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咳嗽
- 格式:ppt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32
咳嗽(中医内科学)咳嗽肺系病证一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二历代医家认识1、有关咳嗽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并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十咳之称3、郑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4、《景岳全书》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5、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三病因病机病因1、外感六淫(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旧则及肾病性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均属邪实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咳嗽属正虚,或虚中夹实四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咳血痰,胸胁胀满,咳时隐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隐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肺泄肝,上逆晦肺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证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联系我们编辑:钟文。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安装后删除suh7中医内科学——咳嗽细目一:概述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
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
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
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
且可发生演变转化。
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
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