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在室内环境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环艺设计432019.07客家文化创意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分析◇彭 婷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在室内的空间设计环节中客家文化的应用情况,采用综合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以客家文化特点以及室内空间设计原则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空间设计中客家文化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客家文化创意;室内空间设计;具体应用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增高,人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仅限于保暖、安防等的房屋基本职能,对于房屋的设计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住宅空间设计,不仅要住得舒适,还要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为了满足群众的这个要求,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来体现差异性,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一、客家文化简介(一)形成历史客家文化的载体就是我国数量庞大的客家人,客家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广泛分布,是汉族民族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并且以客家语作为自己的母语[1]。
客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汉族文化有着非常深的联系,被誉为古汉族文化的活化石。
其主要的表现特点有两个,其一就是将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基础,十分重视祖先观念,对于祖先有着非常强的认同感。
其二就是有很强的大的移民文化,客家人因为战乱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在历史上有过几次比较大的迁徙,目前客家人的族群不仅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这就形成了客家文化中勇于开拓,寻根意识强的特点。
(二)特点总体上来说,客家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客家文化在物质层面所表现出的特点首先是衣着上的不同,客家人喜欢穿着蓝布唐装,这与其他地区的人民有着明显的不同。
其次就是其房屋的风格,最具客家文化特征的就是土楼建筑。
最后是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香、肥、咸这三个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
再来说精神层面,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客家方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演绎出很多优秀的客家文化作品,同时客家人团体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注重血缘以及传统礼仪,特别是对拜祖以及寻根等非常看重。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
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
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
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
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
引文格式:钟庆禄.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以赣南围屋为考察中心[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2):37-42.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以赣南围屋为考察中心*钟庆禄(赣州市博物馆,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客家族群发展的历史见证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 人去围空 成为常态,衰败和消失的速度在加快㊂保护赣南客家围屋和传承客家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围屋本体保护出发,扩大至附属设施㊁周边环境㊁传统村落㊁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再延伸至与客家围屋关联紧密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推进文化生态的区域性整体保护㊂关键词:赣南地区;客家围屋;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22)02-0037-06江西赣南地区现存的客家围屋有赣南围屋㊁围龙屋和村围三种,①其中有少量村围,围龙屋也仅存30余座,90%以上是赣南围屋㊂赣南围屋有方形㊁船形㊁马蹄形和不规则形等形态,并具有聚族而居㊁四面围合和设有防御性设施三大特征,大部分是方形围屋㊂因此,方形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代表和客家文化的象征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客家风潮的兴起,赣南客家围屋受到客家文化研究㊁古建筑和文物保护领域学者的关注㊂他们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赣南客家围屋的起源与演变㊁结构与特色㊁建造工艺与价值㊁建造历史与客家宗族发展㊁客家民俗与文化㊁围屋保护与利用,以及与闽粤客家围屋比较研究等进行了探讨㊂②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客家人逐步走出围屋,追求现代的居住方式,使赣南客家围屋及其相关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陷于保护抢救与荒芜消失的漩涡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作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这对保护赣南客家围屋和传承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以赣南围屋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来探讨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㊂一㊁赣南客家围屋遗存与客家文化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展演场所和重要载体㊂从现存的围屋看,赣南客家围屋最早建于明代,盛于清代,延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停建,仅安远县于1962年建有一座尚未完成的围屋㊂(一)数量与分布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2第二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r.2022*①②收稿日期:2021-06-20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2.007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度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课题(21w