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一、对肺、气道疾病的早期诊断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在疾病的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往往没有临床显著的不适。
同时,大多数的疾病其发展是缓慢进行的,人体能够逐渐对其适应,也因而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
例如很多吸烟患者可能有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虽然他们会认识到这是吸烟引起的症状,但由于还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因而常常得不到重视。
引起患者对呼吸道疾病最大关注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气促或称呼吸困难。
但是呼吸困难大多数是在呼吸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
又如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在疾病的早期,其喘息症状不甚明显,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反复地出现咳嗽,或有咳痰、胸闷。
临床上这些患者也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
但如及时地对这些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了解其气道对刺激的反应性,如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这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也特别指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哮喘患者,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进行鉴别。
肺功能检查就是早期诊断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二、诊断病变部位临床上对有咳嗽、气短。
呼吸困难的患者,常常轻易地做出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但实际病情却并不一定如此。
肺功能检查可结合胸部X线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等做出病位诊断。
通过流量-容积曲线检查,能够简便快速地对是否合并有气流受限以及气流受限发生的病变部位加以诊断,当流量-容积曲线的吸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往往提示是胸外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上的气道到声门之间;而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则提示是胸内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下的气道至气管隆嵴之间;流量-容积曲线显示吸气相和呼气相的后期均出现流量受限,呈双蝶型改变,则提示病变位于单侧主支气管,并导致该主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阻塞程度已经超过该主支气管横截面的1/2)。
流量-容积曲线呈呼气相高位小平台样改变,但通气功能正常,则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在上呼吸道(主要是指鼻咽部)。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
(一)呼吸功能的评价
1. 呼吸功能是否减退
2. 肺功能损害的程度
3.肺功能异常的类型
(二)呼吸困难原因的鉴别
(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判断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客观指标,具有敏感度高和重复性好的优点,对COPD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
2.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气道激发试验)能够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观察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3.间质性肺疾病:肺功能检测,特别是弥散功能检测对间质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4.肺血管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
5.职业病的肺功能评估。
6.康复方法的选择或运动处方的确定。
7.机械通气参数调整及监护。
8.其它:运动试验在运动医学、高原病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四)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肺功能检测是评估外科手术适应症的重要方法,其目的在于评估患者是否有手术风险及其程度;明确患者能否耐受全身麻醉、能否耐受手
术、能耐受何种手术方式、能否安全渡过围术期、术后如何康复等。
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及临床应用肺功能是评估肺部健康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来获得。
本文将探讨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肺功能测试方法1. 呼吸功能测试呼吸功能测试主要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和最大通气量等指标。
通过呼吸功能测试可以评估肺部的容积和弹性,反映肺活力和呼吸肌力的状态。
2. 肺强度测试肺强度测试是评估肺部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指标,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最大负荷呼吸气流速度、咳嗽峰流速和咯痰肌力测试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呼吸肌肉和咳嗽功能的正常程度。
3. 气道通畅度测试气道通畅度测试是评估气道阻力和通畅度的指标,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峰流速、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和气道阻力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气道是否狭窄或堵塞,并评估气道阻力的程度。
二、肺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1. 诊断肺疾病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医生提供良好的诊断支持,例如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间质性肺病等肺部疾病。
通过评估肺功能指标,医生可以判断肺部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评估治疗效果肺功能测试在治疗后的评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医生可以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响应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3. 术前评估对于即将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通过评估肺功能指标,医生可以判断肺功能是否符合手术的要求,并提前预测手术后的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
