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场主义散文的创作特征_李一媛
- 格式:pdf
- 大小:178.56 KB
- 文档页数:4
“在场主义”散文的意义与局限
徐鲲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在场主义散文创立于2008年3月,自称为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散文
写作流派.发起人是以周闻道为首的一班四川眉山籍作家。
其理论由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建构。
在场主义散文作家除了身体力行地创作外,有的还在媒体上撰文或接受采访,积极举办相关活动,推介在场主义散文。
从2010到2014的五年间,在场主义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性在场主义散文评奖活动,每一届评奖均是对前一年国内纸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的检阅和遴选,主要奖项有“在场主义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等。
自颁奖以来,已有数十位作家及作品获奖。
在散文界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徐鲲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7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的现代意义——兼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J], 张敏;门忠民
2.“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方法论尝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J], 王新生;齐艳红
3.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和影响 [J], 叶从容
4.试论在场主义散文的创作特征 [J], 李一媛
5."在场主义"散文探析——从兴盛到没落 [J], 郑阿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师范大学研讨在场主义散文记者从网上获悉,日前,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散文评论家黄开发,召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讨在场主义散文。
研讨发言整理稿《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前途》刊登在《红岩》杂志2008年第5期。
同期还刊登了著名散文评论家李怡《不同的心灵,不同的可能》,及评论家姜飞《虚幻的推倒与重建——评周伦佑〈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
[背景] 2008年3月8日,以眉山作家周闻道、著名文艺理论家周伦佑为首,马叙、风吹阑叶、朴素、李云、米奇诺娃、杨沐、宋奔、张生全、张利文、沈荣均、周强、郑小琼、赵瑜、唐朝晖、黄海、傅菲等为成员的18位在场主义散文同仁,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发《散文:在场主义宣言》。
一石击起千层浪。
随后,《新散文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乐趣网》、《读者网》、《中国美文网》、《新散文•散文中国网》、《红袖添香网》等汉语网站纷纷转载;《花城》、《美文》、《青年文学》、《小品文选刊》等重要文学期刊,相继以专栏或重点作品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和散文作品。
2008年6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在第61期以两个整版——第六版《作品》、第七版《理论与争鸣》版,隆重推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及其作品。
[附录] 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出路黄开发主持主持人的话:这学期,我给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7级硕士生讲“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在课堂上讨论了诗人周伦佑先生的论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稿。
黄开发:诗人周伦佑即将在《红岩》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散文的长篇论文,主要是通过梳理散文的概念来提出他关于散文的主张。
正好我要讲中国现代散文概观,其中包括现代散文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周先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我预备讲的内容。
这是一个很好的文本,我们就此进行讨论,这比我单纯地在课堂上讲效果会好得多。
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影响巨大,和小说不相上下。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的两个猜想关于在场主义散文的两个猜想(在中国散文学会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研讨会上的发言)沈荣均因为我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安排到我发言,所以申请提前发言。
昨天晚上我三点钟酒就醒了,当时头脑很清醒,想了一些话,但是今天早上就搞忘了。
刚才听陈老师发言,很受启发。
因为我想大家应在谈论当下散文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来讨论,不能泛泛而谈。
我们作家也希望通过对话,能和评论家做一些交流。
交流不能搞两拔,评论家说一拔,作家说一拔,理想的发言是大家能够互动。
陈老师认为目前在场主义的创作,没有超过“新散文”,这个我们是认同的。
但是我们认为技术并不是重要的,因为散文不是炫技,散文的纯正,及人文精神和普适关怀这些内在的东西更为重要。
“新散文”作家们从体制上对传统散文予以否定,我认为这是汉语散文在现代性转型的一个开端。
但是,散文的现代性转型,是不是到新散文就止步不前了,或者说“新散文”从90年代后,这么多年又干了些什么?我的想法是,散文肯定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管我们的研究者怎么看,不管我们的教授怎么讲,散文一直在发展——在路上。
新散文代表作家的创作,包括周晓枫、格致、祝勇等,我们曾从技术层面作过一些研究,认为在技术上我们应是不如他们的,这是要认帐的。
比如周晓枫老师的词汇拼装打破常规,显得特别的斑驳。
格致老师喜欢用修辞,特别是喜欢不断地重复使用一些意象雷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而且她还喜欢作病态的心理假设。
再比如祝勇老师,他喜欢像建筑宫殿那样,把散文构建得很宏大。
他们的散文总体上看起来,像建筑物、蜀绣、织锦一样,非常华丽,而且有陌生和新鲜感。
我们认为,如果散文这样搞下去,是不是散文最好的状态?或者说散文是不是就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们也做了一些梳理,梳理后发现,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
因为这几年,继“新散文”之后,我们有一些作家,觉得散文还是应该回到它本来的面目。
汉语应该是很纯正的,要有汉语的气质。
从技术上说,你再搞,也搞不出多大名堂,无非就是“技术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
(实用版)
目录
1.场主义散文的概念与特点
2.场主义散文的发展历程
3.场主义散文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4.场主义散文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在场主义散文是一种强调在场性、体验性和现实感的散文类型,它主张通过对生活现场的直接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呈现出真实、生动、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在场主义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强调在场性。
在场主义散文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生活现场的敏锐观察和体验,以真实、直接的方式呈现生活。
这种在场性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其次,注重体验性。
在场主义散文强调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通过真挚的情感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世界。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在场主义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当时一批有远见的作家开始尝试以在场性、体验性为特点进行散文创作。
随着文学思潮的不断演变,在场主义散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场主义散文的代表人物有鲁迅、朱自清等,他们的作品如《狂人日记》、《背影》等,通过对生活现场的真实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成为了在场主义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场主义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创作手法,也使得散文作品更具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此外,在场主
义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在场主义散文的启发,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
