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 (2)
- 格式:ppt
- 大小:923.00 KB
- 文档页数:25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女娲、澄澈、灵敏、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准确认读并理解词义。
2. 通过默读、圈划、朗读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理解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
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进行推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展示相关神话故事的图片)(二)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作家、神话学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等多部著作,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字词学习1. 教师展示以下词语,学生认读:女娲(wā) 澄澈(chéng chè) 灵敏(mǐn) 莽莽榛榛(m ǎng zhēn) 掺和(chān huo) 气概(gài) 泥潭(tán) 绵延(mián yán)(四)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世界荒凉寂寞,她感到孤独,想要造出人来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明确在文中,女娲看到天地间缺少生气,觉得寂寞,因此决定创造人类。
女娲造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揉泥成团造人,二是挥藤洒泥造人。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藤、添、娲"等10个生字。
掌握"管理、果然、终止、未免"等词语的用法,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三、教法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自学法一一自主学习,拓展感情阅读法--整体感知研究法一一师生合作解决问题四、教学准备RP袁柯的资料、神话图片资料。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女娲造人》一、情境导入《女娲造人》(一)教师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学生回答,熟悉的神话故事会有∶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生答后,展示神话故事图片。
)(二)设置疑问1、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呢?2、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故事好听、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三)引入新课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造人的神奇。
(展示课题及女娲造人动画视频。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学生默读课文,识记课文情节1、学生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发挥自我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一、导入先让学生讲讲自我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趣味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二、自主阅读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进取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本事。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
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终教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应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经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
给出材料。
《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之后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
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按照新课标要到达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初一上册语文《女娲造人》优秀教案初一上册语文《女娲造人》优秀教案《女娲造人》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一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全文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通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比较理解神话中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想像语段,从中感悟出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最终体会到神话的能力。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可以让其在课后收集一些人类诞生说的不同说法,让学生明白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__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掺合()2.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⑴人的身体小,据说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
⑴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还没有终止。
⑴这世间,怎样说吧,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4.读课文回答:⑴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5.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段。
要求: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的花;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日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
花的颜色;花的香气;花的形状。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现在,许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弟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这个村今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谷子,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d.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黄帝的臣子里面,有个叫仓颉的人,长着四个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亮。
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察看天上的星象,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的曲折线条。
他往往一看就是老半天,而且还在手心里或者地上指指画画。
长大后,根据对大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仓颉悟出了怎样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各种想法的道理,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尝试,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人类有了文字,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23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奉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那么是女蜗。
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阔,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
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刚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应,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阔: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这是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
(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2、一位学生复述学生评议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3、初步培养想象力。
(难点)【教法学法】对话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自学“五部曲”(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3、初步培养想象力。
(难点)二、知识积累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充满奇妙的想象。
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2、字词积累。
(《课时练》P88-P89)3、我会提问。
由学生向老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三、比较阅读1、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
2、合作分析, 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3、出示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爱因斯坦四、想象练习学生阅读下列材料,任意自选一处发挥想象。
有趣的数字对话一天0和8在街上相遇,0不屑地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8耸了耸肩,说:“老弟,(1 )”你来猜猜看:0碰到9,大吃一惊:“(2 )”0碰到10,看了它一眼,同情地说:“(3)”0碰到101,无比同情地说:“哎,这个更惨,(4)!”0(5)对5说:“你该把肚皮收收了!”5回家叫来了1,1对0说:“(6)!”6和9一言不合吵了起来,6说不过9,只得转身走人,谁知9还在后面说:“(7)”8看见3,边哭边跑过去抱住它:“(8)”……五、小结(一)学习本文后,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可见,想象和幻想是神话创作的灵魂。
(二)你来试试看(任选一题)1.仿照课文的写法,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新奇、合理的想象,选择一则我国古代神话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2.你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吗?教师展示:传统的古猿进化说、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尘埃说……【板书设计】女娲造人造人原因造人过程方法繁衍生息神通广大勤劳、智慧、伟大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想象大胆、新奇、合理。
21 女娲造人一、导入新课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女娲⎩⎪⎨⎪⎧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明确: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1、女娲造人的一等奖说课稿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
即: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1、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