4. 评估职业病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吸入有害气体或尘埃的风险,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评估工人是否患有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例如尘肺、职业性哮喘等。
通过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预防或治疗相关的职业病。
三、结论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呼吸功能测试、肺强度测试和气道通畅度测试等测试方法,可以评估肺功能的不同方面,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及意义之欧阳美创编肺功能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以及诊断和监测肺部疾病。
适应证是指适合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患者类型和临床症状,而意义则是指肺功能检查结果对临床的价值和影响。
本文将对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等。
2.评估肺功能状态和疾病进展: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容积(FEV1)、强迫呼气流量(PEF)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并对疾病的进展进行监测。
3.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前准备:有些手术需要麻醉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是否适合手术,并指导术前准备措施。
4.掌握一些特殊人群的肺功能状态:如体育训练员、教练员等需要了解学生或体育选手的肺功能状况,以指导训练和调整计划。
1.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功能检查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通过测量呼吸功能的参数,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如COPD的分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疾病监测和预后评估:肺功能检查可以跟踪监测患者的肺功能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术前评估和术后监测: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术前功能状态,判断手术风险,并指导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
5.药物治疗指导: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或其他药物的反应,以指导药物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6.评估特殊人群的肺功能状态:对于特殊人群,如长期接触有害气体、体育运动员等,肺功能检查可以了解其肺功能状况,指导防护和训练。
综上所述,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肺功能状态和疾病进展的评估、手术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以及特殊人群的肺功能状态评估等。
肺功能检查意义肺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诊断手段,通过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其肺功能状态,为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肺功能检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通过检查患者的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弥散功能等指标,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肺部病变程度,并据此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这对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非常重要。
其次,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疾病类型。
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
每种疾病的肺功能表现都有一定的特点,通过检查各项指标,可以明确疾病类型,有助于医生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三,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多次肺功能检查,可以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检查结果,了解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有改善,判断治疗效果。
这对于调整治疗方案、改变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手术风险。
在进行某些肺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手术的风险。
如果患者肺功能较差,手术风险较高,则需要谨慎选择手术方案,或者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术前准备。
第五,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生活质量。
肺功能不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症状常常困扰着患者。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客观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状况,为医生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总之,肺功能检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可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类型,评估治疗效果和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肺部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时干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保护和恢复患者的肺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肺功能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完整版)肺功能检查可评估受试者的呼吸生理功能,明确肺功能损害程度以及通气/血流平衡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明确诊断,评估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还可用于劳动能力的鉴定、追踪患者的病情变化。