w34)作者简介:钟庆禄(1981-),男,江西安远人,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客家文化㊂受福建土楼的影响,赣南地区也存有少数圆形围屋,尚存的圆围有龙南黄陂村圆围㊁全南木金乡中院围㊁安远恒豫围㊂但和闽西圆形土楼相比,大部分建筑工艺和材料已经本地化了,外形也不是标准的圆围,应归为赣南围屋一类㊂另外,严格意义上,村围也具有赣南围屋的三个特征,也可归为赣南围屋一类,但其将整村围合,有别于一般独栋合围的赣南围屋,也可单独作为一类㊂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探讨了赣南围屋的起源㊁演变㊁发展㊁特征㊁分类㊁价值和个案等,是赣南围屋研究最全面的论著;张贤忠‘围屋人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对围屋建造历史㊁客家民俗进行了研究;彭昌明‘龙南围屋大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和定南县文化局‘定南客家围屋“(内部版,2008年)图文并茂分别介绍了龙南㊁定南的客家围屋等;2021年9月15日,以 赣南围屋 赣南客家围屋 为关键词,中国知网共检索到132篇研究论文㊂赣南客家围屋到底有多少座?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㊂但很遗憾,赣州市从未进行过全面的专项普查㊂20世纪90年代初,韩振飞初步统计有围屋分布的乡镇共62个,以每个乡镇平均10座计算,预估赣南客家围屋应在600座以上㊂[1]万幼楠则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后,认为龙南围屋约在200余座,安远围屋约100余座,全市总计约在500座㊂[2]2015年,赣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客家摇篮赣州 赣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中,统计现存赣南客家围屋数量是411座㊂表1 赣州市博物馆赣南客家围屋统计表县市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于都瑞金合计数量(座)25697171413653411该统计数据是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2007-2012)时,各县市上报带有 围屋 名称的统计数据㊂但该次普查并非专门针对围屋进行普查的,因各县市普查人员对围屋㊁围龙屋㊁九井十八厅等概念的模糊,以及对普查政策理解的偏差,导致部分围屋遗址㊁九井十八厅,甚至是个别围屋地名也纳入了统计范围㊂相反,另有相当部分不太完整或被认为保护价值不高的围屋却不在普查统计范围之内,还有一些遗漏,此后陆续有新发现的围屋㊂以寻乌县为例,寻乌县现今保存有方形围屋和围龙屋39座,是 三普 统计数的数倍㊂另外,大余㊁兴国㊁石城㊁会昌等县的客家围屋并未出现 三普 的统计数据内㊂2018年,赣南围屋博物馆①建成并对外开放,展览对外展示赣南客家围屋数量是536座㊂定南㊁全南㊁信丰㊁安远㊁寻乌㊁于都㊁瑞金7个县市的围屋数还是 三普 统计数,但龙南增加了120座,并将会昌㊁大余二县纳入了统计范围㊂表2 赣南围屋博物馆赣南客家围屋统计表县市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于都瑞金会昌大余合计数量(座)3769717141365332536赣南围屋博物馆的统计数比三普 统计数,增加了125座,介于万幼楠和韩振飞的预估数,但还不够准确㊂笔者参与了‘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方案(2017-2019)“和‘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的起草㊁调研和检查等工作,综合各县市围屋情况报告材料及调查调研资料,修正数据如下:龙南市 三普 时共有围屋376座,至2017年普查时仅剩255座;②定南县2017年复查,全县保存有大小围屋约110多座;③安远县历史上曾建有围屋数百座,2005年安远县博物馆对全县围屋进行调查,基本完整的围屋50余座,2008年普查登记完整围屋20余座,2017年统计现存围屋31座;④寻乌县2017年统计现存围屋39座,其中围龙屋36座㊁方围3座;⑤全南县2017年共有现存围屋31座,分布在9个乡镇,其中完整的有17座;⑥信丰在 三普 后新发现了2座围屋,现存有16座围屋㊂⑦另外,核实于都现存3座,会昌㊁上犹㊁兴国㊁大余各1座㊂按此统计,2017年赣南客家围屋分布在赣南地区13个县市,主要分布在河西片区龙南㊁定南㊁全南㊁安远㊁寻乌㊁信丰等县市,河东片区的于都㊁瑞金等县市仅有少量分布,总计493座㊂表3 2017年赣南客家围屋遗存统计表县市龙南定南寻乌安远全南信丰于都瑞金兴国石城上犹大余会昌合计数量(座)255110393131163311111493(二)营造技艺与建筑特征(1)营造技艺㊂赣南围屋建筑材料多种多样,有生土㊁三合土㊁鹅卵石㊁块石㊁条石㊁青砖㊁土坯砖以及木材㊁竹子等,其中以结实耐用的青砖㊁鹅卵石㊁条石以及经济实用的土坯砖最为常见㊂有土木结构㊁砖木结构㊁石木结构等形式,土木结构外墙直接用土砖8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①②③④⑤⑥⑦即龙南市博物馆㊂赣州市文物管理局:‘赣南围屋保护立法调研报告“,2018年1月㊂定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定南县客家围屋保护立法调研报告“,2018年1月㊂安远县博物馆:‘安远县围屋调查情况汇报“,2017年2月㊂寻乌县革命纪念馆:‘寻乌县围屋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2017年2月㊂全南县文化馆:‘全南县围屋保护与利用基本情况“,2017年2月㊂搜狐㊃信丰视窗:h t t ps ://w w w.s o h u .c o m /a /229905272_741388㊂砌筑,生土或用石灰㊁黄泥和沙子㊁鹅卵石等制成的三合土夯筑;砖㊁石木结构用青砖或石条砌筑,也有内墙用三合土或土砖砌筑,外墙用青砖包裹的 金包银 