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痛是什么原因

骨痛是什么原因

骨痛是什么原因
骨痛是什么原因

骨痛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骨痛是什么原因*二、骨痛如何预防*三、骨痛如何治疗

骨痛是什么原因1、血液病性骨痛

1.1、多发性骨髓瘤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引起骨质脱钙、骨质疏松、骨质溶解破坏和病理性骨折,产生骨痛。此外瘤细胞自骨髓向外浸润,侵及骨皮质、骨膜亦可引起骨痛。

1.2、急性白血病(含慢粒急变)尤多见于儿童急淋白血病。表现为胸骨压痛及骨关节疼痛,可累及肘、腕、膝、髋等多关节游走性疼痛。骨痛多为隐痛,发生在慢粒急变时或有骨梗死者,骨痛十分剧烈。

1.3、恶性淋巴瘤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骨骼时,这类患者常以骨痛为首发症状就诊,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骨骼损害,主要侵犯部位为胸椎、腰椎、肋骨,其次为骨盆、股骨和颈椎等亦可引起骨痛。

1.4、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骨病变几乎见于所有的LCH患者,轻者为孤立的无痛性骨病变。骨病变以头颅骨最多见,其次为下肢骨、肋骨、骨盆和脊柱等。

1.5、其他能引起骨痛的血液病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但较少见。

2、非血液病性骨痛

2.1、骨折

2.2、骨肿瘤

2.3、骨结核

2.4、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炎

2.5、骨(髓)转原位癌多位于前列腺、甲状腺、乳房、肺和肾脏等,大量肿瘤细胞引起骨髓腔内压力升高和骨骼破坏,导致

骨痛。

2.6、肾性骨营养不良症包括纤维性骨炎、肾性骨软化症、肾性骨质疏松症和肾性骨硬化症。

2.7、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甲旁亢时引起广泛骨质吸收脱钙,严重时形成纤维囊性骨炎,可出现骨骼畸形和

病理性骨折,引发骨痛。

2.8、骨质疏松症当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均可导致骨量减少和骨徽细结构破坏,形成骨质疏松。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并发症,多见于髋部及椎体骨折,除骨折引起疼痛外,在骨量减步期就可以出现全身骨骼疼痛,尤以腰背痛最为常见,其次是膝关节、肩背部。

骨痛如何预防平时要多活动身体,不能长期久站或久坐,多

进行按摩,饮食多吃红肉、海鲜类补钙的食品。

骨痛如何治疗1、查找引起骨痛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治疗。

2、癌性骨痛的治疗:

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放射性核素疗法及帕米磷酸二钠类药物

治疗癌性骨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放射性核素有特殊的亲骨性。它进入人体后能与骨细胞亲和,并在骨肿瘤区形成高浓度的聚积。放射性核素不仅能与骨肿瘤区内的钙盐结合,减少体内的钙盐流失,还能降低体内碱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素的含量。这样可抑制骨

