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5篇
- 格式:docx
- 大小:17.44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例文在周五晚上八点钟,我遵循教师的指导,准时观看了动画片《郑义门》。
毋庸赘言,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期待。
郑义门,又被称为"江南第一家",此名号源于朱元璋皇帝的赐封,它孕育了众多官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迹中的重要一部分。
郑家以严谨的家风闻名,被尊称为"义门郑氏",因此又得名"郑义门"。
在今天观看的第六集《俭以持家》中,讲述了少年郑栋与母亲陈荷到舅舅家做客的故事。
舅舅见他穿着朴素的布衣,便想赠送一套未被孩子穿过的绸缎新衣,但郑栋婉拒了。
陈荷解释说:“穿着新衣,便会有对新鞋、新帽的渴望。
衣服只要整洁,布衣同样能穿。
”郑栋进一步指出:“根据郑氏家规,未满二十五岁的人是不能穿绸缎华服的。
”转眼到了用餐时间,舅妈给郑栋夹了块肉,但他再次拒绝,并表示:“郑氏家规规定,非初一、十五不能食肉,应学会节俭持家。
”舅妈建议无人注意时,吃一块无妨,但郑栋坚决抵制诱惑,坚持不食。
观毕这一集,我深感震撼。
郑栋小小年纪就能严格遵守家规,不追求物质享受,懂得节俭持家,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
回想起来,母亲曾将姐姐穿过的、尚新的衣物给我,我却因是二手衣物而要求购买新的。
我常缠着母亲购买零食,一旦家中零食耗尽,我便急切地催促她再次采购。
有时零食吃一半就丢弃,又立刻开启新的包装。
母亲时常批评我浪费,我却对此置若罔闻,不以为意。
从现在开始,我决心以郑栋为榜样,崇尚朴素,厉行节约,时刻自我约束,成为一个不挑剔、不浪费、懂得勤俭节约的孩子,为父母着想,不再随意挥霍。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例文(二)《郑义门》这部动画片篇幅精炼,每集时长仅十余分钟,共计十二集。
其内容涵盖《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丸》、《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多个剧集,生动展现了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历经十五代而不分家、数百人共食一灶的传奇故事。
郑义门观后感郑义门观后感篇1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
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
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
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
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
有史载日:“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
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
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
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
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兴埂⑽K亍⑴费粜、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谩⒘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
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
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
观《郑义门》有感观《郑义门》有感(通用6篇)观《郑义门》有感篇1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华之美德,《郑义门》中的郑氏子弟便可见一斑,囊括所有。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
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
家规历沧海,代代有相传。
忠孝礼仪廉,江南第一家。
”郑氏子弟对待家长都是很有礼貌的,对待父母更是如此。
记得郑栋与他的母亲到舅舅家去做客,归返时舅母硬要把新绸缎缝制的衣服塞给郑栋,郑栋怎么也不肯收,心中牢记着家规:郑家子弟未满二十五岁不可穿丝制衣裳。
我认为这便是孝顺,孝顺不单单是对父母好,而且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返途中,郑栋更是听从家规:未满三十里地不可坐车。
途中饥饿,其母拿出一枚饼来给他,郑栋一定要让其母先食,他选择了爱母亲,而不是单单的接受爱。
郑栋的举止中无不表现出他对母亲的孝顺。
而如今的我们呢?也是否如同郑栋那般孝顺?还是恰恰相反?常有同学唠叨,父母是怎样怎样的烦人,怎样怎样的不可理喻,怎样怎样的不理解……这是孝顺吗?绝对不是。
说得好听点,是青春叛逆;说得直白点,就是父母简直养了只白眼狼。
也常听人说起“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是否要依旧走这悲伤之路?所以,孝顺,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表达孝顺。
也许,陌生人给你一丝丝的帮助,你就会感动不已。
而对于父母呢?他们从你出生开始就照顾你的衣食住行的,教你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穿衣,是他们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为你担心这担心那的。
他们才是你最需要感恩的人。
即使你的父母没能照顾好你,你也要感恩,毕竟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是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五彩的世界。
父母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创造更优越的环境,他们本可以不这样做,但是他们爱我们,想尽最大的努力给我们最好的。
我们要学会用行动来展现孝顺。
父母在用生命来爱我们,而我们呢?我们只是一味的接受爱。
偶尔洗个碗,妈妈就会开心得不得了,到处跟别人炫耀。
而你却把这当成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理解妈妈有多么的爱你,你知道这会给妈妈带来多大的伤害吗?你是她的骄傲。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五篇600字郑氏一族齐家思想的体系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主题,那就是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人,和睦乡邻,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郑义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郑义门观后感1透过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一幅引人入胜的家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各个时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这就是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大地上,这个坐落在浦江之畔的耕读之家,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
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这里,是中国传统家族发展演变的生动注解。
这里,承载着中国人熟悉和温暖的记忆。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
