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曾被拟提名“诺奖”鲁迅和胡适双双称自己不配.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他是中国文化的主将,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数,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的民族英雄。
他的作品,震撼了中国文坛、世界文坛,他的思想和人格,他的精神在现在、将来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中新社发黄冬摄1949年后,陆续相传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沈从文、巴金、艾青等数人。
在此之前,比较明确知道被拟提名该奖候选人的作家,是鲁迅先生。
那是在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先生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73年出版的《鲁迅书信选》注释里,将这说成是:“请鲁迅接受‘诺贝尔奖金’”。
)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
当年9月25日,鲁迅回复了台静农那封后来颇为有名的函件。
其中相关的内容有:“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话的意思很清楚。
他认为自己“不配”获“诺奖”。
中国的其他人当时也还不配。
另一层虽没说出,但表达得很明白,那就是,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很体现文学价值的,获奖者当为“别国大作家”。
新文化运动到当时,不过十数年,要让文学极快达到一个高度,还不现实。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
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
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
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
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
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
话题作文“诺贝尔情结”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话题作文“诺贝尔情结”,感谢您的阅读!【话题聚集】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
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
更有一些中国文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认为中国人不能过分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这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科学评价活动。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贝尔奖的热情。
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贝尔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
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中国人何时才能走近诺贝尔奖?面对国人情深似海的“诺贝尔情结”和难以掩饰的尴尬,你的看法如何?请你以“诺贝尔情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这是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写作时要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
明确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实力的反映,因此对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淡化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显然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
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的。
真正的大师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更需要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科学可以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国人难以言说的“诺贝尔情结”,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奋起直追,不断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这些都是对诺贝尔奖的基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即可。
【范文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何拒绝诺贝尔奖著名哲学家萨特一生有着辉煌成就,其中包括戏剧作品类。
萨特也曾是是1964年的诺贝尔奖项的得主,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这个奖项,为何萨特拒绝了这个诺贝尔奖?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何拒绝诺贝尔奖在萨特之前,也有人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项,比如《日瓦戈医生》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但是他拒绝接受奖项的原因,是迫于政治压力,而对于萨特来说,他拒绝的原因,自称是因为“个人原因”。
1964年10月15日,萨特在电视的新闻中看到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当时颁奖人称萨特的作品之中充满了“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
萨特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给颁奖的瑞典学院写了封信,表示拒绝接受这个奖项。
一周后某一个清晨,当萨特和波伏娃正在一起吃早点的时候,他从蜂拥而至的记者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瑞典学院还是将这个奖项颁给了他。
事实上,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家,除了他个人因素之外,自然也不排除一些政治因素,正如他自己所言“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西方集团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
有些事情恐怕并不是瑞典学院的成员能决定的。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冷战时期,而萨特主张的观点,则是反对冷战的。
而诺贝尔文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西方政治集团的一个价值观,因此,这和萨特主张的观点并不符合,成为了他拒绝诺贝尔奖项的其中一个原因。
同时也有人猜测,萨特拒绝诺贝尔,是为了故意炒作,借此提高自己的名声。
也有人说,萨特获得了这个奖项,或许会引起波伏娃的嫉妒,因此为了讨好波伏娃,他拒绝了这个奖项。
还有人说,由于加缪在萨特之前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加缪和萨特之间有所矛盾,因此这个奖项也被萨特所拒绝。
哲学家萨特戏剧作品有哪些萨特戏剧作品主要有《恭顺的妓女》、《苍蝇》、《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禁闭》和《魔鬼与上帝》等。
