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父的园子。
2.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3.帮助学生了解祖父对园子的感情,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祖父园子的理解。
2.学会尊重长辈,形成正确的孝敬观念。
三、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感受。
2.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文《祖父的园子》。
2.视频或图片辅助教学。
3.复印好课文及相关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段园艺种植的视频画面,引导他们对祖父的园子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独立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整体内容。
(三)理解课文1.以“祖父的园子”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祖父的园子。
2.小组间互相分享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描述,展示学生初步的表达能力。
(四)课文分析1.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祖父园子的理解,鼓励他们用心灵手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感慨。
(五)课堂练习1.小组互动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祖父园子的绘画或设计互相展示。
2.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想象文章。
六、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孝敬父母•用心灵手巧表达七、课堂总结通过集体备课,学生对祖父的园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培养了语文表达及观察力。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践,加深对祖父的园子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技能: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难点: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______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______越纯。
3.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成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记得。
”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阅读】课本P11- P12内容,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好了化学实验,就为我们学好整个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对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现象与结论,。
现象与结论:⑴观察内容:①实验前:。
②实验中:。
③实验后:。
⑵描述现象时要注意:①。
②。
③。
内容学习注解(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小结:⑴蜡烛通常为色的固体,硬度较,密度比水,溶于水。
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话要算数》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同伴与交往”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我的健康成长”第四条“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本课通过让学生学生了解生活中以及历史中失信故事从而懂得失信于人所产生的的后果。
懂得说话算数是传统美德,认识到讲诚信在人际交往当中的重要性,了解关于诚信的故事和成语,学会向身边讲诚信的人学习,知道如何做好守信,《说话要算数》分两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分两个板块,揭示失信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探讨说话算数的人是如何守信的,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佩。
学情分析本班大多数四年级的学生对守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于守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浅显的,在个人体验上也不够完整和深入。
在生活中,学生会有失信的行为,很难做到自觉地,有意识地对他们和自己守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守信的意识。
教学目标1. 能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了解失信于人的行为以及伤害别人,失去信誉等后果,体会和理解守信的意义和价值。
2.要有守信意识,了解常见的失信行为与失信原因,在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守信意识,做到对人和对己守信。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谁还相信他的话、那些说话算数的人课时目标1. 体会和理解守信的意义,了解失信的行为以及失信的后果,影响。
2. 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常见的失信行为和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如何守信。
难点:从自身经验出发,了解失信行为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搜集视频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相关失信,守信的成语故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资料展示,引出本课主题1. 课前检查预习: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关于失信的小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2.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故事预设:(小组成员推荐)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要去山上放羊。
2019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
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单元: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材内容围绕法律、法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课文通过插图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三、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法规,。
同时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2.树立宪法意识,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识记宪法、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
4.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的儿童。
四、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懂得生活中离不开法律、法规,要做守法的公民。
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便参与社会的能力。
3.让法治意识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切实做好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
4.认知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宪法意识。
五、教学措施: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能流畅朗读。
3.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生词词汇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词词汇。
2.通过课文表达对农村生活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乡下人家》的课文内容。
2.PPT或黑板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农村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对农村有初步了解。
二、学习课文1.首先,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生词词汇的含义和读音。
2.逐段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
3.教师解释课文中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语言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例如一些习惯用语、成语等。
2.学生跟读并理解这些语言点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农村生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个别发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的生词词汇。
2.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分享。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对于课文《乡下人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
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和等,可以,学习的方法并获得。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
【课堂探究】
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3-15,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下表。
【交流与思考】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有效训练】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____层,____最亮,____最暗。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____部分被烧得最焦,说明火焰____温度最高,____温度最低。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片刻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到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和______。
4、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课后提升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整齐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假设_____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_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强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询问老师和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D、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