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简单的一次函数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827.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一次函数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4.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地根据图象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探究】【引例】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万m3)与干旱持续时间t(天)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水库干旱前的蓄水量是多少?(2)干旱持续10天,蓄水量是多少?干旱持续23天呢?(3)蓄水量小于400万m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干旱持续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4)按照这个规律,预计干旱持续多少天水库将干涸?预设答案:解:(1)水库干旱前的蓄水量是1200万m3.(2)干旱持续10天,蓄水量是1000万m3.干旱持续23天,蓄水量是约是750万m3. (3)干旱持续40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4)预计干旱持续60天水库将干涸.教师活动:如何解答实际情境函数图象的信息?(1)理解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的实际意义;(2)分析已知,通过作x轴或y轴的垂线,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由点的横坐标或者纵坐标的值读出要求的值;(3)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数”转化为“形”由“形”定“数”.某种摩托车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L)与摩托车行驶路程x(k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完成问题.同伴间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能对所用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油箱最多可储油多少升?(2)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3)摩托车每行驶100 km消耗多少升汽油?(4)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 L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教师活动:当车未行驶时,油箱油量最多.解:(1)观察图象,得当x=0时,y=10.因此,油箱最多可储油10 L.(2)教师活动:当油箱油量为0时,即为摩托车行驶的最远路程.当y=0时,x=500.因此,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500 km.(3)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车每行驶100 km消耗2 L汽油.(4)教师活动:令y=1,解得x的值即为摩托车自动报警油量值.当y=1时,x=450.因此,行驶450 km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做一做】下图是某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填空:(1)当y =0时,x = ;(2)这个函数的表达式是.预设答案:-2,y =0.5x+1【议一议】一元一次方程0.5x+1=0与一次函数y=0.5x+1有什么联系?(1)从“数”的方面看,当一次函数y=0.5x+1的函数值y=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0.5x+1=0解;(2)从“形”的方面看,函数y=0.5x+1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0.5x+1=0的解.【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板书一道例题书写过程,其余题目可由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最终教师展示完整答题过程.例1某生物小组观察一植物生长,得到植物高度y(厘米)与观察时间x(天)之间的关系,并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AC是线段,直线CD平行于x轴).(1)该植物从开始观察时起,多少天以后停止长高?(2)求线段AC的表达式,并求该植物最高长到多少厘米?解:(1)该植物从开始观察时起,50天以后停止长高.教师活动: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AC的表达式;当x=50时,求出y的值即可得到植物最高长多少厘米.(2)设线段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k ≠0). ∵线段AC 经过点A (0,6),B (30,12), ∵b =6,30k +b =12,解得k = 15 . ∵线段AC 的表达式为165y x =+ (0≤x ≤50)当x =50时, 1506=165y =⨯+ , 即该植物最高长到16厘米.例2 如图,根据函数y =kx +b (k ,b 为常数,且k ≠0)的图象,求: (1)方程kx +b =0的解; (2)式子k +b 的值; (3)方程kx +b =-3的解.教师活动:看函数图象与x 轴的坐标可求方程kx +b =0的解.解:(1)由 图 可知,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2,0),∴方程kx +b =0的解为x =2.教师活动: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k 、b 的值哦. 解:(2)根据函数图象可知,该直线经过点(2,0)和(0,-2),将(2,0)和(0,-2)代入y =kx +b 得: 2k +b =0 ①预设答案:806.如图,是生活委员小华带着钱去给班上购买某种奖品,所剩钱数y(元)与所买奖品x(个)之间的关系图,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小华买奖品的钱共是多少元?(2)每个奖品多少元?(3)写出这个图象的函数关系式;(4)若买15个奖品,还剩多少元?预设答案:解:(1)根据题意知,小华买奖品的钱的总数就是没买奖品时所剩的钱数.∵由图可知小华买奖品的钱共是100元.(2)由图知小华一共花100元买了40个奖品.∵100÷40=2.5(元),∵每个奖品是2.5元.(3)设图象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由图得,该函数图象经过点(0,100),(40,0),代入函数关系式得:b=100,40k+b=0解得b=100,k=-2.5.∵函数关系式为y=-2.5x+100.(4) 由(2)知每个奖品是2.5元,由题意得:100-15×2.5=62.5(元)∵若买15个奖品,还剩62.5元.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式,通常表示为y = kx + b,其中k和b是常数,x和y分别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
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下所述:1、物理学中的应用一次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
比如牛顿力学定律中的F=ma,即力和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 = kx + b的形式,其中x表示质量,k表示加速度,b表示施加力的大小。
类似地,运动学中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表示,即v = kt + b,其中v表示速度,k表示加速度,b表示初速度。
2、经济学中的应用一次函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特别是在描述供需关系时。
例如,市场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Qd = a - bP,其中Qd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a和b是常数,分别表示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度和价格的弹性。
类似地,市场供应曲线也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表示,即Qs = c + dP,其中Qs表示供应量,P表示价格,c和d是常数,分别表示生产者对价格的反应度和价格的弹性。
3、工程学中的应用一次函数在工程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常见,特别是在描述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时。
例如,电阻器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V = IR,即电压V等于电流I乘以电阻系数R,其中R是常数。
类似地,声学中的强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表示,即I = k/d2,其中I表示声音强度,d表示距离,k是常数。
综上所述,一次函数作为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物理、经济还是工程学,都可以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与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四节,课题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2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意义、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经历体验探究活动,进行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在整个函数知识体系中,对于图象的感受、解读、分析特别是应用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所接触的第一个相关内容,对于后续其它函数图象应用的学习将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和经历,因此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亲身的经历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办法。
(2)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情感。
(2)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难点: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大量的函数图象,所以具备了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还需通过具体实例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
4.3.2《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以及表达式的基础之上,通过探究活动,进行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研究,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也为后续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和课本知识上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节课已经经历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绘制和性质探究过程,并初步具备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的能力基础。
我校八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都为开展本次数学学习活动打下了基础。
但我校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差,计算能力弱等特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重难点进行了分解。
四、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教学。
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引导激发----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几部分组成。
(二)学法分析本节课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结论,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体会到数学问题解决的严密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