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复习3、4章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77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因此,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四、教师与学生 3-13教师:传递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学校萌芽“庠”,官办“国学”,学在官府)--职业化阶段(春秋私学儒墨为代表)---专门化阶段(培养教师专门机构,法国最早师范教育机构“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尔创立,清末我国最早师范教育之1897“南洋公学”)---专业化阶段(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院校承担教师培养)教师职业特征:专业性和创造性职业(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其他领域的根本特征)教师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学习能力培养2人生引路人)(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教学研究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看,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理念);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师权利:1.教育教学权 2.科研权 3.指导评价权 4.获得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培训进修权;教师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 2.贯彻教育方针遵守制度执行教学计划履行聘约完成教学任务3.对学生爱国-民族团结-法制-科技文化教育4.关爱学生尊重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发展5.制止有害行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6.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教师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忠于教育事业、爱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自我调控反思能力)、职业心理健康(高尚师德、愉悦情绪情感、良好人际、健康人格)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第4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指导思想的确立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具体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丁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人类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形态 1)非形式化和形式化教育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近现代社会教育20世纪后教育改革的和发展的特点:科技化、终身化、全民、教育机会均等.多元。
现代化。
全球化。
民主化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4)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孔子:学思行、启发、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孟子:行善,明人伦,富贵不能淫。
荀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
闻见知行。
强调尊师墨家:兼爱非攻,人性素丝说,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学不邋等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儿童心理发展。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法学论著+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
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
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动物之间的抚养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其产生和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内容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食逃避天地相关,动物的学习与本能位依据,因此不能称为教育;没有明确目的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能称为教育;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的机械的灌输不是教育,日常家庭中的抚养和和养育行为都是在自然和类似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作用,因此严格来说这类行为也不能称为教育。
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概述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a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里和性格发展的人称为教育者教师在社会教育环境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b 教育媒介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沟通和桥梁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从内容上分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从形式上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的形态自身标准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和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空间特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历史进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4、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学校最早是夏朝《孟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埃及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欧洲奴隶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5、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特色五点教育的终身化人在一生中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培训,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是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各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民主化(1尽可能扩大教育机会所有人获得同样教育机会入学教育资源结果2 优质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现代化(设备手段和思想观念)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者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5、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6、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乐、御、射、书、数。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学的内容)7、“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8、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9、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12、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较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培育创新精神。
13、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14、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教育家是孟子。
15、荀子:闻-见-知-行(完整的学习过程)16、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科技教育。
17、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尊师重道原则:“师严然后道尊”启发性原则:“开而弗达”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那特点:“学不躐等”(《学记》中的观点)19、提出“产婆术”的西方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20、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第8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历史: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形态和特征:原始社会:(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产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古代社会:(奴隶社会)(1)最早出现学校教育(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
(3)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4)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封建社会)中国:(1)分官学和私学。
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欧洲: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都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1)改革教育目的,出现双重教育目的,既要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又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改革教育内容,增进许多自然科学内容,增设许多新的学科,(3)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5)改革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乌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1)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4)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反对民族压迫(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礼记·学记》西方《论演说家的教育》(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3.1考点精讲考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主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个体。
个体身心发展到什么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个体有着不同性质、不同关联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
个体只有将这些创造物与创造工具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与其发生交互作用,人的身心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了动物,另外,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具有自我意识。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对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发展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①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代表人物a.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第3章教育法律法规解读考点1 教育法概述1.教育法的内涵(1)广义的教育法广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
广义的教育法既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命令、决定、条例、规定、办法、指示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2)狭义的教育法狭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
2.教育法的本质属性(1)教育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教育法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①法的制定是指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规的活动,是我国法律创制的主要途径;②法的认可是指赋予已有的行为规范、习俗、习惯等以法律效力。
(2)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主要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法是调整教育领域不同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行为规范,通过确立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来保证教育的实施。
(3)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是以国家强制机构(包括警察、法院、军队等)和强制措施作为后盾的。
3.教育法的特点(1)主体的复杂性教育活动包括兴办教育、管理教育、实施教育、接受教育、参与和支持帮助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活动涉及教育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学校、社会团体、公民。
这些法人、组织、公民都是教育法调整的对象,都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承担多方面的义务,从而使教育法的主体呈现复杂性。
(2)调整范围的广泛性①从教育对象上看,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中国公民受教育的权利;②从调整的教育法律关系上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