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篇
- 格式:doc
- 大小:60.02 KB
- 文档页数:10
态度创造快乐【篇一】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
老太太穿着破旧,身体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样祥和兴奋。
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看起来,你很高兴。
"老太太面带微笑地说:”是的,一切都这么美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
"女作家又说了一句。
没料到,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
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这样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学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
它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沈从文在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
可他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由此可见,影响一个人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天。
苏州园林【篇二】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短文三篇【背景资料】一、蒙田介绍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
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他熟读古代大家如普鲁塔克、塞涅卡、塔西佗等人的著作,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作为他的思辨和怀疑论的佐证。
他在出版了《随笔集》的前两部之后,便游历了意大利和德国,因此在他随后的随笔中又添进了许多旅游见闻。
1585年蒙田的故乡鼠疫盛行,蒙田被迫暂时离开他的城堡,于1587年重回旧居续写他的随笔。
在这期间,蒙田结识了对他狂热崇拜的德·古内小姐,他俩之间的关系一直维持到作家逝世为止。
蒙田晚年在政治上效忠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国王也曾到他的城堡做客数次。
1578年蒙田的肾结石发作,影响了他的写作,我们今天所见的《蒙田随笔全集》是由德·古内小姐在他生前出版的随笔集的基础上,根据他在笔记上写下的大量注释和增添内容集结而成的。
蒙田自1572年开始,直至他逝世的1592年,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写他的随笔。
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在他生活的时代已成大名,但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过很大的争议。
一些著名作家,如卢梭等人指责他的作品充满了“可憎的虚荣心”“表面的真诚”,但他却受到了伏尔泰和狄德罗的推崇,他们赞扬他的作品反映作者“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他的“文风简朴流畅,琅琅上口”。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短文三篇)短文三篇热爱生命蒙田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
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生之艰卒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梢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梁宗岱黄建华译)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我很能想像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
然而,我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假如一个动物能经精神做出它以本能所做出的事,并且假如它能以精神说出它以本能所说出的事,在狩猎时可以警告它的同伴说,猎物已经找到或者已经丢失了;那么它就一定也能说那些它所更为关怀的事情,例如说:“咬断这条害我的绳子吧,我咬不到它”。
理智之命令我们,要比一个主人更专横得多;因为不服从主人我们就会不幸,而不服从理智我们却会成为蠢材。
短⽂三篇散⽂ 1、特殊的“⽣⽇礼物” 腊⽉初六是母亲的七⼗六岁⽣⽇,姊妹们从各地赶来,为母亲送上贴⼼的祝福,送上⼀份孝⼼。
母亲这⼀辈⼦不容易,等我们长⼤成⼈,⼀个个像出巢的鸟⼉飞⾛,岁⽉却苍⽼了母亲的容颜。
值得母亲欣慰的是,亲⼈们隔三差五地回家看看,因此两位⽼⼈的⽣活并不孤独。
对于我们做⼉⼥的来说,⽆论⾝在何地,有母亲的地⽅才是家,也是做⼉⼥的⼼之所依,温馨的港湾。
我们坐在母亲的⾝边,母亲亲切地喊着我们的乳名。
⼀家⼈唠家常,忆旧事,任发酵的亲情恣意蔓延。
母亲像从前⼀样爱唠叨,问了这个问那个。
⼤家感受着母爱和亲情,那是岁⽉流淌的暖⾹。
“叮铃铃”,母亲的⼿机响了,是在外地⼯作的⼉⼦打来的祝寿电话。
⼉⼦长⼤了,懂事了。
记得⼉⼦年幼时总爱赖在爷爷奶奶家⾥,粘在他们的背上,甚⾄⼏步路找个理由都不肯⾛。
⼉⼦在我们⽼李家是长孙,爷爷奶奶当然疼爱有加了,就由着他的性⼦来,⼼⾥的事。
“舔犊之情”是⽆法代替的快乐。
⼏年前,有⼀次⽗亲因病住院,⼉⼦跑前跑后地伺候,还守了⼏个通宵。
⼉⼦与爷爷奶奶的亲近由此可见⼀斑,正应了那句俗语:“隔辈亲,亲⼜亲。
” 母亲刚挂了电话,⼩弟乐呵呵地递过来⼀张折叠的纸张。
母亲戴上⽼花镜,好奇地展开,嘴上⼀边还说着这是啥呢?母亲仔细看了⼀会,舒⼼地笑了,眼⾓有泪溢出。
俺孙⼥别看⼈⼩,⼼贴着奶奶的⼼呢!就知道给俺亲。
母亲像在⾃⾔⾃语,⼜像是在对我们说。
母亲⼩时候读过扫盲班,后来在⽗亲的影响下⼜学了许多字,普通的阅读是没问题的。
我同姐妹们⼀样⼼⾥纳闷,就从母亲⼿⾥接过纸张,⼀看,原来是⼀张孩⼦的简笔画。
画⾯中间是⼀位可爱的⼩⼥孩,她正举起⼩⼿向奶奶亲热地打招呼:奶奶好,⽣⽇快乐!蓝天上⽩云朵朵,⼀群鸿雁展翅飞翔。
落款:萱萱。
画⾯童趣,字体稚嫩,天真烂漫。
萱萱是⼩弟的⼥⼉,今年五岁,上幼⼉园⼤班。
⼩弟说,⾃从萱萱知道奶奶要过⽣⽇以后,就⼀页⼀页翻看⽇历,还⽤笔在奶奶⽣⽇那天作了标注,天天提醒爸爸妈妈。
一、教材简析《短文三篇》是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所著的《热爱生命》,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所写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及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所写的《信条》组成的。
三篇文章都在探究人之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用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周遭世界的精彩,并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们应该勤于思考,同时将思考出来的人生信条落实在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筛选文本的重要信息;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重点句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2.学生诵读喜欢的句子,感知句子传递出来的内涵;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句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勤于思考并积极践行。
三、重难点1.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重点句子的能力;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勤于思考并积极践行。
四、教与学准备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读音问题;2.查找资源,制作课件。
五、教学理念设计课程以“一核双能”为理念,即课程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课一得,“双核”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进入南开校园已经将近一年,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你的高中生活,你会选用什么词呢?预设:充实、忙碌、快乐、焦虑……面对同样的生活,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在我们感慨生活忙忙碌碌却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让我们放慢脚步,在这45分钟的时间里,静下心来,一起探究几篇短文,看看他们说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
二、整体感知及文本研读课前已经布置过预习作业,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研读三篇短文。
现在请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研读体会,找出你觉得读完后最受启发的、最喜欢的句子和组内同学分享。