质的溶解,并促进骨质的修复。此外,放射性核素还能释放出β射线和γ射线,将骨肿瘤细胞杀灭,从而解除骨膜神经受到机械性

和化学性的刺激,进而使患者的骨痛症状得到缓解。

因为骨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对于原发性骨肿

瘤而言,如果发现某一部位的持续性骨痛或功能障碍,尤其是骨

痛进行性加剧,夜间或活动时比白天严重,对症状进行物理治疗

后仍不见明显好转,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年妇女腰背痛与骨质疏松症

中年妇女腰背痛与骨质疏松症 发表时间:2015-03-19T08:55:58.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冉新华 [导读] 中医药类药物,补肝肾,强筋骨类药物效果良好,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等单味药亦可见效。 冉新华 (酉阳县人民医院骨科重庆酉阳 409800)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294-01 骨质疏松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有多种病因造成或骨钙代谢异常所致,有些学者也称为骨质疏松综合症。中年女性较多见,尤其在停经后。 骨质疏松的本质不仅有骨量丢失的改变,而且有骨的形态学变化,最终导致力学性能下降。 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畴,多于绝经后妇女,又称骨质疏松Ι型。 Ι型骨质疏松症发生主要是由于绝经后体内内分泌素变化所致,包括雌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3,甲状旁腺素等,其中最主要的为雌激素。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明显下降,雌激素与骨代谢密切,它的减少使骨吸收率与骨形成率都加快,最终结果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发生骨质疏松。这种骨质疏松发病年龄较早,50岁左右就可发生(妇女绝经水平年龄在50岁左右更早的可到45岁左右),而男性年龄在70岁左右。 现在门诊看腰骶部疼痛病人中,50岁左右女性病人占60%。她们普通X线摄片现腰椎退行性改变,部分可见腰骶部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各椎体骨有轻微形态改变,即椎体边缘有骨质增生,椎体轻度畸形度。按骨质疏松症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尤其女性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导致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于2013年发布报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5.7%,近年来门诊病例腰背疼痛病例中,骨质疏松病占到60%以上。很多患者有轻微外力引发骨折史。 强调,中老年妇女腰痛要排除骨质疏松可能,可常规摄片及作骨密度检测,诊断并不难。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预防骨质疏松首先应当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减少盐分的摄入,适量运动增加日光照射,定期作骨密度检测,针对性治疗,阿法骨化醇,阿仑磷酸钠,降钙素,雌激素等要我应用。中医药类药物,补肝肾,强筋骨类药物效果良好,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等单味药亦可见效。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诊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症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形象一点说就是“骨头里头变空了”,受点外力就可能骨折。每年的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 骨质疏松症分哪几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和目前防治的重点。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生活形态抽烟、过量饮酒、咖啡因过量、缺乏运动。

(2)性别女性较男性的骨质密度为低,愈瘦小的人,其骨质密度愈低。 (3)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其骨量及骨强度下降、骨的脆性增加。(4)营养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维生素D不足者)。 (5)遗传若某妇女的父母有髋部骨折,那么她患髋部骨折的风险将增加2倍。 (6)内分泌性激素的缺乏。 (7)药物长期使用激素、利尿剂、化学治疗等。 (8)疾病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不足者。(9)其他如手术切除卵巢者。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表现? 骨质疏松早期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当骨量丢失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才会出现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等特征性表现。因此医学上称其为“寂静的流行病”。 (1)疼痛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占疼痛患者的70%~80%。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身长缩短、驼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3)骨折为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以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易发生骨折。 (4)其他表现如呼吸功能下降,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后弯、胸廓

骨质疏松症 课题讲稿

病因 1.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继发性 ①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②妊娠、哺乳。③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④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⑤肝脏病。⑥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⑦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⑧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骨萎缩、伤后骨萎缩等。⑨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⑩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2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血清钙、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状旁腺激素应检查甲状旁腺功能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标记物骨质疏松症患者部分血清学生化指标可以反应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状态,这些生化测量指标包括: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反应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应骨吸收)、骨钙素(反应骨形成)、Ⅰ型

骨质疏松的四种症状

骨质疏松有4种发病征兆,你知道吗 【导读】电视中经常报道骨质疏松就用盖中盖高钙片,那么是否是因为我们人体缺钙才导致的骨质疏松症的呢? 什么叫骨质疏松症呢?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1、活动能力减退,身体关节僵硬, 发现关节活动发僵,身体灵敏度及平衡能力的下降,伸展身体时出现不适,感到容易疲劳,双下肢发沉、动作缓慢时,就要注意避免摔跤了。 2、身高减少,出现驼背。 我相信只要稍微注意生活的人都知道,身高减少,出现驼背这种现象出现最多的就是在老年人的身上了。由于骨质疏松会造成脊椎压缩变形、前倾、背曲加剧,所以会出现身高降低,形成驼背现象。现在的长期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就得更加注意了,坐姿的不正确,饮食得不当都是有可能会导致这种现象在你的身上出现的。 3、摔倒。 由于骨骼的僵硬及身体的灵活性降低,导致老年人更易出现摔倒这种事故。这主要就是因为骨质疏松这种症状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有的已经发生了骨折,但未感到明显疼痛,不及时就诊,容易耽误治疗。因此,老人只要跌倒就要及时就诊。 4、周身骨骼疼痛。

