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4
1.走进拙政园,仿佛进入了一幅秀美的画卷。
园中流水潺潺,小桥横卧,垂柳依依,仿佛诗中的仙境。
挺拔的松柏、繁花似锦的庭院,处处展现出拙政园的精致和宁静。
2.夕阳西下,拙政园显得更加迷人,红色的夕阳与绿色的园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3.拙政园以其精巧绝伦的园林布局和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为游人所称赞,犹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4.拙政园的设计别具一格,园内的假山、池塘、亭台和长廊等元素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5.当夜幕降临,拙政园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在柔和的月光下,园中的景物若隐若现,散发出一股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6.拙政园的景观娇媚,文人气很浓。
荒僻处,取古道西风之意;清幽处,是小桥流水暖人。
亭伴松鹤,堂携红莲。
亭有题词,堂有楹联。
词、联精心撰构,画意更添诗情。
7.到了拙政园,怎能不提它的夜景。
夜幕降临,拙政园内的灯光将整个园林装点得更加神秘。
游人穿行于园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8.拙政园内的假山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错落有致的假山、清幽的山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漫步于山洞之间,听流水潺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9.拙政园的美丽风景和特色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和设施。
园内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石桥流水,都让人流连忘返。
尤其是每年的春秋两季,园内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10.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
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记忆,每一个角落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的历史传说。
漫步园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美景,更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11.在拙政园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生命的痕迹和故事的发生地,静静地走在回廊之间或者的石板小路上能够让我们忘记了繁忙的现实生活沉浸在美丽的古典世界之中一仿佛就在那个历史年代里面穿梭时光隧道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12.走进拙政园,你会被其错落有致的建筑所吸引。
蜿蜒曲折的回廊,宛如一条游龙,穿梭于园中的各个角落。
小桥流水,玲珑剔透的石拱桥,与周围的美景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江南私家园林典范——苏州拙政园苏杭写生实习已经过了大半年了,可是心里对苏州的园林还是念念不忘,尤其是拙政园。
苏州园林早就有所听闻,一直仰慕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不到拙政园,不算来苏州”的标语更是让人不敢懈怠。
一进拙政园,就感觉到一种大家府第的气宇轩昂。
那种开阔是与园子外面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是一种避开俗尘的清净,疏朗而脱俗。
心里更加羡慕这座园子的拥有者,钦佩他们品位的高雅,否则怎会住进这样淡雅而清幽的地方?也不禁佩服古代建筑师的鬼斧神工,能将自然所有的钟灵毓秀全都囊进这园中。
现在就跟着我畅游一番闻名中外的拙政园吧!真的是举世闻名啊!外国人超多。
东园涵青亭景点名称涵青亭所在位置东园建筑类别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秫香馆景点名称秫香馆所在位置东园建筑类别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天泉亭景点名称天泉亭所在位置东园建筑类别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一)对尘俗喧扰的园外来说,应力求以最巧妙的手法做到“善藏”,或者说,尽可能做到藏而不露或少露。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赏析拙政园的历史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
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
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
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31个景点。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拙政园的布局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的优点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
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的四季花艳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中拙政园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四季花艳而闻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拙政园的四季花艳之美。
春季是拙政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园中的花卉开始绽放。
踏入拙政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游人走在曲径通幽的园中,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春花,如桃花、梅花、杏花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拙政园内的百花苑。
百花苑是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品种丰富、花色绚丽而著名。
百花苑内的花卉种类繁多,包括牡丹、兰花、菊花等,各种花卉在春季盛开,各自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走进百花苑,芬芳的花香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其中。
春日的拙政园,花开如海,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
夏季是拙政园的绿意盎然的季节。
夏天的拙政园古树葱郁,翠绿的植被覆盖了整个园区,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拙政园内的檀香斋。
檀香斋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茂盛的树木,形成了一个清幽的花园。
