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医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以下是所有鉴别诊断功能性腹泻:为肠蠕动紊乱引起的运动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症,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不完全性肠梗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1.脑梗死:患者有头胀头晕应与脑梗塞鉴别。
后者多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肢体麻木、活动不灵,言语不清或流口水等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颅脑CT见低密度梗塞灶以鉴别。
该患者与上述症状不同。
可治疗观察进一步排除。
2.心肌梗死:患者有胸闷憋气、头晕,应与心肌梗塞鉴别,后者可出现胸闷憋气甚至气喘,重者多伴有胸痛后有压迫感及等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
经心电图检查更好鉴别,该患者与上述症状不同,可治疗观察进一步排除。
3.脑梗死:患者有头晕头痛心前区不适不吃应于脑梗塞鉴别。
后者多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肢体麻木,活动不灵,言语不清或流口水,多呈持续性,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表现。
颅脑CT见低密度梗塞灶以鉴别。
该患者与上述症状不同。
可治疗观察进一步排除。
4.大叶性肺炎:患者咳嗽喘息应与大叶性肺炎进行鉴别,后者有发热较重,咳嗽、咳铁锈色痰,肺内可听到湿啰音及管状呼吸音,胸片可进一步鉴别。
该患者与上述表现不同,故可排除。
5.肺炎:患者咳嗽、发热、流涕应与肺炎进行鉴别:后者多伴有高热,寒战、咳嗽,及咳重喘息,肺内可闻及呼吸音粗及干湿性啰音,化验血分析白细胞计数增高,胸片可见斑片状或大片状阴影,该患者与上述表现不全一样,可治疗观察进一步排除。
6.肝炎:患者有腹胀应于肝炎进行鉴别,后者有恶心呕吐、食欲差、腹胀,小便浓茶色,肝区有胀痛或叩痛,肝功化验可进一步鉴别,该患者与上述症状不同,故可化验肝功后进一步排除。
7.脑出血:患者有头胀头晕应于脑出血进行鉴别。
后者多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或出现头痛,多呈持续性或言语不清或肢体麻木或半身不能活动。
该患者与上述表现不同故可排除之。
8.肝炎:患者有腹胀应于肝炎进行鉴别,后者有恶心呕吐、食欲差、腹胀,食欲差,小便浓茶色,肝区有胀痛或扣痛,肝功化验可进一步鉴别,该患者与上述症状不同,故可化验肝功后进一步排除。
西医鉴别诊断汇总西医鉴别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临床检查和分析,将患者的症状与可能的疾病进行比较,并最终确定其患病的确切疾病。
鉴别诊断是医生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医生而言,准确的鉴别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一、呼吸系统1.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其中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对于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肺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2. 咳嗽咳嗽也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常见的原因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
对于咳嗽的鉴别诊断,同样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胸部CT、支气管镜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循环系统1. 心悸心悸是指感觉到心跳异常或加快。
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病等。
对于心悸的鉴别诊断,需要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2.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也可能与循环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可能导致体液潴留,引起呼吸困难。
对于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需要进行胸部X线、EKG、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并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三、消化系统1. 腹痛腹痛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常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炎、胆石症、胰腺炎等。
对于腹痛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腹部超声、胃镜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2.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常见原因包括胃炎、消化道疾病、肝病等。
对于恶心呕吐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腹部超声、胃镜等进行综合分析。
四、泌尿生殖系统1. 尿频和尿急尿频和尿急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常见原因包括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等。
神经内科常见西医病鉴别诊断急性脑血管病:1、脑梗死:多见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的老人,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一般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可用某一血管综合症解释。
CT或MRI发现梗死灶可确诊。
2、脑栓塞:可见于青壮年或有心脏基础病变患者。
活动中发病,一般无前驱症状。
偏瘫、失语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发病最急骤的脑卒中。
意识清楚或轻度的意识模糊。
累及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面积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昏迷、及癫痫发作等。
多数患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史,如心房纤颤、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及心脏手术、长骨骨折等病史。
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
3、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
情绪激动或活动中诱发,发病急,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高峰,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站立或平衡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颅脑CT发现高密度血肿即可明确诊断。
4、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老人。
多在安静时急性或逐渐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表现为多种不同腔隙综合症,无头痛、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即可作出诊断。
