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月考定稿
- 格式:docx
- 大小:43.69 KB
- 文档页数:10
河北省存瑞中学1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
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
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
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
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高一月考总结优质范文6篇篇1随着岁月的匆匆流逝,高一生活已然过去一个月。
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对过去进行总结与反思。
本次月考,作为一次重要的阶段性考试,不仅检验了我们的学习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在此,我将对本次月考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学习。
一、考试概况本次月考涉及的主要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
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表现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考试结果反映出了同学们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和不足。
二、成绩分析1. 优点:(1)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大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2)部分科目表现突出:有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表现突出,这反映出了他们的兴趣和努力。
2. 不足:(1)答题技巧不足:部分同学在答题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巧,导致一些简单的题目失分。
(2)时间管理不当:有些同学在考试中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部分题目未能完成。
(3)知识运用不灵活:有些同学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不够灵活。
三、改进措施1. 加强答题技巧训练:针对答题技巧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相关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2. 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应该学会合理规划考试时间,确保每道题目都有足够的时间作答。
3. 深化知识理解: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学习反思在本次月考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答题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其次,我需要加强时间管理,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合理分配时间。
最后,我还需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便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改进这些不足,我计划加强相关训练和学习,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未来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 深入学习各科知识,夯实基础;2. 加强答题技巧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3. 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合理规划学习和休息时间;4. 拓展阅读视野,增加知识储备;5.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竞赛,培养综合素质。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一语文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
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一十月考高一生物试卷命题教师:黄景忠审题教师:李雪秀考试时间:2020年10月7日下午16:30-18:00 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B.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2.下列哪些选项均属于生命系统范畴()①水分子②石头③迁徙中的一群大雁④变形虫⑤病毒⑥生物圈⑦恐龙化石⑧蛋白质⑨跳动的心脏⑩运输营养的筛管A.①③⑥⑧⑨ B.③④⑥⑨⑩ C.⑤⑥⑦⑧⑩ D.②④⑥⑦⑩3.比较下面表格中甲、乙两种细胞的特征,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特征细胞壁核糖体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甲有有无有有细胞乙有有有有无A.细胞甲中有DNA,也有叶绿体 B.细胞甲是原核细胞,且可以是大肠杆菌C.细胞乙是真核细胞,且可以是植物细胞 D.甲、乙两种细胞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相同4.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①蓝细菌②酵母菌③草履虫④小球藻⑤支原体⑥青霉菌⑦葡萄球菌⑧大肠杆菌A.①⑤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②⑥⑦⑧5.田野菟丝子一般只会寄生在薇甘菊之类的有害杂草上,但是,田野菟丝子刚萌发时只是一根黄白色的、半透明的丝状体,当遇到薇甘菊后会形成“吸器”并通过“吸器”从薇甘菊中获得营养。
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A.刚萌发的一个田野菟丝子不属于个体层次B.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有机分子,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C.一块田野中的所有田野菟丝子和薇甘菊构成群落D.薇甘菊和其他有害杂草都不具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6.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熊猫和松树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B.病毒在活细胞中能够生存,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一个生物可以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D.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也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7.下列关于蓝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蓝藻单个细胞的直径比细菌的大B.发菜、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藻C.蓝藻的叶绿体含藻蓝素和叶绿素D.蓝藻也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8.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①蓝藻和绿藻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成形的细胞核③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壁、染色体和核糖体④原核生物的细胞中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A.1项B.2项C.3项D.4项9.如图所示的四个方框分别代表醋酸菌、酵母菌、香菇和蓝藻,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 (表达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请将1——6,13、14﹑15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的题号后。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
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
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
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
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
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
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
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
“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
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
2012-10-26雅安中学高一物理月考出题人罗俊(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别姓名学号考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请务必填写在机读卡上)1.在下述问题中,被选作研究对象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是质点( ) A.选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结构B.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自转C.选门为研究对象,研究开门时的受力情况D.选万吨货轮为研究对象,确定它在航行过程中某时刻的位置2. 以下物理量中是矢量的有()a.位移b.路程c.瞬时速度d.平均速度e.时间f.加速度g.速率A. 只有acdf B. 只有adf C. 只有afg D. 只有af3.某质点向东运动12m,又向西运动20m,又向北运动6m,则它运动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是()A.2m,10m B.38m,10m C.14m,6m D.38m,6m4.如图所示是质点A与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运动的x-t图像.由图可知( )A.t=0时,B在A的前面B.B在t2秒追上A,此后B在A的前面C.在开始阶段B的速度比A大D.在开始阶段B的速度比A小,t2秒以后B的速度超过A的速度5.下列关于速度和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速率是速度的大小②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③对运动物体,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不可能为零④对运动物体,某段时间的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有关参考系的选取,说法正确的是()A .只能选择不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B .只能选择地球作为参考系C. 选取不同参考系,描述结果可能不同D .不管选择哪个参考系,描述结果都相同7.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变化的越多,加速度就越大B.速度变化的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就保持不变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8.判断下列图像属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9.如图示,是一质点从原点位置出发的v-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s末质点离开原点最远;B.2s末质点回到原点;C.3s末质点离开原点最远;D.4s末质点回到原点。
