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相”,哪一组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A. 枝枝相覆盖B. 及时相遣归叶叶相交通相见常日稀C. 会不相从许D. 还必相迎取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自可断来.信.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暮霭(ǎi)愠怒(yùn)瑰怪(guī)纤维(xiān)B. 粗犷(guǎng)脊梁(jǐ)拓印(tà)炽热(chì)C. 憾慨(kǎi)琼瑶(qióng)暮霭(ǎi)聊赖(liáo)D. 殷红(yān)蹙眉(cù)悲怆(chuàng)铁锹(qiā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崇山峻岭草长莺飞娇生惯养良辰美景B. 狼籍一片既往不咎眼花缭乱气息奄奄C. 呕心沥血一筹莫展自食其果融会贯通D. 专心至志走投无路不卑不亢休戚相关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诸葛亮舌战群儒,显示了他卓越的口才和广博的学识,不愧为一代名相。
B. 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超过了90分。
C.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 文艺创作要勇于突破旧框框,才能提高质量,繁荣创作。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时,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在这种清幽的境界里度过每一个夏天的。
②而且,一到夏天,这个城市好像完全属于苏州人。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所以,苏州园林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
⑤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没有不受到苏州园林影响的。
A. ②①③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①③⑤②④D. ③⑤①②④5.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呼——呼——”风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仿佛要把整个山谷都掀翻过来。
B. 看到画上的“双喜临门”,我立刻想到了《西厢记》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情景。
C. 母亲说:“你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也是对我最大的爱护。
”D.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B. 彳亍(chì chù)C. 踯躅(zhí zhú)D. 瞋目(chēng m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夕峥嵘岁月稠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说话总是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
B.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C.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小王同学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D. 小李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4-5. (略,涉及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等)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6.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__________》、《颂》三部分。
8.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9-10. (略,涉及古诗文名句默写)三、简答题(共10分)11. 简述《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观点。
(4分)12. 分析《师说》中韩愈关于择师标准的论述。
(6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如散文、小说节选等,设置4-5道小题,涉及内容理解、语言赏析、主旨概括等)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课外文言文短文,设置4-5道小题,包括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第三部分:写作(共30分)四、作文题目:以“梦想与坚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
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
“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
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
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
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迎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瑰(guī)宝悚(sǒng)然惬(qiè)意踽(jǔ)踽独行B. 踌躇(chóu chú)愕(è)然摺(zhé)叠踉(liàng)跄C. 蹩(bié)脚撰(zhuàn)写氤(yīn)氲咄(duō)咄逼人D. 摺(zhé)本撰(zhuàn)述摺(zhé)叠撰(zhuàn)文答案:A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B. 江州司马青衫湿C. 晓驾炭车辗冰辙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答案:C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B.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购物越来越方便,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C. 我国在联合国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D.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受益匪浅。
答案:C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C.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属于楚辞,以抒发个人抱负和国家命运为主题。
D.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主要描绘了鬼怪世界的奇幻故事。
答案:B5.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得知了自己的前世因果,决定出家为僧。
B.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展现了她卓越的管理才能。
C.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是小说的主线。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沉默)B. 豁然开朗(豁然)C. 雕梁画栋(雕梁)D. 震耳欲聋(震耳)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提倡使用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C. 由于缺乏锻炼,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这次生病主要是因为抵抗力下降。
D.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离不开教练的辛勤教导和队友们的共同努力。
3. 下列诗句中,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讲述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历程。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为五行之首。
B. 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以十为一组,每十个一组。
C. 中国古代的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D.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6. 下列关于语言表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口语表达中,应该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
B. 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C. 在演讲中,应该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以增强表达效果。
D. 在写作中,应该尽量使用华丽、冗长的词汇。
7. 下列关于文学鉴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该只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言志” 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从《诗经》中的“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到屈原的“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从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到建安诗人的“梗概而多气”,从唐代诗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到宋代诗人的“以议论为诗”,可以看出,“诗言志” 传统始终贯穿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诗言志” 中的“志”,最初是指诗人的志向、抱负和情感,后来逐渐扩展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在《诗经》中,“志” 主要表现为诗人对爱情、婚姻、家庭、劳动等生活场景的赞美和歌颂,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
在屈原的作品中,“志” 则表现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愤。
在汉乐府中,“志” 主要表现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在建安诗人的作品中,“志” 表现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志” 则表现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宋代诗人的作品中,“志” 主要表现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言志” 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诗言志” 传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其次,“诗言志” 传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以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赞美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最后,“诗言志” 传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为特色,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安徽省安庆市沈冲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一个豪华房间里坐着两兄弟,这两位绅士忽发奇想:假如一位有头脑、又诚实的外地人落难伦敦,举目无亲,除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一无所有,而且他还没法证明这张大钞就是他的,这样的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大哥觉得那人肯定会被抓住,然后饿死。
弟弟却不以为然,他说愿出两万英镑打赌。
就在这时,沦落在伦敦街头,破衣烂衫,兜里只剩一块钱的我来了。
他们给我一个信封,说打开便知他们的心意。
我走到看不见那所房子的地方,打开信封一看,里边装的是钱哪!我急不可待地撒腿就朝最近的小吃店跑,一顿猛吃,一直到肚子实在塞不下东西了,我掏出那张钞票来展开,只扫了一眼,就差点昏倒。
五百万!乖乖,我懵了,盯着那张大钞头晕眼花,想必足足过了一分钟才清醒过来。
突然我计上心来,把那张大钞递到小吃店老板眼前。
老板以为我是故意打扮成这样来跟他开玩笑的,说这点小钱不算什么,我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
从小吃店出来我去找了那两兄弟,想把事情问清楚把钱还给他们,却被告知他们出远门了,得一个月才能回来。
我把刚才那信封里的信抽出来,信上说这笔钱借我用三十天,不计利息。
这俩兄弟在我身上打了一个赌。
假如弟弟赢了,我可以在他的职权范围内随意择一个职位。
我对那份美差浮想联翩,期望值也开始上升。
不用说,薪水肯定不是个小数目。
过一个月就要开始上班,从此我就会万事如意了。
转眼间,我感觉好极了。