5、脑分水岭梗死:多见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TIA发作病史。
发病时有血压下降和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起病时血压常偏低,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CT或MRI检查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以确诊。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单肢或偏身麻木、偏瘫、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矇或失明、眩晕、恶心、平衡障碍、面部麻木、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一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宜留任何后遗症状,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的症状基本相似,具有发作性、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的特点。
1、支肺炎:有发热、咳嗽症状,肺部有固定湿性罗音,胸片可鉴别。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其特征。
3、肺结核:以低热、咳嗽为主要表现,多伴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有结核接触史。
查血清结核抗体及胸片可鉴别。
4、上呼吸道感染:多有咳嗽、鼻塞、流涕症状,肺部无罗音,X线示正常。
5、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可伴发热,气促,肺部无固定湿罗音,X 线示正常或纹理。
6、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前多伴有上感症状,以血尿为主。
7、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女性,可有脱发、关节痛、蛋白尿等。
8、急性喉炎:可有气喘,吸气性呼吸困难,声嘶,严重时可有喉梗阻、窒息。
9、支原体感染:可有发热、咳嗽等表现,MP多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10、恙虫病:多以发热为主,可见典型焦痂,可有多脏器受损,肥达氏试验多阳性。
11、气管异物:突发呛咳,激烈咳嗽,右肺呼吸音减弱,胸片助诊。
12、细菌性痢疾:常有接触史,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可确诊。
13、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1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表现为紫癜,分布不对称,血液检查血小板减少。
15、风湿性关节炎:以多发性、游走性关节肿痛为临床表现,ASO升高,无皮肤紫癜。
16、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发热、贫血、出血为主要表现,肝、脾、淋巴结不大,一般贫血较重,骨髓红、粒系统生血功能减低,巨细胞减少或极难查见。
17、盘状红斑狼疮:好发在头面部,大小不等,表面上有白色或灰色、不易脱落的粘着性薄鳞屑,用力剥离后可见扩张的毛囊孔,原来堵塞住毛囊口的角质柱,随着鳞屑而被拔除,查C3、C4,ANA、狼疮细胞、尿常规等鉴别。
18、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①特殊面容,表情呆滞,鼻梁塌平,眼距增宽,舌厚大且常伸出口外。
发热急性咽结膜炎: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
急性咽扁桃体炎: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
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
流行性感冒:高热,有明显的流行和暴发。
急性起病,出现畏寒、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病毒分离:鼻咽分泌物或口腔含漱液分离出流感病毒。
肺脓肿:1、对有口腔手术、昏迷呕吐或异物吸入后,突发畏寒、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等病史的患者,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x线示浓密的炎性阴影中有空腔、气液平面,可诊断急性肺脓肿。
2、皮肤创伤感染、疖、痈等化脓性病灶,或静脉吸毒者患心内膜炎,出现发热不退、咳嗽、咳痰等症状,X线胸片示两肺多发性肺脓肿,可诊断为血源性肺脓肿。
痰、血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对确定病因诊断和抗菌药物的选用有重要价值。
伤寒与副伤寒:1、第一周呈梯形上升,一周后成稽留热型,第四周下降。
2、起病7-13小时出疹,出疹部位多为胸腹部,副伤寒皮疹较多,淡红色,稍隆起的玫瑰疹,压之褪色,皮疹常分批出现。
3、伴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腹胀,肝脾大,左下腹压痛。
4、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骨髓、粪、尿培养阳性。
麻疹:1、发热,出疹期热度最高,可达40℃左右。
2、于发热第3-4小时开始出疹,出疹顺序是耳后、发际、前额、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足心,红色斑丘疹,颜色逐渐加深,可相互融合,疹间皮肤正常,疹退有糠麸样脱屑,色素沉着。
3、伴有咳嗽、流涕、畏光、打喷嚏及眼分泌物增多、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
4、白细胞正常或相对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眼、鼻咽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
风疹1、多有低热或有中度发热。
2、发热1-2小时出疹,出疹部位为面颈部、躯干、四肢,浅红色斑丘疹,较麻疹小,有时融合,1小时出齐,3-4小时消退。
3、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伴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
1、脑梗死: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半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病史,特点是突然半身无力而麻木。
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多发现位于基底节区脑梗死病灶。
2、周围神经病变:特点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多由糖尿病、缺乏维生素B1,或由药物及重金属中毒所致。
3、臂丛神经损害:在腋窝部或颈前部的病变或损伤,可引起尺、正中、挠神经全部或部分损害的混合症状。
4、脊髓病:当脊髓有炎症、肿瘤或外伤等情况时,可以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而另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表现为身体下半截麻木无力。
5、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出现一侧上肢或两侧上肢的麻木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小指的麻木)。
颈椎CT、MRI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等影像学表现。
周围性面瘫:1、贝尔面瘫:诊断主要是排除诊断,目前的诊断标准为:(1)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或不完全瘫痪;(2)突发性;(3)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后颅窝、耳、腮腺等疾病。
