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课堂检测1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课时)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以及资料判别北方地区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举例说明北方地区的主要地理差异。
3.举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知识梳理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和地形区: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高原。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_气候。
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属于(干湿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季。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5.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多为。
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6.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解决措施。
(1)有利条件:①气候方面: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同期;②地形方面:这里有平原和平原,平原面积广阔,耕地集中连片;③土壤方面:有在的环境下发育的“”,土壤肥沃;(2)不利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季,不足,严重;解决措施:①采取等跨流域调水措施;②发展农业。
三、课堂检测1.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A.盆地、山地 B.高原、盆地C.山地、高原D.平原、高原2.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C.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D.煤、铁、石油资源丰富3.北方地区农业特点是()A.农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水果以苹果为主B.农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水果以芒果为主C.农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水果以梨为主D.农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水果以火龙果为主下表为“华北某地某年气象数据表”,读表格完成下面小题(4-6题)。
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课前预习[知识梳理]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社会:(1)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年左右。
距今年时已相当发达。
(2)农业格局:南北。
(3)耕作方式:。
2.商周时期(1)生产工具;有少量农具,主要是木制的和石锄。
(2)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3)生产技术:人们已懂得,,用杂草沤制,治虫灭害,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作物品种:西周时期,作物种类有粟、稻、、、、、等。
(5)影响和地位①使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
[图文解读] 图片《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反映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
这些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芒刺清晰、颗粒饱满。
这一文化遗存有力证明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地区,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发达。
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古代农业的三个起源中心。
各农业文明都有各自的区域特点,甚至中国也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这充分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不同文明形成的影响。
相关内容可回忆必修l第5课,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议]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10分钟)1.概括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并据此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工程春秋战国和使用并推广战国时的汉朝(1)西汉赵过推广(2)东汉时推广到(1)赵过推行法(2)以一年熟为主漕渠、和魏晋南北朝 (1)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2)南方的水田也采用技术改进隋唐江东地区出现创制宋元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制,有些地方明清水车[图文解读] 课文前两目的图片演绎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过程。
从石斧、石犁到铁犁犁冠,从牛耕、耧车到翻车、筒车,既反映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从石器到铁器),又反映了农用动力的变化(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说明了生产力的逐步发展。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农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农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农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农业知识材料,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以便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现象,如丰收的场景、农业工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如此重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农业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的内容。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农业的区位选择”。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影响因素;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化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学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练习,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掌握情况。
2. 过程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综合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20分钟)(1)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方面。
