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

最后一次演讲

预览目标:

1、扎实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3.总结闻一多讲话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预演要点:

1、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的扎实掌握

2、本文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预习难点:

1.结合本文理解演讲的特点

2、演讲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思想感情的理解一、积累与运用:

卑鄙的恶毒的诽谤的无耻的

3、文学常识填空:(1分)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作家。来自湖北省习水县。2、阅读课文和整体感受: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2.这篇演讲的特点是什么?(3分)3。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对国民党间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3分)

答案;1、略2、(1)卑鄙恶劣(2)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3)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4)(态度)粗暴而不讲理3、民主战士

二、 1. 在李公仆追悼会上,闻一多当众严正揭露和谴责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与和平的坚定信心。

2、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3、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

他赞扬了李功夫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民主与和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昆明的无限荣耀。他高度赞扬了他们的战斗精神。审问和谴责国民党间谍的犯罪行为,当面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质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结局。

导学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二、领会本文表达

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欣赏英语口语的特点和本文中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学习假设

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

思想内容和文体特点。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

感情色彩。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时两学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解题;教师范读;课堂讨论。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1. 闻一多先生是谁?他的演讲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为什么是“最后一次演讲”?请仔细阅读课本上的笔记并回答。

2、本文的体裁以及特点?

这是一篇用鲜血写下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演讲。这是一篇带有鲜明情感色彩的演讲,属

于议论文类型。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

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

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二、教师范读。

小贴士:注意演讲的力度和感受,并用句子表达强烈的感受。3、总体看法: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

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的卑鄙无耻相比,李先生的光荣体现在什么方面?

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弱点的本质:你处于恐惧、恐慌和恐惧之中。指出结局即将到来:结束了,几乎

结束了。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结束了”,人民会胜利的根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

到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

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6.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你的决心:随时准备奉献自己。7.闻一多先生的遗愿得到了上一代年轻人的实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一个新世界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新中国年轻一代的

任务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辜负革命先烈?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

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

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四、预览体验:(总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现在请大家对照板书,归纳本文的中心。(指名归纳,教师小结,完善板书)

明确:本文以李公璞被杀为中心,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软弱本质,赞扬了烈士

们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呼吁人民与敌人战斗到底。5、任务:

完成“理解分析”一。

B部分

学习要点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大声朗读。学习内容和步骤讨论写作功能:

上一堂课,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通过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

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小贴士:感情强烈,爱恨分明,充满战斗力和感染力。这个功能是如何产生的?

讨论技巧:

1.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2.在演讲中,作者使用了更敏感的汉语句子、反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

想和感情。

找出几个感叹句并改为陈述句。比较表达效果。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找出

几个设问句。

3.在演讲中,人是不断变化的,这在表达说话者的思想和感情方面起着强大的作用。3、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先练习,然后按名字朗读)

请着重读本文第1、2段,体会一下它跟一般文章的语言有什么不同?明确:口语又

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

少用关联词语。四、布置作业:

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和第

四代中国身上的错觉,请写一篇题为“我们这一代的答案”的演讲。

达标检测案(满分30分)

1.指出下列词语的情感色彩:(6分)

光明正大()偷偷摸摸()悲愤痛恨()挑拨离间()制造恐怖()卑鄙无耻()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8分)(1)为什么要杀李先生!句型:

表达效果:

(2)今天这里有间谍吗?你站起来!站起来的是英雄!出来谈谈!句型:

表达效果:

(3)你完了,快完了!句型:

表达效果:

(4)你认为你可以通过伤害和杀害一些人来吓唬人们吗?句型:

表达效果:

3.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4点)(1)这是一群人的无耻,也是李先生的荣耀。()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吗?()(3)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

个黑暗,争到光明。()

(4)回顾历史,看看你能坚持多少天!你完了,快完了!(4)阅读以下短文并回

答以下问题。(12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a你

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

我们有这样的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胜利,真理永远存在。历史上没有人民不能消灭的反人民力量!B希特勒,墨索里尼,他们不是都在人民面前摔倒了吗?回顾历史,看看你能坚持多少天!你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即将来临。你看,光明就在我们面前,现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我们有能力打破黑暗,为光明而奋斗!我们的光明是反动派的终结!在课文中,“你”指的是“我们”。变化中的人表达了什么感受?(4分)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3分)

(3)带下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类问题?它在文本中扮演什么角色?(2分)

(4)“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测试答案和提示]

