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1-1-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同步练习 中图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1-1-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同步练习 中图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1-1-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同步练习 中图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1-1-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同步练习 中图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1-1-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同步

练习中图版必修1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中档稍难

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1、2、3、9、11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

4、5

细胞和有机体6、7、8、10 1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罗伯特·胡克制造的显微镜比詹森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要高

C.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观察到的人和动物的精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细胞

D.罗伯特·胡克和列文虎克的发现开创了细胞研究的新领域,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并且陆续地观察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细胞

解析动植物大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真菌界的一部分生物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而大型的真菌则是由多细胞构成的。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比詹森制造的显微镜的10~30倍的放大倍数要高,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可放大到300倍,观察到了真正的活细胞。罗伯特·胡克和列文虎克开创了细胞研究的新领域,陆续观察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细胞,但由于当时显微镜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不够,分辨率不高,是无法看清细胞的内部结构的。答案 D

2.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细胞学说的最主要的意义是( )。

A.证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B.使人们对生物体的结构认识进入微观领域

C.证明生物在结构基础上存在统一关系

D.发现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答案 C

3.根据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细胞来源于( )。

A.无机物B.有机物

C.先前存在的细胞D.培养皿培养

答案 C

4.除病毒外,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结构基础是(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C.完整的具有生活能力的细胞

D.由细胞构成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答案 C

5.下述生物在结构上与其他三种显著不同的是( )。

A.病毒 B.蓝藻 C.大肠杆菌 D.酵母菌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蓝藻、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酵母菌属于真菌界,均由细胞构成。

答案 A

6.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①蓝藻②细菌③酵母菌④乳酸菌⑤霉菌⑥蘑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B

7.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 )。

A.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B.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C.多种有机大分子的集合体

D.由多个细胞形成的生物体

答案 A

8.下列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

D.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在池塘中的青蛙等各种生物

解析生命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青蛙属于个体水平,表皮细胞属于细胞水平,池塘中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细胞中的某些分子不能单独完成某项生命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答案 C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B.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解析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活动,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宿主细胞便失去生命活动。

答案 B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是大多数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B.有机体是指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也指病毒等生物

C.细胞的发现和显微镜的制作有着密切关系

D.生物材料与非生物材料的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它属于生物。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请根据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到了微观领域,从而开启了研究生命本质的大门。1604年,荷兰人詹森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放大10~30倍的显微镜,用来观察一些小昆虫;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制造出了放大40~140倍的显微镜,并首次观察到了木栓薄片中的细胞结构;1674年,列文虎克制造出了放大3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原生生物、细菌、红细胞及精子等。

(1)詹森虽然首先制造出了显微镜,但没有发现细胞结构,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他的贡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伯特·胡克尽管首次发现了细胞,但他发现的“细胞”都是________细胞。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________的概念。

(3)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由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而他所发现的细胞种类和数量多,而且这些细胞都属于________细胞。

(4)随着人们对细胞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________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所有的________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细胞只能由________而来。

答案(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太低,不能观察到细胞开辟了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细微结构的新思路

(2)死细胞

(3)放大倍数高活

(4)细胞动物和植物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

12.(10分)2009年,席卷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出现多起死亡病例,并引发了全球恐慌。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病毒外,细胞是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怎样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生命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有机体,它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只有侵入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增殖

(2)自然界中的生物,只有病毒等极少数生物无细胞结构,但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提倡生物实验创新式教学教育论文

提倡生物实验创新式教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 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 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生物实验体验教学 模式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 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运用教学理论,以实验活动为基础,以改进、完善、设计实验为切入点,发展初中生的实验操作 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的一种教 学模式。 1.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构成学 习动机的最真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向初中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 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如以真实的生活展示情境;以直观的实物(如模型、标本、录像、示范操作)演示情境;以优美的画面 (包括简笔画、动画、图片)再现情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情境等。 2.独立探索,设计实验。教师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学生对实验材料和用具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步骤安排、设计观察等进行整体考虑,并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实验,尽量做到方法合理、器材简单、步骤简短、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教师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案包括的内容,设计实验的一 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筛选出最 佳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