砌筑㊂墙宽基深,四角立炮楼,选址讲究风水,突出地势㊁山水,功能布局兼顾防御与居住功能,突出祠堂礼制性宗族文化;营建一般由本地工匠建造,从规划选址至围屋落成,要经过十多道营建礼俗程序,有风水堪舆㊁升梁祭酒祝赞㊁做出水㊁做进火等㊂有的围屋建造时间持续数十年,材料讲究结实耐用和就地取材,楼面用木,瓦面用小青瓦㊂(2)建筑特征㊂赣南客家围屋除围龙屋因建造时代较晚,和平环境建筑无需突出防御性能,而是追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外,村围及赣南围屋均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㊂从赣南围屋的起源学说即可见一斑:一是东汉坞堡说,认为赣南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是北方防御性建筑庄园的延续;[3]二是当地起源说,认为赣南围屋的起源不必跨越千里,追寻千年溯其源头,而应当是赣南当地长期动荡的局势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造就的㊂[3]从赣南地区的山水环境和明清时期匪乱㊁宗族械斗不断看,显然后者更具有说服力,但二者均强调了赣南围屋的起源是基于防御功能的需要才产生的㊂赣南围屋一般高三层,少量达四层,四角建炮楼,一㊁二层不开窗,仅留枪眼,墙宽基深,外墙厚达0.8米~1.5米㊂有土夯㊁石砌等形式,也有内砌土砖㊁外墙包青砖的做法,俗称 金包银 ㊂大门一般有三道门,第一道门是铁皮包门,增加坚固程度,又可防火攻,顶上还有灭火水道,廊道可跑马和运送弹药,屋顶布上三角铁钉,防御性能极为强悍㊂为了防御需要,赣南围屋一般建造在地势开阔处,占地大小不等,龙南市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栗园围(村围),45 288平方米,占地面积最小的是猫柜围,250平方米,武当田心围房间多达600多间㊂围内设有水井㊁仓库㊁厨房等生活设施和牲畜栏等,确保在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也能坚持战斗和生活一段较长的时间㊂20世纪30年代,中央红军在第三次反 围剿 战争胜利后,为肃清赤区内的反动武装,巩固革命根据地,持续开展大规模 打土围㊁拔白点 的军事行动㊂‘红色中华“报道:1931年12月26日,古石坑土围被红九师攻下;27日㊁29日㊁30日接连攻下翰林头一带3座土围㊂①1932年1月21日,攻下上堡土围;②2月15日,击溃梧桐土围;③2月28日,攻下丁陂土围,3月3日,攻下崖背土围;④3月15日,赖村附近两个土围被红军围攻⑤ 因为土围墙厚基宽,设有防御设施,红军攻打土围并非一帆风顺, (宁都)赖村那个土围子,一军团去打过,我们三军团也去打过,打了好多次也没有打开㊂因为围墙筑得很高,有几尺厚,我们的子弹打不进去㊂而他们在墙上挖有枪眼,打出来很厉害㊂我们无掩护,又无炮弹,土围子的周围又都是水田,挖不得坑道㊂所以,攻了好多次也没有攻下来㊂ [4]于都上宝土围,红三军第九师经近一个月才攻克㊂[5]1933年7月,国民党攻打安远尊三围时,则异常艰难㊂当时,国民党军陈济棠部44师两个主力团,对驻守在安远县尊三围的赤卫队展开围攻,完全切断了围屋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共攻打了40天,并动用了十余架次飞机,才攻破围屋㊂气得国民党部队在围破之日,将整座围屋都挖平了㊂[2]赣南客家围屋另一个特点是以祠堂为中心,整栋建筑向两边延伸,左右对称,体现客家人崇宗敬祖的传统和意识㊂祠堂内部雕梁画栋,牌匾楹联众多,门窗精雕细刻,讲究艺术和礼制㊂(三)围屋与客家文化1.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㊂客家人非常重视四时八节和人生礼俗,每逢春节㊁元宵㊁清明㊁端午㊁中元㊁中秋㊁重阳㊁小年等传统节日,围屋里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㊂活动形式有香火龙㊁舞狮㊁采茶戏㊁三角班㊁祭祖㊁敬神等㊂客家人从出生至死去,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礼俗㊁成年礼俗㊁寿诞礼俗㊁婚嫁礼俗和丧葬礼俗,内容丰富㊂以生育礼俗和婚嫁礼俗为例:从怀孕至生产育儿,有看孕妇㊁洗三朝㊁测八字㊁安名㊁拜契母㊁做满月㊁过百日㊁过周㊁添丁上族谱等;结婚要经历说媒㊁合八字㊁察家㊁定日子㊁讲三金㊁过聘礼㊁行嫁哭嫁㊁送嫁㊁拜堂㊁回门等㊂围屋就是一个民俗活动的展演空间和大型舞台,各种传统客家文化轮番上演㊂2.围屋与客家民间信仰㊂历史上,赣闽粤边区93第2期钟庆禄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①②③④⑤‘红色中华“,1932年1月30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1月27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2月24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3月9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3月16日,内部发行㊂山深林茂,河流密布,瘴气弥漫,旱涝频发,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形成了丰富的民间信仰㊂ 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建设家园 客家人还将希望寄托于各种冥冥神力,于是各路神灵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的心理寄托,以鬼神崇拜为中心,以驱邪去疫㊁保丰收㊁求平安为主要目的的民间信仰活动便成为客家人的共同需要,并内化成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㊂ [6]围屋的核心建筑是祠堂,故祖先崇拜最常见㊂祠堂里安放着祖先的灵牌,逢初一㊁十五要向祖先进香,生育男丁㊁考取功名等要向祖先报告,死后也要魂归祠堂㊂客家人在围屋崇拜的神明还有社公㊁观音㊁门神㊁灶神㊁财神等,也信仰风水㊂以社公为例,客家人一般在村子周边或路口选择一棵古树作为社公树,可以是樟树㊁柏树㊁榕树㊁杉树㊁松树㊁枫树等,树下建小庙,供奉社公,祈福消灾㊂但建有围屋的地方,一般比较动乱,为安全计,客家人将原本位于村口的社公移至围内祀拜,将之安放于围屋门后㊂3.围屋与客家宗族文化㊂赣南围屋集 家 祠 堡 于一体,为聚族而居的客家人带来强烈的安全感㊂同时,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为客家人崇宗敬祖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㊂客家先民筚路蓝缕㊁辗转千里来到赣闽粤边区定居,一方面有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另一方面又长期面临与当地土著,以及其他宗族之间的激烈竞争与斗争,加之时局不稳㊁地处边界,官府治理鞭长莫及,常有匪患,故形成了强烈的宗族意识㊂祠堂位于围屋正中,是祭祀祖先和公共议事的场所,安放有祖灵㊁悬挂有各种牌匾和楹联,祠堂前竖有许多旗杆石等㊂举凡祭拜祖灵㊁推选族长㊁修建祠堂㊁续修族谱㊁购置族产㊁施行族规㊁商议械斗㊁议定婚嫁㊁举办宴席等活动,都在祠堂内举行,无形中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宗族文化㊂故客家人讲究礼制,崇文重教,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㊂二、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环境变迁赣南客家围屋最初是因时代动乱,需要防匪㊁防盗㊁防野兽,以及在族群冲突㊁宗族械斗中以求自保而建设的,但在和平年代便无建围需求,故新中国成立后便停建了㊂因此,现存多数围屋都有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的历史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建设提速,围屋及其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㊂(一)人去围空,年久失修的围屋赣南围屋一㊁二层不开窗,以及四面合围㊁墙体过厚的设计,严重影响了采光