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复习详细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1
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了解三种类型。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
7、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时停止增长。
8、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总结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c、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N2,标记数为N0)→计算(N1/X= N0/ N2)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且不易脱落。
②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必修3P63→图4-3)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波动、增长、下降、稳定(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高三必考种群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高三生物考试来说,掌握种群群落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三必考的种群群落知识点。
种群是指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理空间中、相互之间具有交配和繁殖关系的个体总称。
种群的特征包括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等。
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内由多个种群组成的总体。
群落的形成是由于多种种群在同一生态位上进行竞争,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介绍种群群落的知识点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论述。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的分布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适用于资源充足的环境,个体间的距离相对均匀。
聚集分布适用于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个体间呈现聚集现象。
随机分布适用于完全没有相互作用的个体,个体间的分布毫无规律。
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增加数量,主要包括出生和迁入。
种群的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减少数量,主要包括死亡和迁出。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增长或减少的重要因素。
三、种群的生长模式种群的生长模式包括指数生长和对数生长。
指数生长适用于资源充足、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个体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
对数生长适用于资源有限、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个体数量呈现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
四、群落的种类和结构群落的种类包括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
植物群落是由多种植物种群组成的,根据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田园群落、草原群落、森林群落等;动物群落是由多种动物种群组成的,根据所处的生态位和食物链关系,可以分为食草动物群落、食肉动物群落等。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生物量和生态位。
五、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平衡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
群落的动态平衡是指群落内各个种群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关系和存在方式。
群落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受到环境因素、生态位、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复习课件 (一)在生态学中,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生态学研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复习。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中一组生物体,它们有着相同的物种特征,占据着某个特定地区,并有着相对于周围环境的繁殖、生长和死亡等过程。
种群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但是它与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各个物种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是衡量种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指标。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者体积内所存在的个体数量;而种群分布则是指种群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二、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个特定地理位置上,由不同种群组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物组合。
生物群落之间根据其植被类型分为草原、森林、沙漠、湿地等等,不同的生境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
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区别在于其物种组成、大小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等。
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它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环境和能量流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气候、水、土壤、空气、能量、各种生物、非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等要素。
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例如自然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等等。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包括竞争、捕食、负共生、合作等等。
属于生态系统要素的环境和能量流也是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非常重要的交流媒介。
环境包括土壤、空气、水、光等等,能量流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等等。
综上所述,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属于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包含了不同层次上的生物物种,功能和结构。
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探索生物的演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
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小编为你准备了种群与群落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6、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J型曲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8、S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9、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该种群的天敌增加,就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达到平衡。
10、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生物科学的常考知识点。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组成的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由多种不同物种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单位。
种群与群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集合。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上的相似性,并且能够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都是种群生态学中常考的重要内容。
种群大小可以通过生态学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而种群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的分布可以呈现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等不同形态。
其次,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空间上存在着相对较为固定的组合。
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和竞争等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
群落的组成通常可以根据居群密度的大小、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的存在情况来进行分类。
例如,一个典型的湿地群落可能包含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和相互影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作为群落的组成部分,在群落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相互联系,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例如,食物链中的植物被食草动物摄食后,再被食肉动物所捕食。
这种食物链的存在使得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食物关系。
另外,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它会对其他物种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制约,通过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稳定性也越强。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日益侵蚀的背景下,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对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3) 调查方法: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和标志重捕法出生率、死亡率(1)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入率、迁出率(1)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1)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空间特征①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②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3、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1)从年龄组成上看,幼年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老年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2)从性别比例上看,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必然导致生殖上的混乱,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
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使许多的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出生率、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原因。
(4)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
PS:①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②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若因各种因素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引起种群数目改变。
【例题1】广东省水产研究所在某一个实验基地上共建了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
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A.一个群落B.一个生态系统C.八个物种D.八个种群【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生育年龄和个体数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原则: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确定调查对象(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取样方法①点状取样法:如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随机取样)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份,由抽样比例决定间隔或距离,然后按距离抽取样方(4)计数时,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方法: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④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
6、植物、动物、微生物取样调查方法简单比较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异及在生产中的应用1)理想环境1)“J”型曲线2)公式:N t==N0有限环境1)“S”型曲线2)K 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曲线的比较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图所示)。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3)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注意事项灭鼠捕鱼K/2 (最大增长率) 不可盲目减数,以至于获得K/2最大限度利用,维持K/2K(环境最大容纳量) 降低K 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护K 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 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成尽量减少幼年个体尽量保护幼体PS:环境容纳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增大。
【例题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数(只)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例题4】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例题5】合理放牧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而确定合适的放牧量是合理放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下列关于某草原放牧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草原的放牧量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草原的资源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B.随着草原放牧量的增加,牛羊间盼竞争加强C.确定草原放牧量的首要参考因素就是草D.为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应尽量减少放牧量【例题6】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种生物在同样条件下培养的结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①图l和图2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②图3表示该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③图l中a点增长速率与图3中的e点增长速率对应④图2和图3中的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三群落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3、群落结构类型(空间结构)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分布或镶嵌分布4、群落演替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例题8】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问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而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例题9】我国东南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所有植被焚毁。
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
下表显示了其中四类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
树龄(年)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赤杨0 0 5 8 12 20 25 19 14 9 4栎树21 15 10 7 5 4 2 0 0 0 0松树0 0 0 5 7 11 13 10 5 3 2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25年来,该地生态系统内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该地森林群落由赤杨、栎树、松树、杜鹃四树种组成C.在环境条件不受任何破坏的前提下,该地栎树的种群数量仍不会无限增长D.如火灾后迅速选取某一高经济价值树种营造人工林,将更有利于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四种间关系【例题10】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
(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细菌在一定体积培养液中的增长如图所示:2、方法步骤(1)提出的问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不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实验试管编号 A B C培养液/mL 10 10无菌水/mL 10酵母液/mL 0.1 0.1 0.1温度条件28℃5℃28℃步骤: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无菌)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③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⑤分析数量(4)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5)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曲线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