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
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这么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
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
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
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
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
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
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
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氏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郑义门观后感心得5篇《郑义门》故事中,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清廉为官的故事,值得大家去观看.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郑义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郑义门观后感1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__年)至明天顺三年(_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长达_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廉政动画片《郑义门》共_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_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_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而《致力为公》篇,则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郑义门》通过动画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郑义门观后感2〝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3月9日晚上,兴华社区党员聚集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同收看央视播出的廉洁动漫片《郑义门》.《郑义门》廉洁主题动漫片共_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浙江浦江〝郑义门〞_8条家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郑氏家规为纬,通过〝江南第一家〞《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_个生动故事来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引导当下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廉洁动漫片,让党员们在享受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廉政教育.观看廉洁动漫片《郑义门》结束后,党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言畅谈观后感.党员吴老师说:〝片头的诗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讲了孝道,我回去之后还可以带孙子一起看.〞郑义门观后感3初识郑氏一族,源自某日心血来潮外出游玩.跟着导航来到浦江郑宅,发现那儿有个小公园,风景独特,有很多石碑与牌坊.近前看去,仔细阅读,发现记载的是在那儿生活过的一些前人之遗风.细细玩味,心有所感.遂前去郑家古宅一游,收获颇丰.再识郑氏一族,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学校组织集体观看《郑义门》动画片.动画片以生动.易懂.活泼的形式,深入挖掘了郑氏一族_8条家规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以法齐家》《家法如山》《郑浩拒礼》《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_个小故事体现了〝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俗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前人多么优秀,那么相对的,后人就会多么没出息,光光只会享受前人给他们积累下的财富.而俗语又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郑氏一族来说,正是因为他们有〝郑氏家规〞规范着,有崇尚清廉的家规治家,所以郑氏一族才能得到当时的帝王赐予〝江南第一家〞的称号.讲起〝家风〞,分开来无非就是两个很普通的字眼,但要是组合到一起,却是值得探讨.怎样的家风会影响着一族的人?我想看过《郑义门》动画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家风正,则人品正,处世亦正,反之,家风不正,则人易怠,处世亦疏.家风是人品的镜子,也是涵养作风的基石.如何将传统优秀的家风传承下去,是每个家庭的重任,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重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一开始就都做到,但只要每个党员试着去努力,从小事做起,由自己影响到家人.自己的孩子,进而影响到身边的朋友,相信这个社会就会风清气正.郑义门观后感4从古至今,家风与廉政都紧密相连,家风.干部作风.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之间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好的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假如在家庭中,贪念占居上风,邪气就会上升,家庭就会面临坍塌或倾覆的危险.纵观古今,大凡清正廉洁的官员,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建设和管理,其身后大都有一个家风正派的家庭.而那些骄奢淫逸,贪得无厌之人,家风则大多堪忧,对于家庭的治理往往也很失败.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家族式腐败〞的活生生案例.许多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家风恶性循环,有的为了满足家人无度的物质需求,大搞权钱交易;有的在自己坠入腐败深渊的同时也影响到家人,直至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有的家族式窝案,全家从老到小.从男到女都有参与;有的通过子女受贿数千万元,结果东窗事发把孩子也送进了监狱……这些〝一人腐败,全家出事〞的案例充分说明,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重视反腐败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家庭〞和〝家风〞.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历史上的许多戒贪戒奢的忠告.鞭策后人的家训.流传千古的良好家风,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也足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廉洁家风的宝贵借鉴.一个家庭,如果能够汲取传统家庭道德的精髓,用良好的家规家训来影响家人,鞭策家人,切实树立〝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的良好家风,无疑将有效地帮助家庭成员自觉遵纪守法,廉洁用权,守住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亲情和血缘,也往往可以构筑起最强大的反腐〝家庭防线〞.