《恭顺的妓女》是萨特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被翻译成《可尊敬的妓女》。
主要将的是一个名叫利茜的舞女,无意中卷入了一桩白人杀害黑人的案件之中。
小约翰·纳什普林斯顿大学以前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布卢菲尔德。
像所有的天才儿童一样,儿时的纳什是一个性格孤僻,成天着迷于做各种实验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总是能解答纳什提出的各种问题。
纳什最喜欢的一件礼物《康普顿插图百科全书》也是来自父亲。
他的妹妹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时说:“当外出的时候,总是要担起带上哥哥的任务。
不过我觉得这并不能让我那古怪的哥哥变得容易相处些。
”纳什的行事是,正确地提出问题,然后找到唯一的解决之道。
他的第一项科学研究,即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策论数学。
1944年冯·与奥斯卡·摩根合著的巨作《》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
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普林斯顿大学以前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布卢菲尔德。
像所有的天才儿童一样,儿时的纳什是一个性格孤僻,成天着迷于做各种实验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总是能解答纳什提出的各种问题。
纳什最喜欢的一件礼物《康普顿插图百科全书》也是来自父亲。
他的妹妹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时说:“当外出的时候,总是要担起带上哥哥的任务。
不过我觉得这并不能让我那古怪的哥哥变得容易相处些。
”普林斯顿大学后期1950年,纳什进入研究所工作,这是中央情报局设在的一个战略研究机构,雇佣数学家推行冷战时代的对策理论。
在军事目的与科学行为相混合的兰德研究所,纳什独特的才华和行为并没有引起上层的足够重视。
这年秋天,纳什回到了普林斯顿,决心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纯粹的上。
纳什需要证明自己的天才,同时他不想让对策理论在人们眼里变得无足轻重。
于是他证明了一个几乎无法证明的几何定理。
获得了同事的一致尊敬。
随后几年中,纳什继续留在普林斯顿和兰德研究所工作。
但纳什对科学的最大贡献产生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期间,一位同事刺激他说:“既然你如此聪明,为什么解决不了变数问题?”6年后,纳什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甚至掌握了一些关于水面被打破、原子运动和地震活动的方程式的重要结果。
提起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们⾃然就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试剂。
⽆论哪⼀本有机化学课本或化学史⾥,都有关于格林尼亚的名字和格⽒试剂的论述。
但是,你可知道这位伟⼤的发明者曾⾛过⼀段曲折的道路? 1871年5⽉6⽇,维克多·格林尼亚出⽣在法国瑟尔堡的⼀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
他的⽗亲经营⼀家船舶制造⼚,有着万贯资财。
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母的溺爱和娇⽣惯养,使他在瑟尔堡整天游荡,盛⽓凌⼈。
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根本不把学业放在⼼上,整天梦想能当上⼀位王公贵⼈。
由于他长相英俊,瑟尔堡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情说爱。
也就在这时,他受到了沉重的⼀击。
⼀次午宴,刚从巴黎来瑟尔堡的波多丽⼥伯爵竟然毫不客⽓地对他说:请站远⼀点。
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挡住我的视线!这句话,如同针尖⼀般刺着了他的⼼。
他猛然醒悟了,开始悔恨过去,⾃我反省,产⽣了羞愧和苦涩之感。
从此,他发奋学习,发誓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
当他 21岁时,他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并留下⼀封信,上⾯写道:请不要探寻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地学习,我相信⾃⼰将来会创造出⼀些成就来的。
他来到⾥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开设的全部课程,进⼊⾥昂⼤学插班就读。
在⼤学期间,他刻苦学习的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的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
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师所有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些错误和疏忽之处。
终于,在这些⼤量的平凡实验中,格⽒试剂诞⽣了。
格林尼亚⼀旦打开了科学的⼤门,他的科学成果就像泉⽔般地涌出来。
基于他的伟⼤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此时,他突然收到波多丽⼥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寥寥⼀语:我永远敬爱你!。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⑴ 那些著名科学家曾经拒绝诺贝尔奖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拒绝领奖。
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
爱迪生也拒绝领奖。
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但五年后,他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
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奥地利作家、诗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于2004年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在知道得奖消息后,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放弃领奖的有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理查德-库恩、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泰南特和1939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
后来,他们都得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有得到奖金。
⑵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1898年,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无线电遥控技术取得专利。
成就:特斯拉的发电机是在1895年由它改进的,在改进中考虑了液态空气。
特斯拉知道,根据威廉·汤姆森(开尔文)的发现,液态空气再气化时吸收的可以用来驱动东西的热量,比理论上产生的要多。
早在1891年,特斯拉就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特斯拉效应(为了纪念特斯拉)是一个用来解释这种电导类型应用的术语。
1899年,特斯拉迁往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因为那里有可以让他做高频高压实验的地方,并开始在那儿搞研究。
在实验室中,特斯拉制造出了人造闪电。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
