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博爱塑魂”促进⼤学校园⽂化建设发展 ⼀、“博爱塑魂”在⼤学校园⽂化中的重要价值 (⼀)为⼤学校园⽂化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古⼈云:“德⾼莫⾼于博爱⼈,为政莫⾼于博利⼈”,美国⽂明之⽗爱默⽣说过:“我们必须博爱众⽣,这样⼀来不可能的事就变为可能”。
这些都鲜明的阐释了拥有博爱之⼼,是为⼈之道。
在⼤学校园⽂化建设中博爱也显得不可或缺。
校园⽂化是以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种群体⽂化。
博爱是校园⽂化的灵魂,有了爱,教育才有意义。
正是博爱提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校园⽂化才得以不断深化、升华,教师本着爱⼼施教,学⽣伴着博爱之⼼成长。
由此可见,⽆论是社会⽣活的为⼈之道、处事之则,还是校园⽣活中的学习⽣活,都被⾼度概括于博爱之内。
博爱之⼼使学习者懂得求学之道,使为师者懂得施教之道,从⽽构筑了充满博爱情怀与⾼昂精神的⼤学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活氛围,为⽼师及学⽣们的⽣活领航。
(⼆)为⼤学校园⽂化提供了强⼤的精神动⼒ 博爱要⼈有博⼤的⼼怀,要能容得下⼤千世界,尤其⾯对成长中的⼉童,⽼师们要热爱每⼀位学⽣。
南京特师每⼀位“最美特师⼈”都拥有博⼤的⼼怀,⾯对形形⾊⾊的学⽣,始终本着⼀颗博爱的⼼谆谆教诲。
都说博爱是教育者模范⾏为,通过教师的眼神、表情、语⾔、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这些发⾃内⼼的虔诚尊重和珍爱,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然流露。
因博爱⽽聚⼈⼼,南京特师靠教师和教育⼯作者,以及莘莘学⼦们团结⼀致坚守着“博爱塑魂”的精神,营造了⼀种良好的校园⽂化氛围。
也正是因为这⼀份精神造就有博爱⼼怀的⼀代⼜⼀代的教育⼯作者,为校园⽂化的发展提供了强⼤的精神动⼒。
(三)促进⼤学校园⽂化创新因⼦的挖掘和培育 有⼈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资本阶级的东西。
其實在中国春秋时代儒家就有“仁者爱⼈”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
我们现在使⽤的概念,⼀定要既有继承学习,⼜有发展创新。
博爱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和目的博爱是一种宽容、关爱他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增强社区居民间的亲情、友情、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我们计划组织一系列的博爱活动,以展示社区居民的爱心和责任感,提高居民的关爱他人意识,为社区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和温暖的环境。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 提倡博爱理念,传递爱心和温暖。
2. 增强社区居民的友情、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3. 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活力。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1. 博爱主题讲座:邀请心理专家、社区领导等为居民带来一场关于博爱的主题讲座,讲解博爱的意义和作用,并在讲座中分享一些亲身经历,以激发居民的关心、关爱他人的意识。
2. 爱心义卖活动:组织居民捐赠一些闲置物品,如衣物、书籍、家电等,并在社区封闭小区内设立义卖摊位,将义卖所得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如贫困家庭、老人、残障人士等。
3. 亲情体验活动:组织居民参与一些亲子互动活动,如父母陪同子女一起制作手工艺品、共同参观社区博物馆、一起观看电影等,增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
4. 邻里互助行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邻里互助活动,如帮助老人购物、照顾孩子、修理家具等,鼓励居民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5. 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舞蹈、音乐、戏曲等表演,展示社区文化风采,增强居民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本次博爱活动计划在xx社区的社区活动中心举办,活动时间为X月X日至X月X日,持续X天。
四、活动组织和执行方案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成立一个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具体执行工作。
活动策划小组的成员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
具体任务分配如下:1. 策划部门:负责制定整体博爱活动策划方案,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安排等。
2. 招募部门:负责广泛宣传活动,招募参与志愿者,协助活动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仁爱论文: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
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仁爱博爱传统文化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儒家“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这点从它的内涵中可以看出。
本文把“仁爱”的内涵归结为三个层次。
1.“仁爱”的出发点—亲情之爱。
“仁爱”思想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制度密切相关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它主张首先要爱自己身边的亲人,比如“孝悌也者,其为仁本也。
”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爱”思想最根本的是血缘家庭的亲情之爱,随着血缘关系的向外扩展,亲情的程度也是在逐渐减弱的。
2.“仁爱”的扩展—推己及人。
对自己亲人之爱,只是“仁爱”的出发点,并不是到这里就终止了,它还要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
在《论语》中关于这一思想的记载有很多。
比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从这里的中可以看到“孔子已经把亲情血缘之爱扩展到了对一般人的爱,即主张‘泛爱众’就是爱一切人。
”①3.“仁爱”的终极目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论语》中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便体现了这一思想。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有礼,那天下的人就是你的兄弟了。
