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木兰诗
- 格式:ppt
- 大小:897.50 KB
- 文档页数:26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英语,有对话和短文。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朗读停顿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2.教学重点/难点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谱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会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到南北朝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民间歌诗是乐府诗的精华。
二、检查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朔气()金柝()著()傍地走()zhù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jìróng shuòtuòzhuóbàng2.词语解释,小组竞赛形式,互相提问,看哪个组预习的效果最好。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木兰诗课文导读巾帼不让须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二十五史》载入将相列传、凭借战功封侯的女将军是秦良玉, 她文武双全一生戎马, 曾率“白杆军”参加过援辽、勤王、抗清、讨贼等诸多战役, 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明朝崇祯帝赞曰: “鸳鸯袖里握兵符”。
郭沫若赞誉曰: “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 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
巾帼不让须眉, 其实, 女子一样可以驰骋疆场, 杀敌报国, 南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北宋穆桂英挂帅抗辽兵, 还有北魏的一位替父从军、女扮男装、建功立业的奇女子——花木兰。
学点整合生字注音作家作品背景信息《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大约产生于北朝后期, 与北魏与柔然之间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
柔然, 亦称蠕蠕, 在蒙古高原建立政权, 经常骚扰北魏。
从公元407年到493年年间, 双方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
从《木兰诗》中所叙木兰出征路线来看, 离家渡过黄河后, 经过了黑山(即杀虎山, 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燕山(即燕然山, 今蒙古杭爱山), 出击柔然, 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431年灭夏国, 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
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 中国北部重新统一。
诗中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 打败敌人凯旋还乡, 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颂和赞扬。
文言译注主旨提炼这首诗通过一个普通的劳动女性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立功的故事, 塑造了一位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赞美了她的爱国精神, 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法举要1.互文。
互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见修辞方法。
使用互文的上下两句各有交错省略, 又相互补充, 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意思是“将军和壮士征战多年, 历经百战, 有的战死, 有的凯旋。
”。
再如: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意思是“对着窗镜梳理如云的美发, 整理红艳的装束”。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篇1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词句注释唧(jī)唧:纺织机的声音。
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指织布机。
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乐府民歌知识。
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预习1.正音: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鞯(jiān)辔(pèi)啾(jiū)溅溅(jiān)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气十二转(zhuǎn)帖(tiē)花黄著(zhuó)我旧时裳2. 通假字: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文。
4、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一读诗歌。
1、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 (缰绳)燕山:yān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2、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3、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木兰诗》【教学设想】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晶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冇。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住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木兰诗》选自长春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六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悄感Z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乂承担了対学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木兰诗》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悄。
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 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儿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川语的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屮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彖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來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牛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2.针対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梢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