3.协作学习,操作实验。学生通过组内协作,操作实验,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此时,教师应深入到各小组巡回指导,起到点拨、纠错、辅助作用。 4.分析总结,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总结:首先,以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尽快 说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由小组集中以后向全班 公布。然后,集体讨论各小组报上来的设想或方案,让学生自己 判断正误。不论小组讨论还是集体讨论,学生都要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学会与同学交流。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以 提示(不是答案),给学生讨论以正确的导向,引导他们将感性 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继续新的实验探究。 【教学实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合 作与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种子 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 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设计对照实验。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生物教材六年级上册第页安排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的气体,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说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 1、原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3、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四、实验改进与操作 1、实验装置的改进:两个塑料透明瓶子、注射器、澄清石灰水、小烧杯。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2、实验操作: ①两个塑料透明瓶子,分别贴上1号、2号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 ②两支注射器,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往两支注射器中抽取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③将1号注射器插入对应的塑料透明瓶子,用注射器抽取一号瓶中的气体打,观察、记录1号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装置如下图所示: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荣琴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 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不足之处: 1、反应条件不明确,反应时间难以控制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3、未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进了实验设计 ⑴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 ⑶探究了发酵产物 2、改进了实验装置 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杯 (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 2 、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 、干酵母约5g 、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 右的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完整)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的研究课题申报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申报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可以这样讲,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开设生物创新实验教学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设立生物创新实验室是我校与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正在筹备、策划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因此研究、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是目前当务之急的事。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倡导自主发展,鼓励老师自编选修课教材,要求教师结合“校情”,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出自己“特色”的选修课程的一贯理念和做法是相吻合的。再加上我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地处钱塘江畔,生物实验材料相对丰富,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素质一流,我们认为有条件、有能力开好生物创新实验这一门校本课程课。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本人的研究,提出“中学生物学创新实验”的概念,并将它界定为:“在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改进完善、拓展设计实验为手段,形成不同于生物学教材中实验的新实验。”并以此理念把它开发成适合新课改,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及创新精神的校本课程

创新设计基础及认识

创新设计基础及认识 “那里有需求,那里就有供应” ,同样,想发展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快速优质的创新设计方法是产品生存更新的生命,产品反求工程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对创新设计的人才也需求愈来愈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由此可以看出创新的重要性,持续性。 创新设计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等。 创新设计的要点1.物质的发展迫使创新。物质形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具体矛盾。我们认识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在哲学上代表了实践的范畴与实践的矛盾世界两个不同的涵义。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无限再创造的 2.矛盾的是创新的核心。矛盾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体。任

何以人的自我内在矛盾创造的新事物都是创新。 3.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此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规律在物质的总体上形成对立的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创新设计才能够进行。 4.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设计是不断创造新的自我! 5.认识论上看创新设计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发展必然推动自我的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地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从实践的角度说,就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所以创新设计是无限的。 创新设计对人才需求 第一,创新不容易,创新设计要求的人才同样珍贵。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 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 第三,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着,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 在培养人才创新本领的时候,不能忽略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完整版)谈对机械创新设计的认识