夏天,檀香斋外的花草葱茏,花团锦簇,给人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
拙政园还有一座名为“双溪寒舍”的建筑,这座建筑被绿叶掩映,与周围的植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夏日的清晨,来一场清新的早晨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秋季是拙政园变换色彩的季节。
当秋风吹来时,拙政园内的植物开始变得金黄或红色,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在秋季,拙政园的重要景点之一是碧螺春茶园。
碧螺春茶园是一片广袤的茶园,茶树的叶子变得金黄,整个茶园呈现出一片金色的海洋。
漫步在碧螺春茶园中,可以品尝到香气扑鼻的碧螺春茶,感受到秋季独特的韵味。
此外,拙政园的湖泊也在秋季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丽。
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周围红黄交织的树木,美不胜收。
冬季是拙政园的淡雅之季。
虽然没有春季那样绚烂的花朵,但拙政园的冬季景色依然让人陶醉。
拙政园内的假山、园林建筑和花木均被冰雪覆盖,形成了一幅冰雪世界的画卷。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
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苏州拙政园景点介绍1景点简介苏州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园的名字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就是清咸丰十年()拙政园沦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扩建,至清末构成东、中、西三个相对单一制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奢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喻为“天下园林之母”。
2主要景点东花园区域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
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就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墙的小屋,妩媚小巧,通常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共同组成。
苏州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
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北京圆明园简介: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
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武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
拙政园景物描写
拙政园是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建于明代,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走进拙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草坪和花坛。
花坛里栽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有红的、黄的、紫的,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草坪上还有几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沿着花坛往前走,来到了拙政园的中央湖泊。
湖泊很大,湖水清澈见底,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
湖畔边的柳树垂着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过水面。
湖中心的小岛很有特色,是一座古典式的小岛,岛上的建筑名叫“听涛阁”,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建筑风格非常优美。
在湖泊的另一侧,有一座精美的小亭子,名叫“留芳亭”。
亭子的四周围满了绿树,中间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有很多人都在这里拍照留念。
在拙政园的一角,有一组非常精美的假山。
假山由巨石和假山石组成,非常逼真,仿佛是一座真的假山。
在假山上,有一些古老的树木,树干很粗,树叶茂盛,给人一种非常古老、非常神秘的感觉。
此外,拙政园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建筑和景点,如“拙政园展览馆”、“翠微亭”等等,每一个景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总结起来,拙政园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特色的古典园林。
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赏析总结引言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以其卓越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和赏析。
一、历史背景拙政园建于明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苏州河道总督袁枚所建。
袁枚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官员,他以学术著述和政治成就闻名于世。
拙政园得名自袁枚的书法作品《拙政园记》。
建造拙政园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袁枚对官场生涯的烦躁和对人生的思考。
拙政园的设计纳入了袁枚的政治理念和生活哲学。
二、设计特点1.融合南北园林风格拙政园巧妙地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园林的元素。
园林内有水池、大堤、假山、廊庑、花厅等景观元素,既展现了南方园林的柔和和韵味,又体现了北方园林的庄重和雄浑。
2.以山水为主题拙政园以景观居主要地位,以人工山水景观为主题。
园中的池塘、假山、石桥等元素都精心布置,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美景。
通过运用不同的水景、山石和植物来创造出变幻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空间布局合理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心考虑了视线和空间的流动性。
整个园林布置紧凑,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空间结构,使参观者能够沿着景观的路线流畅地游览整个园林。
同时,不同景观之间也有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园林具有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4.注重意蕴和隐喻拙政园在设计中注重意蕴和隐喻,通过景观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用小桥和流水来象征人生的纷繁和变幻,用假山和花木来表达人生的起伏和荣辱。