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常吹家庭〝廉政风〞,念好家庭〝廉政经〞,算清家庭〝廉政账〞,督促亲人对家庭的幸福负责,自然会帮助他们自觉顶住诱惑,坚持党性,将腐败拒之于门外.因此,帮助领导干部搞好家风建设,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变〝不敢腐〞为〝不想腐〞,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是人心所向,更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各级妇联组织要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有足够自信,更要满怀信心,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开展好妇联自身工作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妇联组织要根据中央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要求,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等家庭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在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群体中开展廉洁家庭建设,通过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领导干部自觉重视家风建设,带头正家风.严家风,从严律己,从严治家,用优秀的文化筑牢抵制腐败的坚强阵地,用良好的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郑义门观后感5浙江有一个从南宋初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870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从无丑行记录,创下了3000人同住_世而礼法井然的〝东方奇迹〞.如今,该族已繁衍成一个小镇,一个年创利税8个亿的经济重镇,但依旧民风淳朴.崇尚道德.进入浙江省浦江县的县城,东行_公里,就到了著名的古镇——郑宅镇.和其它江南古镇不同的是,它不是一味的妩媚飘逸,在小桥流水之间,在花草树木之内,在白墙青瓦之上,在人们言谈举止之中,它处处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庄严.源于玄麓山的白麟溪从古镇中横穿而过,载着镇上人修炼了近千年的庄严流向远方.这份庄严是由这样的方法修炼而成: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讲孝道重义气好读书,道德名声远播天下.道德名镇年创利税8个亿.在郑宅镇的街巷里穿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说有笑的年轻人见对面走来了老人,立即停止说笑,向老人问好,给老人让路,然后敛声静气地站在一旁目送老人远去.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讲孝道是郑宅镇流传下来的古风俗,老人们的地位差不多是〝至高无上〞的,普遍受到尊重.镇里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儿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这方面的典型.一些发了家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镇上的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那他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八百多年来一直如此.郑家第27代裔孙郑麟秀说:〝老人在我们镇上说话最有权威,有时镇政府下达什么任务,比如修路吧,要出钱出力,有人不积极,只要老人们开了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郑宅镇人重义气.在这里,富裕起来的人主动借钱给贫困的邻居,不需借据,不要利息,帮助邻居办厂致富,一直到把邻居扶持起来为止.郑宅镇现有人口一万多,其中95%为郑姓,但郑姓人却从不把外姓人当外人看.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因旅游和制锁而出名,各地的游人和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从未发生过争执与纠纷,宾主相处得十分融洽.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带来物质文明,小镇年创利税竟高达8个亿之多.道德名镇成了经济强镇.郑义门观后感心得5篇。
郑义门观后感(精彩10篇)郑义门观后感篇一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清正民风——《郑义门》观后感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经历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有家规《郑氏规范》168条。
鼎盛时期,郑家3300余人同食一锅饭,173人为官而无一贪腐。
在郑义门,家训传承绵延不绝,美德传家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家教家规已内化为家族成员的思想言行,熔铸于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流传的处世之道,也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或成册,或言传,但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都是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谆谆劝诫。
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子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子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子孙步入歧途。
一家之风,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
优良家风需要坚守,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
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
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就把他送到基层一线接受劳动锻炼。
刘少奇同志的长女在读大学时回家要车接,他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说"坐电车和公共汽车不一样吗?"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多年的李先念同志不许孩子经商。
这些家风家规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
相反,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的甚至把家庭当成"权钱交易所",既影响党的形象,又败坏社会风气。
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家庭结构从过去的"四世同堂"走向 "小家庭时代",而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家族日益消解,家风影响也逐渐弱化。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总有属于未来的东西。
我们如何挖掘传统家风中核心价值,并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丰富,构建起这个时代的清正民风呢?以德立家风,构建起弘扬美德的民风。