谈对机械创新设计的认识 我是学机械的,对机械设计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是创新设计!创新的思维对我们每一个想搞机械设计的人来说更是必需的,然而何为机械创新设计呢? 我们知道在机械系统中,无论是确定技术原理、技术过程或者确定机器系统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结构布局以至具体零件的尺寸、形状、制造方法等等,都有个求解的问题。所谓求解,就是寻求消除不足之处,达到希望的结果或性能。而创造性设计方法就是提出新方案,探求新解法,它是提高设计质量,开发创新产品的重要基础。机械创新设计不断为机械生产提供更简单有效的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无谓的损耗。机械创新设计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课题,创新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去的去经历实践生产的检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以建立基于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工业体系为龙头的,它使当时中国的经济获得迅速的提升。在继美国与俄罗斯之后50年代中国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成功、以及精密坐标镗床与螺纹磨床和60年代精密齿轮磨床关键技术的成功开发证明,中资企业有可能建立实现机械和装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经过2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快速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中资企业处在创建和改革的时期,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在新的巿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创新的轨道,总体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 而在当今大规模制造业中,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普遍重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因此机械产品的创新便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设计的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的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创新设计的机械产品能够充分发挥其长处。它不仅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高度的生产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为我国的宇宙开发、海洋开发、核能利用等各个新兴领域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相当重要。技术关乎成本、未来利润,同时,新的技术有可能带来一个企业成为一个新领域的领跑者,但目前大部分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创新对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还相当距离。 机械行业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市场需求上来定位。也就是说各个行业新产品、新技术应在满足用户获取利润最大化要求的同时,达到自身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要素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创新设计是在设计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技术原理和非常规的方法进行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大都具有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生产工艺复杂、工作条件或环境特殊等特点,因而对一些高新技术机械产品的设计往往不能沿用传统产品设计的老一套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性设计。创新性设计强调技术要素、才能要素、方法要素。创新设计体现了人们依据社会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创造性地构思产品的完整思维过程。 所有的机械创新设计都是在遵守机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的升华,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实验目标: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3.规范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二、重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解决策略: 多媒体展示实验方法及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实验结果,了解实验原理。 三、难点及突破办法 难点: 1.熟练掌握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2.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紫色液泡扩大与缩小的过程。 3.规范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突破办法: 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操作

过程中,熟练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经典性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在介绍完渗透原理之后提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水分跨膜运动的原理,因此,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更为容易。同时,本节的学习又在为第3节做铺垫,因此,学习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五、实验准备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六、设计思路 本节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因此,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可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黑板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总结实验结果,最终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七、教学流程图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如何使用《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docx

如何使用《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 龙南中学胡金贵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掌握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Z “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同时要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思想政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熟练的思想政治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二轮复习的质量和高考成败。 一、教师重视,学生重视。 教师切实重视《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的使用。在新高三的第一次课,我就明确了学生手头中只应具备的参考资料《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学生必须象对待课本那样,认认真真地对这本书每一个例题,每一个段文字,一一过关,举一反三。 二、对《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四大部分的使用: 1、课标导读: (1)课标内容:这是统领专题复习的纲目,也是高考的主要依据。 要求:学生按照课标的要求如“了解”“知道” “列举”“概述”“认识”对该单元进行总体把握;学生能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复述。 举例: (2)课标解读:梳理专题内的知识疯长系,提炼核心内容 要求:学生把握好“核心内容”“基木线索”。指导学牛把该内容要点式地记在(宜上课前两天左右的时间)课本或16K笔记本(知识总结本)上。 举例: 2、知识扫描 (1)知识结构 特点:将政治事件上下、左右的关系用简洁的图示方式呈现出来,框架性地展现每个专题的内