这种症状在现在的上班一族应该也是常见的,以腰背痛为主,并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时疼痛减轻,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使疼痛加剧,并有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加重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就得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小编提示:生活中的一些小小征兆都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种反映,关注生活点滴,关注自己的身体。关于骨质疏松的征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骨质疏松的发病,往往与体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因此,大家在平时最好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的征兆,务必及时就医。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运用疼痛护理方案对其腰背痛的影响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运用疼痛护理方案对其腰背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6-14T15:32:52.3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作者:张健 [导读]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腰背疼痛,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疼痛科;天津300052)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运用疼痛护理方案对其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 VAS评分、Barther评分以及SCL-90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腰背疼痛,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疼痛护理;腰背痛;改善效果 研究显示,有70%—80%的患者会在不同程度上伴有腰背疼痛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健康。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疼痛护理有利于缓解其腰背部疼痛症状,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本文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运用疼痛护理方案对其腰背痛的影响展开研究,特选取 10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例数56,平均年龄(68.21±8.26)岁,包括37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对照组患者例数44例,平均年龄(68.05±8.12)岁,包括30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可用于临床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的讲解老年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生活护理、环境护理与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实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疼痛护理,具体如下: 其一,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全面性的评估,对向其讲解疼痛曲线绘制方法;对其骨质疏松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帮助患者了解骨折疏松疼痛以及基本常识;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与疾病认知情况进行观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1]。 其二,疼痛曲线识别。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疼痛曲线正确识别的目的在于帮助其将自身疼痛阈值正确描述出来,以便于对其疼痛变化情况进行更好的了解,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操作过程中来。疼痛曲线识别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将疼痛部位与范围正确描述出来;将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标准作为依据,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正确评估,将患者的个体情况作为依据,每天对其均进行疼痛曲线描述。 其三,锻炼指导。康复医师要将患者的具体情况作为依据,帮助其制定出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方案,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如果患者在急性期出现了强烈疼痛,护理人员要嘱咐其进行卧床休息,以此来将疼痛感减轻;等到患者的疼痛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之后,要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与运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户外运动,每天锻炼两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为三十分钟;腰背肌功能性锻炼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俯卧位直颈运动及对抗阻力运动、俯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及对抗阻力运动,每天锻炼一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为三十分钟[2]。 1.3观察及评价指标 将VAS视觉模拟评分标准作为依据,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并采用Barther 评分对两组患者额护理前以及护理后三个月生活能力进行评价。使用SCL-90症状评价表则是护理前、护理后三个月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百分(%)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其差异,对比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腰背部的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腰背部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的 VAS评分为(1.22±0.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5.34±1.45)分,P<0.05。 2.2两组患者Barther评分及SCL-90症状评分情况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及护理后三个月的Barther评分以及SCL-90症状评分,护理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经3个月护理后,两组评分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可见表1. 表1两组患者Barther评分及SCL-90症状评分比较表 3.讨论 临床上,骨质疏松是因为各种各样因素造成的骨科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降低,骨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一].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 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现状 1.我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目前我国60岁 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 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了关于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2006年一次 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 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 患病率女性为%,男性为%,60岁以上人群中骨 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2.国外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最近报告的美 国2005—2006年数据显示,检测股骨颈部位骨 密度值,50岁或以上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 病率女性分别为49%和10%,而男性分别为30%

和2%。来自日本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日本骨质疏 松症患者达1300万。加拿大的随机调查显示:女 性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和%,总患病率为%。来自欧洲27个国家统计结 果显示:2200万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 三.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原发性Ⅱ型OP,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骨重建功能衰退 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 四.临床表现 1.骨痛和肌无力 2.椎体压缩 3.骨折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内分泌激素:性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降低,生长激素减少。 ?营养因素:缺乏VitD、钙,高蛋白饮食。 ?生活因素:活动量减少、过量饮酒、吸烟。 ?药物因素:糖皮质醇、巴比妥等。 ?家族、种族因素:基因有关。 ·慢性疾患:DM、肾功能不全等。 (二)健康史 ?询问老年人日常饮食结构 ?运动及体力活动 ?有无腰痛及疼痛的性质 ?有无骨折,既往有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情况 (三)身体状况 1.骨痛和肌无力早期无症状,被称为“寂静之病”,尤其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多数病人在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了骨质疏松症。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区(点)。 2.椎体压缩椎体骨折多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可引起驼背和身高变矮,多在突发性腰背疼痛后出现。老年人椎体每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同时,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导致胸廓畸形,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畸形还可引起心排出量的下降,心血管功能障碍、肺活量下降等,极易并发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3.骨折当骨量丢失超过20%以上时即可出现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部位多见于脊柱、

