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VII).
- 格式:pdf
- 大小:8.23 MB
- 文档页数:24
江西省上高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
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超群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消灭,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确定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浩大体系,就是围围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
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分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看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觉,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生疏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由于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由于体型太大,飞行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需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台州市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淹.(yān)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者们在歌唱。
B.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
蒂部略凹.(ào),周围微微突起,称.(chēng)为果肩,有一边高,一边低。
D. 一次“和.(huò)稀泥”式的裁判或许能暂时消弭矛盾纷争,但裁判结果所产生的涟漪.(yī)却可能长久地影响公众的行为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美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很多来自日常语言,不免存在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
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争论..,主要就由此引发。
例如前些年十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乙)“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几种不同含义?却莫衷一是....。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根本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
事实上,尽管一直有各种怀疑和反对,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
(丙)相反,从古到今,关于....,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
..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不绝如缕2.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争论B. 莫衷一是C. 关于D. 不绝如缕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甲】B. 【乙】C. 【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近日,中国银行对手机银行进行全新升级,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创新推出语音导航和搜索,引领手机银行交互方式全新变革。
2019-2020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说明:1.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单项选择题全部用铅笔按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
第Ⅰ卷一基础知识(第1至6小题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隽(juàn)永狡黠(xiá) 兴奋剂(xìng) 觥筹交错(gōng)B.粘贴(nián) 殷红(yān)冠名权(guàn ) 引吭高歌(háng)C.榫头(sǔn)哂笑(shěn) 创可贴(chuāng) 垂涎三尺(xián)D.恪守(kè) 葳蕤 (ruí) 疾风劲草(jìn) 呼天抢地(qi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笔竿拉拉队哀声叹气城门失火,泱及池鱼B.厮打捅漏子皇天后土二人同心,其力断金C.委曲殊不知得意忘行焚林而田,竭泽而鱼D.青睐天然气浮想联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8名路人看到遭受了碾轧的小悦悦后,居然义无反顾地离去,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话题的热烈讨论。
B.中国高铁自从开通以来,不断出现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老百姓对此噤若寒蝉,纷纷对高铁建设的质量问题提出质疑。
C.近年来,“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兴未艾,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D.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各地以各种形式缅怀革命先驱,颂扬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欧盟商会的指责,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在汽车市场上,只是一个购买者,作为消费者,在不违背民意授权的情况下,他当然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汽车。
B.经过3个多月的缜密侦查,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日前摧毁一特大入室盗窃团伙,将所有成员一举抓获42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侦破200余起入室盗窃案。
2019学年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
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
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
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
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
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
台州市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淹.(yān)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者们在歌唱。
B.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
蒂部略凹.(ào),周围微微突起,称.(chēng)为果肩,有一边高,一边低。
D. 一次“和.(huò)稀泥”式的裁判或许能暂时消弭矛盾纷争,但裁判结果所产生的涟漪.(yī)却可能长久地影响公众的行为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美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很多来自日常语言,不免存在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
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争论..,主要就由此引发。
例如前些年十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乙)“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几种不同含义?却莫衷一是....。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根本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
事实上,尽管一直有各种怀疑和反对,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
(丙)相反,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不绝如缕....,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
2.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争论B. 莫衷一是C. 关于D. 不绝如缕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甲】B. 【乙】C. 【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近日,中国银行对手机银行进行全新升级,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创新推出语音导航和搜索,引领手机银行交互方式全新变革。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
”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
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
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 刀戈相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
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
无他, 。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
人之交友出于天性。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 B .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 C .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 D .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C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D .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 .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 .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D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第II 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赋与汉代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
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
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
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
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
这是时代的产物。
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
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
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
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
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
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
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卷Ⅰ(单选题共36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
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
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
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
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偏要在“创新”旗号下“解构”并“颠覆”这些典型形象。
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
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
台州市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淹.(yān)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者们在歌唱。
B.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
蒂部略凹.(ào),周围微微突起,称.(chēng)为果肩,有一边高,一边低。
D. 一次“和.(huò)稀泥”式的裁判或许能暂时消弭矛盾纷争,但裁判结果所产生的涟漪.(yī)却可能长久地影响公众的行为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美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很多来自日常语言,不免存在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
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争论..,主要就由此引发。
例如前些年十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乙)“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几种不同含义?却莫衷一是....。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根本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
事实上,尽管一直有各种怀疑和反对,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
(丙)相反,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不绝如缕....,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
2.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争论B. 莫衷一是C. 关于D. 不绝如缕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甲】B. 【乙】C. 【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近日,中国银行对手机银行进行全新升级,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创新推出语音导航和搜索,引领手机银行交互方式全新变革。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请将第II卷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案纸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小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当然,专注(绝非/绝对)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
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恰当的欲望。
..不必要的泡沫、剔除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
”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练..,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
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肢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
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
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谱写)..,多几分古井不波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固守一隅撇去 B.剔除锻练C.波澜淡定 D.古井不波痕迹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绝对肢解书写 B.绝非分解谱写C.绝非分解书写 D.绝对肢解谱写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B.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一年两年很快就会过去C.主次分明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D.主次分明一年两年很快就会过去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百万豪车,住千万豪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B.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立刻有人甚嚣尘上....,说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有人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