中国历来重视"以德业遗子孙".这种德既包括个人品德也包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郑义门观看感悟心得(通用5篇)郑义门观看感悟心得篇1宋濂劝谏明太祖时有云:“河防有如治民,水急而堤高,江水性缓,河水性急,如江水这般,何需筑堤修坝”。
《郑义门》这部廉政动漫剧的开篇就充分阐明了全剧的主题思想,更充分说明了今年党中央、中纪委大力推进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良苦用心。
党纪规矩固然重要,但为了全面实现净化党内氛围,荡涤党员灵魂的最终目标,“推行礼教、树立德行”才是长久之计。
党纪党规犹如悬在头顶的利剑,起到警示恶行的震慑力,家风情操犹如植入心田的种子,起到正身的引导力。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德法兼顾、教训并举”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抓手,传承古训,树立家风,让孝悌、勤俭、大义、责任这些关键词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为人处事时如同神经反射一般自然的行为准则。
或许真的到了那一天,纪检工作将退出重要舞台,但这也正是纪检工作最终实现的“理想乡”。
郑义门观看感悟心得篇2一个健康发展的有机体,一定有和谐的内在体系做支撑,从而使整体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的沧桑变迁,美名绵延900余年,其家族精神蕴含着怎样的传世秉性?倡导“廉俭孝义”的郑氏家风与当下社会文化存在怎样的衔接和关联?浙江广电集团通过纵览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打捞郑氏家风的精华部分,以动画片《郑义门》的形式,解构郑氏一族的繁盛密码,印证中国孝廉文化的传世价值。
家族和民族,不变的精神沿袭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被朝廷旌表,被称为“义门”。
郑义门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
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细节,小镇上一副楹联、一块碑文、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郑氏宗祠门前两旁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10个大字,经过儒家的“孝义”理念长期浸润,逐渐演化为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使郑氏家族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5篇_观郑义门有感——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郑义门观后感1是什么,使这个寻常的人家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这个传统的家族延续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这么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
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
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
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
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
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国的家训制度,大约有三个历程。
第一个是《颜氏家训》,第二个是宋代司马光的《家仪》。
《颜氏家训》和《家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较强。
那么作为中国家训制度的第三个里程碑,《郑氏规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比较注重家规的操作性。
也就是讲,它把儒学的追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细节。
所以我讲这个家族能够三百年繁荣昌盛,跟可操作性的家规有密切的关系。
在今天的郑宅镇,我们依然可以不时看到以郑氏家族的“孝”迹为内容的景观。
郑氏世祖郑绮,其母亲张氏因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绮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稍懈怠。
正是这位老人以孝治家的躬行实践,为其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生动的典范。
而这,只是这个家族几百年风风雨雨中诸多故事中的一个。
郑义门观后感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范文近时,动画作品《郑义门》于中央电视台播出,其内容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
在当今物质文化高度繁荣的环境下,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日益显现,如儿童对礼仪的忽视、对规范的无知、对长辈的不敬;诚信的缺失、责任的逃避;节俭观念的淡薄、对劳动艰辛的无知等。
《郑义门》的故事情节既凸显了家风教育的深远影响,也提示我们,优良家风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自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需要从琐事中洞察、以耐心引导、以身作则。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成长日志日日清”的活动,每天追求“一小步”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积累将带来质的飞跃。
我一直坚信,对孩子的教育应尽早进行,不应延误。
孩子如同正在绽放的花朵,一旦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潜力可能就会消退,这将带来无法挽回的遗憾。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范文(二)历史上,一个家族因其累世合居的典范被朝廷表彰,并被尊称为“义门”。
郑义门家族和睦共居的繁荣景象,历经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堪称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作为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生息的集中地,其传世佳话在当地享有盛誉。
漫步于郑宅镇的古街古巷,与郑氏家族相关的生活点滴触手可及。
小镇上的每一副楹联、每一块碑文、每一座亭子,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痕迹。
郑氏宗祠门前两侧所刻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大字,在儒家“孝义”理念的长期熏陶下,逐渐演化为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的《郑氏规范》,共计____条,形成了完整且相互关联的家族管理体系,成为郑氏家族历代传承的行事准则,使郑氏家族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游刃有余。
由于家规的严格传承,郑氏家族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郑氏族人自觉遵循家规,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共同缔造了家族的长期繁荣。
因此,《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并被载入《宋史》、《元史》和《明史》等史籍。
家族作为民族的基本组织单元,在儒家文化中崇尚“家国”理念的背景下,郑氏家规所承载的伦理文化和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和浓缩。