骨质疏松病例

骨质疏松病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病例: 姓名:曾XX 性别:女 年龄:60岁 职业:退休 主诉:间断腰背痛五年于2012年3月26日门诊治疗。 现病史:2006年10月27日因摔倒而致右尺骨骨折,骨科处理。 2012年1月9日再次摔倒致左腕骨骨折,骨科处理。 2012年2月6日因腰背痛加重接受口服止痛药治疗。 2012年2月24日查骨密度L1-4椎体T值-2.7SD,BMD749mg/cm2;股骨颈T值-2.2SD,BMD602mg/ cm2。 2012年2月24日予阿仑膦酸钠、阿尔法骨化醇和碳酸钙D3治疗。 2012年3月9日复诊,改用密盖息(降钙素)50IU BIW肌注。 既往史:慢性胰腺炎,慢性腹泻病史3年。无食道病变;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无长期咖啡等饮用。 月经史:绝经年龄50岁,已绝经10年。 家族史:其母曾有髋部骨折史。 体格检查:身高165cm,体重58kg,BMI 21.3kg/m2。 实验室检查:PTH 90pg/mL ↑ 15-65pg/mL 25OHD 12.8 ↓ >50mmol/l 钙 2.07 ↓ 2.1-2.55mmol/l 骨钙素 22.1↑4.8~10.2ug/L(骨更新率越快) β-CTX 0.36 P1NP 35.1 雌二醇 <18.35 <201pmol/L(绝经后) 磷 0.91 0,9-1.34mmol/L 肾功能CR 70 44-115μmol/L AKP 84 53-140u/l s-TSH 0.75 0.27-4.2uIu/ml 肝功能、风湿全套、肿瘤标志物正常 辅助检查:腰椎CT(2012-3-26):L3、L4轻度退行性改变 甲状旁腺B超(2012-3-26):甲状旁腺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慢性胰腺炎 低钙血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发展过程 1,25-(OH) 2D 3 降低→PTH升高 阿尔法骨化醇降钙素

降钙素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6388144.html, 降钙素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 作者:魏开敏 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07期 骨质疏松症一般是以骨痛为主要表现,即骨质疏松性骨痛。骨痛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发生率可高达80%。常见的疼痛部位为腰背部、髋部和下肢,因而患者常常诉说自己腰酸背痛和腿痛。骨痛具有显著的特征性,一是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时疼痛明显加重;二是白天长时间的坐、站立或行走会出现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或夜间睡眠后疼痛减轻;三是常常伴有乏力和肢体末端的麻木;四是具有慢性、反复性和逐漸加重的特点。 许多人在腰酸腿痛时想到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如止痛片、布洛芬、消炎痛或炎痛喜康等。可以这样说,尽管非甾体抗炎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骨痛,但往往只能起到简单的对症治疗作用,而且效果并不理想,消化道副作用又比较大,不能长期服用,故而非甾体抗炎药不宜作为骨质疏松症骨痛的常规用药。目前医学专家推荐用于骨质疏松症骨痛的治疗药物为降钙素。 降钙素是一种骨吸收抑制剂,可以有效改善骨质疏松,降低自发性骨折的发生率。另外,降钙素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干扰颅内疼痛物质的释放和传导,使其具有改善骨质疏松和减缓骨痛的双重作用,是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的理想药物。 降钙素的常用制剂有两种,即密钙息和益钙宁。密钙息又称鲑鱼降钙素,可通过鼻吸入、皮下或肌注等途径给药,推荐剂量为鼻吸入每次200国际单位,皮下或肌注每次100国际单位,可隔日1次或每周2次用药。益钙宁又称鳗鱼降钙素,推荐剂量为10~20国际单位,肌注,每周1~2次。无论是密钙息还是益钙宁,1个疗程均为4~6周,也可根据情况用至3个月左右,用药期间应注意补充钙剂。临床观察资料表明,患者应用降钙素2周后,其疼痛能够部分缓解;应用4~6周后,其疼痛明显缓解。 降钙素的不良反应较少,通常是在剂量过大时出现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发热等现象,个别患者可能产生耳鸣、眩晕、哮喘和便意等不良反应。因此,要注意小剂量应用降钙素,以预防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骨质疏松病例