由此可以看到”仁爱“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天下一家,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也是一致的。
二、西方“博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博爱”思想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基督教神学思想是“博爱”思想的主要来源。
红十字博爱周方案众所周知,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的、自治的、无政治性和非营利性的志愿者组织,旨在救助战争、灾难和疾病中的受害者。
而红十字博爱周方案是其所推出的一项为社会服务的计划,该计划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目标,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计划。
一、计划的主旨红十字博爱周方案的主旨是:为了弘扬爱心和博爱精神,以志愿服务为支撑,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回馈社会、造福人民。
二、计划的内容1.组织志愿者在红十字博爱周方案中,统筹组织、管理、培训志愿者是首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红十字会计划广泛招募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志愿者,以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为载体,狠抓培训、管理,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2.紧急救援作为一个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为人类健康与福利努力的国际组织,红十字博爱周方案致力于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在经济活动中、特殊事件中或自然灾害中所危及到的人群进行及时帮扶。
3.献爱心送温暖红十字博爱周方案通过举办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为需要帮助的相应群体送去温馨的关怀。
所举办的公益活动包括:慰问,捐赠,志愿者及爱心大使参与长者、儿童、残障人士、单身家庭等困难群体的活动。
4.传播博爱文化传统节日与特殊日子为传播博爱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红十字博爱周方案利用这些机会,联合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传播博爱文化的活动,增强公众博爱意识和关爱意识。
5.践行社会责任更要通过倡导道德职业规范,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企业公益活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互惠互利,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的实施红十字博爱周方案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想实现其目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方案中。
以下是具体的实施针对性:1.扩大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接受各界人士的加入志愿者的活动。
红十字会在网上和社区等地推广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并在志愿者大本营平台上为志愿者征集各类岗位。
2.活动推广在合适的时间,通过报纸、广告、公告等宣传手段,在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地开展相应的志愿者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博爱、节俭勤劳、孝悌忠信等,是中国人传承与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植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风俗,成为连接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独特精神纽带。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德之一,是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修养标准,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仁者爱人,义者诚信,礼者规范,智者明理,信者守信,这五德合而为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仁者以心为本,宽厚善良;义者以行为准,忠诚正直;礼者以礼仪为约束,尊卑有序;智者以明理为根,知行合一;信者以信义为本,言行一致。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中国人处世行事的准则和标尺。
忠恕博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核心价值观,强调忠诚、宽容和仁爱的精神。
忠,即忠诚于国家、家庭、朋友、事业等,不背叛、不辜负;恕,即宽容、谅解、宽恕他人的过失和错误;博爱,即广泛地关怀、爱护他人,包容并尊重不同的个体和观念。
忠恕博爱是中国文化追求和平与谐的传统,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节俭勤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朴素勤劳的生活态度。
节俭不仅是一种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行为准则,更体现了中国人深沉的修身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勤劳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和特色,强调劳动光荣,勤劳致富。
勤劳、节俭不仅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
孝悌忠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强调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和兄长,忠诚于国家、君上、朋友。
孝悌忠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和忠诚的重视与尊重。
孝顺父母是中国家庭中的传统美德,被誉为“天下第一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忠诚于国家、君上、朋友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忠义观念,强调忠诚不渝、忠贞不屈,是中国人民追求真挚情感和忠诚信仰的基本准则。