2、ramsay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
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 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
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hunt综合征的三联征。
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当ramsayhunt综合征疱疹出现较面瘫晚时容易与贝尔面瘫混淆。
3、桥小脑角、颞骨、侧颅底、腮腺的良恶性肿瘤:1)超过3周的进展性面神经麻痹;(2)6月内面神经功能没有恢复迹象;(3)出现面肌痉挛;(4)长时间的耳、面疼痛;(5)伴随其他颅神经功能障碍;(6)同侧的复发性面瘫;(7)个别面神经分支功能正常。
面神经肿瘤主要为神经鞘膜瘤和神经纤维瘤,。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鼻咽部的症状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
特殊情况下可行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初期表现为样症状的其他疾病鉴别:1.过敏性临床上很像“”,不同之处包括:(1)起病急骤、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发热,咳嗽较少;(2)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3)如脱离过敏源,数分钟及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4)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5)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为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常有较大范围的流行。
临床特点:(1)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畏寒、高热、全身酸痛、眼症明显,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鼻咽部症状较轻。
(3)病毒为流感病毒,必要时可通过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明确诊断。
(4)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奥司他韦疗效显著。
(5)可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3.急性传染病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斑疹)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鉴别。
(1)的症状为前驱期症状,约有90%的患者在发病后2~3天在上颌第二磨牙部位的颊黏膜上可见灰白色小斑点(科氏斑),上感无科氏斑。
(2)流行性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流行具有地区性。
可有、腰痛、眼眶痛(俗称三痛)症状,发热、出血及肾损害为3大主征,典型患者可有发热期、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5期。
上感全身中毒症状轻,主要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
(3)部分患者初期有咽痛、鼻咽部分泌物增多症状,很快进入及期,出现寒战、高热、、皮疹。
后期可有剧烈病出现脑膜刺激征。
主要传染源是带菌者,通过飞沫传播。
(4)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未应用疫苗的儿童易感。
前驱期大多出现上感症状,部分进入前期,出现体温上升、肢体疼痛、感觉过敏等神经系统症状,器出现肢体不对称性、弛缓性,多见于单侧下肢。
.神经内科常见西医病鉴别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多见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的老人,1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一般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突然发病,迅速出小时以上,可用某一血管综合症解24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持续MRI发现梗死灶可确诊。
释。
CT或、脑栓塞:可见于青壮年或有心脏基础病变患者。
活动中发病,一般无前2驱症状。
偏瘫、失语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发病最急骤的脑卒中。
意识清楚或轻度的意识模糊。
累及颈内动脉或大脑多数昏迷、及癫痫发作等。
中动脉主干引起大面积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心肌梗死及心脏手风湿性心内膜炎、患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史,如心房纤颤、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
CT或MRI术、长骨骨折等病史。
头颅、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
情绪激动或活动中3诱发,发病急,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高峰,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站立或平衡CT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颅脑发现高密度血肿即可明确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老人。
多在安静时急性或逐4渐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表现为多种不同腔隙综合症,无头痛、意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即可MRI或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头部CT 作出诊断。
、脑分水岭梗死:多见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5发作病史。
发病时有血压下降和血容量不足TIA病史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的表现,起病时血压常偏低,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共检查显示楔形MRICT济失调、意识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或或带状梗死灶,常可以确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6迅速出现单肢或偏病和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起病突然,..身麻木、偏瘫、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矇或失明、眩晕、恶心、平衡障碍、面部麻持续数分钟至言语不清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木、四肢无力、小时,不宜留任何后遗症状,常反复24数小时,多在一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发作,每次发作时的症状基本相似,具有发作性、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的特多正常,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诊断。
西医临床鉴别诊断西医临床鉴别诊断是指医生通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和判断疾病的过程。