容,使学牛在复习过程中对专题知识结构的内容有宏观、全面、多维立体的把握。比如:(1)必修内部知识的重组。例: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目、一框、一课、一单元的知识组织答案,应从唯物论、认识论、价值观等多角度来思考: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止确的价值取向。(2)必修之间的知识重组。我们可以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点来分析理解《文化生活》中的知识点。文化的力量、文化塑造人牛——意识的反作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弘扬和培育屮华民族精神——先进的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3)引导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维。例:就业问题,多年来都是考试重点。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劳动者就业?从主体角度思考有:党和政府、企业或用人单位、劳动者等;促进劳动者就业的意义?从客体角度思考有:对劳动者、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综合国力等。再比如:为什么我国粮食连年増产,而价格还是上升?学生对其原因分析不全,没有想到实际上教材“影响价格的因素”已讲得很清楚——价值决定价格(成本),供求影响价格(国际、国内需求增加),通货膨胀,少数人哄抬物价等原因。 要求:学牛对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要非常熟悉,并能复核自如;经常经手画结构图。并整理到16K笔记本上[宜上课前两天左右的时间进行知识总结;备儿种颜色的笔,用以突岀重点、难点、疑点和要点等](首先写总体框架,接着下面详细做详细知识(对重点难点随手圈圈点点),在笔记本2/3 (画)一道线,左边摘录课文知识概要,右边记下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易错易混点;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和相关知识链接点和迁移点;同类型的典型例题的汇总)。最后,在做新的练习之前,再认真复习一次笔记,这样的效果就比较理想。 (2)概念简述: 特点:对新课标中出现的一些政治概念进行精辟的解释,尽可能做到内涵的概括准确明了,外延的表述符合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攻克过去的政治学习的一个难题■…政 治概念理解含糊,把握不全而。 要求:有必要让学牛进行强化记忆,特别是下划线的知识点,能够默写木章主要概念、原理,阐述其内容、本质;复核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回忆本单元的主要题型、解法和技巧。 3、重点问题导引: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王乃平 第一部分前言 一、研究背景 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决定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对实验改进与创新,可以使实验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探究性、趣味性、新颖性、简便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1. 实验本身的现状分析。在组织实验活动时,有时会碰到一些影响实验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如因实验时间、季节的因素而导致实验不能在适当时间内开展;或因实验成本过高、材料不易获得而导致实验无法实施;或因实验技能要求较高而使实验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或因实验方法不佳而使实验现象、效果不太明显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正常开展实验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加以改进才能有利于实验的开展。 2. 实验案例的现状分析。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各种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苏科版、上海科学教材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各有特色,加之一些优秀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改进创新了许多实验设计,成果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网络上也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国外也有一些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趣味实验,各种改进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但这些实验改进创新的的成果缺乏整合利用。学习优秀的实验创新案例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资源。 3. 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当前师生开展实验普遍以教材为蓝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活动,对实施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质疑的态度,创新的意识比较淡泊,习惯于重复和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麻烦”要么回避,要么绕道,失去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能激发师生

实验11 机械创新设计现场认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实验11 机械创新设计现场认识实验 11.1 机械创新设计现场认识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2. 了解机构创新设计和结构创新设计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二、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主要是CX-10B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它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实物教材”。其内容以近年来出版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校优秀教材为基本依据,以典型的创新产品设计为实例,展示了机械创新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突出了产品创造技法、原理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和外观设计创新等内容。 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由10个展柜组成,分别是创新设计概述、创新思维方式、产品创造技法(1)、产品创造技法(2)、原理方案创新(1)、原理方案创新(2)、机构创新设计(1)、机构创新设计(2)、结构方案创新及外观创新设计等。 机械创新设计语音控制柜,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新型大容量语音芯片组成,设有遥控和手控两种独立操作,可实现遥控、手控该柜全部模型电机同时转动。 三、现场教学内容简介 第1展柜创新设计概述 1. 创新设计源于实践。陈列柜中所示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曾经是人们创新设计的产物。近年出现的磁悬浮列车,更凝聚着创新设计的智慧之光。 传统的列车必须通过车轮与轨道接触才能实现牵引运行。这种机械接触式轮轨关系带来许多弊端,如摩擦磨损严重,机械噪声大,运行速度难以大辐度提升。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呢?有人破天荒的想出了让列车悬浮空中的创意。沉重的列车怎样才能悬浮起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不进行创新设计。 经过人们的努力,磁悬浮列车脱颖而出。它利用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运动时与布置在地面上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动斥力,将列车悬浮于空中约100~200毫米。再用线性电机驱动,使列车高速前进。磁悬浮列车克服了传统机车车辆轮轨机械接触引起的弊端,令人刮目相看,可望能成为21世纪的新型陆上交通运输工具。 除了磁悬浮列车外,还可以列举许多极富新颖性和独特性的创新设计成果。 2. 设计,是将创意转化为技术方案的过程,是建立技术系统的第一道工序,它对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同一设计课题,可能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创新设计追求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技术方案。所谓机械创新设计,是指设计者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机械新产品的设计实践活动,创新是它的灵魂。根据设计的内容特点,创新设计可分为开发设计、变异设计和反求设计等基本类型。