孝悌与博爱——儒家的仁爱精神!《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也就是说孔子是以“仁”为最有价值。
在孔子之前已有人用过“仁”的概念,而孔子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仁”提升到道德的最高范畴,使其成为统率诸种德目的“全德之名”。
在《论语》中孔门弟子多次问“仁”,孔子经常是因材施教而随机应答,这反映了“仁”的多层面意义和丰富内涵。
如果对“仁”有一个贯通的理解,或者从“仁”的实质意义来说,我认为对儒家的仁爱精神可从孝悌与博爱来理解。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即以孝亲敬长为“仁”的本始。
孔子对此是肯定的,故而孔子也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孔子之后,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这也同样是强调了孝悌对于仁义的基础作用。
他所谓“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实际上也应理解为“亲亲,仁之本也;敬长,义之本也”,由此而扩充出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了“达之天下”也就是仁的“泛爱众”或普遍的“爱人”了。
孔子所说的“泛爱”,实也就是“博爱”。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此“爱人”就是要泛爱所有的人,亦即“爱类”。
如《吕氏春秋·爱类》篇所说:“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
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这说明在“仁”的道德意识中有着对“人”这个“类”的认识的高度自觉,仁者之爱人是泛爱人类所有的人。
孔子之所以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他在“厩焚”时之所以急着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就是基于这种对人类与其他物类的区分。
↑《论语》中还有一处樊迟“问仁”,孔子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在孔子的思想中,华夏与“夷狄”有着族群和文化上的不同,孔子高度认同于华夏文化,但是“夷狄”亦属人类,故而仁者之爱人包括爱及“夷狄”,恭敬和忠信等道德规范“虽之适夷狄无礼义之处,亦不可弃而不行也”。
“博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作者:高杰来源:《科教创新》201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009-01一、拟解决的问题校园要和谐,老师与领导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宽容显得非常重要!研究以尊重、信任、关爱、宽容为内涵的校园博爱文化策略就显得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我校处于城郊片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颇有特色的学生和家长,加之小城镇发展造成社会不满情绪上升,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教育,造成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二、研究成果(一)确立以“尊重”“信任”“宽容”为核心的学校博爱精神文化1.以“博爱”校训为旗帜为了激奋人心,彰显学校“博爱”的文化特色,“尊重、信任、宽容”等相关内容被写进了我校的校训。
学校的校训共三条,其中有关“尊重“的内容是“谦虚、尊重、勤奋、进取”,有关“信任、宽容”的内容是“博爱、信任、宽容、和谐”。
“尊重”指敬重、重视。
尊重教育是我们办学的核心价值,是我们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主要内涵有:尊重生命、尊重制度,建立秩序,树立良好校风。
纵观古今教育,尊重生命个体,提高教育效果一直是古今教育家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就体现了尊重个体的精神。
近年来,有人提出“关注生命个体”的概念,就是提倡尊重教育。
宽容指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高尚品质;宽容是形成和谐关系的基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源泉。
2.打造“博爱”学校名片多年来,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积淀,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博爱”校园文化引领师生至善品德的养成;把“师生和谐发展、学生终身发展”作为办学理念,精心打造“博爱”学校名片,营造高品位育人名校。
3.开发“博爱”校本课程我们从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那里找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博爱”教育。
博爱县龙凤灯舞何来、何去又何从翟凌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摘要:龙凤灯舞起源于原博爱县苏家作村,是豫西北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其发展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舞灯配合有序及舞乐完美结合等鲜明特色。
因此,龙凤灯舞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是了解怀庆府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龙凤灯舞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演出缺乏观众以及传承方式落后等种种困境,龙凤灯舞文化正在逐渐走向衰微。
因此,龙凤灯舞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龙凤灯舞;怀庆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275(2020)01-0055-05龙凤灯舞是以龙灯和凤灯为主灯, 结合多种伴舞灯,以民间故事为表演内容,配合锣、鼓、镲等打击乐器,通过人力舞动来完成表演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
其发源于原博爱县苏家作村,主要分布在焦作地区及其周边各县市。
龙凤灯舞凭借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时期。