(2)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如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操作过程。
3.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某一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化策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探究性作业,巩固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探究性作业,如分析某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劣,提出优化建议等。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B 〕+A〕微生物是个体最小的生物B〕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C〕微生物种类很多D〕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2根据微生物的细胞构造、组成等特点可将其分为〔 B 〕+A〕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B〕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非细胞构造型C〕原核细胞型、非细胞构造型D〕真核细胞型、非细胞构造型3每个个体只有一种核酸类型的微生物是〔 D 〕++A〕支原体B〕衣原体C〕立克次体D〕病毒4以下对原核型微生物构造描述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 〕+A〕有细胞壁但是不含肽聚糖B〕有细胞膜且含有胆固醇C〕有线粒体、质网、溶酶体等D〕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5以下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C〕++A〕主动运输一定需要消耗能量B〕促进扩散一定需要载体C〕促进扩散一定需要能量D〕单纯扩散一定是顺浓度梯度进展的6靛基质试验主要是测定细菌分解蛋白胨中的〔D 〕。
++A〕胱氨酸B〕鸟氨酸C〕赖氨酸D〕色氨酸知识点2:〔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生态〕难易度:简单认知度:理解7以下哪项不是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C 〕。
++A〕互生B〕共生C〕竞争D〕拮抗8以下有关毒力质粒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A〕毒力质粒是编码性菌毛的质粒B〕毒力质粒也就是Vi质粒C〕致病性大肠杆菌的K质粒属于毒力质粒D〕毒力质粒是编码细菌各种毒力因子的质粒9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 D 〕+A〕鞭毛B〕核糖体C〕普通菌毛D〕性菌毛10细菌分类的根本单位是〔D 〕+A〕型B〕目C〕属D〕种11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进展分类的依据属于〔 C 〕+A〕形态特征B〕血清学反响C〕生态学特征D〕生理生化特性1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细菌的是〔 D 〕+A〕大肠杆菌B〕放线杆菌C〕支原体D〕噬菌体13细菌外表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构造成分,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毛,其次是非菌毛〔如*些外膜蛋白以及革兰阳性菌的脂磷壁酸等〕,统称为〔 B 〕?+A〕糖蛋白B〕黏附素C〕脂蛋白D) 纤黏蛋白14出现γ-溶血的链球菌致病力〔 C 〕A〕弱B〕强C〕没有15大肠杆菌中能引起人和幼畜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性大肠杆菌是〔 D 〕。
4.2《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我国各地_________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_________”。
2.这里地形______,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_______,这叫“宜林则林”。
3.这里地形______,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_________”。
4.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业,这叫“_________”。
5.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_________”。
【学习探究】1.活动:探究学习——自然条件和农业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自然条件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2.活动:合作探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活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考虑,请给下列地区选择适合的农业部门。
甲地a种植花卉、蔬菜等乙地b种植果树丙地c发展海水养殖丁地d种植水稻、、、【课堂检测】1.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在()A.干旱地区适宜种水稻B.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C.乳产品加工厂要靠近矿山D.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边远地区2.下列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B.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C.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D.四川盆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4.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年降水量分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林业、畜牧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D.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1、国防的主体是(c)。
A人民 B军队 C国家 D武器2、国防巩固的思想基础是(d)。
A居安思危 B政治昌明 C民族团结 D国家统一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军事部门是(a)。
A国防部 B总参谋部 C总政治部 D总后勤部4、(d)最早提出“两国论”,妄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A陈水扁B连战C 宋楚瑜D李登辉5、我国古代国防思想上体现(a)意识。
A文武并重、富国强兵 B固边防御C 不战而屈人之兵 D中央集权6、(d)不是中国近代国防衰弱的原因。
A国防意识非常淡薄 B国防建设空虚无力C国防体制支离破碎 D中国人民的不抗争7、(a)不是因为领土问题爆发的。
A抗美援朝战争 B中印边境战争C珍宝岛之战 D中越边境战争8、我国的国防对象是 (b) 。
A恐怖分子 B侵略和武装颠覆 C邪教组织 D反华势力9、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的武警部队是(a)。
A内卫部队 B边防部队 C 消防部队 D警卫部队10、我国古代国防思想上体现(a)意识。
A文武并重、富国强兵 B固边防御C不战而屈人之兵 D中央集权11、我国古代国防以(b)为主。
A经济建设 B注重防御 C民主集中制 D 攻城略地12、列入武警序列受公安部门和武警双重领导的部队是(c)。
A内卫部队 B 黄金部队 C警卫部队 D交通部队13、我国宋朝的兵役制度是(c)。
A民军制 B府兵制 C募兵制 D世兵制14、下列不属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成就是(d)。
A形成了综合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 B铸造了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 C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 D抗击了外国军队的武装侵犯15、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三股恶势力是(d)。