病例: 姓名:曾XX 性别:女 年龄:60岁 职业:退休 主诉:间断腰背痛五年于2012年3月26日门诊治疗。 现病史:2006年10月27日因摔倒而致右尺骨骨折,骨科处理。 2012年1月9日再次摔倒致左腕骨骨折,骨科处理。 2012年2月6日因腰背痛加重接受口服止痛药治疗。 2012年2月24日查骨密度L1-4椎体T值-2.7SD,BMD749mg/cm2;股骨颈T值- 2.2SD,BMD602mg/ cm2。 2012年2月24日予阿仑膦酸钠、阿尔法骨化醇和碳酸钙D3治疗。 2012年3月9日复诊,改用密盖息(降钙素)50IU BIW肌注。 既往史:慢性胰腺炎,慢性腹泻病史3年。无食道病变;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无长期咖啡等饮用。 月经史:绝经年龄50岁,已绝经10年。 家族史:其母曾有髋部骨折史。 体格检查:身高165cm,体重58kg,BMI 21.3kg/m2。 实验室检查:PTH 90pg/mL ↑ 15-65pg/mL 25OHD 12.8 ↓ >50mmol/l 钙 2.07 ↓ 2.1-2.55mmol/l 骨钙素 22.1↑4.8~10.2ug/L(骨更新率越快) β-CTX 0.36 P1NP 35.1 雌二醇 <18.35 <201pmol/L(绝经后) 磷 0.91 0,9-1.34mmol/L

肾功能CR 70 44-115μmol/L AKP 84 53-140u/l s-TSH 0.75 0.27-4.2uIu/ml 肝功能、风湿全套、肿瘤标志物正常 辅助检查:腰椎CT(2012-3-26):L3、L4轻度退行性改变 甲状旁腺B超(2012-3-26):甲状旁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慢性胰腺炎 低钙血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发展过程 1,25-(OH) 2D 3 降低→PTH升高 阿尔法骨化醇 降钙素 破骨增加,成骨减少+血钙升高 阿仑膦酸钠血钙降低+钙流失 钙剂 治疗 药物治疗 1. 停用降钙素 2. 继续口服补充阿尔法骨化醇0.5ug /天、碳酸钙D 3 1片/天 3. 补充胰酶 4. 对症治疗,减少腹泻次数 5.阿仑膦酸钠(后期追加) 一、降钙素(Calcitonin)——骨吸收抑制药 一种可以部分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内生肽。 作用机理:

