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及教案(共5篇)第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及教案我的叔叔于勒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一、说教材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精炼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依据新课程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及教案第一章:说课稿概述一、说课稿的定义和作用1. 定义:说课稿是教师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以教案为基础,用口头语言表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
2. 作用:说课稿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说课稿的基本结构和要素1. 开头:介绍说课稿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2.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3. 教学内容:概括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5. 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提问、讨论等。
6.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导入、新课、练习、小结等。
7. 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布置适量的作业,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二章: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 学会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作者对叔叔于勒的深厚感情,理解亲情的珍贵。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章:教学内容分析一、课文内容概述1. 简要介绍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内容,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
2. 强调课文中的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二、课文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探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如叙述角度、结构安排等。
第四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二、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亲情、友情等。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及教案一、说课稿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庭亲情,珍惜家人,学会关爱他人。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关爱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的叔叔于勒,他是一个善良、乐观、勇敢的人,生活贫困,但他始终关爱家人,努力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家人。
3.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4.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表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感受家庭亲情,珍惜家人,学会关爱他人。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关爱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的叔叔于勒,他是一个善良、乐观、勇敢的人,生活贫困,但他始终关爱家人,努力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家人。
3.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4.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表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
(5)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
(7)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家庭亲情和关爱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学生可以提高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作品,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我”的作用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小说作品,对小说的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认知有限,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可能缺乏深刻的理解,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讲授法:对于小说的背景知识、文学常识等,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出关键语句,并进行批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2篇My uncle Yu Le《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2、篇章2:《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章1:《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一、教材和学生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
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
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
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
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
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
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范文(通用15篇)《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范文(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教材。
我将从三个环节入手。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小说为主。
本文史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不例外。
作者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主题,表达得深刻,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第二,教学设想。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
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解释小说的主题。
第三,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过程、情感”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的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对待金钱与亲情。
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揣摩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上,尤其是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在船上的情景,各个人物的性格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教学的难点则是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然后,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播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主用。
学法上,我贯穿的指导思想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是方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我将根据我刚刚的讲课和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来理解课文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三、学习目标确实定: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深入文本,获得根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和谐开展。
根据这个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四、重难点: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做为本节课的重点,把“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做为难点来处理。
五、学习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理解――品味――感悟〞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到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主要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圈划出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比照,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六、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属于第二课时,所以采用复习导入式,先简单的复习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自然简洁的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尽快的走入文本、熟悉文本,采取迅速浏览课文,答复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答复,为下一步深入文本打下根底做好铺垫。
4、拓展链接,为了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设计了拓展链接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刻画人物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写一篇小短文,使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那种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说课稿《我的叔叔于勒》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
、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
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本单元教学为默读的综合训练,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
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细细品咂这篇佳作,学到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中得到对社会与人的感悟理解,获得艺术的享受。
2、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加深对小说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的了解。
能力训练点: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三、说学法指导理解——品味——感悟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主要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圈划出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
本文题材是小说,我将从单元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从内容看: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中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进而推动自我的成长。
本单元单纯地涉及到了情节、人物以及主题。
这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在此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及语言特色等。
所以本单元是小说教学的起始课,情节上“学会”梳理,人物上“试着”多角度分析,主题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学生在本单元将学到学习小说最基本的方法,形成最基本的能力,为后面两个小说单元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相较于《故乡》,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节;人物寥寥却个性鲜明;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明快而富有个性。
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初中生,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都渐趋强烈,因此,学习本单元三篇小说,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上一篇小说《故乡》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主题和写作手法还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
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 所以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去思考领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标分析及教学目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1目标设计的依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餬口。
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
这些信件成为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
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醒。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
阅读小说,就要把握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而透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启迪。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巧,但还不能准确地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1、能结合课文,完整简洁的概括小说情节。
2、能结合批注的人物言行神态、小组交流、课文剧表演等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课时安排:1 课时【学习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本课之前,我们在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小人物闰土、杨二嫂等这些小人物的不幸和悲哀,那末,外国城市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把视线由中国移向外国,由农村转向城市吧。
教材解读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网上的。
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足千字,难以支持《我的叔叔于勒》这样厚重的作品的教学。
像“品人物”“品写法”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没有一两千字的资料准备,那么上课可能就会像隔靴搔痒一样。
教学内容越是精要之处,越要作好丰厚资料的准备,就才叫做“备课”。
余映潮 2013/8/25《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赵青教材解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的,所以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
围绕本文的小说体裁,主要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进行解读,阐发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
故事发生在滨海城市哈佛尔,大致内容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节的安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
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十年之久,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
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充满着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
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
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
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
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
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对于活跃在情节中的人物,小说的刻画更是特色鲜明。
小说人物寥寥,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有详有略,写出了层次,突出了重点,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笔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
因为这篇小说就是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
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
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
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
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
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
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
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像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
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
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已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
于勒变化着的身世,好像一扇窥测他们灵魂的窗子,从中可以一下子洞察到他们的内心奥秘、灵魂深处。
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着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出来。
至此,读者的视线已窥到他们的灵魂最深处。
他们的内心世界里,装着的惟一的东西就是“钱”。
他们的一言一动,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是围绕着“钱”转动的。
作者把菲利普与于勒在海轮上见面的场面,精心安排,着意渲染,写得这样有声有色,是匠心独运的。
这个场面,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但是转念一想,对于曾造成菲利普一家生活艰难拮据的灾星于勒,无脸见他们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小人物生活的心酸。
另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
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
“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他对于勒深表同情,面对着穷苦潦倒的于勒,他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尽管他母亲骂他“疯了”,他还是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是作者对青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文将故事发生的环境主要设置在海轮上,海轮似乎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有上层人物的代表,如高贵典雅的漂亮太太;有下层小人物的代表,乐于模仿上流社会的菲利普先生,生活穷困潦倒的于勒,就在这样一艘充满世间百态的轮船上,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主要人物遭遇了,矛盾冲突激化了,情节出现高潮,人物性格突显,小说主题明确了。
此外,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些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如对比手法,设置悬念,前后照应,适当穿插,剪裁得当等等。
说课内容:一、说教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寡情薄义,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
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和课文内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阅读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技巧的运用,启发鼓励学生锻炼创造性思维。
2.理解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是小说技巧的发现和主题的分析。
二、说教法1.多形式阅读,速读与精读结合,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
2.提问点拨法,主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和深入,联想发现,拓展思路。
3.课中练笔法,动笔积累,表达和写作能力训练。
三、说学情和学法学情分析:鉴于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说的文体知识,他们对学习小说大有较浓厚的兴趣,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对知识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喜爱层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
所以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挖掘出小说深刻的内涵,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上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法指导:1.多形式阅读,整体感知和研读品味相结合。
2.勾画批注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自主探究法,勤于思考,深入挖掘。
其中,自主探究法很重要,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探究解疑。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拟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齐读课前导语,进入课文,并引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速读理情节学生默读课文,解决字词,梳理课文情节。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就其中一种角度,将情节梳理写在练习本上。
(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
)(三)再读品人物本文人物虽不多,但学生要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接着,学生跳读课文,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立足于课文词语,如称呼的变化上,然后用词语概括态度的三次转变)?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四)小结探主题1.学生思考: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提示学生注意少年“我”的叙述视角,“我”的行动语言。
以前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认识,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基于金钱之上的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