1.褒义,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贬义

2.(1)修辞句:他当面质问间谍,强烈谴责反动派的残暴。

(2)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3)感叹句揭示了敌人的软弱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4)这个反问句暴露了反动派的残暴和愚蠢。3.(1)对比(2)反问(3)隐喻(4)重复(4),(1)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同谋、演讲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揭露了敌人的罪行和软弱本质,对“你”表示愤怒和蔑视;赞美人民的力量,用“我们”来表达演讲者与群众之间的亲密战斗感。

(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 A.提问,B.反问句。爱和恨是清晰的,充满激情、吸引力和吸引力。提问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思考,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鄙无耻的行为。他们表达了更坚定的语气、更明确的态度和更有力的批评。

(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语气坚决。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 最后一次演讲 预览目标: 1、扎实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3.总结闻一多讲话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预演要点: 1、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的扎实掌握 2、本文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预习难点: 1.结合本文理解演讲的特点 2、演讲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思想感情的理解一、积累与运用: 卑鄙的恶毒的诽谤的无耻的 3、文学常识填空:(1分)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作家。来自湖北省习水县。2、阅读课文和整体感受: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2.这篇演讲的特点是什么?(3分)3。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对国民党间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3分) 答案;1、略2、(1)卑鄙恶劣(2)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3)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4)(态度)粗暴而不讲理3、民主战士 二、 1. 在李公仆追悼会上,闻一多当众严正揭露和谴责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与和平的坚定信心。 2、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3、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 他赞扬了李功夫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民主与和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昆明的无限荣耀。他高度赞扬了他们的战斗精神。审问和谴责国民党间谍的犯罪行为,当面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质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结局。 导学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二、领会本文表达 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欣赏英语口语的特点和本文中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学习假设 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 思想内容和文体特点。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 感情色彩。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时两学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解题;教师范读;课堂讨论。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1. 闻一多先生是谁?他的演讲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为什么是“最后一次演讲”?请仔细阅读课本上的笔记并回答。 2、本文的体裁以及特点? 这是一篇用鲜血写下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演讲。这是一篇带有鲜明情感色彩的演讲,属 于议论文类型。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 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 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二、教师范读。 小贴士:注意演讲的力度和感受,并用句子表达强烈的感受。3、总体看法: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 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的卑鄙无耻相比,李先生的光荣体现在什么方面? 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弱点的本质:你处于恐惧、恐慌和恐惧之中。指出结局即将到来:结束了,几乎 结束了。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结束了”,人民会胜利的根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 到答案。

最后一次讲演 公开课教案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势和斗争精神。 第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忿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索,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 .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份?每一个部份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1—3 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尚光荣。 第二部份(第4—5 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励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份(第6—13 段)鼓励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毅意志和决心。 3.每一个部份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 段蓦地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份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示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

(完整版)最后一次演讲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 昌平中学八年级孔婷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揣摩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3.注意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老师想先检查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浠水县人。出版诗集《红烛》《死水》,毛泽东、朱德称赞他:“为民主而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2.字词,不要忘记学生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1.解题:大家齐读一遍题目,“最后一次演讲”,你看这个题目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2.学生交流:为何是最后一次演讲呢?这样的最后一次演讲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表的呢? 3.师: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我们了解下本课写作的背景。(生读或者回答)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国民党却阴谋

发动内战。一方面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即兴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 三、听演讲感爱憎 过渡:闻一多先生在最后的一次演讲中到底说了什么?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和恨。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频, 要求:听音频,在听的过程中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同时,边听边思考: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赞颂了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们斗争到底,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感情基调:义愤 四、品演讲知情绪 过渡:这篇演讲词激昂慷慨,正气凛然。闻一多在这篇演讲词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自己爱憎情感以及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战斗性。那么,他的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找出令你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教材分析◇ 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即兴讲演。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公朴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作坚决的斗争。 全文措辞慷慨激昂,讲演语言短促犀利,贯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2)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2.难点:理解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读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澳门》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发出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他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卑劣 ..(bēiliè)屠.杀(tú)捶.击(chuí) 毁.灭(huǐ) 卑鄙.(bǐ) 蛮横 ..(mánhèng) 赋.予(fù) 挑拨离间.(jià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蛮横:(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使人不和睦。 卑鄙无耻:品行极端恶劣,不知道廉耻。 2.了解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其诗歌代表作有《忆菊》《死水》等。 3.背景链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原文及其意义,学习怎样珍惜时间,守护生命。 2. 了解赵雷的《最后一次讲演》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及歌词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怎样珍惜时间,守护生命? 2. 歌曲《最后一次讲演》背景故事及歌词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A. 导入新学知:呈现一组图片,其中一张是《最后一次讲演》的封面照片,另外两张是生活场景的图片,通过图片呈现“珍 惜时间”的主题。 B. 感性理解:播放赵雷的《最后一次讲演》MV,学生跟读歌词,听取赵雷的对白。 C. 探究问题:教师出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文,并解 释其意义,引出当前社会中时间都被物质所左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让学生参与交流,分享他们的时间