和通风,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㊂同时,围内人畜共居,私密性能不强等原因,造成人们在和平年代的居住意愿并不强烈㊂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现代居住理念的影响,围内客家人开始陆续迁出围屋另择新居㊂20世纪90年,万幼楠调查围屋时,发现龙南武当一座围屋住了5个生产队,居民有500余人,安远东升围也有居民300余人,想拍一张无人的围屋照片都很困难㊂①现今这些围屋大部分已无人居住或剩下老人居住,一般用于堆放杂物㊂年久失修,遇有疾风或猫鸟上房,瓦面走位,雨水浸浊,白蚁横行,梁木朽断,墙体坍塌,若不及时维修,便面临自然消失的危险㊂比如,定南县围屋大多采用生土㊁土砖㊁三合土等建造,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保存现状不容乐观㊂同时,围屋有价值的牌匾㊁木构件㊁石构件等时遭盗卖,周边的风水林㊁附属设施等也遭破坏,围屋的价值慢慢流失㊂(二)拆围建新,难以恢复的传统风貌客家人崇信风水,建坟造屋㊁修桥筑路都会请风水先生择址或择定吉日吉时㊂围屋的建造场地,一般有平坦㊁开阔㊁风水好等特点,少不了风水师的指点勘察㊂随着人们搬离围屋,一般就近新建,造成现代建筑与传统围屋犬牙交错的局面,有的甚至完全被现代建筑包围,严重破坏了围屋周边的原始风貌㊂有些宅基地紧张的村子,受 一户一宅 政策的影响,拆旧建新,局部拆除或全部拆除围屋,将现代建筑建在围屋原址之上㊂有些村围,围内现代建筑林立,为了运送建筑材料和车辆进出,村围被拆成残垣断壁㊂有些村民有意保护围屋,但因维修资金大,又缺乏传统建筑材料或工艺技术,而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去维修,结果在维修中破坏㊂比如,围屋祠堂里的立柱和大梁,现在很难购买到大木,为防止坍塌,村民便用钢金水泥柱代替,有的瓦面直接使用水泥瓦或琉璃瓦代替传统的小青瓦㊂(三)文化转场,逐渐式微的围屋文化广义文化由物质文化㊁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构成㊂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其价值超越了原有的居住和防御功能,综合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等,具有丰富04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①报告人:万幼楠,原赣州市文物局书记㊁文博研究员㊁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库专家㊂的文化内涵,包括围屋建造材料㊁结构布局㊁营造技艺㊁装饰工艺㊁居住习俗㊁社会关系㊁经济生活㊁风水信仰㊁伦理道德等㊂围屋文化的生存空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不断受到挤压,逐渐式微㊂现今,宽敞明亮的现代建筑取代了古老的围屋,传统的建筑材料㊁营造技术㊁工匠艺人难觅,围屋的物质文化首先遭遇危机㊂改革开放后,原本热闹的围屋遭弃,多数一片荒芜㊁败落,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濒临倒塌,面临消失㊂除婚丧嫁娶还偶尔在围屋祠堂举行仪式外,客家传统民俗文化纷纷转场,另寻展演空间㊂走出围屋的客家人,时间日久,对待围屋的感情和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对待围屋的态度越发冷淡㊂三、赣南客家围屋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主张从人㊁自然㊁社会㊁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㊁发展的规律㊂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涉及自然生态㊁社会生态㊁文化生态三个层面㊂(一)围屋本体与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现存的493座赣南客家围屋中,截至2020年12月,共有69座围屋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占比14%㊂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座,分别是安远县1处东升围,龙南市2处3座关西新围㊁燕翼围㊁乌石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另有一批围屋被列入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㊂这些文保单位一般得到较好的维修保护,但其他围屋则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㊂政府注意到围屋消失的隐患后,开始了积极的保护行动,其中2017年的抢救性保护工程是目前最大规模的围屋修缮工程㊂2017年,赣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实施方案“,实施赣南围屋三年(2017~2019)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约5亿元,对113座客家围屋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一批体量较大㊁保护价值较高的围屋得到及时维修保护㊂对围屋本体进行保护是不够的㊂围屋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修建时间长达数年至数十年㊂建造者一般财力雄厚,如建造关西新围的徐老四,是个有名的木材商人,生意做到苏州㊁扬州,另在赣州㊁信丰㊁龙南等地经营钱庄㊁当铺㊂[7]安远恒豫围的建造者父子两代人共修建了恒豫围㊁桐封围㊁任木围和苍木围4个围屋㊂他们在建造围屋时,既讲究风水,又重视周边环境的营造,追求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㊂因此,围屋选址一般是风水宝地,周边有山有水,自然景观优美㊂2019年3月1日,‘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正式施行㊂该条例不仅将赣南客家围屋分类进行保护,明确了政府㊁所有人㊁使用人等各方职责,以及维修资金来源㊁合理利用方式和违法破坏责任追究等,同时也将围屋周边环境一并纳入了保护范围㊂围屋周边的风水林㊁水源和自然景观等禁止破坏,周边也不得建设污染围屋及其环境的设施㊂(二)围屋利用与社会生态的保护赣南客家围屋面临的危机与失落处境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时代发展引起社会变革的结果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居住生活,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遭遇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传统建筑的围屋也不例外㊂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支持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㊂赣南客家围屋作为规模宠大且独特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㊂许多地方对围屋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有益尝试,纷纷推出 围屋+文化 ,打造村史馆㊁民俗馆㊁博物馆㊁文化创意馆和非遗传习所; 