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室使用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教室管理制度
一、科学教室(包括仪器室、准备室)有专人管理
注意防火、防雷电、防盗、防尘、防潮、防霉、防蛀、防碎裂等,对各类仪器设备要经常维护,及时保养,确保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二、科学教室要科学管理
仪器、器材等物品都应登记造册,摆放整齐。
实验仪器、模型、标本、药品等,要分门别类,定橱定位,室内定期打扫,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三、借用实验仪器和器材等要办理借用手续,用后及时归还,不得转借他人,外借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四、对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应当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存放于安全地点,指定专人保管。
五、师生须自觉爱护实验室内的一切仪器、器材和设施,损坏照价赔偿,并作好记录。
仪器、器材每学期清查一次,及时做好报损报废和增添登记工作.
六、学生进入实验室要遵守纪律,不追逐打闹。
保持室内安静和清洁.
七、实验前,学生应明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提醒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注意操作安全,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督促学生整理好实验仪器,写好实验报告.
八、每次实验后应及时收拾好有关仪器、器材,并作好使用情况记载。
每天使用后要关好门窗,切断水电开关。
记录人:XXX
1.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小结:我们不能玩刀子、剪子等危险的物品,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特别是冬天就要到了,天气很寒冷干燥,洗完手后要注意擦油,这样皮肤就不会皴裂了。
四、结束
我们的小手真能干,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观察分析:
本次活动通过观察、体验、操作、表演等方式来感知小手的本领,以及对自己的肢体有所了解,从而达到认识自己。
此次的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孩子,有助于孩子拓展思维,从而达到创新课题的实验目的。
在比大手小手的环节,孩子们很兴奋,知道了自己与小朋友小手的差距;再来比比看老师和自己的大手小手,孩子们纷纷上来要跟我比大小,我们的小手还能做很多事情,如扫地、画画、拿勺子等。
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让孩子们回家和自己的家人比比。
通过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让幼儿在行动中理解、记忆整首诗歌
还有创编时可能创编有连续动作的诗句比较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等等我想这些问题还有待更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摸索前进不断的总结出一些适合幼儿诗歌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记录人:XXX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陶剑侠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XXX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XXX。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通用6篇)科学区域观察记录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1、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
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
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
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
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
可以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2、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
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3、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二、科学区域观察记录(通用6篇)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科学区域观察记录(通用6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1日期:20XX年XX月XX日班级:大二观察记录者:XX专题要点: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专题名称:科学区材料投放及教师指导情景记录:今日的区域游戏一开始,优优和萱萱来到了科学区玩起了天平。
优优首先把砝码小熊一个放进了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高高地翘了起来。
萱萱连忙放了一个砝码小熊两个到空的里面,可是又不平衡了,左边的又翘起来了。
科学自然组教研记录(十一)科学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科学课给了我们全体科学老师一个全新的舞台,我们每天在科学课上认真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幸福并快乐着。
在忙碌中,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老师,你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一位科学老师都会发现,光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那是非常不够的,片面的。
孩子们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需要亲身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需要动手操作。
因此,科学老师就像舞台中的导演一样,根据“剧本”,也就是教材,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趣的探究氛围,打开探究的大门,热情地邀请孩子们进来,演出有声有色的科学课。
课外:科学课并不总在教室里上,有时候在操场上,在时候在田野里、树林里。
科学来自于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探究中: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求“生生互动”,所谓生生互动,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向同学质疑,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当堂交流的机会。
课后延续活动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催化剂课外:在科学课前,老师最要紧的催化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们看看科学教材。
在课前让学生去看书,了解本课有哪些内容,对顺利进入探究活动很有利。
课中:教师催化剂角色表现在汇报交流时“启发思维,点拨开窍”。
教师要尊重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推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希望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一旦出现与事先设计不一致的情况,就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拉,甚至打断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科学(自然)组教研活动记录(十)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
《科学》教材在每一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如果面面俱到,往往无法完成任务且会出现一节课师生都忙忙碌碌,但学生却没有收获的情况。
因此把握住教学目标,灵活地使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如何灵活使用教材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
二、不要让探究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经常是一节课学生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少,这种现象在科学教学比比皆是。
科学活动记录科学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记录
动记录
科学活动记录科学活动记
录
科学
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记
录
材料与工具:雪碧饮料瓶两个、胶水、刻刀、剪刀; 制作方式:
1.将一只雪碧饮料瓶的绿色底套取下,剪成莲花状,翻转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在绿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宽的绿色环,仍套在瓶身上; 3.去掉瓶颈,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长8厘宽的宽带一条,和3厘米宽的窄带若干条;
4.用刻刀在3厘米窄条上刻出花纹如图3 ,然后将这些窄条向外翻折,由下向上插入绿色环中;
5.取另一只饮料瓶,利用瓶身,用剪刀剪出6片17厘米长的蒴叶;
6.将花篮钉在墙上,插入叶子、鲜花,壁挂式花篮就做成了; 科学活动室
活动 时间
2010.10 科学小组 自制彩色蜡烛
材料:彩色蜡笔、蜡 制作方式:
1.找一个放弃的罐装饮料桶如1.25升的可乐瓶子,整齐地剪去盖子的部分,把蜡削入桶中; 2.把桶放人热水中,并搅拌里面的蜡,使之全部熔化;最好用开水;不过要请父母科学活动室 活动 时间
2010.11
科学小组 自制手电筒
具体制作方式是:
1、将一只废易拉罐如露露饮料罐起掉一头盖子,另一头用圆头榔头敲凹;用厚瓦。
1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十七: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实验材料:气温计、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用同一支气温计测量室外阳光下同一地点背阴处的气温。
②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③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
(3)实验结论:每天气温的变化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
实验十八: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1)实验材料:雨量器、喷壶、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进行分组,每组5~6人,每组一个雨量器。
②各组将制作的雨量器带到室外,安置在相对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③用喷壶模拟降雨。
根据雨量器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有所差异,便于后期的数据对比。
④各组同学在模拟降雨结束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雨量,然后整理实验器材。
(3)实验结论: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1
实验十九:利用风旗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1)实验材料:风旗、方位图。
(2)实验步骤:
①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
②展开方位图确定好方位。
③举起风旗,观察2分钟,用0、1、2表示当天的风速,分别代表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④将风向和风速等级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3)实验结论:利用风旗可以简单地测量风向和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