管理方法和看法。 D. 分析歌曲:分析歌曲的背景故事《最后一次讲演》和歌词,学生分享他们的看法。教师解释一些重难点的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 E. 独立思考:学生就“怎样珍惜时间,守护生命”这一主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写一篇文章,分享他们的时间管理之法,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及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 F. 总结课堂:回顾全堂课,总结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展 示自己写的文章。 四、板书设计 主题:珍惜时间 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歌曲:《最后一次讲演》 背景:意外去世的讲师 主题:人生短暂,珍惜时间 五、教学资料 1.《最后一次讲演》MV 2. 赵雷的《最后一次讲演》歌词

3.相关课件、图片展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文

(完整word版)最后一次讲演教案及练习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特点。 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领会闻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感叹句和修辞方法(设问、反问、重复)的运用。 教学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阅读题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可联系曲啸、蔡朝东的讲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加以说明) 二、教师范读。 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情感.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思考:整篇文中作者情感幅射至哪些对象?各是什么情感? 点拨: (1)、反动派(特务):痛恨、憎恶、彻底失望。 (2)、牺牲者(昆明青年、李先生等):悲伤、沉痛、自豪。 (3)、听众(青年学生、市民):热切、希望. 2、根据情感,朗读、体味。 注意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情感的转换等. 3、学生实际操练,教师指导,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让学生口述作者的情感,以及朗读的方法。 理解全文内容: 思考: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文本研读】 这是一篇即兴演说词,充满了爱国热忱,战斗的激情。闻一多先生用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讲演,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恶行,歌颂了李公朴,歌颂了人民的力量。部编本八下语文第四单元是关于演讲的活动探究单元。分为三个任务单。本节课是专门针对任务一来设计的。单元导读部分特别强调“学习演讲词”。演讲与议论文不一样,目的是使听众了解自己的观点,很少进行复杂的论证,思路容易辨识,严密性要求不像一般议论文那么高,重视现场感,交际属性较突出。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文本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诵读掌握即兴演讲的特点(教学重点) 3.通过揣摩演讲者的语言,能说出言语形式及技巧(教学难点) 4.感受并体验演讲者浓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通过品析语言,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思维目标:明确作者的演讲思路,画出演讲者演讲的思维导图,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价值目标:在了解作者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学前准备(屏显): 演讲:讲,是说话。演,是需要有肢体语言和表情来配合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下向听众讲解知识或者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思想观点的口头表达形式。 演讲词特点: 1.针对性,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要明确听众,文稿要针对自己的听众。 2.鲜明性,演讲稿是发表作者观点的讲话文稿,因此作者的观点一定要鲜明,要让听众清楚的理解到作者的观点。 3.条理性,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明白,有逻辑。

4.情感性,演讲目的是为了鼓动群众,让听众认同演讲者的观点。 一、背景导入 【播放视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追悼会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痛斥反动派!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演讲词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几个问题,首先是作者。来,我们一起来看到大屏幕。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演讲词的演讲语境、演讲对象、演讲目的和演讲特点,填好“演讲基本信息表”。 (屏显) 演讲语境:演讲时的社会环境,包括历史背景、现实背景等。 演讲对象:演讲时的听众对象。 演讲特点:指演讲语言的特点。 预设: 2.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句,圈画关联词等方式,每人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出一篇课文的思路图;任务完成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讨论,修改完善该篇课文的思路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李阳 《最后一次讲演》是初二语下册第13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 (二)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 (三)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 四、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