但近年来,与大多数传统文化一样,龙凤灯舞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所幸的是,随着龙凤灯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与日俱增,较之从前,龙凤灯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境,只有将其发展中的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做好下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文章通过对龙凤灯舞的“何来”——起源与发展和“何去”——发展困境的梳理,试对龙凤灯舞的“何从”——保护及开发方式进行探索,以期对龙凤灯舞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1.“何来”——龙凤灯舞的起源与发展有关龙凤灯舞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龙凤灯舞自创生伊始,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演艺术和风格。
梳理龙凤灯舞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是研究龙凤灯舞的必要前提。
“润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农村学生博爱精神的探讨【摘要】“博爱”在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
第一层面是爱人,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这种爱是没有私心的爱,是人人平等的爱。
第二个层面是在爱人的基础上,还包括爱祖国、爱集体、爱生命……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小学生的博爱精神是培养必备品格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体现。
本文从营造具有博爱氛围的校园文化、涵养具有博爱基因的德育教育、建立培养博爱精神的课程体系、开展培养博爱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四方面进行论述,结合学校“润化教育”的育人理念,点燃学生博爱之火,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关键词】博爱精神润化教育农村学生主题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博爱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小学生的博爱精神是培养必备品格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体现。
当学生跨入小学,要历经六年的磨砺,从一个懵懂学童成长为青涩少年,这个阶段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初步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爱”在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
第一层面是爱人,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这种爱是没有私心的爱,是人人平等的爱。
第二个层面是在爱人的基础上,还包括爱祖国、爱集体、爱生命……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而我们农村小学生对“博爱”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润化教育”,并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爱己爱家爱校爱国等方面的博爱精神。
一、营造具有博爱氛围的校园文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是:成长沃土健康人生。
学生要有健康的人生,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无论是宣传栏还是校园设施乃至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爱,学生在充满爱的沃土中成长,为健康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学校虽然在农村,但每天学生一踏入学校门口,迎接他们的是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这是清洁工对师生的爱。
科学实验室门口有一块宣传栏,画面是一百个学生的一百张笑脸,每一张笑脸如花般盛放如阳光般灿烂,背景是一个“爱心”图案,预示着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欢乐充满爱的大家庭。
一、学校文化概述
时下,学校文化也是个热门话题,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事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学校文化对全体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作用,是实现办学目标十分重要的方面。
学校文化涉及三个基本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为核心层,制度文化为中间层,物质文化为表面层。
二、博爱爱文化概述
博爱,是对人类普遍的爱,是超越阶级和种族等界限的爱,是人类的互助友爱。
博爱是博大无私的爱,既能给予亲人、朋友、也能给予不认识的人和遇难的敌人。
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家乡、爱祖国、爱父母、爱人民、爱学校、爱集体、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爱提问、爱思考、爱读书、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食物。
“博爱”事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
博爱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世界多数民众的共同追求。
当然,博爱思想也反映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校的博爱文化,一方面是参与建设并多源融入博爱的社会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建设、践行博爱的学校文化,体现儿童性。
其基本内涵式:传承与践行博爱思想,让学校时时、处处、人人豆融入博爱的思想光芒之中,体验博爱情感,理解博爱内容,形成博爱能力,优化博爱品质,充分彰显博爱文化的教育魅力。
学校文化的内核:精神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传承性事文化的祝愿特质。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经过长期的坚持不解的努力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
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反映的是学校教育哲学和学校价值观。
在总结我校十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确定“博爱文化”作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形成了“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校训和“敢于超越、敢于成功”的学校精神,完善另外校风、教风、学风的内容。
