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列表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2
使用说明此文件为内分泌系统的常用药物信息。
如需更全面的药物信息及其快速审查的工具1.请发E-MAIL至ray231709@索取邀请码,请在邮件中注明个人信息资料(姓名、联系电话、E-MAIL、单位、职务)。
2.获取邀请码后7天内登陆网站免费注册成为正式会员。
3.正式会员将免费:●在线使用利康时代《医学助理》- 临床用药审查(5000种)●下载利康时代《医学助理》- 临床用药审查手机版或PDA版●在线版及下载版均可查询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别名●会员将免费更新药物信息2次/月内分泌系统用药一、促性腺激素【曲普瑞林】『药理』GnRH类似物。
作用如同布舍瑞林。
皮下给药能迅速吸收,经15分钟血浓度达高峰,1小时达最大效应,t1/2 为12小时『适应症』临床主要用于前列腺癌,还用于促排卵,治疗妇女不孕症(与HMG,HCG,FSH配合使用)『用法』皮下注射:每日1次0.1mg用于促排卵,于月经周期第二天开始,每日一次0.1mg,连续10-12日『制剂』粉针剂:每支0.1mg。
『注意』同戈舍瑞林【绒促性素】『适应症』用于不孕症、黄体功能不足、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或习惯流产、隐睾症、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如与绝经后促性腺激素合用则效果较好。
『用法』1.无排卵性不育:于经期第10天起,每天肌注500-1000单位,连续5天。
2.黄体功能不足:于经期第15-17天(基础体温上升3天后),每日肌注500-1000单位,连续5天。
3.隐睾症:10岁以下者。
肌注:500-1000单位/次。
10-14岁,肌注1500单位/次,每周2-3次,连用4-8周。
4.男性性功能减退症:肌注1000-4000单位,每周3次。
5.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注产:每日或隔日肌注3000-5000单位,共5-10次。
6.功能性子宫出血:肌注300-1500单位/次,连用3-5日。
『制剂』注射用绒促性素:每支500单位;1000单位;5000单位。
『禁忌』生殖系统有炎症疾病、激素性活动型性腺癌,无性腺(先天性或术后)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hyperthyroidism)系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以Graves病(GD)最多见。
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病,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TH)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表现除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候群外,尚有突眼以及胫前粘液性水肿或指端粗厚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GD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其他自身的免疫性甲状腺病,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有较密切联系。
2.GD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并与一定的HLA类型有关,一般认为,本病以遗传易感为背景,在感染、精神创伤等因素作用下,诱发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
甲状腺自身组织抗原或抗原成分主要有TSH、TSH受体、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等3.GD的发病与甲状腺兴奋性自身抗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TSH和TSH受体抗体(TRAb)均可与TSH受体结合。
TRAb可分为两类,即甲状腺兴奋性抗体TSAb和TSH阻断(结合)性抗体TBAb。
TSAb与TSH受体结合后,产生与TSH一样的生物学效应,T3、T4合成和分泌增加导致GD。
除TSAb外,其他自身抗体也在GD的发病和病情演变中起着一定作用,不同浓度的TSAb和其他自身抗体(尤其是TBAb)及其相互作用导致GD的多种病理生理变化。
4.也有人认为TSAB是一种由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系统产生的针对TSH自身抗体独特型的具有与TSH相同效应的自身抗体。
5.GD浸润性突眼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血循环中针对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抗原的T细胞识别球后成纤维细胞或眼外肌细胞上的抗原,浸润眶部。
TRAb或其他自身抗体亦可作用于成纤维细胞或肌细胞,最后导致结缔组织容量增加,眼外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GD 眼病表现。
老年和小儿患者表现常不典型。
(二)临床表现(重要考点,考生要透彻理解,多有临床分析题出现)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4~1∶6,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20~40岁为多。
内分泌及代谢性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知识点总结要点1 甲状腺功能亢进2 糖尿病3 骨质疏松4 痛风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甲状腺过多地分泌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
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得病之比为1:4,以中青年发病者最多。
◆甲亢的主要临床症状有甲状腺肿大、食欲亢进、体重减轻、心动过速;情绪容易激动、怕热、出汗、手抖。
◆甲亢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性碘治疗。
(一)抗甲状腺药物作用机制1.硫脲类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2.碘剂作用剂量包括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合成、减少腺体血供,使甲状腺变硬变小,有利于手术。
3.肾上腺素能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缓解甲亢症状,普萘洛尔还可抑制T4向T3转化。
(二)治疗药物的选用1.硫脲类包括:丙硫氧嘧啶(PTU)、甲巯咪唑(MMI)和卡比马唑等。
优点:口服用药易被接受,不会引起腺体损伤。