它是西医临床诊断的重要环节,对于正确诊断疾病、指导治疗以及保障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西医临床鉴别诊断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西医临床鉴别诊断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询问症状、观察体征、进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结合医生的经验和知识,对疾病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一种科学而系统的方法,旨在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流程1. 收集病史:医生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程、就诊情况、用药史等。
病史可以为医生提供宝贵的线索,帮助其初步了解疾病的可能性。
2. 询问症状:医生需要向患者了解详细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等。
通过症状的描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范围和性质。
3. 观察体征:医生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表现,包括皮肤颜色、呼吸、脉搏、体温等。
体征的观察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确立诊断。
4. 实验室检查:在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后,医生会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5. 鉴别诊断: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排除一些可能性,并最终确定最有可能的病因。
三、注意事项1. 多学科协作:西医临床鉴别诊断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医生会与其他专科医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2. 病情动态观察:鉴别诊断不仅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进行观察,还需要持续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
这有助于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3. 科学依据:西医临床鉴别诊断需要依据科学的证据和理论,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更新最新的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4. 患者沟通:医生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实际情况,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
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
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X,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
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西医鉴别诊断】【腰椎骨质增生】应与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相鉴别。
腰肌劳损压痛点多在椎旁肌和骶髂关节处,不在棘突间两侧,无放射痛。
腰椎管狭窄症有明显的间歇性跛行。
步行一段距离后多感觉下肢酸痛,蹲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卧床或骑车时则无此症状。
严重者甚至影响大小便功能。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本病应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
主要侵犯大关节,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RF阴性,ASO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受累关节的症状表现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同时,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
结合临床症状和试验室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当与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
AS好发于男性,累及脊柱关节,有明显的炎性腰背痛,早期及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关节受累的特征为下肢、非对称性,多缺乏皮下结节以及RF阴性有助于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应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AS有明显的骶髂关节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则无此症状。
AS多为脊柱从上到下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只侵犯颈椎,AS类风湿因子全部阴性,类风湿则有60%-95%类风湿因子阳性。
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片,血液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慢性胃炎】1、消化性溃疡:本病的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多数消化性溃疡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或十几年,(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交替(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2、胃肠功能紊乱:该病上胃肠道消化不良症状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上腹痛多无规律性,部分病人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饥饿感、进食后缓解,或餐后0.5-2小时之间腹痛持续存在。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病人,呕吐多为当餐的食物。
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1.西医鉴别诊断:(1)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前者多见于中年以上,有心脏病史及心脏增大等体征,常在夜间发作,肺部可闻干、湿罗音,对强心剂有效;而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无心脏病史及心脏体征,常在春秋季发作,有过敏史,肺内满布哮鸣音,对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氨茶硷等有效。
(2)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的鉴别:三者均可出现肝脏肿大,腹水、但右心衰竭多伴有心脏杂音或肺气肿,心包积液时扩大的心浊音界可随体位而变动,心音遥远,无杂音,有奇脉;缩窄性心包炎心界不大或稍大,无杂音,有奇脉2.中医鉴别诊断:(1)本病与喘证鉴别:因肺系疾病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心衰病主要因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导致肺主治节的功能失调,宗气不舒,肺气失宣,故也可表现为气促症状,常伴有下肢浮肿、两者在部位的侧重点不同。