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
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
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
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
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
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老舍的名人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老舍的名人事迹1坚强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格,但有些时候,纵使坚强在现实中破碎,也是一种伟大的悲壮。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中学生习作,作者写到老舍先生本可以再坚持一下,想对老舍先生说:“您应学会坚强。
”而且,因为老舍的去世,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擦肩而过,成为国人长久的遗憾。
对此我不敢苟同。
老舍曾经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堪的年代,法治被无视,人权被践踏,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都未曾逃过一劫,平民百姓中更是有许多无辜的人因为莫须有的原因遭到迫害。
在承受了无尽的折磨后,曾经怀着诗情画意写作的老舍也疲惫了,站在冰冷的湖水前,他满怀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含冤而去,一颗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即使无法再欣赏温情的济南冬天,即使《茶馆》已成绝唱,即使那时诺贝尔奖的名单不能出现中国人的名字,老舍的文学生命已经永恒。
他无缘诺奖的缺憾,成为那个年代里永远无法绕开的伤痕,时刻昭示着后人不要再犯下愚蠢的错误。
他写下的作品,无论对黑暗旧时代的控诉,还是对温情的向往,永远在历史上闪耀光芒。
的确,中有坚强走过的人,他们以巨大的毅力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代,这值得歌颂,也值得赞美,值得作为坚强的典型。
但是这不意味着选择死亡的人,就是不坚强。
他们经历的苦难已经足够深重,活下去的人是勇者,没有活下去的人只是以尊严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完整,昭示着灵魂的高贵。
何况,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活过了人间浩劫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是真正的意志坚强,有多少是狗苟蝇营,靠着苟且的卑躬屈膝,靠着给错误溜须拍马而生存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借尼克父亲之口写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深以为此。
撰文说老舍不够坚强的人,恐怕连他经历痛苦的百分之一都未曾体会,不过是站在幸福的高点俯瞰他人仿佛可以走过的艰难险阻。
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
鲁先圣
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是迄今为止唯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因为他需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并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
但评委会还是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郑重地授予了萨特,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这些著作业已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但是,当很多媒体和读者认为萨特的拒绝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立场。
面对邀请他前往瑞典参加颁奖仪式的邀请,他立即起草了一份作家应该拒绝被变成机构的声明,于当年10月22日由萨特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代为宣读。
我很遗憾这是一件颇招非议的事情:奖金被决定授予我,而我却拒绝了。
原因仅仅在于我没有更早地知道这件事的酝酿。
我在十月十五日《费加罗文学报》上读到该报驻瑞典记者发回的一条消息,说瑞典科学院可能把奖金颁发给我,不过事情还没有决定。
这时我想,我只要写一封信给瑞典科学院(我第二天就把信给发了),我就能改变这件事情,以后便不会再有人提到我了。
那时我并不知道颁发诺贝尔奖是不征求受奖者的意见的。
我还认为我去信加以阻止是及时的。
但我知道,一旦瑞典科学院做出了决定,他就不能再反悔了。
我拒绝该奖的理由并不涉及瑞典科学院,也不涉及诺贝尔奖本身,正如我在给瑞典科学院的信中说明的那样。
我在信中提到了两种理由,即个人的理由与客观的理由。
个人方面的理由如下: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官方的荣誉。
如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有人就提议给我颁发荣誉勋章,我拒绝了,尽管我有一些朋友在政府部门任职。
同样,我也从未想进法兰西学院,虽然我的一些朋友这样向我建议。
这种态度我对作家的工作所持的看法。
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他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
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
我是署名让·保罗·萨特还是让·保罗·萨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决不是一回事。
……
最后我再谈一下钱的问题。
科学院在馈赠获奖者一笔巨款的时候,它也同时把某种非常沉重的东西放到了获奖者的肩上,这个问题使我很为难。
或者接受这笔奖金,用这笔钱去支持我所认为的重要组织或运动。
就我来说,我想到了伦敦的南非种族隔离委员会。
或者因为一般的原则而谢绝这笔奖金,这样我就剥夺了该运动可能需要的资助。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显然我拒绝这笔二十五万克郎的奖金只是因为我不愿被机构化,无论东方或是西方。
然而你们也不能为了二十五万克郎的奖金而要求我放弃原则,须知这些原则并不仅仅是你们的,而且也是你们所有的同伴所赞同的。
正是这一点使我无论对奖金的馈赠还是对我不得不做出的拒绝感到十分为难。
这就是让人钦佩的,视荣誉如粪土,把荣誉当做压力,认为荣誉能够改变一个作家良知和立场的萨特!
萨特是个勤奋的人。
除了去世前几年间因半失明而辍笔外,他一生中从没有停止过写作。
他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人生的基本支撑点。
他这样说: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一张白纸时,不产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
萨特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并不是因为他十分富有。
事实上,他的物质生活极其贫困和简单。
他的收入虽然不少,但是因为他乐善好施,视财富如粪土,所以始终过着清苦而朴素的生活。
他在巴黎的住处是个很小的被称之为悲惨的阁楼,里面没有任何值钱的用品,几件简单的旧家具,简陋的烟灰缸,一堆零乱的书。
但是,拒绝了一切荣誉和财富的萨特,并没有因此而有损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1980年逝世的时候,巴黎5万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纪念这位象征时代精神的哲学家和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