1、过失犯罪者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危害结果的认识是不清晰、不明确、不充分的2、犯罪人所追求的目的不是犯罪目的,也就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3、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是行为人消极心理品质在各种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二、李某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李某过失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
1、情景因素。
由于案发时间是在凌晨,地点在珠江堤岸上,过往行人极少,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情境机遇。
2、被害人因素。
受害者小叶是李某心仪对向,出于爱慕李某才强行索吻,以致犯罪发生。
3、生理因素。
男性较女性粗心和大胆,喜欢冒险,注意力分散,因而过失犯罪的可能性大。
4、心理因素。
李某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品质较差,容易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决定。
三、过失犯罪案件特征过失犯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危害性较大,通常由行为人过度自信或疏忽大意所发,过失犯罪者一般有以下特点1、注意的分心,行为人没有将其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的指向和集中于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对向。
心理态度犯罪过失论案例
嘿,大家想不想听听关于“心理态度犯罪过失论”的案例啊!咱先来讲一个例子哈。
有个司机叫小李,有一天他开车急着去见客户。
哎呀,那路上车可多了呀!小李心里就着急,想着赶紧到地方。
结果呢,一个不留神,没看到前面有个行人正在过马路,就这么撞上去了!这多吓人呐!这不就是个典型的因为心理态度上的疏忽导致犯罪过失的例子嘛。
那再来一个例子。
有个工人小张在工地干活,平常都挺靠谱的。
但那天他心情特别不好,因为家里有点烦心事。
工作的时候呢,就心不在焉的。
结果在操作一个机器的时候,不小心按错了按钮,引发了一场小事故。
你说这是不是因为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对呀!
咱想想看,这些例子不就像我们走在一条路上,本来走得好好的,可突然因为心里有点啥事儿,就分心了,然后就不小心摔倒了一样嘛。
这心理态度可真是重要得很呐!如果小李开车的时候能不那么着急,多集中点注意力,或许就不会出事了呀。
如果小张能调整下自己的心情,认真工作,不也能避免事故嘛!
咱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呀,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心理状态就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
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呢。
就
像建房子,一块砖没放好,可能整座房子就不稳固了呀。
大家可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事认真负责呀。
所以说呀,心理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呢,我们可得重视起来,别等到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呀!。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202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的专业课,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理解能力。
具体的一些能力要求:第一、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第二、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
第三、在未来从事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研究报告)(70%)+平时成绩(平时考勤、课堂提问、研究设计)(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和犯罪心理的相关概念及类型;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犯罪和犯罪心理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对犯罪及犯罪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教学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4.教学内容一、犯罪二、犯罪人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四、犯罪心理学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六、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和要素;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了解影响犯罪心理构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犯罪心理的定义犯罪心理是指人在实施违反法律规范行为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在其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亦即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发生的,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为犯罪行为。
犯罪按犯罪心理分为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
在故意犯罪中,犯罪心理的核心因素是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它是支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动力。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形成,除了与客观环境因素有关外,也与主体的其他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如错误的认识,消极的情绪状态,不良的情感、意志品质,不合理的需要和动机结构,有害的兴趣、意志品质,不合理的需要和动机结构,有害的兴趣,错误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反社会的态度、不成熟的自我意识等有关。
在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心理是指主体的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心理。
犯罪心理是主体的头脑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规范的消极能动的反映。
相关阅读:犯罪心理的行为因素行为因素,指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特点。
不良行为是在不良的心理支配下发生的。
反馈原理,不良行为如果得逞,会反作用于不良心理,使不良心理得到强化和发展。
恶性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形成犯罪心理。
下列不良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1错误的活动。
指参加不符合社会要求、为社会所禁止的活动。
如看淫秽书刊和录像,违反纪律,扰乱公共秩序等。
这些活动对行为人的心理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减弱他对不良诱因的抵抗力,增强不良的心理因素,进而诱发犯罪心理。
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不良的行为方式很多,如欺骗、赌博、欺凌弱小和报复等。
如果通过不良的行为方式满足了需要,就会在心理上肯定这种行为方式,今后用以再次满足需要。
因此,这种错误经验是形成犯罪心理的基础之一。
3有害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的。
如撒谎、好逸恶劳、自由涣散、占便宜等,如果多次重复又得不到制止,就会成为难以克制的“自动化”了的恶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断起作用。
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的异同犯罪构成四要件中的主观方面有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形,对应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也有两种: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不同的犯罪心理就会有截然不同罪行结果,例如渎职罪中的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分别就是过失心理和故意心理造成的。
在案件查办中,为了更好的甄别二者的异同,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两者的异同谈谈自己认识:一、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从实际发生的犯罪案件看,故意犯罪总是占绝大多数,过失犯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因此,过失犯罪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
也有的学者认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是犯罪的两大基本类型之一,它与故意犯罪也会有某些共同点,主要是:(一)具有社会危害性。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同属犯罪行为,其行为的后果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尤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任何人在一些关键性的行动中不注意、不谨慎、不负责任,皆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如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安全事故都将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二)受行为人的心理、意识支配。
根据心理、意识决定行为的原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都是在行为人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
不过,故意犯罪是在故意犯罪心理支配下,过失犯罪是在过失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
尽管过失犯罪人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出现,但过失犯罪行为并非纯属偶然,与行为人的个性心理缺陷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有着必然性的联系。
(三)具有罪过。
过失犯罪人与故意犯罪人都具有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罪过。
所谓罪过,就是犯罪主体在对待自己的犯罪行为及其后果上所持有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
如果只有社会危害行为而缺乏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那便是意外事件,行为人便没有罪过,不构成犯罪。
二、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不同(一)从法学角度来看,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六点:1、社会危害性的比较如果仅从客观后果加以比较,在一定的范围内,某些过失犯罪案件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超过了某些故意犯罪犯罪案件,但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上比较,仍以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大。
犯罪过失主观恶性的心理基础作者:钱飞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摘要]犯罪是在恶意支配下通过恶行表现出来的一种恶。
恶意即主观恶性,是通过危害行为表现出来的应受到道义上和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的心理状态。
主观恶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有其形成有特定的心理基础和规律,试图从潜意识和心理缺陷二方面探寻其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主观恶性心理基础法律分析作者简介:钱飞(1979-),男,江西彭泽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过失是否具有心理性?英国学者认为:“过失意味着在某人的心理上缺乏特定的思想,即空虚”。
然而,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伊德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创立过失心理学理论,从潜意识的理论出发,提出过失是有意义的。
一、潜意识把心理生活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
从潜意识理论的角度,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不但知道过失是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心理现象,也不但知道他们是两种不同意向互相牵制的结果,而且知道这些意向中若有一个想要牵制另一个而得到发展,其本身便不得不先受一些阻力禁止它的活动。
简单地说,一个倾向必须先受牵制,然后才能牵制其他倾向”。
应该说,弗洛伊德揭示过失的心理机制,是我们理解过失的心理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潜意识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
潜意识并不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根本没有一点认识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反映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不等于无意识,而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潜意识不仅具有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而且还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功能。
因此,在潜意识中包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情感和意志因素”。
我们说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这种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这里预见包括应当预见和没有预见两种情况,应当预见指负有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没有预见是指主观上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无认识状态,实际上这种无认识的心理状态是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而已,其心理内容表现为预见和不预见两种心理的互相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