缺点:疗程长、依从性差、儿童用药需家长和医师的严密监护、复发率较高、不良反应危险性大。
初始剂量:PTU300~400mg/d,分3~4次服用;MMI30~40mg/d,每日1次或每日3次服用。
儿童与成人服法相同,单剂量需调整。
◆甲状腺危象或严重甲亢宜选用PTU,因其可阻断外周组织T4向T3转化,较MMI起效更为迅速。
◆虽然PTU的使用更为广泛,但MMI也有其特别优势。
该药可以每天给药1次,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且MMI药效更强,所需剂量更小,不良反应较PTU低,且与剂量相关。
因此在PTU不耐受或其他临床不适用PTU的情况下可选用MMI。
◆妊娠期间进行甲亢治疗时,多选用PTU,而非MMI。
◆并且由于几乎不透过胎盘屏障,也不经乳汁排泌,PTU也适用于哺乳期妇女。
◆儿童甲亢的治疗应选用MMI。
◆丙硫氧嘧啶(PTU)【适应证】(1)甲亢的内科治疗:适用于病情轻,甲状腺轻、中度肿大的甲亢患者;年龄<20岁、妊娠甲亢、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不适宜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者、手术后复发而不适于放射性碘治疗者均宜采用药物治疗,也可作为放射性碘治疗时的辅助治疗。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药二目录(下)(注:本人一个字一个字输入,利用world的搜索功能,方便定位)•8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o8.8口服降糖药▪第一亚类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格列本脲228•格列喹酮228•格列吡嗪228•格列齐特229•格列美脲229▪第二亚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分泌药•瑞格列奈230•那格列奈230▪地三亚类双胍类药•二甲双胍232▪第四亚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233•伏格列波糖233▪第五亚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235•吡格列酮235▪第六亚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236•利拉鲁肽237▪七大亚类二肽基钛酶-4 抑制剂•西格列汀238•阿格列汀238o8.9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第一亚类钙剂和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物•碳酸钙241•葡萄糖酸钙242•骨化三醇242•阿法骨化醇243▪第二亚类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245•依替膦酸二钠245•帕米膦酸二钠246▪第三亚类降钙素•降钙素247•依降钙素248▪第四亚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249•依普黄酮249•9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与营养药o9.1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氯化钠255▪氯化钾255▪枸橼酸钾256▪门冬氨酸钾镁256▪氯化钙257o9.2调节酸碱平衡药▪碳酸氢钠259▪乳酸钙259▪氯化铵260o9.3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262▪二磷酸果糖钠262o9.4 维生素▪维生素B1(268)▪维生素B6(269)▪维生素B2(269)▪维生素C(270)▪维生素维生素A(270)▪维生素D3(271)▪维生素E(271)▪维生素AD(271)▪复合维生素B(270)o9.5氨基酸▪精氨酸274▪复方氨基酸(18AA-1)(27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3AA)(27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275)•10抗菌药o10.1青霉素类抗菌药▪青霉素(278)▪氨苄西林(279)▪阿莫西林(279)▪哌拉西林(280)▪苄星青霉素(28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81)o10.2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唑林(285)▪头孢氨苄(286)▪头孢呋辛(287)▪头孢克洛(288)▪头孢地尼(289)▪头孢克圬(289)▪头孢噻肟(290)▪头孢曲松(290)▪头孢哌酮舒巴坦(291)▪头孢他啶(293)▪头孢吡肟(294)o10.3其他-内酰胺抗菌药物▪头孢美唑(296)▪头孢西丁(297)▪头孢米诺(297)▪拉氧头孢(289)▪美罗培南(300)▪厄他培南(300)o10.4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链霉素(303)▪庆大霉素(304)▪阿米卡星(304)▪依替米星(305)▪大观霉素(305)o10.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303)▪庆大霉素(304)▪阿米卡星(304)▪依替米星(305)o10.6四环素类▪四环素(312)▪米诺环素(312)▪多西环素(313)o10.7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314)▪克林霉素(315)o10.8多肽类▪万古霉素317▪去甲万古霉素318▪替考拉宁319▪多粘菌素E(粘菌素)320▪多粘菌素B320o10.9酰胺醇类▪氯霉素322▪甲砜霉素322o10.10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325▪环丙沙星326▪左氧氟沙星326▪莫西沙星327o10.11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328o10.12硝基咪唑类▪甲硝唑330▪替硝唑331o10.13磺胺类及甲氧苄啶▪磺胺嘧啶333▪磺胺甲恶唑334▪甲氧苄啶334o10.14其他抗菌药▪磷霉素337▪利奈唑胺337▪夫西地酸338▪小檗碱338o10.15抗结核分歧杆菌药▪异烟肼343▪利福平344▪吡嗪酰胺345▪乙胺丁醇345▪对氨基水杨酸钠345 o10.16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351▪氟康唑352▪伊曲康唑353▪伏立康唑354▪特比萘芬356▪卡泊芬净356▪米卡芬净357▪氟胞嘧啶357•11抗病毒药o利巴韦林362o奥司他韦363o阿昔洛韦363o更昔洛韦365o泛昔洛韦366o阿糖腺苷366o膦甲酸钠366o拉米夫定367•12抗寄生虫药o12.1抗疟药o12.2抗肠蠕虫药▪哌嗪372▪阿苯达唑373▪甲苯咪唑373▪噻嘧啶373▪吡喹酮374•13抗肿瘤药o13.1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第一亚类破坏DNA的烷化剂▪第二亚类破坏DNA的铂类化合物▪第三亚类破坏DNA的抗生素▪第四亚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羟喜树碱385•伊立替康385•依托泊苷386o13.2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氟尿嘧啶388▪阿糖胞苷388▪甲氨蝶呤389▪巯嘌呤390o13.