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考古出土古船

  • 格式:doc
  • 大小:25.58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考古出土古船

2015年,是上海商船会馆建成300周年。致力于沙船研究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研究员,希望我能写一篇有关上海考古发现古代船只的文章。本文就浦东川扬河唐代独木舟复合型船,南汇黄路、嘉定封浜宋代沙船,闸北区明墓随葬的木沙船明器和奉贤三团运载瓷器的宋代毁船,以及同船密切相关的南汇海滨出土的铁锚等一并做一梳理研究。

一、浦东川扬河唐代独木舟复合型船

船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水上运输工具。最早的船是独木舟,有心人发现,树叶、树干在水里漂浮,又发现树叶的负荷量很小,而树干的负荷量就大。原始先民为了渔猎、渡河需求,随手捡来了树干,用最原始的石锛、石凿等工具,将圆木一面剖平并挖成凹形,用树枝作为船桨划行,这就是最早的独木舟。在浙江钱山漾、河姆渡、跨湖桥,福建连江,广东化州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独木舟或船桨。特别是2011年跨湖桥遗址发现8 000年前的独木舟及其制作场地,可以

说是中国最早的船和造船基地。这艘独木舟长5.6米,宽0.52米,在独木舟两侧,遗存2把木桨,各长1.4米,宽分别为22厘米和16厘米,同《淮南子》古人“见窍木浮而知为舟”,

与《舟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的记载相吻合。

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直至1 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仍在沿用,出现了独木舟的复合型结构。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发现的8艘唐代沉船,其中一艘为一整棵巨大的香樟树而制成的独木舟,长10.05米,最大宽度近1.5米。山东莱州发现的2艘独木舟,其中一艘保存较完整,是由一根独木挖凿而成,长6.6米;一艘却是由几段独木衔接而成的复合型结构,出土的两段独木总长7.1米,舟体最宽处1.05米。早于1979年上海浦东川扬河发现的独木舟形木船,是较早发现的由独木舟向木帆船过度的复合型结构,它的发现在中国造船史,特别是独木舟向木板船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川扬河独木舟形木船发现于川扬河开挖过程中,位于唐代捍海塘以东约1公里处的北蔡地段,即今沪南公路交叉口的陈家桥车站向东约1 000米,深距地表4.6米处。船头、尾部残缺,舷侧板散落。残长14.5米,残宽0.8米。由独木挖凿而成的船底和舷侧板构成(图1、2)。

船底,由前中后三段独木上下搭接插合成一体。中段较粗长,首尾段略细短。中段长11.62米,宽0.8米,厚0.42米,从厚度看,正好是圆木一剖为二的一半。在两端各锯出长75厘米的上接口平面,并在平面上掏挖了4个边长10厘

米的方孔。两端上翘,以使连接的首、尾段独木翘起(图3)。前段独木为船首部分,在同中段连接的一端开下接口面,也是在平面上挖了4个方孔,方孔位置、大小正好与中段独木前端的方孔上下搭合,再用方榫上下插合(图4、5)。后段独木为船尾部分,残缺严重,仅保存同中段独木衔接部分,衔接方法同前、中段独木完全一样。这种独木与独木间互相搭合并用木榫固定的方法,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在其接缝处又添置油灰密封,防止渗水。

独木船底沿口朝外部分向下锯出约6厘米的平面,形成内高外低的企口。

舷侧板,已散落且残损不全,用木板制成,板厚5厘米左右,横向呈凹弧形,有火烤加工的痕迹。纵向由几条木板拼接,接口缝合面长约10~20厘米,铁钉钉合并嵌入油灰。舷侧板中间最高80厘米,两头逐渐收缩,使舷口能分别与逐渐上翘的独木船底的首、尾侧面相贴合。

舷侧板与船底的结合,从船底口沿做成深6厘米、宽5厘米的企口,舷侧板与独木的贴合面上,沿长度方向保存有两排铁钉和密集的人字形钉孔看出,是先将舷侧板底部直接搭合在船底企口平面上,再从侧面钉上下两排铁钉,排距5厘米,钉距5~15厘米不等,钉孔及缝隙处都用油灰封固。铁钉方铤圆帽,长18或16厘米。

这艘船发现时在船中部保留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20厘

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一边中部开槽,槽口长25厘米,宽20厘米。从位置及形状分析,这块板应该是桅下板(图6)。

船残长近15米,独木底宽0.8米,高0.4米,舷侧板高0.8米,如果完整复原,总长大概在20米,高1.2米,宽1

米以上。船的结构是一艘独木加木板并用木榫、铁钉连接的典型的由独木舟向木板船过度的复合型木帆船。又是船的圜底较宽厚,具有一定的坐滩能力,不排除是由独木舟向平底沙船过度的一种形式。再者,发现时船体南北向横亘倾侧于捍海塘的外侧,具体、形象、可靠的地标论证了文献记载中唐代海岸线的准确地点。(《上海川沙川扬河唐代木船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

二、嘉定封浜宋代沙船

1978年2月,上海市嘉定封浜河工程施工中,在封浜

公社杨湾生产队出土宋代木船1艘,船上装有砖瓦(图7)。保存情况为:除船体中段以后部分残断缺失外,其余可修复完整(图8、9、10)。

船头,小方形。方头为沙船的典型特点之一。船头是船体的最狭窄部位,密封,以增加船的浮力。其结构为,底

板由3块木板纵向拼接,前高后低,使船头翘起。后低的一端同船身底板相接,前高的一端同关头板(挡浪板)相接,两侧面同船身舷侧板前端相接。关头板由三条木板横向拼接。

铺头板前窄后宽,亦由三块木板用铁钉拼接而成。在铺头板上有一个长34厘米,宽10.5厘米,高6.5 厘米的小木座,木座中有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深3.5厘米的方孔“砚槽”,一般在这个“砚槽”内插立一根杆子,杆子和桅杆上横放一根竹(木)杆,上面挂竹蔑篷(图11)。

船底,平底,为沙船的又一典型特点,如《日知录集释》所云:“江南沙船之往山东者,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搁无?K。”底板现存前中两段,根据推测的船体长度,应该由前中后三段木板构成。前段底板厚约4 厘米,使用木楔子拼接,即在两块木板中间夹一块等腰三角形的木板。中段底板,是三块稍厚于5厘米的木板用铁钉横向平口连接。前中段底板于第4舱后部紧靠隔舱板处头尾平榫相接,并在相接底板上部装有一段长1.18米,宽0.17米,厚0.12米的金刚脚,中有一个长17厘米,宽7厘米,深4 厘米的方孔“砚槽”,这应该是安插桅杆用的。桅杆无存。金刚脚同船底板衔接部位,用扒头钉钉合,因而也起到加固船体的作用。船底外部左右各用一根厚2 厘米的半圆形龙骨钉合加固,增强了船底的抗压能力。船身,由舷侧板、舷护木、川口构成。

舷侧板纵向由几块厚4~6厘米,宽20~30 厘米的长条木板用铁钉平口拼接而成,钉与钉之间相距15 厘米左右,横向呈凹弧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