A邪教恐怖势力、民族自治势力和宗教自由势力 B民族自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宗教自由势力C民族分裂势力、邪教恐怖势力和宗教自由势力 D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16、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由(b)组成。
A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 B陆军、海军、空军 C陆军、海军、第二炮兵 D陆军、空军、第二炮兵17、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c)七个大军区。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堂检测(1)班级————姓名————一、读亚洲范围示意图,回答第1~3题。
1.图1中的①地点的经、纬度是()A.(150°,40°) B.(150°N,40°E)C.(150°E,40°N) D.(150°W,40°S)2.图1中的②是()A.中南半岛 B.印度半岛 C.朝鲜半岛 D.阿拉伯半岛3.右图1中箭头③指示()A.正北方B.正南方C.正西方D.正东方4.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A.巴拿马运河B.苏伊士运河C.乌拉尔山、乌拉尔河D.白令海峡5.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是( )A.东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二.读下图2,回答第6~8题。
6.中国位于()A.东亚 B.西亚 C.南亚 D.北亚7.结合上图2,蒙古位于中国的()A.正北方B.正南方C.正西方D.正东方8.横亘亚洲大陆中南部的山脉是( )A.乌拉尔山脉B.大高加索山C.阿尔卑斯山D.喜马拉雅山脉9.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A.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伊朗高原D.德干高原10.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A.贝加尔湖B.里海C.洞庭湖D.苏必利尔湖11. 受地势影响,亚洲河流()A. 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B. 呈环状围绕着青藏高原C. 呈放射状从四周流向中心D. 由东向西流二、填空题(15分)12.亚洲西部与__________洲相连,西南与洲为邻,东南与洲隔海相望,东北以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13.亚洲的地势是高耸,低平,地面起伏(大、小)。
14.读“亚洲地形图”,回答:11分(1)A 山脉; B 山脉;C 山脉;(2)河流:D ; E ;(3)高原:G 高原;H 高原;(4)平原①平原②平原;(5)半岛:③半岛;七年级地理下册课堂检测(2)班级————姓名————1.房屋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高脚屋”主要适应的自然条件是()A.多地震 B.气候严寒 C.气候湿热 D.热带干旱草原2.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气候类型错误的是()A.A——热带雨林气候B.B——热带季风气候C.C——热带沙漠气候D.D——地中海气候3.亚洲气候特点是类型、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______。
1《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含解析)《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颁发B.淤泥(yū) 花蕊(lěi) 山麓(lù) 撼卫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签署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è) 陨落2.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
B.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真实性是消息最基本的特征。
C.新闻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常具有六个基本要素,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以及结果如何等。
D.人物新闻也应强调客观事实,但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
适度的倾向性既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符合报道者的身份与立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小题。
1956年,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科研生涯。
因被“无性杂交"学说误导,走了几年弯路,后转而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
1961年7月的一天,他发现了一株“”的稻株。
这株稻株颗粒饱满、有10多个8寸长稻穗、长势犹如“瀑布"。
袁隆平自认找到了“良种”,地做标记、培育,期待来年亩产试验的大增收。
怎知第二年,他满心期盼的“良种",抽穗却_________________。
“我很灰心,坐在田埂上,呆望着稻株百思不得其解。
”袁隆平说。
“发呆"中,他突然来了灵感:自花授粉的水稻,出现了杂种后代才有的“分离”现象,()他赶紧记载和反复统计稻穗参差不齐的分离比例。
【课堂检测】
1.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曾被带到日本精心栽培,却始终没有种好,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A.周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自然性
2.“枣开花,种棉花”,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地域性
B.季节性和周期性
C.差异性
D.商品性
3.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条件B.地形条件C.水源条件D.土壤条件
4.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A.气候B.市场 C.交通运输 D.技术
5.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但1996年苹果价格大跌,主要由于()
A.政策变化
B.市场需求的变化
C.人口增长趋缓
D.交通改善
6.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由于()A.自然条件不同 B.政府政策不同
C.技术条件不同 D.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7.有关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B.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C.单位面积产量低 D.人均耕地少,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
8.世界的水稻生产绝大多数分布在()
A.非洲刚果盆地
B.亚马孙平原
C.东亚、东南亚、南亚
D.西欧
9.海南省可以种植三季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降水丰沛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地形平坦
10.读“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 地区
(2)该区均为__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__资源丰富。
从地形上看,水稻田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地区。
(3)本区___________稠密,___________资源丰富,为
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