郑义门观后感精选5篇700字郑义门观后感1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
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廉政动画片《郑义门》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而《致力为公》篇,则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
《郑义门》通过动画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郑义门观后感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
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1
《郑义门》通过动漫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的公仆本色。
《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
在新时期,更应该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一、营造诚信为本、崇廉鄙贪的清廉文化环境。
与腐败作斗争不能只靠风暴式打击让腐败分子受到指责惩罚,关键要形成清正廉明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崇廉鄙贪的浓厚文化氛围,使得贪污受贿行为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
二、恪守廉洁为政、清明自律的廉政规章制度。
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做为创新税收工作环境的保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经常性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狠抓落实贯彻好《廉政准则》,恪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律标准。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2
廉政动画片《郑义门》中的《教化为先》篇讲述了年幼的郑桐因家中困苦无钱给外婆治病,于是偷窃财物换取银子,此事被家族家长发现,经调查,家长们认为郑桐是因为尽孝才做出此举,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戒,而是在族人们面前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挂一漏万,没有对家族族人困难尽到责任,希望族人责罚自己的错误。
郑氏家族的家长以身作则教化族人,得到族人的认同和支持,使得家族更加凝聚。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事必躬亲,虽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
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一次战争中,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他亲自带领部队下山挑粮,战士们看到朱军在装满两个箩筐后,又加了两大袋上去,不由得感动和敬慕,也都干劲十足,军中势气倍增。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我们应该把正确的思想理念融入工作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要从我做起,调高工作态度,自觉严格要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感染身边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团队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3
“家风”听起来似乎颇为遥远,但细想,却是触手可及。
家风是家中先辈对后辈的潜移默化,是家庭信念的隐形传承。
家风传承要“言传”:与儿子谈梦想的时候,总能想到长辈当年对自己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的期许;儿子看到玩具恨不得都抱回家的时候,还是在对其灌输当年父母教导自己的关于人要知足的认知……家风传承更要“身教”:二十几年前家门口有人来乞讨,奶奶会给他打上一大碗白米饭加上菜所诠释的乐善好施;长辈用实际行动和“必须要对得起这份工资”所表达的朴素的爱岗敬业;教导儿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首先得自身做到杜绝非分之财……
记忆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片段,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大抵就是普通人家的家风和传承。
《郑义门》中《郑氏家规》有言:言传不如身教、齐家而后国治。
在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民尽责的一路上,与君共勉。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4
求学时曾听过老师讲这么一句话,法律令行禁止,告诉我们何为不可为,定的是下限;道德则鼓励我们行应为,定的是上限。
道德在社会行为规范中对法律的补充。
《郑义门》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颇具“依法治国”的思想,欲以一本《大明律》约束人心,修德敬业,而大臣宋濂指出治国之要,在乎民风,民风之本,在乎家风。
民风,说到底就是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
近年来,从各种传媒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
的中华传统美德越来越少,感受最多的是“冷漠”二字。
广东“小月月”事件,各地老人摔倒无人扶的尴尬场面不停地敲打着人们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人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成处事教条,这些冷漠的人、冷漠的事、冷漠的心并不触犯任何法律法规,却让整个社会变得冷冰冰。
但我想有些事我们应该做,而促使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法律冰冷的条文,而是道德从内心深处推动人前行的力量,使人温暖的力量。
“民风之本,在乎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决定民风。
而家风从何而来?这里请容我添加一句:“家风之本,在乎党风”,加强党风建设,让党风吹进家庭,吹入社会,以党风正家风,以家风正民风,让民风温暖冷漠的心,温暖这个社会。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5
一个家族,延续整整900年,历经15代,为官贪墨指数为零,真正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彰显出有优良家风的传承。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家是人生的思想启蒙学堂,通过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培育家风,奠定人性品质的基础。
家风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沉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家教上的延续。
家风正,则人品正,处世亦正;家风不正,则人易怠,处世亦疏。
家风是人品的镜子,也是涵养作风的基石。
把传统优秀品质延续及优良家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家族的重任,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
家风是酒,而优良的家风更是陈年佳酿,延续和传承会让其愈加香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人精神理想也会在优良家风的循循善诱下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