骨质疏松试题

姓名: 分数: 外二科骨质疏松测试题 1、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 A: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B:骨硬度和弹性 C:骨长度和骨质量 D:骨矿密度和骨长度 2、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A:骨密度 B:骨强度 C:骨长度 D:骨质量 3、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 A:男性儿童和老年妇女 B:青年和男性成人 C:儿童及妇女 D: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内。 A:1-2年 B:3-4年 C:5-10年 D:6-15年 5、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A:55岁 B:70岁 C:80岁 D:60岁 6、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 A:椎体骨折 B:髋部骨折 C: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 D:腕部骨折7、()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A: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 B:畸形、疼痛、反常活动 C:畸形、疼痛、弹性固定 D:高热、寒战、腹痛 8、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而存活者中约()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A:30% 60% B: 50% 20% C:50% 50% D: 20% 50% 9、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 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cm。 A:1-3 B:3~6 C:5-10 D:10-20 10、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高于乳腺癌、子宫内 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A: 50% B:40% C:30% D20%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骨质疏松疼痛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疼痛的鉴别诊断 1、骨质疏松与疼痛之间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或称骨质密度/强度降低,是一种以骨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为特征的疾病,与年龄、劳动强度和激素的分泌缺陷(雌激素,睾酮和表雄酮)有关。目前,老年妇女中骨质疏松症的比率估计约29 %。然而,只有13 %的老年妇女被确诊。经典的骨质疏松是无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能够导致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的慢性疼痛一般与骨变形、关节错位和肌腱的压力有关。而且,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症状。然而,目前骨质疏松与疼痛的关系并不明确,以下就这方面内容总结如下 1)骨质疏松与疼痛相伴出现 来自120个男人和337岁以上的妇女50年来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妇女中腰痛的发生率与骨折的发生率成正相关[1],而且此结果提示,腰痛可能是骨折的一个前期信号。而且还有研究表明[2],大约85 %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都患有骨痛。和几乎100 %的患者热切地问医生,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但是,许多医生对治疗骨质疏松症重在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率和改善骨质量,而不是解除疼痛。医生冷漠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理解骨痛的发病机制。最近,一份详细的侧重于脊髓疼痛研究显示,90 %的脊柱骨折伴有疼痛。另一方面,许多二膦酸盐包括降钙素显示具有镇痛作用。因此,该文章预测,在21世纪治疗骨质疏松症将再次成为在治疗疼痛的基础上减少骨折率。但是,也有另外的研究[3]进行多组对照研究显示,老年人长期腰背疼痛大多数与

骨质疏松并无关联。 2)骨质疏松导致疼痛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骨质疏松能够导致疼痛的发生,而且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能够出现剧烈的疼痛症状。研究认为,骨质疏松能够导致疼痛的发生的机制在于椎板蜕变和受损,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伤害性疼痛传导。这也就是许多临床医生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来缓解疼痛的机理。 3)疼痛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疼痛的鉴别诊断 1、骨质疏松与疼痛之间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或称骨质密度/强度降低,是一种以骨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为特征的疾病,与年龄、劳动强度和激素的分泌缺陷(雌激素,睾酮和表雄酮)有关。目前,老年妇女中骨质疏松症的比率估计约29 %。然而,只有13 %的老年妇女被确诊。经典的骨质疏松是无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能够导致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的慢性疼痛一般与骨变形、关节错位和肌腱的压力有关。而且,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症状。然而,目前骨质疏松与疼痛的关系并不明确,以下就这方面内容总结如下: 1)骨质疏松与疼痛相伴出现 来自120个男人和337岁以上的妇女50年来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妇女中腰痛的发生率与骨折的发生率成正相关[1],而且此结果提示,腰痛可能是骨折的一个前期信号。而且还有研究表明[2],大约85 %

骨质疏松症与唑来膦酸

定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骼密度的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分类: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荷尔蒙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略..)。 症状表现:(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化)。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易漏诊—影像学检查很有必要)。 诊断要点: 1)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 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 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 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大体上可见椎体双凹变形,椎体 前缘塌陷呈楔形变,亦称压缩性骨折,常见于第11、12胸椎和 第1、2腰椎。 2)②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骨折的预测指标。测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来评估总体的骨折发生危险度;测量特定部位的 骨密度可以预测局部的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WHO建议根据骨密度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规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减1个标准差(SD)为正常值,较正常值降低(1~2.5)SD为骨质减少;降低2.5SD以上为骨质疏松症;降低2.5SD以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DOC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国际骨质疏松日”。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

