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4.55 KB
- 文档页数:10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青树下小学的真挚情感,学习并掌握新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 生词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和短语。
3. 讨论与表达: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口头表达。
4.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作者情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写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PPT,生词卡片,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词汇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青树下的学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学校的思考和讨论。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表达: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口头表达。
4.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和想法。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大青树下的小学2. 关键词:学校,大青树,快乐,学习3. 核心内容:课文摘要,生词表,讨论和写作要点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2.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学校的短文,表达对学校的情感和想法。
3. 词汇学习:复习并记忆课文中的新词汇。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讨论和写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学习的热情。
同时,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和运用生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书写和运用。
2. 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和思路。
3. 课文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2. 学具:铅笔、橡皮、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6.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略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抄写3遍。
2. 回答课后思考题。
3. 预习下一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生字组词造句。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2)培养关爱同学、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叙述顺序。
2. 生字词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生字组词造句。
3. 阅读能力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生字组词造句。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课文叙述顺序。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2. 内容:课文重点词语、句子。
3. 结构:课文叙述顺序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最新8篇)篇一:《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2)梳理课文思路填空: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三、学习“会写字”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1、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在菱形十字格中的书写特点,交流。
(“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绒、服”,学生练写。
晨:上短下长,捺画舒展,落笔在右四点,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
上边的日字头要写的短而扁。
绒: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落笔在左四点。
服: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的窄而长,中间无竖横靠左。
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1 、大青树下的小学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②语言运用: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进一步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
④审美创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小学的特别。
2.学习重点难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3.教学过程1、介绍篇章页:每个单元课文开始前多了一页,这一页叫“篇章页”。
2、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3、交流:你认为什么是“新鲜感”?4、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1课,切实体验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有哪些,它们“新鲜”在哪里。
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读篇章页的内容和谈体会。
2、默读篇章页上半部分的句子后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3、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后,交流:什么是“新鲜感”。
4、齐读课题两遍环节二:1、学习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提问:同学们,文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新鲜感?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4、文中这些短语是否也能给你带来新鲜感?5、请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所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第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边疆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思维能力: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进一步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
审美创造: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学习重点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坝、汉”等7个生字,会写“晨、绒”等9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板块一单元导读,发现“新鲜”1.聚焦“单元导语”。
(1)课件出示二年级(上册)教材封面、对应目录、某个单元的内容。
学生对比三年级(上册)教材,说说自己的发现。
(2)介绍篇章页:每个单元课文开始前多了一页,这一页叫“篇章页”。
课件出示:2.揭示课题。
(1)默读篇章页上半部分的句子,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2)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你认为什么是“新鲜感”?(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只鼓励说出自己的思考)(3)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1课,切实体验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有哪些,它们“新鲜”在哪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三年级开始,教材编排体例与一、二年级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单元导语”的出现。
关注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新鲜”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特征和感受。
3.培养学生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特征和感受。
2.培养学生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具、课堂黑板、教学录音、小学教育软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想象大青树下的小学长什么样。
2.与学生共同回想一个有关树木的故事,如《掀起那座青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进行故事导入,展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3.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学要建在大青树下?请结合故事中的内容回答。
三、阅读与理解(25分钟)1.展示故事的课文,帮助学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师生共同朗读故事,学生可以跟着音频进行朗读。
3.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师生指导学生找出主要人物的特征和感受。
4.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故事中的人物特征和感受。
四、拓展与应用(20分钟)1.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绘制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组成小组,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话题讨论: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小学生,你会怎么帮助别人和班级?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人物特征和感受。
2.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事的读后感。
2.课后阅读,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对人物特征和感受进行理解和讨论,培养学生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通过阅读和表达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互动和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的民族、穿戴、招呼”等10个生字。
(2)正确读写“校园、穿戴、招呼”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2.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上学吗?为什么?2.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三、学习生字词1.大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讲解难写的字,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词。
2.齐读课文,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二、品词析句,体会语言之美1.学习第1自然段。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校园的句子。
(2)体会“整洁、宽敞”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朗读,感受学校环境的优美。
2.学习第2自然段。
(1)找出关键词句,体会同学们的民族特色。
(2)指导朗读,感受同学们的团结友爱。
3.学习第3自然段。
(1)找出关键词句,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
(2)指导朗读,感受同学们的活泼可爱。
1.你喜欢这样的学校生活吗?为什么?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及时巩固生字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教案一:《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 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和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2. 运用思维方法分析和解读故事。
教学准备:1. 预先阅读故事《大青树下的小学》,并准备故事简介和主要内容的PPT。
2. 准备教学用书《大青树下的小学》和相关的练习材料。
1. 导入新课:使用PPT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正文:读故事《大青树下的小学》,并要求学生做好听写笔记。
3. 分组合作:随机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笔记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指导学生形成对故事的个人理解。
4. 故事分析:让学生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讨论故事中所传达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5. 小结扩展:总结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6. 练习巩固:完成相关练习,如填空、阅读理解等,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7.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教案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 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故事的主旨和主题,并能从中感悟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故事内容的主旨和主题。
2. 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2. 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故事。
教学准备:1. 预先阅读故事《大青树下的小学》,并准备故事简介和主要内容的PPT。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无尽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爱生活,珍惜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2. 课后生字词认读与书写3. 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4. 语文园地相关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大青树下的小学,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小学生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题。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总结课文主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主题。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2. 课文主题:珍惜时光,热爱生活3.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4.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热爱小学生活的情感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学生活的短文。
3. 课后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作者背景及创作特点。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教学不足: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有待提高,课堂讨论时间分配不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