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讲座——几种形式1
- 格式:doc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20
曲艺界的明珠——相声1、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来向大家介绍曲艺界的明珠——相声。
2、我将从起源及发展、表演形式、名人名家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3、相声是从“像生”这个词演变过来的,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一人之口同时作出各种声音的技艺,也就是今天说的口技。
发展到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艺人们仅仅表演口技已无法吸引百姓们的关注了。
为什么呢,有句老话儿常用来形容老时候的相声,“刮风减半,下雨全无”,那时候没有咱现在的茶馆儿、戏园子什么的,就在空地上演,一刮风,看的人就没几个了,一下雨,得,一天白干了。
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这在以前,也是靠天吃饭的行当。
所以,要想挣钱养活自己,就得顺应时代的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嘛。
于是,相声也就从模仿声音逐渐改为单口笑话,也就是如今相声的雏形了。
后来又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而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一种形式。
你看现在很少有单口相声了,单口的都说评书去了,群口相声我小时候还有来着,最著名的是马季先生的五官争功,现在电视上已经基本看不到了,茶馆、戏园子里偶尔会有,不过一般都是整场演出快结束了,多几个人上来炒一下气氛。
所以还是对口相声受欢迎,为什么呢,观众们喜欢看俩人在台上相互挤兑,相爱相杀的情景。
这就是名字的演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轴。
“像生”起源于宋代,而“相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到了晚清、民国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发展至今,形成了社团、茶园、剧场的形式。
如天津相声俱乐部、北京德云社、陕西青曲社等。
至于地域上的变化,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却是相声兴起繁盛的地方。
因为首先天津离北京近,其次,天津是一个码头城市,来往的人天南地北,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1是人多,2是商人有钱,3是思想相对开放,不是很保守,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京,到我大帝都演出的局面。
相声说学逗唱表演技巧相声说学逗唱表演技巧汇总任何一段相声,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叙述一个事件,阐明一种观点。
相声这门艺术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常说的"说、学、逗、唱"。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四大表演技巧的分析吧!故事或事件中又涉及到各种人物和问题,这些人物和问题都需要演员去表现。
这就需要演员有一人表演多种角色的本领。
要"说"故事情节,"学"人物特点,"演"角色的神态。
时而"男",时而"女",时而"老",时而"小",一个人演千军万马、一个人连音乐带舞蹈。
所以需要演员有个方面的知识,各种表演技巧。
相声这门艺术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常说的"说、学、逗、唱"。
下面分别叙述。
说:主要指的是嘴皮子功夫。
做为一个相声演员,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说功"。
要嘴皮子利索,字眼儿清楚,不塌音,不倒字,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好尖、团字,咬字真切,要有喷口,要真正做到字斟句酌。
同时,相声演员的语言要口语化,不要使舞台腔,但又不同于平常两人对话、谈天。
相声,有相声的语言,有相声的调子,要脆快,洪亮,甜润,使人听着亲切。
说,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
不论是一头沉,倒口,贯口,都要用语言来表达。
因此,相声演员一定要练好说这一功。
比如,相声演员都会说绕口令,学相声练基本功,绕口令是重要的一项。
为什么要练绕口令呢?就因为在我们的相声段子里,说不定碰上什么绕嘴的字眼儿,你若嘴里没功夫,舌头拌蒜,那就说不了,还容易出笑话。
比如这几句话,你若嘴不利索就说不上来:今天的芸豆扣肉里边净是油!一个牛郎,一个牛娘,牛郎想牛娘,牛娘也想牛郎。
一个班干部管另一个班干部,真是班干部管班干部。
第一个例子是尖团字,你若尖团字不分就说不好这句话。
因此,相声演员必须尖团字分清楚。
相声种类首先按其表演形式分类,可分为三类: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
其中又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
二人分甲乙,甲为逗哏,乙为捧哏。
对口相声又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叙述类的“一头沉”,甲是叙述故事者,乙是提问者,如《丢驴吃药》、《醋点灯》、《梦中婚》等;二是二人辩论类的“子母哏”,甲乙二人争论问题,如《铃铛谱》、《对春联》等;三是朗诵类的“贯口活”,甲一口气叙述一件事,如《八扇屏》中叙述几段历史故事,《地理图》中叙述许多中外地名等。
单口相声往往是故事型的笑话,如《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斗法》等。
群口相声可以分两种:一是出诗答对、文字游戏式的作品,如《双字意》、《四字联音》等;二是小喜剧式的作品,如《扒马褂》、《大审诓供》等。
这样的分类比较简单,也容易为人所接受。