创新设计结课论文

创 新 设 计 结 课 论 文 专业环境与艺术设计 姓名牛河强 班级艺术101 学号102797

创新设计课 ——心得 这学期学了创新设计,让我颇感获益良多,我发现以前的我对创新设计所知太少了。现在在我的眼中,创新设计不再是那个简单的形式,它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内涵,是灵魂装备,是精神的再创造;也是历史,社会,生命向前迈进的力量之源。现在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之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创新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我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首先,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

机电创新设计学习报告

机械创新设计学习报告 机械创新一直是我们专业所极力强调的,通过我院的科技论文报告会、科研立项申报等形式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熟悉着机械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在本学期学习本门课程之后,我对此的认识又更加清晰深刻了。创新一直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和生命,“创新”也是发现或发明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新产品的过程。 机械创新设计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困难的实践性较强的课题。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必然会提高我们以后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发展源泉和生命在于“创新”。对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激发我们的机械创新设计的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机械创新设计目的及其一般过程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标是由所要求的机械功能出发,改进、完善现有机械或创造发明新机械实现预期的功能,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及经济效益。机械创新设计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根据设计任务及要求确定机械的基本原理、机械结构类型综合及优选、机构运动尺寸综合及其运动参数优选、机械运动学参数综合及其动力参数优选。完成上述四个阶段,便形成了机械设计的优选方案,而后进入机械结构创新设计阶段。机械创新设计与常规机械设计相比,其过程没有多大差异,但它主要强调人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 二、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 一是多门科学技术交叉、渗透、融合;二是部分工作为非数据性、非计算性的,必须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思考、推理及判断,并运用创造性及发散思维的方法;三是在知识、经验、灵感与想象力的系统中搜索并优化设计方案;四是机械创新设计是多次反复、多级筛选的过程,每一设计阶段都有其特定内容及方法。但各阶段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系统。 三、机械创新设计的常用方法 1.智力合成法

创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河南省柘城县申桥一中王先民 一、教学内容解析 在角由“锐角”到“任意角”的推广过程中,研究的视角由“静态”到“动态”,同时研究的平台也由“平面图形”过渡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借助直角坐标系研究角,一方面引入象限角,使“角”的研究统一转化为“转动的边”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思路.“任意角三角函数”是“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因袭和扩张,但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推广呢?更合适的理由是任意角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为重要数模型。任意角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是刻划圆周运动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圆周运动中,最基本、简单的情形是质点P绕着单位圆的圆心作匀速圆周运动,在此运动中,关键是抓住质点P的坐标(x,y)随旋转角θ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是确定的,至于如何更好地表达,合理的命名是 非本质的内容.由于当角θ为锐角时,y是θ的正弦,x是θ的余弦,是θ的正切,因此可以以此为据,推广到任意角相应的三角函数定义. 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目的是为了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因此定义侧重几何的角度,利用相似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锐角和三角形边与边的“比值”之间的确定关系;而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目的是为了研究周期变化现象,因此定义侧重代数的角度,在直角坐标系下,以单位圆为工具,得到角和它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的确定关系.两者同时都是函数的下位概念,在弧度制下,归结为数集到数集的映射.教材中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两种——单位圆的定义和欧拉的传统定义[1].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使命看,单位圆的定义显得形式简单,便于研究性质,同时借助圆周运动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函数的周期性,某种意义上说,任意角三角函数就是圆的性质的几何表示.但两个定义本质相同,相互之间一点就通. 二、教学目标解析 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经历“单位圆法”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2.会用定义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会求已知终边位置的角的

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创新实验-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实验——设计实验鉴定转基因大肠杆菌-精