围屋+旅游 开发民宿㊁酒店㊁田园景点㊁民俗村等,推进乡村旅游与振兴㊂比如,龙南市围绕围屋,形成一条 建筑文化关西新围 宗祠文化西昌围 生产队文化佛仔围 酒文化渔仔潭围 农耕文化隘背围 官宦文化栗园围 旅游精品线路㊂安远县东生围围屋群㊁全南县雅溪村围屋群㊁定南县黄砂口村围屋群均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㊂这些尝试,为赣南围屋带来了人气和生机,重新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关西围屋群㊁东生围屋群㊁雅溪围屋群建成了国家4A旅游景区,社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㊂(三)非遗传承与文化生态的保护赣南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截至2020年12月,赣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㊁省级108项㊁市级220项㊁县级724项,[8]全面含盖了国家非遗名录的所有类别㊂其中,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另有客家擂茶㊁客家匾额㊁客家服饰㊁客家山歌㊁赣南采茶戏㊁客家古文等一批与围屋紧密相关的客家文化遗产被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㊂2013年1月,国家批准设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试验区,14第2期钟庆禄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浅析赣南客家人的生态实践赣南客家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演绎于生产生活实践中。
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构建、顺应自然的生产安排、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等生态实践都体现出赣南客家人的生态智慧。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这对推动赣南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标签:赣南客家人;生态实践;启示引言在经历多次大迁徙之后,由中原地区辗转于赣南之地的客家先民,他们不仅将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下来,还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融于自身的生产实践当中,并延续至今。
目前,生态文明已然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2012年党的十八次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保障我国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得以实现,这既需要充分展开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的探索,也需要对历史时代人进行反思和重构。
赣南客家人作为“在路上”的民系,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他们一直面对着种种生存环境资源的约束,渐而促成了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的构建、顺应自然的生产安排、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等生态实践活动的形成,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对其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分析,对我们推动赣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赣南客家人的生态实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赣南客家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和执行者,其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节约节欲”等思想在无形之中指导着他们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赣南客家人在向大自然取得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他们构建了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顺应自然地安排生产活动、形成了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等生态实践活动。
(一)整体和谐居住环境的构建赣南客家人在构建居住环境时,他们坚持以强调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旨的“风水”理念。
赣南客家人在经历社会动荡、长期战乱,辗转于赣南地区,而在此地,自然环境恶劣,为了求得生存,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求得一块好地方安家,此时,风水在赣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文艺111艺术与人文摘要:赣南是江西客家的聚居地,与闽粤客家民系共同构成一块稳定的生活、文化圈。
客家的特异居住形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江西传统民居中一个另类,也是江西传统民居的一个研究亮点。
本文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分类、产生背景及特征等角度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做初步的探讨,对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根源和总体特征做铺垫。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马克思。
赣南,客家民系的摇篮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
在汉时,先民南迁、辗转、定居、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
传统民居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厅屋组合式”和“围屋式”。
“厅屋组合式”民居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分布于赣南各县市;“围屋式”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
一、厅屋组合式民居“厅”:在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堂”专指祠堂。
称一栋房子为“屋”。
“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源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以“九井十八厅”最具典型意义。