探讨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的改善效果 王燕英

探讨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的改善效果王燕英 发表时间:2019-06-04T11:07:52.0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作者:王燕英车彦扬张佳佳张亚军 [导读] 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可以显著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症状。 大庆人民医院 163316 【摘要】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对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相关科室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為观察组和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对两组患者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疼痛护理后V 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与护理前相比疼痛缓解程度大与对照组。结论: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可以显著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症状。 【关键词】疼痛护理;老年骨质疏松;腰背疼痛;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ain nursing program for osteoporosis on improving lumbar and back pai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Methods:80 elderly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On the basis of drug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ain nursing.To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lumbar and back pa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V AS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pain nursing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egree of pain relief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nursing.Conclusion:Osteoporosis pain nursing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low back pai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Key words] Pain nursing;Senile osteoporosis;Back pain;Clinical effect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于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从而造成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一般发病年龄在70岁以后。腰背疼痛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的缓解程度是评价治疗方案有效性的重要指标[1]。本研究采用疼痛护理方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评价该方案对患者疼痛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护理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相关科室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62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平均(78.09± 2.36)岁,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男8例,女32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平均(78.07±2.15)岁;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71~86岁,平均年龄平均(78.11±2.19)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临床上均表现处腰背疼痛的症状;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患有精神疾病不便于沟通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常规治疗治疗,通过鼻腔给药进行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治疗(生产厂家:深圳大佛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507,生产批号:20151023),每日一次,每次给药量100-200IU;口服钙尔奇D片(生产厂家: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30,生产批号:20150916),每日一次,每次两片。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包括:(1)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引起疼痛的机制,引导患者树立乐观态度,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2)对患者腰背部穴位进行按摩护理,促进血液流通;(3)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传讲解,指导患者学习应用疼痛曲线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疼痛位置及程度进行准确地认知,以便于配合护理治疗。两组患者进行连续三个月的护理干预后,对患者腰背疼痛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评价。 1.3 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对两组患者腰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2]。0分表示无疼痛感,10分表示疼痛难以忍受。其中0-1分表示疼痛感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疼痛可以忍受,评分大于8分为差,表示疼痛感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V AS平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V AS平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强度降低,骨基质减少以及体内单位体积骨组织的含量较低,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大大增高[3]。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使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身体机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临床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症状的治疗主要以药物缓解疼痛为主。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常规药物在体内吸收利用效果较差,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进行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症状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经过疼痛护理后V AS评分远低于对照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V A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骨质疏松疼痛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疼痛护理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腰背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丁超,孙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相关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3):372-375. [2]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34-34. [3]洪磊,樊华俊,李文锋等.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3):197-198.

鲑鱼降钙素在骨质疏松骨痛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三:鲑鱼降钙素在骨质疏松骨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骨痛是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 骨痛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可伴有关节酸疼、四肢麻木、两膝酸软无力等症状。较轻的疼痛在稍活动后可缓解,严重时疼痛持续存在,在久坐、久立开始活动时疼痛剧烈。在慢性腰背疼基础上突然疼痛剧烈或活动时加剧,常提示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骨痛的机制 骨质疏松患者出现骨痛的主要机制为(1):1) 骨转换速度增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的吸收,断裂,骨皮质变薄,穿孔,从而引起全身疼痛。一般骨量丢失在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2) 在外力作用下,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强度明显下降,导致椎体“不堪重负”,发生压缩性骨折,椎体出现楔形变或鱼尾样变形,从而引起疼痛;3) 骨骼肌张力障碍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骨骼变形,导致附着在相应部位的骨骼肌张力出现变化,肌肉易于疲劳,痉挛,从而产生肌膜性疼痛。 鲑鱼降钙素双重镇痛机制 鲑鱼降钙素作为抗骨吸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骨吸收引起的骨痛。 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又陆续的发现了一些其他的鲑鱼降钙素镇痛机制。Fischer等人(2)应用碘125标记的鲑鱼降钙素进行研究发现,降钙素的特异性受体主要分布在控制痛觉信息的下丘脑区域。这张中枢神经系统断层扫描图清晰地显示出降钙素结合受体在下丘脑的分布情况,提示在下丘脑中降钙素受体聚集浓度最高,其次为下丘和中央灰质。降钙素受体在脑内所分布的这些区域与疼痛觉的传导和感知有关,提示了内源性降钙素可能具有镇痛和/或者是神经调节作用,而外源性降钙素同样可能具有以上作用。这个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对于降钙素受体介导的镇痛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 Gennari等人(3)发现,鲑鱼降钙素的另一种作用途径是通过增加脑内β-内啡肽水平而起到镇痛作用。β-内啡肽是中枢神经系统及垂体分泌的一种内源性多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它直接与脑内阿片类受体结合,调控痛觉的感知功能,并具有比吗啡强30倍的镇痛作用。因而通过控制β-内啡肽的水平,可更为有效且更加快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