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作用于核酸转录药物)▪多柔比星392▪柔红霉素392o13.4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干扰有丝分裂药)▪长春新碱395▪长春碱395▪紫杉醇396▪多西他赛396▪高三尖杉酯碱396▪门冬酰胺酶397o13.5调节体内激素平衡药▪他莫昔芬399▪托瑞米芬399▪氟他胺400o13.6 靶向抗肿瘤药▪第一亚类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401•厄洛替尼402▪第二亚类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404•曲妥珠单抗404•西妥昔单抗4005o13.7放疗与化疗止吐药▪昂丹司琼408▪阿瑞吡坦408•14眼科疾病用药o14.1抗眼部细菌感染药▪氯霉素410▪红霉素411▪氧氟沙星411▪左氧氟沙星411▪利福平411▪四环素可的松411 o14.2降低眼压药▪毛果芸香碱413▪卡替洛尔414▪拉坦前列素414▪地匹福林414o14.3抗眼部病毒感染药▪阿昔洛韦415▪更昔洛韦415▪利巴韦林416▪碘苷416o14.4眼用局部麻醉药o14.5散瞳药▪硫酸阿托品417▪托吡卡胺418▪复方托吡卡胺418▪去氧肾上腺素418 •15耳鼻喉科疾病用药o15.1消毒防腐药▪硼酸420▪酚甘油420▪过氧化氢420o15.2减鼻充血药▪麻黄碱421▪羟甲唑啉421▪赛洛唑啉422•16皮肤科疾病用药o16.1皮肤寄生虫感染治疗药▪硫磺425▪林旦426▪克罗米通426o16.2痤疮治疗药▪过氧苯甲酰428▪维A酸428▪阿达帕林428▪异维A酸429o16.3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制霉菌素431▪克霉唑431▪益康唑431▪咪康唑431▪酮康唑431▪联苯苄唑432▪特比萘芬432▪环吡酮胺432o16.4外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氢化可的松433▪丁酸氢化可的松434▪地塞米松434▪醋酸曲安奈德434▪糠酸莫米松434▪卤米松435•。
内分泌系统疾病药品内分泌系统疾病药品是用于治疗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的药物。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调节系统之一,它通过分泌激素来控制和协调各个器官的功能。
然而,当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成为改善患者病情的主要方式之一。
1. 甲状腺疾病药品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负责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肿瘤等。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甲亢药物和β受体阻断剂,如甲巯咪唑和普萘洛尔。
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病患者需要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剂,如左旋甲状腺素。
此外,对于甲状腺肿瘤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切除、放疗或放射性碘治疗等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在其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2. 糖尿病药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管理。
常用的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可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而口服降糖药则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磺脲类、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用于提高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产糖和延缓肠道糖的吸收。
3. 性激素药品性激素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激素。
它们调节和控制人体的性发育、生殖能力和性功能等方面。
对于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可能需要使用性激素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雄激素替代剂可用于男性雄激素不足或者阳痿等疾病的治疗。
而雌激素替代剂则常用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以缓解更年期症状。
4. 垂体疾病药品垂体是位于脑下部的一种重要内分泌腺体,它分泌多种调节激素,对其他内分泌腺体的功能起到调控作用。
垂体疾病常见的包括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和垂体瘤等。
对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替代激素进行治疗,如甲状腺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
而对于垂体瘤患者,除了手术切除等治疗手段外,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可使用药物控制肿瘤的体积和分泌。
内分泌科常用药汇总
1. 胰岛素类药物
- 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促进血糖降低。
- 常见药物:
- 胰岛素注射液(包括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 胰岛素口服药物(包括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敏感剂)
2. 甲状腺药物
- 作用:用于调节甲状腺功能,平衡甲状腺素水平。
- 常见药物:
-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类似物)
- 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硫脲类药物、碘盐类药物)
3.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作用:用于治疗肾上腺功能减退症、控制炎症反应等。