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学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板书场合与对象) 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课文,作者为美国著名作家爱德华·肖(Edward Everett Hale)。爱德华·肖是一位19世纪的美国作家,也是一位神父和社会活动家。他被誉为“美国文学最典型的民主主义者之一”,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便是短篇小说《男孩是否为父亲所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美国历史中的某些片段 2、掌握谚语"时间就是金钱"的含义 3、学会感受优美的英语文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文化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生命之美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启发学生用心品味人生 三、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通过图片、音乐、诗歌等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使他们在情境中领略“时间就是金钱”的含义。 Step2: Pre-reading 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并就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Abraham Lincoln? 2)What do you think of Edward Everett? Step3: While-reading 1)将课文划分为四部分,要求小组学生各自负责其中一部分,了解并掌握重点内容,并准备答疑和点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归纳答案。 2)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所讲述的内容,补充完善“美国历史”那个环节的背景资料。 3)Design a poster: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理解和感悟,每个小组设计一张海报,诠释“时间就是金钱”这一主题 Step4: Post-reading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学会本课的字词,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章的主旨。 4.本文讲演语言爱憎分明,要认真体会增强语感。 5.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1 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人中国的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的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二.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它体现了闻一多的爱国决心和献身精神。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三.讲演及讲演词 讲演又叫演讲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属议论文体裁。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大体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标题、作者)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自己给红色字注音,然后请同学读

一读。 卑劣(li è)污蔑(miè)卑鄙(bǐ)蛮横(hèng)赋予(yǔ)挑拨离间(ji àn) 三.读课文,析内容 (一)活动一:倾听爱国心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1.闻一多先生演讲包括哪几个方面? 参考: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依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 参考:(1)“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二)活动二:品析爱国情

3.从闻一多的演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分别是怎样的感 情? 同桌二人讨论,积极回答。 参考:高度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对李先生的被杀表现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质。爱憎情感强烈。(三)活动三:深悟爱国情 4.由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义浩然等等。 5.闻一多先生强烈爱憎情感和坚决的斗争决心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 提示: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气语调、人称等角度思考。 参考:(1)运用口语。句子略。(2)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句子略。(3)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句子略。(4)

第6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第6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4819227629.html,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二、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上学期学的《谈骨气》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

最后一次讲演。 二、介绍相关知识: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2、介绍闻一多: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

最后一次讲演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 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 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 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 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 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 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 “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部分阐述了李公 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 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 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 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 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 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章,体会讲演情感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最后1次讲演》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13《最后一次讲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清楚, 疾恶如仇, 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2.在朗读中体会本文演讲语言犀利有力的语体特色. 3.在赏析中体会比照, 反问, 反复, 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 2.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将本文慷慨昻的朗读出来, 表现出本演讲词的语体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忆往昔, 巧引入: 抗日战争在1945取得胜利后, 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 疯狂筹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这种倒行逆施, 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反内战、反专制〞的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民党反动派却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 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另一方面, 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 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 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 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 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 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 他们毫无顾及, 说笑取闹, 扰乱会场, 使众人忍无可忍, 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 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 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 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 在他离社返家途中, 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课题:最后一次讲演〕 (二)说事迹, 悼英烈. 1.介绍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 本名闻家骅, 著名诗人, 学者, 爱国民主战士. 出身于“世家望族, 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 赴美留学, 学习美术, 后研究文学, 历任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 出版诗集《红烛》《死水》. 1943年,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愤然而起,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最后一次讲 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通过解析演讲词中的特殊言语形式,掌握演讲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技巧。 2.思维发展: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审美鉴赏:通过朗读和鉴赏词句,感知演讲词的风格特点;通过完成“演讲基本信息表",建立演讲词中的对象意识。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学习演讲词撰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精神。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学生通过这篇演讲词来学习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一次议论性的演讲,作者围绕着“格物致知”含义的嬗变和当代价值,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状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并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对中国这一代人的希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语言庄重典雅,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学习如何站在高位置、大格局去思考问题,学习演讲语言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 共3篇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 教案及反思1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及反思 引言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色彩鲜明的优秀散文,是散文中的佳品。它通过对最后一次讲演的记叙,表达了奇伦皮特高中毕业生对世界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最后的确定性的深刻感受。教学这篇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教学本篇文章以及教学中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散文的方法。 (2)理解散文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熟悉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理解文章,认识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2)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3)能够理解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由、寻求和平和幸福的情感。 (2)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散文的方法,掌握散文的特点和结构。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语言表达和文化信息。 (2)运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 (1)利用PPT进行教学,对散文的特点、结构和主要内容进 行详细的解说。 (2)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中的重 点内容,如“自由”这个核心词汇。 2.互动式教学 (1)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个问题,并在班级中分享和交流。 (2)让学生读散文,并分析文章中的词汇,难点和复杂的句式。 (3)数学家板书,出示文本。逐步指导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划分层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者。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3月在 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他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诬蔑.()卑鄙.()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 (2)毒手: (3)诬蔑: (4)蛮横: 3.文学常识填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