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磁现象和磁场》-教研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78.50 KB
- 文档页数:29
《磁现象和磁场》说课稿物理组桂国峰“磁现象和磁场”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一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的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本节课的内容多为初中学过的知识,重点是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可以结合演示实验,对初中知识复习概括并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提升认识,而且,本节课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达到我们的德育目标。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优势所在;但是,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学生的一些缺陷。
三、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a.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磁现象;b.知道奥斯特的实验—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c.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了解地球的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a.以实验为基础,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b.利用电和磁现象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该实验的伟大意义,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过程中都是建立在坚持不懈的态度和细致的观察之上的。
《磁现象和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设计保留了传统教案的优点,采用了问题讨论式探究的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古代和现代对磁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并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地磁场分布,使学生从中了解磁偏角的概念、让学生能了解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整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现,让他们自主寻找问题的根源,注重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
一、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几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2、实验演示,得出结论
3、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引导。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恰当有效的整合
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后认真反思,感觉有以下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前面部分的内容花的时间过多,讲后面时显得太匆忙,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第1页共1页。
《磁现象和磁场》教学设计东华中学董名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磁场的性质,会画磁感线。
二、过程与方法:恰当的运用类比来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用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化无形为有形,化空泛为具体,把知识落实到点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拥有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信心和决心,产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行动,拥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磁场。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同时怎样把无形的磁场转化成有形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教学准备】吹风机、布条、条形磁铁、磁针、铜、铝、铁、钢钉、大头针、橡皮筋、铁屑、牙签筒(用来装铁屑)、摆放小磁针的小底座、实验纸板、自制的内部具有磁铁的“地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做演示实验,具有磁铁的小车靠近磁铁就会运动起来,不让学生看到磁铁,给学生猜想为什么小车会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观察显现并且进行思考回答。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教学1、回顾小学学习过的关于磁的知识。
2、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回顾磁铁的性质(条形磁铁做实验,用磁铁吸引一个小实验盒中的铁、铝、镍、橡皮筋、钢钉、大头针等)提问:*磁铁能吸引什么?*磁铁各处的吸引力大小是否一样?*铁和钢靠近磁铁后有何性质,是否具有磁性?*指南针能指南北,实验中看看磁铁是否能指南北?3、归纳出磁性,磁极和磁化的概念。
(也就是简单的表面磁现象)4、指南针可以指南北,我们实验中的磁铁做出来的是不是在指南北啊?做实验指南北,该如何改进实验器材?把磁铁做成磁针,放在几乎没有摩擦力的支架上,红端总是指向北方,叫做北极,白端总指向南方,叫做南极。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北。
用指南针演示指南北,指南针指南北有条件:不受到别的外界因素的干扰。
高中物理〔磁现象和磁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分析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根底,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
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磁场的根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肯定的根底。
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局部学生可能了解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
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拟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猎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
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打算工作,搜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纳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复原物理规律的觉察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拟、归纳,采纳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16.1磁现象、磁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磁体与磁场,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磁体周围磁场以及磁场描述方法、磁场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了解地磁场及它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磁极及磁极间作用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及磁场的分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取的得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难点:理解磁场和做感线: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电磁学的开篇,电磁学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概念抽象,规律难得,面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运用类比、经验、实验、画图等比较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以降低学生探究理解的学习难度。
学法指导:根据设问,积极思考,自读教材,结合自己经验思考理解,在小组间交流心得,讲出疑难,共同探究。
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
器材:条形磁铁、马蹄形磁体、指南针、铁钉。
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引入:用一纸盒表演魔术,第一次靠近铁钉,现象:没有被吸起。
在纸盒内放入一神秘物体再靠近铁钉,现象:铁钉被吸起。
学生分析并猜测神秘物体。
(三分钟)一.磁现象1.磁体:2.磁性:3.磁极:4.磁化:释疑小结:区别磁体与非磁体,看物体是否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磁体上不同的点吸铁能力不同,最强的两个地方就是磁体的两极。
磁化指物体利用磁铁或电流使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利用手头的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并找小组代表进行演示说明,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思考验证,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三.磁化1.概念:物体通过磁体或电流获得磁性的过程。
四.磁场问题:把小磁针拿到一个磁体附近,它会发生偏转,磁针和磁体并未接触,怎么会有力的作用呢?1.磁场是什么?磁场有什么属性?2.磁场怎样反映?3.磁场怎样形象直观的描述?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小结:磁场不同于有形的操场,它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磁现象和磁场》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通过动画演示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地磁场、地磁场两级、以及磁偏角等概念;通过播放地球磁场的教学片,让学生了解科技最前言的最新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
