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14绪论
- 格式:pptx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94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第一章绪论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第14课温病的辨证(上)1.卫气营血辨证(上)①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1)气上节课呀,咱们讲了气的生成、分布和它的功能。
可以看出来呀,咱们所指的气,实际上都是指的一身之气,不过从它不同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给它命以不同的名称,实际上起作用的,还是一身之气。
那么这个一身之气,它和脏腑之间是什么关系?气和脏腑之间是什么关系?因为中医理论是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脉联系六腑和体表组织、器官相联系,是这么个大系统。
那么,脏腑是核心,它和气是什么关系?可以说,一身之气,叫产生,叫来源,都行。
一身之气是不是来源于脏腑?如果没有脏腑这些有形脏器,它就不可能有气了。
那么这些脏腑它们的功能活动要不要依赖气?要。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可以说,人体的脏腑,既是气(一身之气)所产生的基地,因为气来源于脏腑。
同时反过来说,它又是一身之气各种功能活动的具体体现。
这气,它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体现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方面。
它推动血液运行,这就是心气嘛,它通过心脏,通过这个实质脏器来完成的。
这主一身之气,要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是通过肺脏这个实质脏器来完成的。
没有实质脏器,气不可能完成它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
但是没有气,也就不可能有脏腑。
气没有了,脏腑的功能活动也就停止了。
所以它们之间是这种辩证的关系,(一身之气——脏腑),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是这么一种辩证的关系。
咱们回到咱们的题目来。
那么叶天士为什么用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卫气营血里边主要是气和血?为什么用气来辨证呢?也就是说,外感热邪可以导致各个脏腑、经络功能失调。
它不仅涉及到某一个脏腑。
为什么不用脏腑辨证?用脏腑为什么辨不了温病?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早就有啊!当然了,你用卫气营血辨证也离不开脏腑。
但是它为什么不用脏腑辨证?又来一个卫气营血?因为这个气的概念非常广啊,这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以包括所有脏腑的功能。
那就是说,外感热邪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统称都叫“气分证”,都叫气病。
温病学复习要点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发的⼀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般⽆⾥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称伏⽓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伏藏,逾时⽽发的温病。
阴精不⾜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派⾥热证候,若⽆外感引发,⼀般⽆表证。
以⾼热、烦燥、⼝渴、尿⾚、⾆红等⾥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开苦泄之品宣展⽓机,清化三焦⽓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法,适⽤于邪留三焦,⽓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体正⽓虚弱,尤期在⼩⼉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包⽽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肝经⽽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损伤肺络,⽽骤然咯⾎、衄⾎、咳嗽⽓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热、⼼烦、⼝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分证,或为⾼热、烦躁、⼝⼲不甚渴饮、⾆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多发⽣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不可不学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学》第一单元绪论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三、分类: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四、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性(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