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实验—— 设计实验鉴别转基因大肠杆菌 (第二课时) 一、使用教材 内容取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第一章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 1.自主构建质粒及菌株:学生运用选修课所学技术自主构建质粒pcDNA 3.1-GFP,该重组质粒含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再将该质粒导入受体细胞E.coli菌株DH5α,得到转基因大肠杆菌(含pcDNA 3.1-GFP)。 2.试剂:香柏油(上海生工,Order NO. A502219)、QuickCut?Eco R I(TaKaRa,Code No.1611)、QuickCut?Xba I(TaKaRa,Code No.1634)、琼脂糖(上海三杰,130101)、50×TAE 缓冲液(上海生工,Order NO. B548101)、DL10,000 DNA Marker(TaKaRa,Code No. 3584A)、DL2,000 DNA Marker(TaKaRa,Code No. 3427A)、6×Loading Buffer(TaKaRa,Code No. 9156)、ddH2O。 3.仪器:血球计数板(上海求精,XB.K.25)、光学显微镜(Motic,BA200)、荧光显微镜(Motic,MoticamPro 205B)、移液枪(Eppendorf,2.5/ 10/200/1000μL)、电子分析天平(上海衡平,JA3003)、恒温水浴锅(上海博讯,DK-8D)、高速离心机(Eppendorf,centrifuge5418)、电泳仪(Tanon,EPS300)、水平电泳槽(Tanon,HE-120)、凝胶成像仪(上海培清,JS-2019) 三、实验教学创新 1.教学设计创新:对浙科版生物教材《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与校本选修教材《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创新整合,使得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操作性。选择基因工程活动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既有效的落实了课本活动:“提出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设计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的方案”的教学及考试要求,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在教材处理、实验切入点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对社会科技热点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本文关键词:改进,实验,创新,初中生物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本文简介:摘要: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生物教 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让实验活动的成本更低、方案更优、操作更易、成功率 更高。本文通过巧改实验材料、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手段、构建实验模型四个方面,有效 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变动带来大收获。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改进;创新 生物学是一门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及创新 本文内容: 摘要: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让 实验活动的成本更低、方案更优、操作更易、成功率更高。本文通过巧改实验材料、创新实验 设计、优化实验手段、构建实验模型四个方面,有效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变 动带来大收获。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改进;创新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生物学科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 力非常重要。《生物学》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一点改进与创新,以此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改实验材料,实现实验教学的高效 实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要做个有心人,总 能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案例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 1 章第 2 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 法”中,通过验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可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教材中的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将一枝百合花或一段芹菜插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在水中滴少许红墨水, 一段时间后,观察花瓣和叶的颜色变化,将材料纵切或横切,观察各部分颜色有什么不同。不 足之处:在实际实验时,发现用芹菜做材料,有时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芹菜很快萎蔫;使用 百合花做材料,现象明显,可实验成本较高。改进方法:发动学生试用多种材料,最终选择了 八角金盘。首先,校园里栽种了八角金盘,材料易获取,可降低实验成本。其次,八角金盘的 形态结构特点很适合这个实验,它的茎从外到内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构成,其中维管束 和木质部导管发达,数量多,管腔大,排列密集,它的叶片面积较大,且数量多,叶中脉区域 相对宽阔,维管束数量多,木质部发达。实施实验时,将两片同等大小的八角金盘叶分别插入 等量清水和红墨水中,放置 1-2 天后观察,两者一对照,红墨水中的八角金盘叶片呈微红,将 叶柄作横切和纵切,可见到清晰的红色,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现象明显。在寻找并选取多种材料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当他们发现自己选择的 实验材料比教材上建议的还要好的时候,他们收获了惊喜,体验到科学离他们并不遥远。 二、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师生思维的创新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发现的惊喜,又能拥有成功的体验,成功的 实验可以减少繁琐的叙述,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探究会削弱学生探究的兴趣。案例 2:《生物

创新作业设计

创新作业设计,感受数学魅力 新课程标准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内涵,认识数学的本质,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创新数学作业势在必行。一份有价值的创新作业设计,不仅能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价值的引导下自主建够学习的过程,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完善教学过程。我们必须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培养他们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有创新作业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走出题海,走进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以后,我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同样在学习完《找规律》后,我布置学生用欣赏美的意识去寻找规律,果然收的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不但在马路两旁的花丛找出规律,还从家里的防盗网、窗帘布、公园的围栏等等找到规律,自己还亲自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图案。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观察力和逻辑推理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各种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走进生活,收获智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