因此,肺功能检查在临床工作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尤其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及外科手术评估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中提到,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应增加到25%[1]。
但有研究发现,在不同等级医院肺功能仪的配备率仍不平衡,一级医院的配备率仅为1.6%[2]。
在基层医院,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势在必行。
本刊2018年第6期发表的《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也强调了随着慢性病管理的普及,肺功能检查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重要[3]。
本文就临床上常用的肺功能检查项目及其应用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临床上常用的肺功能检查项目1.常规肺通气功能:肺通气功能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
适应证包括疾病的诊断、监测、损害/致残的评价。
禁忌证包括绝对和相对禁忌证,如近3个月有心肌梗死、脑卒中、休克、未控制的高血压等[3]。
大多数其他肺功能检查项目均是在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其他项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也以肺通气功能检查为基础。
肺通气功能检查前应进行仪器的准备包括环境校准、容积及流量校准,以及受试者的准备,如穿着舒适轻薄衣服、准确测量身高体重、采取坐位以及动作的练习等。
肺通气功能检查主要包括慢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自主通气量(MVV)3部分内容,在进行每项检查时,均应进行严格的质控。
在完成肺通气功能检查后,质量等级可评为A、B、C、D、F 5级[4,5],见表1。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可分为限制性、阻塞性、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小气道功能障碍,无论是哪一种通气功能障碍,其程度的判断均按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来分级,可分为轻度(≥70%)、中度(60%~69%)、中重度(50%~59%)、重度(35%~49%)及极重度(<35%)5级[4]。
儿童肺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肺功能测试是一种常规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该测试可以评估肺部功能情况,帮助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儿童来说,肺功能测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肺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儿童肺功能测试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查项目来评估儿童呼吸系统的功能情况,包括肺活量、呼吸频率、气流速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儿童的呼吸状况,及时发现和诊断呼吸系统疾病。
二、适用人群儿童肺功能测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尤其是那些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
通过肺功能测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程度和进展,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测试方法儿童肺功能测试通常包括肺活量测定、呼气流量测定、肺功能曲线测定等项目。
测试过程需要儿童配合呼吸,同时医生会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测试前,需要注意让儿童保持轻松状态,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四、临床应用1. 诊断呼吸系统疾病通过肺功能测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儿童患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根据测试结果,医生可以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评估疾病进展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监测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3. 指导治疗肺功能测试结果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如调整药物使用剂量、配合物理治疗等。
同时,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也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五、注意事项在进行儿童肺功能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测试前需要让儿童充分休息,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 在测试过程中,医生应引导儿童正确呼吸,保持协作。
3.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化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测试。
4. 测试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建议。
六、结语儿童肺功能测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呼吸系统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肺功能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肺功能检查是测试肺功能状况的一种常见的检查,作为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诊断某些疾病,还可以考察病人对治疗效果的反应。
肺功能检查在临床上
有着重要的应用。
肺功能检查的应用有多种,包括诊断肺部疾病、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恶化、评估肺部机能,估测慢性���塞性肺炎的发病率以及复查肺部手术治疗的效果。
第一,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肺部疾病,特别是对无症状的患者,其他检查方法可
能无法发现疾病。
例如,肺功能检查可以检测运动性限制,帮助诊断肺部疾病,例如支气
管哮喘和纤维性纤维化。
其次,肺功能检查可以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恶化情况,指导其长期
治疗。
这对监测药物敏感程度和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提供客观的依据和依据。
此外,肺功能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量肺活量和气体传输器来估测慢性阻塞性肺炎(CBF)的发病率。
肺功能检查还可以用来评估肺部机能状况,为复查肺炎动作提供数据,帮助医
生对病人的治疗起到一个重要作用。
总之,肺功能检查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诊断肺疾病,评估慢性阻塞
性肺炎病情,帮助评估肺功能状况,估测慢性阻塞性肺炎发病率和复查肺部手术治疗的效果。