(2)本证型应与心衰病一下主要证型鉴别: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汗出肢冷,脉细促;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尿少肢肿,脉微细欲绝;痰浊壅肺证:咳嗽痰多,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脉沉或弦滑。
呼吸衰竭鉴别诊断1.西医鉴别诊断:(1)心源性肺水肿:心源性肺水肿时的呼吸困难与体位有关,咯泡沫样血痰,用强心利尿剂等治疗效果较好,肺水肿的啰音多在肺底部。
呼吸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多与体位关系不大,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和CO2潴留的表现。
(2)重症自发性气胸:如张力性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常突然发作,伴一侧胸痛,病人紧张,胸闷,甚至心率快、心律失常,强迫坐位,发绀,大汗,意识不清等。
患侧有局部隆起,呼吸运动和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X线检查显示气胸征为确诊依据。
2.中医鉴别诊断:(1)本病与气短鉴别:皆有呼吸异常。
呼衰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短气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是医生根据病患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一套准则。
它们是西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西医诊断标准。
一、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疾病分类系统。
它将不同的疾病划分为不同的编码,便于医生进行诊断和统计分析。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是第十次修订的ICD(ICD-10)。
它包含了各种疾病、症状、损伤和外因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
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一套用于精神障碍诊断的标准。
目前最新版本是第五版(DSM-5)。
DSM-5详细描述了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持续时间和排除标准等。
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他们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能够更加一致。
三、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Criteria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了一套用于风湿病诊断的标准。
这些标准适用于多种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ACR标准通过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分类风湿病。
四、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 for Acute Pancreatitis急性胰腺炎修订亚特兰大分类(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是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一套标准。
它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急性胰腺炎分为几个临床亚型。
这些亚型的定义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急性胰腺炎患者。
五、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纽约心脏协会(NYHA)功能分类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一、常见症状与体征 1.发热 2.咳嗽与咯痰 3.咯血 4.紫绀 5.胸痛 6.呼吸困难 7.水肿 8.恶心、呕吐9.腹痛 10.腹泻11.呕血12.便血 13.黄疸 14.腹水 15.肝肿大16.淋巴结肿大 17.紫癜 18.脾肿大 19.尿量异常 21.血尿 22.头痛23.头晕24.意识障碍20.尿路刺激征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 2.皮肤、粘膜、淋巴结检查 3.头颈部检查 4.肺部检查5.心血管检查 6.腹部检查 7.脊柱、四肢检查8.神经系统检查一、常见症状与体征1.发热2.咳嗽与咯痰3.咯血4.紫绀5.胸痛6.呼吸困难7.水肿8.恶心、呕吐9.腹痛10.腹泻11.呕血12.便血13.黄疸14.腹水15.肝肿大16.淋巴结肿大 17.紫癜18.脾肿大19.尿量异常20.尿路刺激征21.血尿22.头痛23.头晕24.意识障碍第一节发热一、概述正常上限(腋温37℃,口腔温度37.2℃、肛温37.7℃)。
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体温为39.1℃~41℃。
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外致热原病原体各种细菌外毒素、内毒素体内产物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后果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寒战、高热肝脏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性及肝脏的解毒功能最终>42℃→酶的活力丧失→昏迷,直至死亡分类病因举例感染性所有病原体感染(最常见)非感染性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吸收热)机械性损害术后,烧伤血栓形成内脏梗死内出血溶血反应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血型不合输血非感染性内分泌代谢病甲亢、嗜铬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物理因素中暑、放射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曲线常见疾病1.稽留热>,波动: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的发热极期。
喘憋待查“心源性呼吸困难”与“心源性呼吸困难”鉴别:1.支气管哮喘多有自青少年起的长期反复发作史,应用解痉药物如氨茶碱等有效,抗心衰治疗则无效,肺部以哮鸣音为主可有细、中湿罗音。
2.支气管炎特别是老年人表现为哮喘支气管炎者和本病急性左心衰相似,但支气管炎常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史,肺部罗音散在且以干性罗音为主,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和征象,通过抗支气管炎治疗可奏效以资鉴别。
3.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由于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狭窄或伴发感染时,可出现喘鸣或类似哮喘样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但肺癌的呼吸困难及喘鸣症状进行性加重,常无诱因,咳嗽可有血块,痰中可找到癌细胞,胸部X线摄片、CT 或MRI检查或纤支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4.变态反应性肺浸润见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浸润、多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等。
致病原为寄生虫、原虫、花粉、化学药品、职业粉尘等,多有接触史,症状较轻,患者常有发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多发性,此起彼伏的淡薄斑片浸润阴影,可自行消失或再发。