5、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本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并且让学生代表本组说一说,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分享能力
6、结束:播放关于地球磁场与极光的科教片段。
设计思路:让学生了解地球磁场对于生命的意义,了解地球极光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7、课堂训练
板书设计:
3、1磁现象与磁场
一、磁现象
小磁针静止时,指北的磁极是北极(N)
指南的磁极是南极(S)
二、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三、磁场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四、地球的磁场。
《磁现象磁场》省优获奖精彩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
1.2掌握磁场的性质和磁力线的分布规律。
1.3会用磁场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磁场的基本概念。
1.2磁场的性质和磁力线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2.1磁场概念的形成。
2.2磁力线分布规律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如磁铁吸附铁钉、磁悬浮列车等。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些磁现象有什么了解?它们背后有什么原理?2.探究磁场的基本概念2.1分组实验:让同学们用磁铁和铁钉进行实验,观察磁铁对铁钉的吸引现象。
3.学习磁场的性质3.1通过多媒体展示磁场的性质,如磁场对磁针的偏转、磁力线的分布等。
4.探究磁力线的分布规律4.1分组实验:让同学们用磁铁和铁粉进行实验,观察磁力线的分布。
5.实践应用5.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设备应用了磁场和磁力线的知识?5.2学生回答:磁悬浮列车、硬盘驱动器、电磁炉等。
6.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磁场和磁力线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四、作业布置1.复习磁场和磁力线的概念。
2.查找生活中应用磁场和磁力线的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磁场和磁力线概念的理解,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2.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在小组合作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磁场和磁力线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电磁学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精品文档《磁现象和磁场》说课稿物理组桂国峰“磁现象和磁场”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三章第一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的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本节课的内容多为初中学过的知识,重点是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可以结合演示实验,对初中知识复习概括并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提升认识,而且,本节课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达到我们的德育目标。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优势所在;但是,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学生的一些缺陷。
三、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a•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磁现象;b•知道奥斯特的实验一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c•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了解地球的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a.以实验为基础,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b.利用电和磁现象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该实验的伟大意义,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过程中都是建立在坚持不懈的态度和细致的观察之上的。
§4.1 磁场 磁感线一、目标与要点:(一)磁场有哪几种来源?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与电场相类比)(二)磁场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什么是磁感线?磁感线是怎样表示磁场的?磁感线和电场线有哪些不同?你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吗?(三)什么是安培定则?安培定则是怎样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的?[要点]: 12、磁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或运动电荷有磁场力的作用。
3、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密处磁场强、疏处磁场弱。
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发指向S 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S 极出发指向N 极。
4、安培定则既可以判断直线电流的磁感线方向(称为安培定则I ),也可以判断圆电流的磁感线方向(称为安培定则II )。
5、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常见的磁场,将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比较看看。
通电螺线管实际上就是由多个圆电流组成的。
圆电流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通电螺线管就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6、几种典型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及安培定则的运用:(1)通电直导线磁场感线的分布图(2)环形电流磁场感受线的分布图(3通电螺线管磁场感受线的分布:二、题型与方法:【例1】 所在位置的磁场方向,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中心轴线上的磁感线方向向左,则小磁针静止时N 极向左,S 极向右。
另一种方法是把通电螺线管当作条形磁铁,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左侧为N 极,再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判断小磁针静止时右端为S极。
[变]如果小磁针在通电螺线管的内部呢?〖析解〗此种情况学生容易错误地应用磁极间作用规律判断小磁针左端为S 极、右端为N 极。
磁极间作用即是指磁体与磁体间作用,小磁针在通电螺线管内即是通电螺线管这个“磁体”的一部分。
这时用小磁针静止时N 极指向与磁场方向一致判断就不会产生错误。
答案为左端为N 极,右端为S 极.【例2】如右图所示,一束带电粒子沿着水平方向平行地飞过磁针上方时磁针的S 极向纸内偏转.这束带电粒子束可能是A 、向右飞行的正离子B 、向左飞行的正离子C 、向右飞行的负离子D 、向左飞行的负离子〖析解〗小磁针N 极指向是磁针所在处磁场的方向,用安培定则判断带电粒子束形成的电流方向向左,再判断带电粒子束所带电荷的电性及流向(正离子流向就是电流方向,负离子流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磁现象磁场》教案要点[5篇]第一篇:《磁现象磁场》教案要点《磁现象磁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熟练运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灵活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磁场的方向,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准确理解磁场是存在磁体或电流周围的一种物质,能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识别几种常见磁场的分布特点,会画出其磁场的分布。
将电场和磁场的研究方法类比,培养学生结合旧知识创新的能力。
情感: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且能够基本运用所学来解释这些现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A、安培定则的主要内容:右手握住导线,拇指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四指环绕方向为磁场方向;右手弯曲方向与电流环绕方向一致,拇指指向是磁场方向。
B、磁场的方向:物理学中规定,磁场中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C、磁场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和电流有力的作用。
D、磁感线的主要特点:从N极出发回到S极形成闭合曲线;不中断、不相交;疏密程度表示磁场强弱;磁感线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A、安培定则的运用。
B、磁场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安培定则判定电流磁场。
四、教学材料1.教学举例导入材料: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运用了磁场。
揭示材料:磁悬浮列车、磁盘、脑磁图检测强化材料:分析常见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延伸材料:放在磁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检测材料:画出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场 2.教学工具磁铁、奥斯特演示实验装置、导线、粉笔、黑板、小磁针。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1.回顾:师:在初中同学们就学习过磁场,学习了磁体的特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磁体的哪些特性呢,磁体有几个磁极,磁极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生:两个,南极和北极。
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师:磁体是不是每个部位磁性都一样的,如果不是磁体的磁性是怎样分布的呢?生:磁体各部分强弱不同,磁极磁性最强,而中间磁性最弱,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