1.热爱生命学生找出句子,并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预设:(1)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短文三篇》说课稿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洪梦婕一、说教材《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
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
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
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
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学生跟老师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将以往的“要我学什么”变成现在的“我要学什么”。
我们还确定学习重点: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
学习难点:能说出文章关键句的内涵。
预设用1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习过程为完成学习目标,我引导如下:第一段:课前自学。
学生利用课前30分钟左右时间自学,自学内容是教师编制发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
学生自学基本上能弄懂导学案中50%的问题;余下的对学,即“找学习对子”或小组成员,对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余下的30%属疑难问题,留待课上展示时师生共同解决。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简单的英语朗诵短文三篇【篇一】简单的英语朗诵短文I recently started a new job, in a small office, where four of us share a fridge. In that fridge is a Brita water filter pitcher. One of my coworkers plained the water tasted "dirty". It went on for a few days, and she was stunned I could drink the water without any trouble. I started to doubt my taste buds, but the water really tasted fine.最近我找了份新工作,是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我们四个人共用一个冰箱。
冰箱里有一个Brita牌滤水壶,有一个同事抱怨说水喝起来感觉很“脏”,她连续抱怨了几天,还很震惊我喝这样的水竟然没事。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味蕾出问题了,但我真觉着水喝着还不错。
Finally, she figured out the problem was actually her cup. She simply forgot to clean it, and after awhile started to affect the water inside it. She cleaned her cup, and drank the water with no problem.最后,她发现问题出在她的杯子里。
她只是忘了刷杯子,过了一会儿影响了里面水的味道。
她把杯子擦干净了,水也没味道了。
I can't help but think about the world we live in. Too often we quickly blame other people, other things, anything else but ourselves. "You're racist". "You're intolerant". "You're the problem". The world isn'tperfect, I know, but I think we should take a step back sometimes and ask ourselves some tough questions.我禁不住思考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总是急于责备其他人、其他事、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东西。
小学四年级科学小短文三篇第一篇:太阳的力量{content}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它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约5500摄氏度。
太阳发出的光线和热量,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光和热。
太阳的力量非常强大,它可以让水蒸发,形成云朵,最终形成雨或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循环。
太阳的力量还可以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此外,太阳的力量还可以驱动风和潮汐,为人类提供能源。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太阳,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让它可以持续地为我们提供光和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第二篇:动物的迁徙{content}动物的迁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许多动物都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长距离的迁徙,以寻找更适合生存的环境。
动物的迁徙可以是水平迁徙,也可以是垂直迁徙。
水平迁徙是指动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而垂直迁徙是指动物从低处移动到高处或从高处移动到低处。
动物的迁徙是为了寻找食物、寻找配偶、逃避天敌或是寻找更适合的生存环境。
在迁徙的过程中,动物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如饥饿、疲劳、恶劣的天气等,但它们仍然坚持迁徙,以生存下去。
动物的迁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让我们更加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也让我们更加尊重和保护动物。
第三篇:地球上的水{content}地球上的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
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分配,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淡水,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此外,地球上还有很多水资源是咸水,不能直接供人类使用。
但是,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将咸水转化为淡水,从而扩大我们的淡水资源。
总之,地球上的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让它可以持续地为我们提供生命所需的水。
短文三篇(第一课时)2009-03-10 19:3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②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材料。
教学方法圈点批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对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你就会被国王赦免。
死囚答应了。
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不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
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只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生命、自由的宝贵,而一旦将失去这些,除了懊悔与自责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
我们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那就让我们去品读这三则短文吧!这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三篇短文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对我们认识“人”有所启发。
二、听课文录音,准备圈点批注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点批注文章方法指津: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标注。
四、文脉梳理《热爱生命》这篇短文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主旨?是怎样表述的?让我们追寻作者的思路,将文章脉络梳理出来。