总之,在场主义散文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散文类型,它通过对生活现场的直接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呈现出真实、生动、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北师大文艺学考博试题2001:一、简释: 1.反映论文学观 2.主题论文学观 3.文本论文学观 4.价值论文学观二、论述题.1.论述文学作品和生活客体之间的制约于超越关系同2002 12.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强调,要考察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就要历史地考察该社会形态下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本身,并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的观点。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原题重现)3.评述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贡献及其理论局限。
*(原题重现)2002:1.论述文学作品和生活客体之间的制约于超越关系(2001同)2.文学艺术和社会生产之间的不平横关系3.举例说明英美“新批评”派文艺美学的主要理论主张北大2003年文艺学试题(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专业卷一简答题 1 简述汉代对屈原的评论 2 试论颜之推的文学观 3 试评王士祯的神韵说4 简述朱彝尊的词论二论述题 1 比较韩愈苏轼文学观的异同 2 间论钱谦益的文学观专业基础卷一文学理论 1 简述风格的形成 2 试论诗学中的真(原题就是这样,简直触目惊心)二古代文学 1 试评晋宋山水诗(也许是玄言,记不真切,反正两者联系很大)2 简议《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世上的突出地位2003:文艺理论方向 1.论述文学价值的生成和实现2.结合中外文论中的有关论述谈谈文学与语言的关系3.谈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文艺本质论观点2004年文艺学专业文艺学方向试题一、从文学原理的角度,谈谈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区别。
二、试论作家的历史观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三、名词解释(50分)1、得意忘言2、以意逆志3、穷而后工4、艺术生产5、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6、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7、直觉主义8、俄国形式主义9、结构主义10、新历史主义2005文艺理论方向专业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桐城派文学研究会恶之花第二十二条军规建安风骨二、简答题:20分。
在场主义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是一种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流派,它特点是通过详细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和人物,以此来反映社会的真实、具体和立体的面貌。
在场主义散文强调写作者与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写作者试图以客观的眼光观察和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情感。
在场主义散文通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和感受的真实性。
在场主义散文追求真实感和真实性,强调细节和情感的描写。
它不仅仅通过描写外貌特征和行为动作来呈现事物,还着重于描绘人物内心的想法、情感和感受,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和体验人物的真实性。
在场主义散文不仅关注个体和小事,也关注社会和社会问题。
它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情感的描写,呈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更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鲜活和真实。
在场主义散文以其真实、生动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的真实和立体。
通过描写细节和情感,它让读者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在场主义散文在中国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一些现实主义作家所借鉴和发展。
在场主义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是一种以真实场景为背景的散文写作方式。
它力求将读者带入到写作场景中,通过详细描绘、生动细致的叙述,使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
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将读者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共同体验故事的发生与发展。
在场主义散文往往以作者身临其境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读者得以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受。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需要作者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还要通过细节的刻画让读者能够完全参与进来。
在场主义散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注重对场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亲身所见所闻。
文字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发生。
作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自己成为现实世界的倾听者和记录者。
在场主义散文的写作中,注重节奏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把握好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
同时,通过巧妙运用词语和句型,可以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在场主义散文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感和亲近感。
它可以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就在故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经历和感受。
这种写作方式让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激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通过在场主义散文的写作方式,作者可以将读者带入作品的场景中,与读者共同感受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实感受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故事,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生活的真谛。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为作者展示了自己的写作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在场主义”的“场”——就教于周闻道先生许多人都会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电脑已经用得相当顺当了,可是电脑理论和操作考试无法过关。
孩子已经生了下来,还弄不懂爱情和婚姻。
散文已经写了不少,还没有注意过当代散文有什么流派。
当我在天涯论坛读到周闻道先生等“在场主义”散文的论述,感觉很平常。
就像新散文,新新人类等提法,任何事物都有概念化的需要。
当我听到散文流派的领袖人物,为我们一帮朋友热情宣讲散文的主义时,我感觉我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
当我再次研读周闻道为“在场主义”开张的文章《在场散文与语言的敞亮呈现》,我发现了“本真”、“原初”这样一些词。
大约“在场主义”与时代性相关,又不能离开自然性吧。
他在文中说:过分的修辞,概念化,都是散文语言的病态。
他说:在散文写作中,“在场性”的“在场”(即存在的状态)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只能通过本真语言领悟和显示。
于是我开始检讨自己的创作。
我的散文是“在场主义”作品吗?如果说“在场”指的是“有我之境”,是作者的灵魂在场,表现写作者的真实状态,那么我的作品是。
如果“在场”指的是语言,那么我的语言是否本真的?具有敞亮性还是遮蔽性?我是否表达了我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感情?我是否利用我的语言把读者引入迷途,进入一个抽象的,惯常的,意识和制度化的黑暗空间?这是《在场散文与语言的敞亮呈现》给我留下的惊疑。
深想下去,立足于周闻道对于“在场主义”的阐述,我对于这个“在场”的概念产生了多重质疑。
在“场”,是在现场,还是在源头?在现场才可能产生现实主义作品吗?在源头,通过回忆去到论者所谓的“原初”,是不是又与庞大的散文传统之流——“意识流”相融合了呢?再者,“在场主义”的精髓是“本真”,那么是“本来还是本源”的真?要强调本来的存在状态还是强调本源的历史存在?现代人从哪里去找“原初”,又想要找到什么样的“原初”?最后我做了一搜,我发现了余继聪文章里这样的表述:倡导“新散文”主要是强调手法新颖多样;倡导“原生态”强调的是内容的生活化和真实可感性;倡导“在场主义散文”主要是强调作者的融入,后两派其实都是在强调散文的不做作,不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