- 常见药物:
- 糖皮质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
- 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
4. 生长激素类药物
- 作用: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
- 常见药物:
- 人生长激素(包括重组生长激素、合成生长激素)
5. 利尿药物
- 作用:用于增加尿液排出,减少体液潴留。
- 常见药物:
- 利尿酮酸(包括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 抗利尿药物(包括抗抗利尿激素、抗加醛固酮药物)
以上为内分泌科常用药物的汇总,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内分泌科常用药一、磺脲类(SUs):餐前30min口服第一代:主要有①甲苯磺丁脲(甲糖宁);②氯磺丙脲(特泌胰):同时具有抗利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尿崩症。
第二代:一般口服药的最大剂量为6片。
1.优降糖:格列本脲2.5mg/片开始从小剂量开始,1.25-2.5mg bid2.美吡达、灭糖尿:格列吡嗪5mg/片瑞易宁(控释片)sig:5mg bid-tid3.达美康:格列齐特80mg/片最大剂量320mg sig:40-80mg bid 尤其适合用于合并微血管病变者。
4.糖适平:格列喹酮30mg/片sig:15-30mg bid-tid 适用于中老年的T2DM,尤其伴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是目前此类药物中唯一的一种从肾脏排泄的药物。
5. 亚莫利:格列美脲2mg/片(长效)sig:1mg/2mg/4mg p.o q.d 不良反应:1.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粒细胞减少;3.胆汁淤积性黄疸及肝损害;4.持久的低血糖症。
二、、双胍类:餐后服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1.二甲双胍:甲福明,降糖片(0.25/片)sig:0.25 bid-tid,格华止(0.85/片)sig:0.85 q.d2.苯乙双胍:目前已经很少应用。
不良反应:1.胃肠反应:恶心,呕吐,厌食等。
2.乳酸血症:主要由苯乙双胍引起;3.低血糖反应。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进餐时嚼服拜糖平、卡博平:阿卡波糖50mg/片sig:50-100mg tid 是治疗T2DM肥胖患者的首选药之一,一般不用于<18岁患者。
不良反应:1.主要是胃肠反应:胃肠胀气等;2.过敏反应。
四、格列酮类:(TED)塞唑烷二酮胰岛素增敏剂 1.文迪雅:罗格列酮RSG 4mg/片sig:4mg p.o q.d 尤其适用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T2DM,可以跟双胍类,AGI联用。
2.艾汀:吡格列酮15mg/片sig:15-30mg p.o q.d 副作用:头痛,浮肿,贫血。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内分泌系统的组成:12、甲状腺3、甲状旁腺4、胰腺内分泌部5、肾上腺6、性腺7、胸腺8内分泌细胞:分布于脑(内啡肽、胃泌素),胃肠(30多种胃肠肽,如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胃动素),胰(生长抑素、胰多肽),肾(肾素、前列腺素),肝(血管紧张素原),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NO),心房肌细胞(心房钠尿肽),脂肪细胞(瘦素Leptin)低钾血症病因:1. 摄入不足:长期饥饿、昏迷、吸收障碍、神经性厌食2. 排出过多:①非肾性失钾:过多出汗、腹泻、呕吐②肾性失钾: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利尿药、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镁缺失3.钾向细胞内转移:代谢性碱中毒、过量胰岛素使用、大量细胞生成、周期性瘫痪临床表现:1. 心血管:洋地黄毒性耐受下降、心律失常、加重心衰,甚至心脏骤停2. 肌肉:肌无力、疼痛、痉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3. 肾脏:引起加重代谢性碱中毒治疗:40~80mmol不等2. 对因治疗:纠正碱中毒、改用保钾利尿剂3. 注意:①禁用洋地黄类药物;②见尿补钾;③氯离子可以提高肾的保钾能力高钾血症病因:1. 摄入过多:高钾食物、含钾药物、输入库存血2. 排除减少:①肾小球滤过下降:急性肾衰竭②肾小管分泌减少:醛固酮减少症3. 钾向细胞外转移:酸中毒、大量细胞坏死(挤压、烧伤)、应用高渗药物临床表现:1. 心血管: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2. 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升后降,感觉异常、嗜睡、乏力3. 内分泌:引起加重代谢性酸中毒,胰岛素分泌增加治疗:2. 促使钾离子转入细胞内:①输注碳酸氢钠溶液②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再加入葡萄糖酸钙可对抗心肌毒性3. 促进钾离子排泄:①排钾利尿剂②阳离子交换树脂③血液透析高渗性脱水病因:1. 摄入不足:吞咽因难,重危病人的给水不足,断绝水源2. 丧失过多:高热大量出汗、甲亢、大面积烧伤、尿崩、呕吐、腹泻临床表现:轻度缺水:口渴中度缺水:极度口渴。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与注意事项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负责合理调节体内的各种代谢和功能。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合理用药和注意事项对于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预防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和注意事项。
一、甲状腺疾病的用药与注意事项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过度活跃引起的疾病,可选用抗甲状腺药物来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甲巯咪唑和碘化钾等。
在使用药物期间,需要注意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避免过度抑制甲状腺功能。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常用的药物为甲状腺素补充药物,如左旋甲状腺素。
用药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并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二、糖尿病的用药与注意事项1.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