这些设计都寓意着袁枚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文化内涵1.心境与政治拙政园既是袁枚的心灵寄托,也是他对政治理想的反思和追求。
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都表达了袁枚对官场生涯的多愁善感和对现实的审慎态度。
2.自然与人生拙政园运用山水和植物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园中山水之美和植物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力。
拙政园一、简单概况明正年间,王献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园林的计划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
以大弘寺遗址为基础,将低洼处开挖成池,四周林木和间隙较多,以此为竹林,栽植各种花木。
园区分东中西3部分,东部的花园开阔雅致,种植花木用以吸引各类蜜蜂与小鸟,营造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中部沿岸植以柳,尽展树木的婀娜。
西部建筑点以芭蕉、翠竹,和以自然之声。
一个树木繁茂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的园子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建筑布局(一)整体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是苏州市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整体空间布局效仿于自然,全园以水为中心,建筑临水而建,庭园错落有序,花木秀而繁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了丰富的园林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富有层次与变化。
全园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中部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以中心水池为主要景区,池中营筑土山,依水构建主体建筑,配以富有意境的植物,营造山水之间的旷野景致。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与具体景致的空间布局,都具备很强的观赏性。
第一,人的“视觉、触觉、运动觉”是人自身“空间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园林布局的建构依据。
拙政园的景观布局是在顺应人的生理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建构的,符合观赏者“先大后小,由远及近”的感官知觉顺序。
从整体布局上看,拙政园整体为东西走势,以湖面为主体,在水面上延伸诸多路径,呈放射状串联起各个景观。
主体景观大多悬水而建,周围种植大量绿树花草,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
拙政园共有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
东花园开阔疏朗,西花园建筑精美,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占地面积广,视野开阔,展现了宏观壮美、灵秀蕴藉的美感。
园林的“半开放”游览模式有利于给人带来“视觉、触觉和运动觉”上的综合性审美体验,建筑师以园林的布局空间为载体,通过“假山、栏杆、长廊”的建构反映和体现“空间意识”。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拙政园景点讲解词一、东部景区1、兰雪堂入园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分为三个部分〔东、中、西〕兰雪堂,始建于崇祯八年(1635年),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2、缀云峰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叫做“缀云峰”。
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为“障景”。
3、芙蓉榭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即是芙蓉榭。
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坐落在水边,三面临水,四面空敞的建筑。
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两种。
芙蓉榭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芙蓉榭面对荷花池,背后是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形成了强烈的比照。
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看,可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像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
你走过去在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
4、天泉亭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重檐攒尖八角亭,就是“天泉亭”了,亭中有一口井,相传是大弘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面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两层建筑,不过大家走进亭子,就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
大家知道苏州园林建筑为什么常用飞檐戗(qiang)角吗?①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给园林增添了动感和美感;②飞檐翘起,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而且坡度产生了变化,两边尾面面积扩大,有利于排水〕5、秫香馆大家看前面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积较大的四面厅,那就是“秫香馆”。
“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欣赏
专业班级: 经济贸易学院1009班
学生姓名:张汝斌
学号:201046910904
指导教师:梁艳
2011年10月20日
摘要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路,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为苏州为最出名的园林,与留园一起都是国家5A级景区。
本文是建立在游览过的基础上,通过所见所闻整理回忆所得。
主要描述了游园过程中所悟到的造园手法、中园部分景物赏析、古代园林文化的分析等。
关键词:拙政园景物文化
正文
1.游园所见及造园手法分析
拙政园有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中部为游园重点,“拙政园”三字印于四方规正的石门之上,大门紧锁,顺路向东,从东部“归田园居”进园,绕过众多盆景和一株苍健的古柏至“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整个厅堂庄重且典雅。
