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才情个性优化与创新的有效努力
- 格式:pdf
- 大小:132.64 KB
- 文档页数: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布时间:2021-04-25T10:27:50.27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作者:程翠[导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的确立、发展,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程翠通山县实验中学湖北省咸宁市 437600随着新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的确立、发展,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品位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渐进的过程。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平常所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从以下5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陋之见: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的封建意识统治力教坛几千年,师生关系被严重扭曲,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听从、顺从。
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潜力得不到挖掘,能力得不到培养,情感得不到保护,师生关系更为对立,这样就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所以,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更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以人为本的,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趣性。
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创新。
师生的关系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用自己的真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来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真诚理解相信学生。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师生之间达到情感交融,思维和学习心理产生了“共振和共鸣”。
《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一:德才兼备,方成正果走进《论语》,你会发现,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论语》告诫我们,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乃人之“五德”。
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更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又有何用所以他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
他还教导读书人,知识面不要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就是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对修身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
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
《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
很多国家都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
《礼记》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
还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
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就会没有教养、涵养。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
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做好德行教育,学习就无从谈起。
常常见到校园中有些同学不能遵守纪律,课堂上有些学生顶撞老师,下课后有些同学欺负弱小,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最终因此受到处分,让老师烦恼,家长担心。
还有些同学考试时打打小抄,买饭时随意插队,吃饭时浪费粮食,洗刷时不能节约用水等等不一而足。
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需要完善,我们还需要通过修身来使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可见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有涵养的文明人。
《论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和创新型教师的自我转型作者:裴洪彬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裴洪彬内容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首先要完成自我转型,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宏观教育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的创新活动,为高校教师实现自我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论语》孔子创新型教师中华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始终拥有创新思维,始终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发出“双创”号召以来,高校教师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明显加强了。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首先就得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为了实现这一自我转型,高校教师不但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论语》是孔子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对弟子进行言传身教的言行录,记载了很多孔子在宏观教育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的创新活动,对于高校教师实现自我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动力第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是孔子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持久动力。
《论语》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经被匡人围困,当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被围困的危急时刻,孔子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反而以言明志,表示自己是中国文化的唯一传承人,表示要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
周游列国之后,孔子把精力全部放在了传承文化、教育弟子上。
孔子对教育事业乐此不疲,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是这份责任和热情推动着孔子不断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发前人所未发、做前人所未做,在教育教学方面为后人开创了广阔的新天地。
第二,孔子具有质疑和否定精神,这是他能够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起因和条件。
孔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社交活动中都不忘保持必要的质疑和否定精神,《论语》记载了这样三则实例。
一则:孔子读到一首逸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德才兼备,育人有方——《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新一轮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
无论教育发展如何变革,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都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从和传承的。
我们旨在将孔子的教育思想、态度和方法合理运用于现代教育,有力推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文章将从师德和育人两个角度,谈谈孔子及其思想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影响、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一万多字,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
它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因为它塑造了无数英雄楷模;它可以用来治国理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它更有助于教书育人,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人才。
时至今日,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仍然熠熠生辉。
打开《论语》,潜心品读。
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他的教育智慧虽然历经千年沧桑,至今却仍值得我们去借鉴。
作为一名老师,怎样从《论语》中学习“万世师表”孔子关于师德与育人的思想、方法呢?下面谈谈我读《论语》后粗浅的感悟。
老师,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称呼。
作为老师,不仅要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只有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忠于职守,并心系国家、心系党,才能真正吐尽最后一寸“金丝”,燃尽最后一丝“光明”。
《论语》中蕴含着无数的教育理念,揭示了孔子关于如何为师、如何育人的见解,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人。
他认为,为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行为不端正,就不能匡正别人,正所谓“子师以正,孰敢不正”。
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主张,并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在道德与行为上的楷模。
首先,为人师表,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
老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得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崇高的位置。
论语如何变优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论语》凝结了孔子对于人生、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考,是一部兼具哲学、文学和教育意义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围绕《论语》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影响与传播展开讨论,希望能够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论语》以实现其更优秀的传承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进行描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三个主要部分来展开讨论: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本文的主题——论语如何变得更优秀,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我们将分析论语的历史背景,探讨论语的核心思想以及讨论论语的影响与传播。
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论语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论语在当代的意义,提出如何学习和应用论语的建议,以及探讨论语如何变得更优秀的策略。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智慧,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影响与传播的探讨,探讨论语在当代的意义,并提供学习和应用论语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让论语变得更加优秀,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个人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论语,从而使自己在道德、行为和人生方面得到更全面的提升和改善。
2.正文2.1 论语的历史背景论语的历史背景主要围绕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展开。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割据混乱、道德沦丧的动荡局面。
孔子所处的鲁国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一国,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也无法幸免于战乱和分裂。
孔子生活的时代,被称为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论语里表达创新的句子1. 论语中有没有讲技术或创新的句子《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同其核心弟子及相关人士的言行,孔子是希望将这些弟子培养成社会管理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他们接触的也都是社会管理人士,几乎见不到技术人才。
因此《论语》讨论的主要是道德教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革新。
当樊迟要求学稼时,孔子答复“吾不如老农”,要求学为圃,孔子又答复“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去后,孔子生气地说“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所以纵观《论语》通篇,并没有关于技术或创新的句子。
2. 论语中谈新旧关系创新精神的句子有哪些【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分析】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论语〉十则)创新《〈论语〉十则》创新教学设计一、创新设计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与解答自己不懂词句。
2.同学们试作课文批注,概括每一则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难句翻译”类练习: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儒家经典与创造力培养论语中的创新智慧儒家经典与创造力培养——论语中的创新智慧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视。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经典案例,探讨儒家经典如何启迪我们的创新智慧。
1.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创新思维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论语中有一则记载,孔子曾说:“教书必须有创新,不可以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教育方式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孔子与学生的互动与创新论语中还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源泉。
例如,论语中有一则孔子与弟子曾子的对话:“曾子立于门庭,问曰:‘孟也败诚乎?’孔子曰:‘汝以文倜傥,吾从尔乎!’”这一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曾子的赞赏,同时也启发了曾子的创新思维。
这样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力。
3. 孔子对于礼仪的创新思考在儒家的传统礼仪观念中,有许多固定的规定和仪式。
然而,孔子对于礼仪也有一些独到的思考和创新。
论语中记载了一则案例,孔子对于宰牛的仪式进行了改革:“孔子曰:‘我作礼,奠之以杖,久而敬之。
’”这一案例揭示了孔子对于传统仪式的思考和创新,他通过改变奠酒的方式,强调礼仪应该具有真诚和尊重的内涵。
这种创新的思考为我们思考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平衡提供了启示。
4. 孔子对于传统的尊重与创新孔子是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提倡创新的思想家。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传统知识的尊重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孔子也倡导人们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一观点表明了创新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总之,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智慧,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教育、思维方式、礼仪等方面的思考都表现出了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