使用胰岛素时,需要通过血糖监测控制药物的使用量和时间,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
2. 口服药物治疗除了胰岛素治疗外,还有一些口服药物可以协助控制血糖水平,如二甲双胍、糖苷类药物等。
在使用口服药物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运动锻炼。
三、肾上腺疾病的用药与注意事项1.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在肾上腺疾病的治疗中,皮质激素是常用的药物。
使用皮质激素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确定剂量和疗程,并注意遵循给药方案。
在用药期间,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 嗜铬细胞瘤的药物治疗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肾上腺肿瘤,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用药时需注意剂量和频率的控制,以及监测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四、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用药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提到的疾病,内分泌系统还存在其他一些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亢性心脏病等。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因】1、遗传易感性;2、诱因:感染、精神创伤等。
【临床表现】1、基本特点: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 46;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20至40岁多见;多数起病缓慢,少数可在精神创伤、感染等应激后急性起病。
2、一般表现:患者常有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潮湿、体重减轻、低热等。
3、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神经过敏、多言好动、紧张忧虑、焦躁易怒、失眠不安、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偶有寡言抑郁、神情淡漠等;4、心血管系统表现:可有心悸、胸闷、气短,体征可有心动过速等;5、眼球向前突出:眼白增多、甲状腺增大;6、其他表现:手、眼睑、舌震颤,食欲亢进,月经减少或闭经等。
【治疗用药】(抗甲状腺药物)1、硫脲类: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等;2、咪唑类:甲巯咪唑类(他巴唑)、卡比马唑(甲亢平)等;3、其他:甲亢灵片、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阿替洛尔等)。
【手术治疗】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也是甲亢的有效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证为:(1)甲状腺明显肿大(III度以上),血管杂音明显,内科治疗后甲状腺无明显缩小。
(2)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毒性腺瘤。
(3)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多次复发。
(4)长期药物治疗有困难或难以坚持者。
病人必须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主要为TT4、FT4、TT3及FT3)恢复到正常,再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服用卢戈氏液3次/d,每次10滴,2〜3周后才能进行手术。
抗甲状腺药物可服到术前5〜7 天停用。
注:“复方碘口服液”仅用于甲状腺手术前准备和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素片”用于甲状腺功能减低。
【饮食注意】1、禁食乳制品至少3个月.禁用咖啡、茶、尼古丁和刺激性饮料食品.2、甲亢患者可常吃花生、苏子等具有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食物.火盛者可用西瓜、菜豆、芹菜、金针菜等凉性食物.阴虚者可用有滋阴功能的食物,如木耳、桑相、甲鱼、鸭等.脾虚者可用健脾止泻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苹果、大枣、芥菜等.3、多吃含钾高的食物,也应食用富含钙和磷的食物.4、患者除要忌用含碘高的食物外,饮食中还要忌温热、辛燥的食物,如辣椒、桂皮、生姜、羊肉等.还有浓茶、咖啡等.5、限制食物纤维,应少吃糠麸、卷心菜、苹果、胡萝卜等含食物纤维多的食物.甲亢患者常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的症状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
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一、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药物1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7)1.1 胰岛素类 (7)1.1.1胰岛素Insulin (12)1.1.2低精蛋白锌胰岛素Isophane Insulin(NPH) (12)1.1.3精蛋白锌胰岛素Protamine Zinc Insulin (12)1.1.4门冬胰岛素Insulin Aspart (12)1.1.5赖脯胰岛素Insulin Lispro (12)1.1.6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 (12)1.2口服降糖药 (11)1.2.1促胰岛素分泌药 (12)1.2.1.1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 (12)1.2.1.2格列喹酮Gliquidone (12)1.2.1.3格列吡嗪Glipizide (12)1.2.1.4格列齐特Gliclazide (12)1.2.1.5格列美脲Glimepiride (12)1.2.2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15)1.2.2.1瑞格列奈Repaglinide (12)1.2.2.2那格列奈Nateglinide (12)1.2.3非促胰岛素分泌药 (16)1.2.3.1双胍类药 (16)1.2.3.1.1二甲双胍Metformin (12)1.2.