这就是支持学校发展的灵魂,这种灵魂就是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永葆青春、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仁者爱人”事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的人,善良的人,强调的事善待人、友爱人。
“自强不息”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集中表现了两个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一个是兼容。
千百年来,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嗾使自强不息的光辉典范。
把“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确定为校训,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办学的宗旨,进而能报效祖国的有用之人。
“敢于超越,敢于成功”作为学校精神,是弘扬校训精神的教育实践,以“四自”作为基本点,其中自尊为前提,自信为根本,自强为目标,自立为目的。
学校精神还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两个层面上。
学校以“让每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为教
育理念,体现了孔子“仁爱”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
只要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障碍,有所作为,获得“成功”。
学校的办学理念“博爱兼济天下、奠基幸福人生”,是由教育理念衍生出来的,其核心事“以爱育爱”。
既体现了“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也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所肩负飞圣神使命。
“三风”建设时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宿点。
在“博爱文化”精神的统帅下,我们进一步完善并确定的“三风”是:
——校风:至爱至善。
优良的校风事靠全体师生共同建设的,特别是一所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殊学校教育学校,“爱”更有其特定的内容含义,这爱是指以爱人为基础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括师生的自尊自爱互助互爱,并且决定着教育的得失、成败;而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要不断延伸和提高衡量的标尺,追求“至爱至善”的理想境界。
——“教风”:敬业爱生。
要求我们特教人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正视自己岗位工作的特殊性。
在这里敬业才能爱生,爱上才算敬业,所以要求全体教职工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博爱教育观,对学生呼唤自信,精心呵护,真正做到敬业爱生。
——“学风”:好学上进,百折不挠。
“好学上进”是对每一个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的普遍要求,而对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而这又正好要求也更利于自己的坚强意志。
所以热爱学习、珍爱生命、奋发向上和百折不挠
的气概正是校训“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具体表现。
学校文化的重点:课程文化体现个性走向全纳
课程文化的个性,首先应体现在叫品牌(博爱教育)的打造。
博爱文化的教育主张是:播种博爱。
让每位师生的心灵播下博爱的种子!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精心安排,把博爱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渗透在每一个教育活动,贯穿在每一项工作之中,真正让学校的“博爱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发展的沃土。
其次体现在对学校课程的优化。
再次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中。
如,我校《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是收效显著。
课程文化走向全纳,首先要求特教学校树立全纳教育理念,构建学校组织的全纳文化,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较量和对话,促进特殊需要学生与主流社会的主动融合,以及主流社会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全纳和包。
其次要求主动和社区融合,构建全纳社会的教育体系。
学校文化的支柱:管理文化不断发展创新
学校文化不仅需要建设而且需要管理,对特教学校文化个管理也应该是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发展的、不断创新的。
首先建章立制,实施依法管理。
其次,科学民主,实施人本管理。
其三,提升内涵,建设学习型组织。
不断开创学校文化管理的新局面。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力,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不断创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之魂的校长至关重要。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应当成为校
长的自觉追求。
首先,校长应该走向文化。
校长既要读好有字的书,又要读好五子的书,更好读好自己这本书,从而丰厚精神底蕴,滋养文化气质。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发展。
其次,校长应该走向智慧。
智慧源于思想的深刻;智慧源于激情的迸发;智慧源于活力的彰显;智慧源于良好的心态。
再则,校长应该走向行动。
校长要力戒守成,力戒漂浮,力戒空谈,提升素养,增强功力,理性思维,运筹帷幄,锐意进取,超于自我,将思想化作信念,将信念化作行为,将行为化作效益,像《给加西亚的信》一书中的罗文一样去行动,用文化的精神去熏染人,用文化的制度去规范人,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质去滋养人,真正把学校建成博爱生态校园、博爱文化圣园、博爱学习乐园、博爱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博爱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以博爱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我们将一如既往,用博爱文化熏陶队伍,用博爱文化滋养学生,用博爱文化提升课堂,让博爱文化浸润我们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