肺功能检查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对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肺功能检查适应症及临床意义适应症:
,了解
肺疾病的“金标准”;
2、鉴别气道梗阻的类型如胸内型、胸处型或固定型、可变型;
3、用于胸腹部外科手术前肺功能评估,了解肺通气储备容量大小,以评价肺功能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及发生术后肺部合并症的危险程度;
4、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确诊支气管哮喘;对可疑哮喘病人或以咳嗽表现为主的可疑哮喘患者进行鉴别诊断,也可以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了解有无气道反应性;
5、支气管扩张试验:用于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病人,了解阻塞后可逆程度,是否可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6、弥散功能测定是诊断肺换气功能不全的“金指标”,特别适用于肺间质性疾病及肺实质病变的诊断;
肺功能检查通常包括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及肺循环功能;检查项目繁多、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通气功能检查,它可对大多数胸肺疾病作出诊断;其它检查如弥散功能测定、闭合气量测定、气道阻力测定、膈肌功能测定、运动心肺功能试验、气道反应性测定等,可对通气功能检查作不同程度的补充;此外,血气分析亦是肺功能检查的一部分;。
肺功能检查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肺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和诊断肺部疾病及功能异常。
它通过测量呼吸过程中的各个参数,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肺功能状况。
本文将探讨肺功能检查的应用和解读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分析中的重要性。
一、肺功能检查的应用肺功能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用于以下方面:1. 评估肺功能损害程度:通过测量肺活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量等指标,可以判断肺部功能是否受损,评估疾病的程度和进展。
2. 确定疾病类型: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鉴别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
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呼气流量曲线和肺活量变化。
3. 监测疾病进展:对于已经确诊的肺部疾病患者,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程度,以及指导治疗的调整。
4. 评估手术风险:某些需要手术的患者,如心脏手术或肺移植前,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手术风险,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肺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1. 肺活量(VC):肺活量是指在一次最大吸气和最大呼气之间的气体交换量。
正常值与性别、年龄和身高相关。
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肺容积受限,如肺纤维化。
2.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是指在一秒钟内通过最大力气呼气的气体量。
FEV1正常值一般为预测值的80%以上。
低于正常值可能表明气流受限,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 最大呼气流量(PEF):PEF是指最大呼气流速,通常在肺活量峰值附近达到最大值。
PEF值和性别、年龄、身高有关。
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气流受限,如哮喘。
4. 呼气流速-容积曲线(FVC-V loop):该曲线反映了呼气流速和呼气容积之间的关系。
不同疾病呈现不同的曲线形态,可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
5. 最大吸气流量(MIF):MIF是指最大吸气流速,通常在肺活量末期达到峰值。
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呼吸肌肉力量减弱。
三、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肺功能检查在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早期筛查疾病: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肺部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
肺功能测定及临床应用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刁晓源肺功能测定有助于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协助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定治疗效果,以及判断胸部手术风险等有重要意义。
肺功能测定常见内容有:1、肺容量及其组成;2、肺通气功能测定;3、肺换气功能测定。
第一节肺容量及其组成肺容积是指呼吸道和肺泡的总容量,其大小随呼吸运动而改变,可用肺量计进行测定,记录受试者平静呼吸与深吸气,深呼气时的呼吸曲线即可测定。
见图一。
1、潮气量V 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一般为500ml。
2、补吸气量IRV:平静吸气后,用力作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
3、补吸气量ERV:平静呼气后尚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图一肺容积及其组成4、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后作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IC=V+IRV,IC是构成肺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肺活量的75%。
T5、肺活量VC:深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VC=IC+ERV,右肺占55%,左肺占45%。
6、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存留的气量。
FRC=ERV+RV(残气)。
7、残气量RV:深呼气后肺内残存的气量RV=FRC-ERVFRC与RV有重要生理作用,在呼气时使肺内有充分的剩余气体继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保证供氧,如ARDS由于肺泡群萎陷致FRC减少,故产生严重低氧血症。
8、肺总量TLC:乒乓乓男女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
TLC=Vc+RV。
临床常以RV占TLC的百分比(RV/TLC)来表示肺泡内滞留气量的多少,正常人RV/ILC为20-35%,RV/TLC 40-50%为轻度肺气肿,50-60%为中度肺气肿,60%以上为重度肺气肿。
9、肺容量的意义:阻塞性肺疾患以TLC、FRC和RV升高为主。
限制性肺疾患以VC、TLC、FRC降低为主。