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17)1.2.3.2.1阿卡波糖Acarbose (12)1.2.3.2.2伏格列波糖Voglibose (12)1.2.3.3 胰岛素增敏药 (19)1.2.3.3.1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12)1.2.3.3.2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12)2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 (20)2.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 (20)2.1.1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 (12)2.1.2甲巯咪唑Thiamazole (12)2.1.3碘Iodine (12)2.1.4放射性131碘 (131I) (12)2.2 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药物 (23)2.2.1左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 (12)3 治疗垂体疾病的药物 (25)3.1治疗肢端肥大症的药物 (25)3.1.1奥曲肽Octreotide (12)3.2 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药物 (26)3.2.1溴隐亭Bromocriptine (12)3.3治疗尿崩症的药物 (28)3.3.1加压素Vasopressin (12)4 治疗肾上腺疾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0)4.1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12)4.2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12)4.3泼尼松Prednisone (12)4.4泼尼松龙Prednisolone (12)4.5甲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 (12)4.6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12)4.7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 (12)4.8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12)5 治疗甲状旁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48)5.1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 (48)5.1.1降钙素Calcitonin (12)5.1.2依降钙素Elcatonin (12)5.2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药物 (50)5.2.1 钙制剂 (50)5.2.1.1葡萄糖酸钙Calcium Gluconate (12)5.2.1.2乳酸钙Calcium Lactate (12)5.2.1.3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 (12)5.2.2 维生素D类 (52)5.2.2.1骨化三醇Calcitriol (12)5.2.2.2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 (12)5.3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53)5.3.1羟乙膦酸钠Etidronate Sodium (12)5.3.2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 Sodium (12)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1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7)2 甲状腺疾病的药物治疗 (20)2.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药物 (20)2.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药物 (23)3垂体疾病的药物治疗 (25)3.1肢端肥大症的药物治疗 (25)3.2 高催乳素血症的药物治疗 (26)3.3尿崩症的药物治疗 (28)3.4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药物治疗 (30)4肾上腺疾病的药物治疗 (30)4.1嗜铬细胞瘤的药物治疗 (30)4.1.1 α受体拮抗药 (30)4.1.2 β受体拮抗药 (32)4.1.3钙通道阻滞药 (33)4.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33)4.1.5血管扩张药 (33)4.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药物 (33)4.3库欣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34)4.4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5)4.4.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概述 (35)4.4.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 (36)5甲状旁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48)5.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治疗 (48)5.2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药物 (50)5.3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 (53)一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药物1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1.1胰岛素类胰岛素Insulin【适应证】主要用于1型、2型糖尿病:①重度消瘦营养不良者;②轻、中度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无效者;③合并严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化)和进行性视网膜、肾、神经等病变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者;④合并妊娠、分娩及大手术者。
内分泌部分重点内容梳理1. 参与内分泌调节的腺体及各自分泌的激素(激素中文名称及英文缩写)。
