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上课课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45
《安塞腰鼓》优秀公开课教案教案一:《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及表演技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2. 学习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2. 教学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3. 学生自主编排表演片段。
三、教学步骤:1. 介绍《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陕西安塞县。
它以腰鼓、舞蹈、唱腔等形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该剧以鼓手的技巧和舞者的表演来展示剧情,常常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教学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1)手法:掌握正确的持鼓姿势,能够灵活运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来击打鼓面。
(2)节奏感:掌握节奏的稳定性,能够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击打鼓面的力度和频率。
(3)舞蹈动作:学习基本的腰鼓舞蹈动作,灵活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鼓击的节奏。
3. 学生自主编排表演片段:让学生按照所学的腰鼓表演技巧,自主编排一个简短的《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可以分组进行演练,并且互相给予意见和建议。
最后由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
四、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表演效果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表演的技巧运用、舞台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安塞腰鼓》的音乐和视频资源;2. 腰鼓器材。
教案二:《安塞腰鼓》的学习与欣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2. 掌握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3. 欣赏《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2. 鼓点和舞蹈的基本技巧;3. 欣赏《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
三、教学步骤:1. 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陕西安塞县。
它以腰鼓、舞蹈、唱腔等形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该剧以鼓手的技巧和舞者的表演来展示剧情,常常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安塞腰鼓》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腰鼓舞是我国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安塞腰鼓舞动作粗犷豪迈,鼓点明快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舞,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塞腰鼓舞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安塞腰鼓舞的基本动作(1)站姿: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双手自然下垂。
(2)跳跃:双脚用力,身体向上跃起,双手随身体自然摆动。
(3)转身:双脚旋转,身体保持平衡,双手随身体自然摆动。
(4)蹲跳:双脚弯曲,用力跳起,双手随身体自然摆动。
2.2 安塞腰鼓舞的组合动作(1)基本组合:结合基本动作,进行有节奏的组合表演。
(2)进退组合:在基本组合的基础上,加入前进后退的动作,形成丰富的舞台效果。
(3)绕圈组合:在基本组合的基础上,加入绕圈的动作,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2.3 安塞腰鼓舞的道具使用安塞腰鼓舞表演时通常会使用鼓槌、鼓等道具。
学生需学会正确使用道具,使其成为表演的助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示范法: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动作,引导学生跟随模仿。
3.2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高学生的动作准确性。
3.3 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4 欣赏法: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安塞腰鼓舞表演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
4.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舞蹈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4.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安塞腰鼓舞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教案:第2课《安塞腰鼓》一、教学内容1. 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安塞腰鼓的基本演奏技巧。
3. 学习安塞腰鼓的鼓点节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知道其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性。
2. 能够正确演奏安塞腰鼓的基本鼓点。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安塞腰鼓的节奏变化和演奏技巧。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演奏安塞腰鼓的基本鼓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安塞腰鼓、鼓槌、音乐教材。
2. 学具:学生自备的安塞腰鼓、鼓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包括鼓点的节奏和动作要领。
3. 示范(5分钟):教师进行安塞腰鼓的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演奏技巧。
4. 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5. 合奏(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展示(5分钟):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安塞腰鼓起源和发展历程特点和演奏技巧鼓点节奏和动作要领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阐述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3. 编写一段安塞腰鼓的鼓点节奏。
答案:1. 安塞腰鼓起源于中国陕西省安塞县,历史悠久,发展于明末清初。
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2.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节奏明快、激昂,鼓点变化丰富,演奏技巧包括鼓点的节奏、动作要领等。
3. 一段安塞腰鼓的鼓点节奏:小鼓:X X X X X X X X X X X大鼓:O O O O O O O O O O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使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安塞腰鼓》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安塞腰鼓》是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陕西省安塞县。
它以豪迈、奔放的舞姿,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与力量。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舞蹈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内容(1)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
(2)分析《安塞腰鼓》的动作特点和表演风格。
(3)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第二章:基本动作学习2.1 动作分解(1)学习腰鼓的基本动作:击鼓、转身、跳跃等。
(2)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的节奏和力度。
2.2 练习与指导(1)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2.3 动作组合(1)将基本动作组合成一个小舞蹈。
(2)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展示个性。
第三章:舞步练习3.1 学习腰鼓舞步(1)学习基本的舞步:前进、后退、侧移等。
(2)练习舞步的协调和流畅。
3.2 练习与指导(1)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3.3 舞步组合(1)将舞步组合成一个小舞蹈。
(2)学生自主创编舞步,展示个性。
第四章:排练与展示4.1 排练(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排练。
(2)学生互相配合,调整动作和舞步。
4.2 课堂展示(1)学生分组进行展示。
(2)教师点评,总结课程收获。
第五章:课后拓展5.1 深入了解民间舞蹈(1)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民间舞蹈。
(2)下节课分享所学内容。
5.2 练习与提高(1)学生回家后练习《安塞腰鼓》。
(2)家长监督,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5.3 参观演出(1)组织学生观看民间舞蹈演出。
(2)感受现场氛围,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第六章:深入学习民间舞蹈文化6.1 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了解的其他民间舞蹈。
《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案范文九篇《安塞腰鼓》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
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
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
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句式修辞五、感知文章结构多媒体展示:结构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安塞腰鼓》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安塞腰鼓》课件(公开课)-(多场景)《安塞腰鼓》课件(公开课)一、课程背景《安塞腰鼓》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源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舞蹈动作等方面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其魅力,提升艺术素养。
二、课程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会《安塞腰鼓》的基本舞蹈动作。
3.培养学员对民间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4.提升学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1.《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融合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部分将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2.《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与技巧《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包括扭、摆、跳、转等多种动作。
本部分将详细讲解《安塞腰鼓》的基本舞蹈动作和技巧,使学员能够掌握其舞蹈风格。
3.《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人表演,也有集体表演。
其风格特点为热情奔放、刚劲有力、节奏明快。
本部分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使学员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4.《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部分将介绍《安塞腰鼓》的传承现状、保护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5.《安塞腰鼓》的实践与体验本部分将安排学员进行《安塞腰鼓》的实践体验,使学员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提升舞蹈技能。
四、课程安排1.课程时长:共10课时2.授课方式:线上授课,每周2课时3.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塞腰鼓》专业教师五、课程评价1.学员出勤情况:占20%2.课堂表现与互动:占30%3.舞蹈技能考核:占50%六、课程收获1.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安塞腰鼓》的基本舞蹈动作和技巧。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听读,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
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
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