第二节肺的通气功能一、用力肺活量-时间曲线(FVC-t曲线)受检者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后,用力快速呼气至残气气位,用肺量计所描记的用力呼气曲线称为FVC-t曲线,由此曲线可测定以下肺功能参数:见图二图二FVC-t曲线图1、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出之最大气量。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一、对肺、气道疾病的早期诊断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在疾病的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往往没有临床显著的不适。
同时,大多数的疾病其发展是缓慢进行的,人体能够逐渐对其适应,也因而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
例如很多吸烟患者可能有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虽然他们会认识到这是吸烟引起的症状,但由于还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因而常常得不到重视。
引起患者对呼吸道疾病最大关注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气促或称呼吸困难。
但是呼吸困难大多数是在呼吸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
又如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在疾病的早期,其喘息症状不甚明显,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反复地出现咳嗽,或有咳痰、胸闷。
临床上这些患者也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
但如及时地对这些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了解其气道对刺激的反应性,如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这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也特别指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哮喘患者,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进行鉴别。
肺功能检查就是早期诊断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二、诊断病变部位临床上对有咳嗽、气短。
呼吸困难的患者,常常轻易地做出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但实际病情却并不一定如此。
肺功能检查可结合胸部X线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等做出病位诊断。
通过流量-容积曲线检查,能够简便快速地对是否合并有气流受限以及气流受限发生的病变部位加以诊断,当流量-容积曲线的吸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往往提示是胸外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上的气道到声门之间;而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则提示是胸内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下的气道至气管隆嵴之间;流量-容积曲线显示吸气相和呼气相的后期均出现流量受限,呈双蝶型改变,则提示病变位于单侧主支气管,并导致该主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阻塞程度已经超过该主支气管横截面的1/2)。
流量-容积曲线呈呼气相高位小平台样改变,但通气功能正常,则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在上呼吸道(主要是指鼻咽部)。
我们在临床上经肺功能检查已多次发现和纠正临床误诊、漏诊,当然,在肺功能检查提示有气道阻塞后,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呼吸困难是一种症状,常常是胸肺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诉。
但是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却有很多。
呼吸系统疾病当然是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但除此之外,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药物中毒以及精神情感性异常都会导致呼吸困难的出现,特别是后者近年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其鉴别必须排除患有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
因此,肺功能检查是鉴定呼吸困难是否因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重要检查方法。
运动心肺功能检查则对鉴别可能同时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呼吸困难的主因是由哪个系统的疾病所引起有所帮助。
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复应异常,而呼吸反应异常则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
四、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肺功能检查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如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等)外,尚可对疾病损害的程度进行判断。
美国胸腔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在2005年的肺功能联合指南中将肺通气功能的损害依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六个等级。
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创议(GOLD)2006将COPD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四级,其主要依据也是肺通气功能的损害程度。
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确的相关性,并且肺功能的追踪也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通气功能的监测对追踪随访疾病韵发展或转归有很大的帮助。
五、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症状的减少、气促的改善、咳嗽的减轻、喘息的缓解等,可以做出评估。
但这些指标有些是主观感觉、有些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因此,寻找一些更加客观公正而准确的方法来评估治疗的效果,进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尤为重要。
肺功能检查就是一项客观、准确并可量化的评估方法。
目前开展的许多评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病变等的临床试验,肺功能检查往往作为主要砚究指标或重要指标加以考察。
戒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有防治作用?通过肺功能检查也可给出明确的答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防治指南(GOLD)中提到,戒烟能减少COPD患者的肺功能的年递减率,进而延缓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六、评估肺功能对胸腹部手术的耐受力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难题困扰,如原有明显呼吸困难的COPD患者不幸又患上了肺部肿瘤,通过外科手术把肿瘤切除是目前治疗的首要方法。