1.结构特征“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单元组合形式为“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
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
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
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
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
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
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
如何传承和发扬赣南文化作文你知道赣南不?那可是个宝藏地方,有着超级独特的赣南文化。
这文化啊,就像一瓶老酒,越品越香,咱可不能让它在岁月里被遗忘,得把它好好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首先啊,咱得了解赣南文化都有啥。
赣南的客家围屋那可是一绝。
想象一下,大大的围屋像个城堡一样,一大家子人住在里面,既安全又热闹。
这围屋可不光是房子,它的建筑风格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从布局到建筑材料的选用,每一处都能讲出个故事来。
比如说那围屋的墙为啥砌得那么厚呢?那是为了防御外敌呀。
所以咱们要把这些故事好好挖掘出来,讲给更多的人听。
可以在围屋里办一些小型的博物馆或者讲解活动,让游客来了能像听评书一样,津津有味地了解围屋背后的文化内涵。
赣南的美食也不能落下。
什么赣南脐橙啊,那可是闻名全国的水果明星。
咬一口,汁水在嘴里四溅,又甜又香。
还有艾米果,绿色的小团子,看着就可爱,吃起来更是别有风味。
咱们可以把这些美食推广出去,不是光让大家吃个新鲜,而是要让人们知道这背后的饮食文化。
比如说,艾米果为啥是绿色的呢?原来是用艾草做的呀,艾草在赣南人的眼里可不仅仅是一种食材,它还有驱邪祈福的寓意呢。
咱们可以开一些赣南美食节,让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感受美食里的文化味儿。
赣南的山歌也很有特色。
那调子一起,就像山里的清泉一样,清脆又动听。
可是现在会唱的年轻人好像不是很多了。
这可不行啊。
咱们得让山歌走进校园,就像音乐课一样,教孩子们唱。
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响亮,让他们把山歌传承下去。
而且啊,还可以举办山歌比赛,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参加。
想象一下,舞台上大家穿着赣南的传统服饰,亮开嗓子唱山歌,那场面肯定很热闹,这样一来,山歌就不会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里了。
还有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像客家刺绣。
那些绣娘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在布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但是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咱们得给这些手工艺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在网上开一些店铺,把刺绣作品卖给更多的人。
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与再生问题的分析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其整体性特征有三点:与“第一自然”相协调、与“第二自然”相适应、与建筑群体相聚合。
这些整体性特征共同构成了赣南客家传统物质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以及文化认知的抽象。
通过对于传统客家聚落空间的社会学、建筑学等意义的研究,既有助于加强保护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也有助于探寻客家传统聚落空间再生的可能。
关键词:赣南客家;聚落空间;再生;整体性;1.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概念和研究意义1.1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概念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是指在江西赣南特定地区--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和全南六县范围内,与当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以客家围屋为代表的规模性住宅空间。
就空间形式来看,这类传统聚落多建造于明末清初时期,故而以清明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就空间结构来看,围屋空间以方形围和圆形围为主。
由于这些聚落空间受到当地特殊地理位置的约束和传统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建筑取材方式多就地取材,且手工化特征明显,标准化特征较弱,故而造就其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空间形态。
1.2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研究目的研究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目的有三:第一,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承载着该地区客家群体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的信息,也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当地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信息。
通过探索数百年传承下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可以对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因规律进行合理解释,为保护区域乡村风貌和区域文化特色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构成赣南各县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和归纳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可以探究其表征下的设计美学内涵,从而为传统客家建筑空间的保护提供设计实践依据。