肺组织活检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喘憋应鉴别以下疾病: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年发病;症状缓慢进展;长期吸烟史;活动后气促;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气流受限;⑵支气管哮喘:早年发病(通常在儿童期);每日症状变化快;夜间和清晨症状明显;也可有过敏性鼻炎和(或)湿疹史;哮喘家族史;气流受限大多可逆;⑶充血性心力衰竭:听诊肺基底部可闻细音;胸部X线片示心脏扩大、肺水肿;肺功能测定示限制性通气障碍(而非气流受限);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尚需进一步检查以资鉴别。
循环系统心衰西医鉴别诊断:心衰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心衰可见阵发性呼吸困难,但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时需坐起,重者肺部有干湿罗音,甚则咳粉红色泡沫痰,有明确的病史和体征。
支气管哮喘多发于年轻人,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可以区分。
左心衰主要是以肺淤血、心排血量降低及器官低灌注临床表现为主。
症状可见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
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 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8、尿路感染: 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
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神经内科常见西医病鉴别诊断急性脑血管病:1、脑梗死:多见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的老人,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一般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可用某一血管综合症解释。
CT或MRI发现梗死灶可确诊。
2、脑栓塞:可见于青壮年或有心脏基础病变患者。
活动中发病,一般无前驱症状。
偏瘫、失语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发病最急骤的脑卒中。
意识清楚或轻度的意识模糊。
累及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面积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昏迷、及癫痫发作等。
多数患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史,如心房纤颤、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及心脏手术、长骨骨折等病史。
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
3、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
情绪激动或活动中诱发,发病急,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高峰,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站立或平衡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颅脑CT发现高密度血肿即可明确诊断。
4、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老人。
多在安静时急性或逐渐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表现为多种不同腔隙综合症,无头痛、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即可作出诊断。
5、脑分水岭梗死:多见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TIA发作病史。
发病时有血压下降和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起病时血压常偏低,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CT或MRI检查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以确诊。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单肢或偏身麻木、偏瘫、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矇或失明、眩晕、恶心、平衡障碍、面部麻木、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一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宜留任何后遗症状,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的症状基本相似,具有发作性、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的特点。
头部CT和MRI多正常,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诊断。
头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
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
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
Nylen-Barany或Dix-Hallpi 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
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
病人多数为中年人。
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
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
多见于20-60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于病毒性疾病后24-48小时内发生,持续4-5天。
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
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
4、后循环缺血(PCI):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
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
头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
头颅MRI,特别DWI检查有助明确。
头痛: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
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
活动后头痛加重。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成昏迷状态,行头颅CT示可见脑内高密度的新鲜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在剧烈活动、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爆裂样局限的头痛、呕吐,项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有血压的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及视力模糊,查体示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灶,腰穿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癫痫1、假性癫痫病:又称心因性发作,有类似癫痫样表现,而大脑中并没有不正常的放电假象。