但在原来呼吸困难较为明显的情况下,他能耐受肺叶切除手术吗?能够回答这样问题的,只有通过肺功能检查,了解其肺功能的基础情况和代偿能力后,才能对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和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
因此,肺功能检查目前已作为胸肺外科手术术前的必要检查项目,也是其他一些大型手术(如肾移植)等准入项目的必要检查。
术前肺功能检查对决定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麻醉措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及减少术后胸肺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判断手术可行性和决定手术范围的主要依据。
肺功能检测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一、胸腹部外科手术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正常肺功能取决于胸廓完整,气道通畅,呼吸肌健全,胸廓及肺组织顺应性良好,以及肺组织血流灌注良好。
外科手术是创伤性治疗,手术操作本身及术前的麻醉、术后的伤口疼痛等,都会引起患者呼吸生理紊乱、有效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下降等肺功能障碍,导致术后出现呼吸系统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使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增加。
因而术前的肺功能评估非常重要,目的在于鉴别手术高危患者,根据肺功能损害程度,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手术高风险患者,避免手术,选用其它治疗手段,以减少围手术期的死亡率。
二、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1、胸部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开胸手术破坏了胸壁风箱式运动的动力平衡并使术侧肺脏处于开放性气胸中,胸内负压所致的肺牵拉扩张作用消失,引起纵隔摆动和反常呼吸,导致有效通气量减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在术侧肺萎陷时,该侧肺通气量减少而血流灌注未相应减少,通气/血流灌注比值降低。
术中损伤大血管出现低血压、低血容量或出血性休克等亦影响通气/血流灌注比值和血液携氧能力。
术中对胸壁、支气管和肺组织的损伤造成呼吸运动减弱;肋骨切除较多或骨折、胸壁软化、膈神经损伤、胸腔积液积气、疼痛、敷料包扎过紧均可大大限制呼吸运动幅度。
挤压或牵拉肺组织过剧,损伤健康肺组织较多,使肺内分泌物或肿瘤组织进入健侧肺,引起播散或增加阻塞。
在肺切除手术中,为根治或避免手术并发症常需扩大切除范围,致使部分有功能肺组织亦被切除。
肺段切除术后VC和MVV分别下降11.2%和11.6%,肺叶切除术后VC和MVV分别下降23.1%和16.8%;并推测全肺切除对术后肺功能损害更大,使VC、MVV和血氧分压进一步降低。
肺组织有效容量的减少,在获得代偿前,FVC会下降;因术后伤口疼痛,患者不敢用力呼吸、咳嗽,引起FVC进一步下降。
FVC的明显下降、咳嗽乏力和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不张和肺炎等并发症,从而导致通气灌流比值失衡和肺内分流增加,产生低氧血症和组织氧合水平降低。
2、腹部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上腹部因靠近膈肌,故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大,经上腹纵切后,膈肌、胸腹壁肌肉运动受限,切口疼痛,腹带包扎过紧,腹胀等限制腹部运动,使膈肌上升,进而影响胸腔气量。
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一般最早发生变化的是VC明显下降。
FRC下降亦是腹部手术后特征性的呼吸功能改变之一。
腹部手术后通气量不足,导致肺内气流量减少,当气道内压力接近肺泡闭合容积时,小气道关闭,肺泡内气体被吸收,肺泡完全萎陷,造成功能性肺组织减少,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紊乱,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出现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因而引起术后肺不张、肺炎等PPC。
肝脏疾病的病人可同时存在肺功能异常,肝肺综合症病人肺内动静脉分流可引起低氧血症。
某些门脉高压病人同时存在肺动脉高压。
一般认为上腹部手术后48小时血氧分压(PaO2)下降20%~30%,下腹部手术后下降5%~10%。
腹部手术后换气功能改变多继发于术后肺不张、肺炎等肺并发症。
3、其它影响麻醉:在手术过程中亚麻醉剂量或镇痛剂量的麻醉对患者无明显通气抑制作用。
随着病人意识消失,开始出现呼吸抑制,其程度因药物种类和剂量而不同。
麻醉期间,病人全部或部分丧失知觉,肌肉松弛张力低,因体位改变(卧位)限制了胸廓或膈肌活动,并使肺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影响术后肺功能。
硬膜外神经阻滞虽胸壁止痛效果较满意,但双侧胸脊神经和交感神经节受不同程度的阻滞,病人呼吸肌张力减退,难以维持有效通气量。
全麻操作中亦有多个环节影响肺功能,如机械死腔、装置中管道的弹性、气管内插管的内径和气流阻力,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限等均可使通气功能发生障碍,气体交换异常。
在术后早期,可因术前或麻醉时镇静剂、麻醉药剂量过大,继续有抑制呼吸中枢作用,或麻醉后肌松剂残余效应,亦可降低呼吸运动幅度。
疼痛:手术切口疼痛限制患者术后的呼吸运动幅度,怕痛而不敢咳嗽、咯痰,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限等影响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术后有效的止痛措施能促进患者早期的膈肌运动、咳嗽排痰,减少了肺部感染、肺不张等PPC的发生,增加潮气量达到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三、肺功能对手术风险的评估作用1、术前肺功能评估的研究概况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术前心肺功能检查是可以用来预测PPC和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美国医师大学学报推荐:长期吸烟或呼吸困难的患者行心脏冠脉搭桥或上腹部手术,呼吸困难病因不明或慢性肺疾病患者行脑、颈或下腹部手术,及所有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均应行术前肺功能检测。
肺功能测量结果可以作为预测PPC的粗筛,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肺通气功能、肺弥散功能、肺容量及残气量、运动心肺功能及分侧肺功能等。
FEV1和MVV等肺通气功能是最早应用于手术耐受力评估指标,因其测定较为简便,在我国多数医院普及,是较好的初筛检查。
它可反映气道阻塞程度及患者的呼吸储备、呼吸肌肉强度和动力水平,其测量值下降预示术后更易并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动脉血气分析一直是常规术前评价的一部分,Ninan认为运动时血氧失饱和与PPC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术前PaO2<50mmHg PaCO2>45mmHg者增加了PPC的发生,但单一测量值不能否定手术。
术前肺弥散功能能反映患者可利用的肺泡膜面积、厚度及肺毛细血管容积,其测量值明显下降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