第三,研究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整体性的社会模式和控制机制,可以揭示传统城乡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赣南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2.赣南客家聚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2.1与“第一自然”的协调性与赣南山区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是赣南客家聚落空间整体性的首要表现。
赣南客家建筑装饰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朱琦摘要:赣南客家建筑作为我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及建筑物的装饰方面有着独特的元素,这些在历史发展更迭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建筑装饰元素,不仅是客家建筑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客家人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品质象征。
兼具民族和传统色彩的客家建筑装饰元素,对于现代家具的设计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赣南客家建筑装饰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角度,试图将建筑装饰中的元素创新运用到室内家具的设计上,使得客家建筑装饰元素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现代化的应用,同时也为家具设计提供更多的审美元素。
关键词:赣南;客家建筑装饰元素;家具设计;应用研究客家主要生活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在民族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赣南客家积淀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两个客家居住区的深厚而富有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和建筑装饰便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建筑的形态和装饰的元素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成为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支奇葩。
现代家具的设计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会应用不同的图案和其他元素来进行设计装饰,而独具审美特色的赣南客家建筑装饰元素,也为家具的设计提供了元素的吸收借鉴与应用,成为家具创新设计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客家建筑装饰元素应用于家具设计的重要意义家具是为了达到人们对室内整体装修设计效果需要而进行的布置,不仅仅具有服务人们起居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好的家具设计会通过形状、材料、色彩、图案装饰等等设计,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和办公条件。
而现在市场中的家具设计,无论是在形状、还是在整体审美设计上,都处于满足人们生活和办公的简单需要这一层次,缺乏更多的设计元素的融入,从而不能使家具达到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这一更高层次。
家具设计的大众化,很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也影响到人们室内装修设计的整体效果。
要使现在家具设计的窘境得到改变,就需要吸收应用具有特色审美的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概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客家文化在许多地方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其核心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2 背景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民系之一,其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有的建筑风格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等因素,客家人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传统身份认同感,并面临着日益减少的使用客家语言和遗忘传统习俗等问题。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交媒体、电视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的普及,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进而对传统客家文化产生疏离感。
1.3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完整性。
通过深入探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增强对该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并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共识,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篇长文将围绕以上大纲所列目录展开详细论述。
在"1. 引言"部分中,概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背景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该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接下来,在"2.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部分将具体分析客家文化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3. 问题根源分析"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问题存在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文化认同和转变困境以及教育与传承问题。
随后,在"4. 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提出"部分将提出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基金及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赣南客家文化在室内环境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
作者:邓雅娟王婧洁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10期