假性癫痫发作通常是在情绪或环境因素参与下发病,发生在觉醒状态下,起病较癫痫发作缓慢,持续时间通常大于2分钟,而癫痫病发作则通常在2分钟以内。
假性癫痫患者的发作通常不具有癫痫大发作患者的强直-阵挛全过程,无癫痫大发作阵挛性运动所表现的快速收缩和缓慢松弛的特征。
发作一般表现为双眼紧闭,同时伴有眼睑的快速震颤,患者可能拒绝睁眼。
2、晕厥: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摔倒、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一般无抽搐及舌咬破和尿失禁。
晕厥常有悲哀、恐惧、焦虑、晕针、见血、创伤、剧痛、闷热、疲劳等刺激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脱水也可为诱因,而癫痫发作与体位改变和情境无关,不分场合时间。
晕厥发作后意识恢复多较快,而癫痫发作后常有意识模糊,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
痴呆:1、Alzheimer病:多见于是60岁以上老年人,起病较缓慢,进行性加重,表现为逐渐出现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严重者卧床不起。
主要以记忆障碍为主,晚期呈全面认知功能减退,常伴有精神行为异常。
CT可见脑皮质明显萎缩及脑室扩张。
2、血管性痴呆:一般有脑血管疾病基础,多急性起病,症状波动性进展或阶梯样恶化,主要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人格相对保留,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临床检查MMSE及Blessed痴呆量表支持确认痴呆,影像上可发现脑梗死或出血灶。
3、额颞叶痴呆:发病年龄在30-90岁,65岁以后发病罕见,多有家族史。
社会行为学改变为其早期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固执、易激惹或情感淡漠、欣快、抑郁,之后渐出现行为异常、举止不当、对外界漠然以及冲动行为,记忆损害晚期才出现。
影像上可出现额叶和(或)颞叶萎缩。
3、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发病比较隐匿,无明确卒中史,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衰退、共济失调步态、尿失禁。
行CT及MRI示缺乏脑梗死的证据,而主要是脑室扩大。
晕厥:1、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等。
发病前多有精神紧张、体力过劳、站立过久、热水浴时间过长和起立过快或排尿咳嗽等诱因。
2.心源性晕厥:由于心律失常、心瓣膜病、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心脏病致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组织缺氧而发生。
最严重的为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l0s出现晕厥,停搏15s以上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
3.脑源性晕厥: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如脑动脉硬化引起血管腔变窄,高血压病引起脑动脉痉挛,偏头痛及颈椎病时基底动脉舒缩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动脉微栓塞、动脉炎等病变均可出现晕厥。
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由于损害的血管不同而表现多样化,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
肢体麻木:1、脑梗死: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半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病史,特点是突然半身无力而麻木。
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多发现位于基底节区脑梗死病灶。
2、周围神经病变:特点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多由糖尿病、缺乏维生素B1,或由药物及重金属中毒所致。
3、臂丛神经损害:在腋窝部或颈前部的病变或损伤,可引起尺、正中、挠神经全部或部分损害的混合症状。
4、脊髓病:当脊髓有炎症、肿瘤或外伤等情况时,可以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而另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表现为身体下半截麻木无力。
5、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出现一侧上肢或两侧上肢的麻木(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小指的麻木)。
颈椎CT、MRI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等影像学表现。
周围性面瘫:1、贝尔面瘫:诊断主要是排除诊断,目前的诊断标准为:(1)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或不完全瘫痪;(2)突发性;(3)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后颅窝、耳、腮腺等疾病。
2、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
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
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 hunt综合征的三联征。
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当ramsay hunt综合征疱疹出现较面瘫晚时容易与贝尔面瘫混淆。
3、桥小脑角、颞骨、侧颅底、腮腺的良恶性肿瘤:(1)超过3周的进展性面神经麻痹;(2)6月内面神经功能没有恢复迹象;(3)出现面肌痉挛;(4)长时间的耳、面疼痛;(5)伴随其他颅神经功能障碍;(6)同侧的复发性面瘫;(7)个别面神经分支功能正常。
面神经肿瘤主要为神经鞘膜瘤和神经纤维瘤,二者比例为10:1,75%的患者出现面瘫,大多表现为进行性面神经麻痹,少数为突发性,此外可能伴有耳聋、耳鸣、眩晕、面肌痉挛等。
听神经瘤除造成耳聋、耳鸣、眩晕外,少数患者也会出现面神经麻痹。
良性腮腺肿瘤很少发生面瘫,恶性腮腺肿瘤可引起面瘫,面瘫多为缓慢进展。
先天性胆脂瘤、颈静脉球体瘤也会造成面瘫。
以上肿瘤所致面神经麻痹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4、格林巴利综合症:可出现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其特征性表现。
5、急慢性中耳乳突炎:其中2~5%的患者可出现面瘫,是由于炎症对神经的侵犯以及胆脂瘤或肉芽对神经的压迫所致,这类面瘫起病急缓不一。
根据病史、体检、听力学与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昏迷查因: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可于平静状态下表现为一侧肢体偏瘫、双眼凝视、意识不清。
若为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可伴有头痛、四肢瘫和多数颅神经麻痹,呈进行性加重,早期行CT检查可未见异常,行MRI可以明确诊断。
2、低血糖昏迷:患者因为饥饿或是因为糖尿病应用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后,突然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严重者出现视物不清、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性痉挛及昏迷,行随机血糖检查示血糖低于3.0mmol/L,给于应用高渗糖后神志逐渐转清,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