高一月考总结范本7篇篇1高一月考总结报告一、考试整体情况本次月考,我校高一年级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
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九门学科。
考试时间为三天,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二、各科成绩分析1. 语文:本次语文考试,学生的整体表现较为平稳,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优秀表现,也没有明显的低分现象。
但是,在作文部分,部分学生存在思路不清晰、语言不流畅的问题。
2. 数学:数学考试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色,取得了高分,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基础不扎实、解题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需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教学。
3. 英语:英语考试中,学生的听力部分表现较好,能够准确理解并回答问题。
但是在阅读理解和作文部分,部分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
需要加强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4. 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学科的考试中,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解题能力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实验操作和解题技巧的教学。
5. 政治、历史、地理:这三门学科的考试中,部分学生存在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入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考试反映出的问题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部分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教学。
2. 解题思路不清晰: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思路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加强解题技巧和思维训练的教学。
3. 阅读速度慢:部分学生在英语阅读和作文部分存在阅读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加强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4. 实验操作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中存在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教学。
四、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教学: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解题思路不清晰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教学来改善。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例题分析、课后练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分析月考试卷,了解学生整体情况。
2. 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分析月考试卷,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 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1. 针对不同类型题目,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答题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次月考,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2. 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分析月考试卷,找出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二、分析试卷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试卷,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析试卷,关注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讲解易错点1. 教师针对试卷中的易错点进行讲解,如文言文、作文、现代文阅读等。
2. 通过例题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2.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讲解的易错点和解题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二、针对易错点进行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上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技巧。
2. 通过例题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模拟考试1. 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解题技巧和答题习惯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分析月考试卷,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解题能力。
2. 在讲解易错点和解题技巧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3. 在课堂练习和模拟考试中,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和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69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周成芳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
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4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诗人注重“隐”。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
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苦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进入。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披:穿戴故.遣将守关者故:特意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往、去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 项王,按剑而.跽曰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C.今日之.事何如邻之厚,君之.薄也D.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B..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C.则思虚心..以纳下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9 题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四、文言文阅读()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世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戮:杀死B剑一人敌.,不足学敌:敌人C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畏惧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逃亡11、以下各组都能说明项籍“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①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日:“彼可取而代之也。
”③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④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⑤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所击杀数十百人。
⑥籍为裨将,徇下县。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项羽之所以姓项氏,是因为他家世代为楚国将领,被封在项城。
B.项籍很喜欢兵法,但只略知兵法大意。
C.项梁曾经因罪案被牵连,被栎阳县逮捕。
项羽于是托蕲县主狱官曹咎写一封说人情的信,送到栎阳县狱掾司马欣处,项梁得以脱罪。
D.项梁得知会稽郡守欲起兵反秦,在他的话的启发下,项梁与项羽谋划,先杀了殷通,自己做了会稽郡守,项籍做了副将。
13、翻译()(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名句默写1、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
2、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3、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4、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
5、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
6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