[摘要]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奋斗过程中,不断积累、创造所形成的,并能够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
试图从居住、餐饮、展示三种不同室内环境探讨赣南客家文化在室内环境中的传承及应用,并试图提出一些建议来发扬赣南客家文化,丰富现代室内设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赣南客家文化;室内环境;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9-0273-01
一、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朴实无华,客家人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有推崇“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王阳明。
二、赣南客家文化的分类
(一)民居文化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围屋的组合形式以方形为主,与闽西圆形的土楼有所不同。
围屋的组合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祖堂为核心,其他附属建筑呈向心式围合,这种形式以聚居为主,小家庭的独立性较弱。
另一种是以单元组合为主,大家族在保持每个小家庭独立性之余共同生活,如山西太谷的曹家大院。
(二)餐饮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风味独特,如宁都三杯鸡、肉丸、兴国米粉鱼、兴国四星望月、梅城肥鸡、南康酒糟鱼、龙南珍珠汤等。
赣南的另一大餐饮文化要体现在宴席菜上,由“四盘八碗“组成,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
民间小吃更是数不胜数,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酿有香甜的糯米酒。
一入冬,便腌制板鸭、香肠、牛肉干、酒糟鱼……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茶,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包含了客家人的淳朴与热情。
(三)民俗文化
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特色,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如春节期间有舞龙灯、鲤鱼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赛龙舟;中秋节有放孔明灯等活动。
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还有一些如上犹的“九狮拜象”、宁都的竹篙火龙节、于都的唢呐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赣南的民间艺术也很丰富,有赣南采茶戏、山歌对唱等。
三、赣南客家文化在不同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一)居住空间——以九成山舍云海木屋别墅群为例
九成山舍生态木屋别墅群,位于以宗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的丫山生态景区,依丫山山崖之势而建,乡土之风与山林环境融于一体,形成了森林筑雅舍、屋中长秀木的独特视觉奇观。
木屋外表天然质朴,内里观景尽显低调奢华,室内装饰形式多为庄重、稳健、粗犷、大气而不讲究过多的修饰。
采用落地窗设计,让外界景观融入卧室,好似自然可以触摸,生活可以精致,脚步可以放慢,充分体验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尚黑崇玄之习的色彩搭配为主色,古典的家具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热追求,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保留了赣南地区客家的风味。
(二)餐饮空间——以客家大院为例
虔城客家大院宁静地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郁孤台景区,院内有别于一般的餐厅,街是客家大院的脉络,水是客家大院的灵魂,预示着宋城古老淳朴的街巷,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喜庆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街道两旁,游客往来不断,袅袅炊烟从旌旗飘摇的酒家蒸笼里升起。
客家大院把赣南菜系的特色与其他菜系的优点进行融合改良,保留传统美食的同时,展现赣南客家各县的饮食文化,还使用客家农村的生活器具作为陈设装饰,如陶罐、畚箕、楹联匾额、水车、水井、磨台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室内空间,还将质朴的客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宾客感受到独特的“赣州味道”。
(三)展示空间——以客家博物馆为例
客家博物馆位于历史悠远的古城赣县,以赣南客家文化特色为切入点,融合了由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多元文化。
客家博物馆属于民间艺术博物馆,陈设取自生活的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延伸,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
博物馆采用青砖黑瓦为主基调,与传统的围屋相呼应,内部陈列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生动地展示出赣南客家的人文历史、生产生活场景,展示超越时空的人文生态。
通过空间分布和灯光的引导,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讲述一个日渐远去的生动故事,反映着客家人的风土人情。
赣南客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上却鲜有代表作,这为赣南地区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带来了新的启发与契机。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审视现代室内设计的不足之处,不仅要对人生哲理进行分析,还要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地方特色进行综合,对传统重新审视,
从中提炼精华,开阔设计理念,保留质朴宁静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式中融合地域传统文化,寻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嗣介.赣南艺术[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田原.室内设计与空间表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罗勇.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赣南客家研究专辑),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