看到一家服装店,我想甩掉这身破衣裳,可是,不一会儿我又转了回来,来来回回走了足有六趟,终于,我投降了,还是进去了。
我问他们有没有顾客试过不合身的衣服。
伙计没搭理我,只是朝另一个点点头,另一个也不说话,又朝第三个点点头。
第三个说这就来,我等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看他在一摞退货当中翻了一通,挑出一套最寒酸的来。
这衣服不合身,毫无魅力可言,可它总是新的。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5小题,共150分,共6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分)材料一: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
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
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
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
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
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
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
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
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
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
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
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
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缱绻恣意怅惘缄默B. 蹉跎恣睢怅然缄默C. 蹉跎恣意怅惘缄默D. 蹉跎恣睢怅然缄默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B.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C.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D.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老师耐心的教导,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B. 老师耐心的教导,使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得益于老师耐心的教导。
D. 他的成绩之所以有了明显的提高,是因为老师耐心的教导。
4-10. (题目略)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
12.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________。
1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__。
”是《出师表》中的名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
15. “________,________。
”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
16-20. (题目略)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
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
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
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
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
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
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15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饯.(jiàn)行绮.(yǐ)窗蹁跹.(xiān)曲槛.(jiàn)B.晴岚.(lán)禾黍.(sǔ)天霁.(jì)楸.(qiū)梧C.咫.(zhǐ))尺蓦.(mù)然命窘.(jiǒnɡ)运蹇.(jiǎn)D.南浦.(pǔ)腥膻.(shān)帘栊.(lónɡ)銮.(luán)舆2、下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老当益壮一愁莫展千里逢迎唉声叹气B、负隅顽抗苦心孤诣富丽堂皇一蹶不振C、如愿以偿欣欣向荣天高地迥矫首暇观D、乐天安命神情沮丧囹圄山青水秀3、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009年7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等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灾地区庄稼颗粒无收,干旱使缺水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昆明野鸭湖周围因森林密集,没有受到干旱影响,湖水量反而上升,这有力证明了干旱地区更有必要多植树,但现在植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A.颗粒无收B.当务之急C.远水解不了近渴D.未雨绸缪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一个球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指挥是否正确,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5、.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9日上午,军方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进入示威者大本营,向示威者发射催泪瓦斯及开枪,还出动至少2架直升机协助驱散行动。
B.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医院以213元售给患者,利润接近1300%左右。
央视最近报道的新闻引来众多关注。
而业内人士却表示这在医药界很正常。
C.5月9日,赵作海在蹲了11年大狱后,法院宣布他无罪释放。
这一人间悲喜剧被称作“迟到的公正”,这“迟到的公正”拷问着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D.18日上午,素有“月光宝盒”之称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张营业。
其奇特的造型和丰富的馆藏,一时间吸引了大批市民冒着烈日来尝“头啖汤”。
二、诗词鉴赏,回答6-7题(8分)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②,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③。
注:①彀(hú):绉纱类的丝织物。
绉:皱纹似的纱。
棹:船浆,代指船。
②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生于水面。
③李商隐《写意》:“日向花间留晚照。
”6.“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4分)7.“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能否改为“浓”或“盛”字?为什么?请运用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学到的方法,写100余字,谈谈你的理解。
(4分)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2).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情表》)(3).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__。
(4).史家之绝唱,。
(鲁迅)(5). ,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22分)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年十三,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
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
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
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
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而其见父冠:戴帽子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颠覆:倾败C.以免尘累.累:劳累D.欲造.而不敢造:拜访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云是王家所.得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C.追许由于.穹谷后于.钟山听讲D.其亲戚咸为.之惧亲友因呼为.“居士”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3分)①幼至孝,性沉静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百万,但孝绪一点没留。
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不喜欢表哥的为人。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
D.阮孝绪不贪财的特点,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来表现的。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①“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4分)邂逅霍金葛剑雄(1)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
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
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2)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
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
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3)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
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
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魁力。
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4)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
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
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5)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6)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7)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8)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9)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肉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
《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14.分析第(3)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6分)15.从文中逐条总结出“霍金是幸运的”的原因并加以说明。
(8分)16.作者在文章结尾写了自己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0分)五、语言应用与表达。
(15分)1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
(不超过13字)(7分)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气候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有科学家称,垃圾邮件严重影响气候变化。
根据McAfee研究结果,垃圾邮件可以说是超大的“碳”制造机。
据统计,全球垃圾邮件每年消耗的能源总计为330亿度,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40万户家庭的耗电量。
而转换成碳排放的结果,平均一封垃圾信会造成0.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此计算,全球垃圾邮件每年相当于往大气中排放1700万吨二氧化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时间”,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进行对比,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