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单元《各式各样的材料》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1.15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 校园寻“宝”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2、寻“宝”游戏2 观察“宝贝”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l教学导入一、展示找到的宝贝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教学新课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板书:观察宝贝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三、观察宝贝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三年级科学上册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认识不同材料的特征和性质。
2. 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四、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样品:金属、塑料、玻璃、木头等。
2. 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它们的材料不同,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好奇心。
2. 探究活动一:观察不同材料的特征(1)学生分组观察各种材料样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 探究活动二: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尺子测量各种材料的硬度,用火烧、水泡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性质。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创造出什么新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 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或学校里的物体,了解它们的材料,并思考这些材料的特点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材料特征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在拓展环节的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
八、教学延伸: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材料展览活动,让学生从家里收集各种不同的材料,带到学校来展示,并简要介绍这些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湘教版(三起)科学三上册6.1《形形色色的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形色色的材料》是湘教版(三起)科学三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各种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对材料的分类和性质的认识不够系统。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探究能力的差异也会影响课堂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难点: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分类方法和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材料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材料的样品,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材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材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三年级科学上册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包括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
2.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
2. 了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教学难点:1.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2. 材料的用途。
教具准备:1. 各种材料的实物样本。
2. 材料分类表格。
3. 材料特性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材料的实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猜测材料的名称。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材料及其用途。
二、探究材料的分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材料实物样本,讨论并总结材料的分类。
2. 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分类实践活动,将实物样本归类。
三、了解材料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通过演示教具,展示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2. 学生分组进行材料特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材料的用途(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分析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材料。
2. 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材料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材料特性和用途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
六、探索材料的变形(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的变形过程,如纸张的折叠、塑料的弯曲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变形实践活动,尝试不同材料的变形方法。
七、了解材料的强度(10分钟)1. 教师通过演示教具,展示不同材料的强度表现,如金属的拉伸、纸张的撕裂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强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八、分析材料的可持续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可持续性,即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材料可持续性的理解和观点。
形形色色的材料-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教学背景本课程是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节课,主要课程内容是对颜色和物体的认识和描述。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级小学生,课程时间为1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颜色的认识,能够正确描述物品的颜色以及区分主要颜色的差异;2.认识不同材料的特点,能够从材料的质地、颜色、形状等角度描述物品,并能够将其进行分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进行材料的认识和描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颜色的认识:学生应该能够正确描述物品的颜色,能够区分主要颜色的差异;2.材料的特点:学生应该能够从材料的质地、颜色、形状等角度描述物品,并能够将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颜色分类的问题:颜色种类繁多,学生需要进行分类;2.材料之间的对比:不同材料在外观、质地、颜色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对比。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如小球、小车、水杯等),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品的颜色;2.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和认识情况,进行补充和纠正,并带领学生分辨主要颜色的不同;3.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的物品,并让学生尝试描述其外观、质地、颜色等特点。
提高(2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集中观察不同材料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材料的物品,根据学生的描述和认识,纠正错误和补充;3.老师让学生通过分类将观察到的物品进行整理。
巩固(2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混合在一起的小球和积木等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类,将它们区分开来;2.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板书上用图表或文字,对不同材料的物品进行分类。
课堂小结(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和学习成果,以及对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和展开讨论。
教学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为主要目标。
具体教学方式包括观察、分类、对比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包括金属、塑料、玻璃、纸张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常见材料的特性。
2. 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教学难点:1. 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的样品,如金属、塑料、玻璃、纸张等。
2. 观察记录表。
3. 剪刀、胶水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注意不同物体的材料。
2. 提问:你们发现了哪些不同的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材料样品,如金属、塑料、玻璃、纸张等。
2. 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下每种材料的外观、质地、重量等特征。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选择一种材料,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一个小作品。
2. 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使用功能和材料的选择。
3. 展示各组的作品,让学生评价和交流。
2. 提问: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材料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同材料的使用。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科学的小研究,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材料科学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反思:六、课程内容:认识材料的分类和用途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分类,包括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
2. 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主要用途。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材料的分类。
2. 掌握不同材料的主要用途。
教学难点:1. 对材料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2. 对不同材料用途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的样品,如金属、塑料、玻璃、纸张等。
第六单元《各式各样的材料》教学设计1、形形色色的材料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3、科学知识目标:建立“材料”的概念;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一、它是用什么做的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教学后记:2、我们的衣服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3、科学知识目标: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
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1、P54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
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拓展延伸: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教学新课:一、衣料的研究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
如: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
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
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
研究衣料的耐磨性。
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的衣料包裹住。
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
研究衣料的保暖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的衣服。
观察P57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拓展延伸:我设计的未来服装。
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教学后记:3、纸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
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
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想:纸的研究计划第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
拓展延伸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教学新课: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
拓展延伸: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第三课时教学导入: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
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板书设计: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3、衣料的研究教学后记:4、材料的应用教学目标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材料的应用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讲授新课活动2材料的应用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活动3材料的应用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P62 图片。
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
我们要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
练习活动4材料的应用我们说说看哪些材料是可再生材料,哪些材料是不可再生材料。
测试活动5材料的应用我们的教室中都用到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材料?作业活动6材料的应用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第二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材料的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材料有哪些应用。
【讲授】活动2材料的应用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P61的史话材料。
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
这些工具是手握的。
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
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
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 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
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活动3材料的应用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P62图片。
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
【练习】活动4材料的应用1.材料是不断发展的.2.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3.材料的回收利用.活动5材料的应用为什么要节约使用材料?【作业】活动6材料的应用查阅资料,了解材料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