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22
一、引言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1. 民族性与时代性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在这一时期,学前教育不仅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还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政策引导与民间实践相结合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如《幼稚园规程》、《幼稚园教育大纲》等,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实践,形成了政策引导与民间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批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等,将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
4. 重视幼儿身心发展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重视幼儿身心发展,强调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创新等品质。
这一时期,教育家们提出“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三、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1. 学前教育机构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稚园、幼稚园附设班、幼儿教育社等。
这些机构为幼儿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游戏、学习等。
2. 教育内容与方法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教育、游戏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
教育方法上,教育家们主张采用游戏、观察、操作、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培养与培训民国时期,教师培养与培训成为学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批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等,积极倡导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
同时,政府也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培训。
4. 教育评价与反思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重视教育评价与反思。
教育家们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强调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课程内容: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方面,其中语言和数学是重点,其他学科则是辅助性的。
3. 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童话、歌谣等形式进行教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4. 教材编写: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教材编写主要由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完成,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他首先发布了几个教育改革令,继之着手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有:1.颁布新的教育宗旨2.制定学制系统3.改革课程4.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进1、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2、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二)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传播(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二)儿童公育思潮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必要。
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看,儿童需要公育。
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
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看儿童公育的必要性(三)平民化幼儿教育思潮第三节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一)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三)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
(四)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的基础是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因此,它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一)厦门集美幼稚园。
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2月21日在厦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名,聘请陈淑华为主任。
(二)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
创办于1919年,在该小学的“杜威院”内。
招收3—6岁的儿童,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弟。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首先,语文课程是民国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时期,语文课程主要以
古文、文言文为主,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数学课程在民国启蒙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
括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历史和地理课程也是民国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课程主要
着重于中国历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而地理课程则主要围绕着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展开,让学生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自然科学课程也是民国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
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总的来说,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
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些课程内容不仅为学生们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对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国民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1.颁布新的教育宗旨内容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的教育宗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其所注重的道德教育,是指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灌输于新一代,取代了忠君、尊孔的旧道德。
实利主义教育是指要量儿童之力,给其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强调美育、体育,这都为学前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2.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不久教育部又陆续颁发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相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实行到1922年。
按此学制规定,学校系统分三段四级,小学一段二级,中学大学各一段一级。
初小一级,为义务教育,4年,毕业入高小三年或师范、实业学校。
中学4年,毕业入大学预科或高等学校、高等实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
大学本科3年或4年。
这个学制的框架结构与癸卯学制相近,基本上也是仿照日本。
3.改革课程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4.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废除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得用体罚,主义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
,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今研究生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
蒙养园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中。
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在资产阶级教育和教育团体的推动下,1922年9月,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西哦女干部《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
民国中后期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试验探索民国时期,中国的学前教育处于萌芽阶段,仅为少数人所接受。
在民国中后期,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学前教育的平民化试验开始探索,被视为提高国家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就这一探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府的介入民国时期,国家开始正式倡导幼儿教育的普及,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开办幼儿园。
例如,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了《幼儿奖励条例》,规定对于积极参与幼儿教育的组织、个人进行奖励,以提高幼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财政投入,用于设立公立幼儿园、培养教师等方面,加强了幼儿教育的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
二、社会力量的参与除了政府的介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海各种族妇女会议在1923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蒙特梭利幼稚园”,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性,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方法。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美大幼稚园”、“合作幼稚园”,北平大学附属幼稚园等国内知名教育机构也纷纷创建了幼儿园,并对幼儿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这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不仅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还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
三、教育理念的变化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成为学前教育平民化试验的重要因素。
传统幼教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尺规作业、读经背书为主。
但是,民国时期,中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提出学前教育应该重视幼儿的生活习惯、情感情绪以及启发性的玩耍,还应该注意幼儿的身体活动和专注力的培养,这对幼儿的学习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制度和管理的健全在学前教育平民化试验中,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健全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针对幼儿教育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民国时期政府和教育机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例如,1920年国府正式建立了儿童相继进学制度,即幼儿园与小学相衔接,为幼儿输送一定的入学素质和知识储备。
摘要: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主要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以期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1. 社会背景民国时期,我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的境地。
然而,在这个背景下,教育事业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 文化背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冲击了传统文化。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主要实践1.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稚园、幼稚园附设班、幼稚园预备班等。
这些机构以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
(1)幼稚园:民国时期,幼稚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幼稚园教育分为保育和教导两个阶段,保育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教导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幼稚园附设班:为了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部分幼稚园设立了附设班。
附设班的教育内容与幼稚园相似,但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
(3)幼稚园预备班:预备班是为进入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2.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如饮食、睡眠、卫生等。
(2)健康教育: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道德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爱等。
(4)智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如语言、数学、科学等。
(5)美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师范院校:民国时期,师范院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了一批学前教育师资。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虽然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全面关注,但各地也有一些幼儿园、游戏班等教育机构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学前教育的雏形。
而这期间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很少有人关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大的阻碍。
因此,对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着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的探讨,了解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以进一步加深对民国时期教育的认识和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2、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改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3、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以及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4、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收集和整理有关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课程及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探讨,以得出相关的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和整理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2、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3、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4、探究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现状和师资培养情况,并探讨其对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5、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预计将得出如下结论:1、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大致包括道德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内容,但其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