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23
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具体如下: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一)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三)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重点〗⑴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⑵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难点〗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理解: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②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运用: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
本框题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是:依照意识反作用的领域为顺序,在每一领域中再依照意识反作用的性质来安排叙述的次序。
先讲不同性质的意识对自然界的两种不同的反作用,再讲不同性质的意识对社会的两种不同的反作用,由此概括出不同性质的意识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再进而概括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观点。
教学中要注意这一思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
觉悟方面:提高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重点解决办法】1、"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意义是重点。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属基本概念,需要明确是什么。
因为它对于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这个基本原理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理解并记住课本文字定义表述,可通过建筑材料变成建筑物来具体形象地说明:"在实践中,意识指挥工人使用劳动工具这种物质力量,作用于建筑材料(即定义申的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丫,从而使零散的建筑材料这种物质具体形态变成建筑物这种物质具体形态,这就叫做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讲解时要突出:意识存在于人的头脑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但意识能起"指挥"作用,告诉人们"做什么"和"怎样做"。
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的理解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
意识虽然受物质制约,是第⼆性的东西,但意识不仅能动地反作⽤于物质,并具有相对独⽴性。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形⽽上学或唯⼼主义的泥坑。
另外,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意识能够⾃然产⽣,⼈类必须有实践活动作⽤于⼈脑和⼈体各个感官、各个部位的神经系统。
同时,要注意意识总是适应⼈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的。
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经产⽣,就成为⼀种能动的⼒量。
如果意识对⼈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个⼈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第⼀,意识活动是主动的、有⽬的的,并具有选择性和计划性。
⼈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定的⽬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动的计划,是⼈所特有的。
这⾥⼈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且能够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对感性材料进⾏加⼯制作,选择建构,从⽽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
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这就是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的的,具有选择性。
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标,⽽且为实现这⼀⽬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式和步骤,具有与⼀定⽬的相联系的计划性。
第⼆,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主观创造性。
主动创造性只是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个特点。
⼈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且能够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加⼯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只承认前者而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片面夸大后者的作用而否认前者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它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
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譬如,一个人
想要变得不那么娇羞害羞,他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做勇敢大方的事情。
当他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勇敢的事情积累的经验作用于大脑形成了一条
神经回路,这就让他慢慢地不在娇羞,反而由于这个神经回路越来越强他
就变得勇敢开朗了。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理解: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
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
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
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若不承认物质对立于意识之外则无客观实践坐标,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勇于表现自己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姓名任耀翔班组1班1组学号 201650004
摘要: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可以用自身特有的思维想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思想意识反作用
在我的生命中对我产生重大影响思想有很多;如乐于奉献、积极分享、诚实守信等等。
但要选出这些年来影响我成长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勇于表现自己。
正因为我一直用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才能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因为要勇于表现自己,我的思考多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我的目的,还要计划好每天的生活学习,保证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娱乐搞笑。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改造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在意识的强大作用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就具有选择性。
我会不由自主地举手、发言、抢先回答问题、主动代表小组出面;我会参加艺术中心,学着丰富自己的才艺;我想让每一个人都认识我、欣赏我。
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而意识则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即客观事物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一原理表明,人们的任何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因此,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以物质的客观存在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物质的影响。
相反,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能够通过实践和认识来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在实践中,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要求人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事实。
其次,它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C、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四、认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重点掌握】(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方法论: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完整的、革命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经历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融合,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物质第一性原理物质第一性原理是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原理是指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3、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是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替代旧事物,但新事物又保留了旧事物的某些方面。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外延:马克思主义包括许多流派,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联主义、实用主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