象征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
中间屏门上乍一看似一幅苏绣,经导游讲解才知道是一幅漆雕画,上绘厅堂水榭,且有植物花草,勾勒的是全园的风景,背负着“春风洒兰雪”的意境,从后堂穿出,竹丛古树,还有一石峰挡住视线,“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在此得到展现,这也就是障景手法了。
东部景点稀疏,田园的空旷与恬静耐不住游人的激动,导游面朝我们背手悠闲地顺曲径缓步后退,拙政园的历史从这白皙玲珑的江南女子口中潺潺道来:“明正德四年,拙政园由官场失意的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的建造历时20年,竣工后约半年光景,建园人王献臣便撒手人寰。
园林传到王献臣不争气的儿子手里,其子好赌,被人在赌局中设下陷阱,结果一夜狂赌之后,输了个一干二净,将拙政园拱手交给徐家。
曾经富甲一方的王家子女后来落魄到给别人当吹鼓手。
这似乎是个悲惨的故事,王献臣经受了建造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无数艰难的过程而没有享受多少结果,那精美的画卷般的遗留便被人设计巧夺了。
拙政园念想在几百年之后,被一个小男孩所铭记。
康熙末年,园的一部分为曹寅购得,曹雪芹就诞生在园内,少年时也常在园中游玩,所以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取材于拙政园;而贾宝玉身上所体现的一种生活与情致的风采,也多源于苏州文化。
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忽一转,现一亭,出一游廊,配上这百年园子的风雨故事,与园外姑苏城的白墙黑瓦,京杭运河,寒山钟声,汇集一块,忽然就一切平静了,只记得当时想起了余秋雨的那句话,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不知不觉,顺游廊向北,只见墙壁上是25个漏窗,图案如白色剪纸依次排开,透过“剪纸”的空隙,中园景色犹
抱琵琶半遮面,隐约看见池、假山、曲径,每走一步,它与“剪纸”组合在一起,共同变幻,正是小学课本里学过的移步换景了。
至洞门,从梧竹幽居亭穿出,抬头看中园景色,似乎一览无余,远方还有一塔(北寺塔,出园向西一公里)耸立云霄,似与园融为一体,供人观赏,正是借景手法的应用。
2.中园部分景物赏析
中园是拙政园美景的精华部分,水面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东西石山岛屿居于水面,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厅堂轩阁等。
以下为按游览顺序所写:
梧竹幽居亭,俗称“月到风来亭”,造型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配上中园平静的水面,可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亭被翠竹梧桐相拥抱,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
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穿过九曲石板桥,来到了雪香云蔚亭,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山花野草之间,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超尘脱凡之感油然而生。
走入湖中央,四面环水,三面植柳,是大名鼎鼎的“荷风四面亭”了,夏季荷叶铺满水池,四面皆荷花,香飘聚于此亭,北望见山楼,南部亭面有曲桥通向柳荫路曲。
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意境体会恰到好处。
向北走至见山楼,导游手将实景比划成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苍龙”在池中灵动之感溢于园内。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仿画舫而建,走入其内,导游问众人像什么,答之为船,似在湖中漂游。
建筑可分为四部分。
最前部是一观景台,叫荷花台,边缘围有栏杆,如船的前甲板。
平台后面是一座卷棚顶的四方小亭,为茶室,后部与一段廊子“面水榭”相契合,亭与廊就好像船的前后舱。
舱的后面就是船尾,是一座两层楼的形式,上部卷棚,檐角飞翘,轻灵柔美,下部是厚实的墙体,稳重坚固。
走进船尾,坐在窗边,若泡上一壶清茗,飘于江渚之上,泛于四海之内,那估计是人生极致的享受了。
想上二楼,“游客止步”的醒目牌子成了观赏香洲的遗憾。
这其中若从政治角度来看,石舫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人想借此表明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吧。
下面该是小飞虹了,位于倚玉轩西边,它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即桥上带瓦顶,形体微微上拱,凌驾于水面之上,有如飞虹,与水中的倒影远近虚实相接相连,取名自宋朝《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轩”。
后来我在苏州苏绣小店多次见过拙政园“飞虹雪景”的绣面。
小飞虹的南部就是小沧浪了,《楚辞》中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其中“沧浪”暗指朝廷的意思,“濯”为洗,“缨”为帽缨,即朝野清明出仕为官,朝野昏庸,洗洗双脚,逍遥自在。
此水阁南为窗北为槛,两面都临水,跨水而居,南赏小水院幽静,北观小飞虹幻景。
从小沧浪往东走,至远香堂,位于中部园林的中心位置。
前有河后有池,广植荷花,可惜冬日来游,只能闻旁边的梅花香,无荷,堂东面植牡丹,绿叶还没
长……若夏天来赏,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入堂内,正应了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至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一北一南合于一屋,中间相隔成两个大厅,北为夏纳凉之用,南为冬取暖之用。
门上写有“得少佳趣”之字。
大厅造型别致,椽为弓型弯曲,竟有回音扩音之效,犹如今日麦克风的音响。
四角有耳房,是供唱曲之人换妆,用人居住的地方,不难猜想,园子主人在此听昆曲,与客人切磋曲艺,在这设计非凡的馆内,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了。
还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海棠春坞,留香阁,倒影楼等等无法一一再写,西部为盆景园也不再赘述。
3.对于园林的认识和文化浅析
对于园林的认识,通过一次游赏只怕无法承载那么多细致的文化,翻看园林的书目与记忆拼合才成此文,诗词来源仍大多寻找才记起。
犹记当日不少游客手捧一书,一一对照园林实景,仰头抬足,醉于其中。
拙政园处处移步就可换景,相机随手一拍就可当电脑桌面,苏绣上的园林之景怕也难比实景万一了。
拙政园与留园、狮子林、沧浪亭、虎丘等园林一起成就古典的苏州,给人印象精致高雅,或就如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所说的“虽由人作,宛如天成”。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岸的高楼大厦、东岸的摩天轮公园和圆融时代广场与园林交相呼应,不同的时代文化的碰撞,给人的感受大相径庭,而园林因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书目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1第一版印刷时间2008年8月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里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