【明确】这篇短文的思路是这样的: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比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
如果认识有偏差,只好虚度此生。
接着换了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
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丰盈饱满。
简单概括:第一部分(第1~2段):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3段):珍惜光阴,充实生命。
五、疑难探究1、自主探究请大家将预习中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互相探究解决。
2、合作探究(1)文章中“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活过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了一步,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作者正是从终极意义上关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否举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憾。
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
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3、概括主旨第一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就不觉得烦恼了。
六、梳理探究1、探讨第二、三篇短文【语言美】运用修辞手法:①比喻,使内容形象生动,将人比作会思想的苇草,指出人脆弱和坚强的两种特性;②对比,指出人和顽石、畜生的区别在于思想。
【哲理美】文章深刻而耐人寻味,如苇草的脆弱和坚强,时间、空间的无法填充和思想、尊严的可以追求,庞大的宇宙和渺小的“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点明思想对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句子理解之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作者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这是就肉体、物质一面而言的)。
接着作者转折一笔在“苇草”这个喻体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饰语,强调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关键句子理解之二】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
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
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
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
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短文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2、人应该怎样追求或者说追求什么才能拥有尊严和思想的高度呢?让我们一起关注第三篇短文,看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1)注意这些信条中,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是哪些?(探究短文的重点难点)(2)总体看来,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探究短文的主旨)【明确】人们在生活中要想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
3、《信条》关键句子理解“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滩中。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见微知著。
这些“信条”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而且适用于家庭、社会;不仅适用于孩提时代,也适用于成年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
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的忠告。
4、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
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
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
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
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七、整合全文将这三篇短文联系起来作点思考,发表自己对生命、生活的认识。
【明确】“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生活是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如此,即使地‘死亡’,我们也会泰然处之。
”八、总结三篇短文中,这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语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死与生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高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这些都是由作者运用辨证统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点,从而在我们寻常所见中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来的!九、布置作业1、请大家精心领悟、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宽到课本以外,搜集整理一些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3、蒙田《随笔集》和《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一课时)2009-03-10 19:33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美]艾·弗罗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②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②运用比较和联系实际的方法,解读文章中对父母爱的阶段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②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
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偏重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议论,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体验读这篇文章,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起父母之爱,我们都不会陌生,同学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今诗词歌曲文章来证明这一点呢?(放一首歌曲,如《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创设教学情境。
作品:朱自清《背影》、《游子吟》、巴尔扎克《高老头》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之爱确是人间伟大的情感。
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感性的,多是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二、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
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文——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
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
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爱的艺术》中的主要观点:1、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2、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
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
3、爱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4、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