进一步说,传统相声也可以按照说、学、逗、唱,分为四类;甚至再加上批、讲、论、怯,构成八类:说的曲目所占比例最多,如《拴娃娃》、《开粥厂》、《主客问答》、《文章会》等;学的曲目,如《学四相》、《学叫唤》、《卖布头》、《学电台》等;逗的曲目,如《五红图》、《铃铛谱》、《大相面》、《对春联》等;唱的曲目,最早是学唱太平歌词,后来是学唱各种戏曲和鼓曲等,如《学大鼓》、《学京剧》、《大上寿》等;还有带戏曲走场的“腿子活”,如《黄鹤楼》、《汾河湾》、《窦公训女》、《洪洋洞》等。
至于批、讲、论、怯等四类,是从说的节目中分化出来的。
批的曲目,多以歪批制造噱头,如《批三国》、《批聊斋》等;讲的曲目,如《讲四书》、《讲三字经》、《讲百家姓》等;论的曲目,如《打牌论》、《小买卖论》、《偷论》、《家庭论》等;怯的曲目,如《怯拉车》、《怯相面》、《怯剃头》、《怯跟班》等。
“怯”在这里暗含嘲弄之意。
再进一步说,传统相声还可以做以下细分:一贯口(连续大段台词的表述)活。
例如《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二倒口(摹仿各地方言)活。
例如《学四相》、《找堂会》、《怯拉车》等。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相声演员小张。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我们相声中的“说、学、逗、唱”。
咱们来说说“说”。
相声中,“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巧。
观众们得先听清楚我们说的是什么,才能理解笑话的意思。
这就像您需要先听清楚别人的名字,才能跟别人打招呼一样。
所以呢,我们说相声的时候,得注意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让每个观众都能听得到、听得懂。
接下来,咱们说说“学”。
相声中,“学”就是模仿,就是我们要模仿各种人物、口音、语气、腔调。
比如说,我可以模仿您的邻居张大爷说话,他一说话就是“之嘛呢”,特别有意思。
观众一听就能乐开了花。
但是,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练习,这样才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再接下来,咱们说说“逗”。
相声中,“逗”就是幽默风趣的意思。
我们要通过巧妙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让观众感到好笑。
比如说,我可以在台上摔个跟头,或者忽然来一句出其不意的话,让观众猝不及防,这就叫“逗”。
不过,这需要我们平时多琢磨、多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幽默方式。
咱们说说“唱”。
相声中,“唱”就是我们要唱的那段小曲儿。
它可以是开场白,也可以是收尾,还可以是笑点的陪衬。
比如说,我可以唱一段《小拜年》,台上台下一起互动,热热闹闹的,这就叫“唱”。
不过,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掌握一些经典的小曲儿。
在相声中,“说、学、逗、唱”这四项技巧就像一道道菜肴,缺一不可。
只有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烹制出一场精彩的相声大餐。
所以呢,我们作为相声演员,一定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欢乐!谢谢大家!我是小张,下次再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华文化的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中国传统相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和推广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相声的英译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以《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为例,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国传统相声剧目英译的策略。
相声艺术讲座——基本结构从说单口笑话发展成为相声,在民间流传一百多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代演员如:朱绍文、万人迷、焦德海、张寿臣等不断加工、丰富,使它在形式上越来越完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在健在的许多著名相声演员们,在总结经验时,都认为一段较完整的相声应该是由“垫话儿”、“瓢把儿”、“正活儿”在个单位组成.垫话儿垫话儿,也就是开场白,也可以说是铺垫在“正活儿”前面的话。
相声演员最初“撂地”表演进,一个人先念几句定场诗,唱几句太平歌词.到了对口相声时,有时两个人在那儿先唱弦子书,或者先猜谜语、酒令等,这种与下边正式演出在内容上毫无直接关系的准备活动,行话管它叫“铺纲”.比如说“定场诗”,两个人中一个人就开始念:“千里随身不恋家,不贪酒饭不贪茶,水火刀枪全不怕,日落西山不见它。
"这首“定场诗”,就是一个谜语,用这种方式,你猜我猜,来吸引观众.还有一种办法,用清唱的方式,俩人在那里装模作样,像唱小戏儿一样,又唱又做又表演,来招揽观众,此种方法在相声演员的术语中叫“门柳儿”,也就是开场小唱的意思。
开场以前,唱一段小唱,有点象滑稽二簧。
侯宝林、刘宝瑞、高凤山曾表演过的《秦琼卖马》,就是一种传统开场小唱.随着相声艺术的发展,做为开场白的“垫话儿”也日趋成熟和完整了。
原先那种“定场诗”和“小唱”等做法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与整个相声内容似有关而又似无关的开场小段或片断。
相声垫话儿:一种是在相声开头之前,加上有较完整情节的现成小段儿;一种是直接写进作品之前,与正文内容有紧密起承、连带关系的。
一般的相声基本上都有这种固定的“垫话儿”。
垫话儿内容的选择、篇幅的长短,演员可以根据演出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掌握观众情绪、引导听众欣赏节目,有时也可能现场抓几句哏,或在原来节目“垫话儿"前边又垫上几句小“垫话儿”.根据内容和目的,“垫话儿”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把上一场的演出节目继续下来或作补充式的结论,主要目的是把听众的回忆线索加以结束,把听众的思维引过来;后一部分是简单地把下面要说的题材内容点出来,进一步让听众精神集中,能自然而然地引入“瓢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