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 下丘脑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 ) 抑制激素:生长抑素(SS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 )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因子(MIF )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生长激素(GH )垂体促卵泡素(FSH )催乳素(PRL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 )甲状腺:四碘甲腺原氨酸(T4) 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PTH ) 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肾上腺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和微量雌激素)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腺: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 卵巢/睾丸:雌激素(Estrogen )/雄激素(male hormone )2. 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为例简述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机制。
TRH TSH T3、T4 T3、T4 身体器官3.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因:1、功能减退;2、功能亢进;3、激素敏感性缺陷4.简述应从哪几个方面对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病史:患病经过,诊治经过,个人史、生活史及家族史,心理和社会支持; ➢ 身体评估:一般情况,皮肤粘膜等;➢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液生化(含激素水平),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同位素检查。
5.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①营养失调(高于/低于机体需要量);②身体意像紊乱;③活动无耐力;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⑥潜在并发症。
6.学会利用体质指数(BMI)判断患者的体重情况: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19~25)WHO标准[1]亚洲标准中国标准[2]相关疾病发病危险性偏瘦<18.5 低(但其它疾病危险性增加)正常18.5-24.9 18.5-22.9 18.5-23.9 平均水平超重≥25≥23≥24偏胖25.0~29.9 23~24.9 24~27.9 增加肥胖30.0~34.9 25~29.9 ≥28中度增加重度肥胖35.0~39.9 ≥30——严重增加极重度肥胖≥40.0非常严重增加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以代谢亢进和血浆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为特征。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1
1 / 12
2 / 12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2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总论:胰岛素是目前发现人体唯一降血糖激素,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多种代谢起重要作用。
是T1DM患者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需药物。
T2DM患者虽早期不需要胰岛素,但多数患者在疾病的中晚期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时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是目前已知所有降糖药物中疗效最可靠、副作用最小的药物。
分类:
①超短效:诺和锐(门冬)、优泌乐(赖脯)
②短效:诺和灵R、优泌林R、常规胰岛素注射液
③中效:诺和灵N、优泌林N、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④长效:诺和灵UL、优泌林UL、精蛋白锌胰岛素
⑤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
⑥预混胰岛素:诺和锐30(30%门冬+70%精蛋白)优泌乐25(25%赖脯+75%精蛋白锌)
诺和灵30R(30%短效+70%中效)优必林70/30(30%短效+70%中效)
诺和灵50R(50%短效+50%中效)
适应症:Ⅰ、T1DM和妊娠糖尿病患者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
Ⅱ、T2DM有以下情况:①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反复出现酮症;②血糖控制不良的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③重症糖尿病肾病;④神经病变导致严重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⑤肝肾功能不全;⑥妊娠及哺乳期;
⑦合并严重感染、创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⑧严重消瘦;
⑨同时患者有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疾病(SLE、垂体功能减退;
⑩较重的新诊断的T2DM,先用一段时间,使B细胞休息及一定功能恢复。
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反应,初期部分人因水钠储溜而水肿。
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注意个体化。
(详见笔记)
疗效影响因素:注射部位、个体差异等,腹部起效最快,其次上臂、大腿和臀部。
3 / 12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3
4 / 12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4
5 / 12
6 / 12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5
7 / 12
8 / 12
内Array分
泌
系
统
及
代
谢
疾
病
用
药6
9 / 12
10 / 12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用药7
11 / 12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