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 格式:ppt
- 大小:613.50 KB
- 文档页数:18
《论语》五则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孔子说:“(这种)事岂止是仁,必定(可以)称圣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成为人也要让别人成为人,自己要万事通达也让别人一起。
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到达)仁的方法了。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9.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10. 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2. 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12题答案】【答案】9. ①. 替②. 迷惑,疑惑③. 遗忘④. 出仕做官10.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2. 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五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时习:时常地复习。
学:学习。
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朋:同门的师兄弟。
乐:快乐。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曰:说,说道。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不:表判断。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一、《论语·为政》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孔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事,是否尽忠职守?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相待?所学之业,是否勤于习之?”
二、《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译:孔子曰:“若富贵可求,即便为执鞭之人,吾亦愿为之。
若不可求,则随吾之喜好。
”
三、《论语·八佾》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孔子曰:“君子交友,广结善缘,而不结党营私。
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广结善缘。
”
四、《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孔子曰:“三人同行,必有吾师。
选取其优点而学习之,发现其不足而改正之。
”
五、《论语·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曰:“士人不可不胸怀壮志,意志坚定。
肩负重任,道路遥远。
将仁义视为己任,难道不是重任吗?直至生命终结,难道不是遥远的路途吗?”
此五则论语,字里行间,透露出孔子及弟子们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鹅文言文翻译,虽字数有限,却力求传达原意,以供读者品鉴。
论语五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政治、治理、教育、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观点。
本文将就《论语》中的五则内容进行阐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析。
第一则:《学而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同时,只有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质疑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知识的本质。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
只有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二则:《为政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强调了为政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政治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民众的利益应该始终放在首位,社稷(国家)的利益次之,而君主个人的利益则应轻于一切。
这意味着政治家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民众的深切关爱,要以人民的幸福和福祉为己任。
只有真正为民众着想,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则:《里仁篇》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传达了君子要以无私的态度对待天下众人的观念。
君子应该坚守道义,不图私利,不滥用权力。
他们不会随意迁就,也不会任由他人欺压。
他们以正义和道德为准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责任感。
君子之于天下也,是表明君子不会被侍奉,也不会被别人牵制或左右。
只有坚持因循慎行,始终遵循公正和正当的道德原则,才能做到义之与比。
第四则:《公冶长篇》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表达了君子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的建立。
君子要以德为根本,树立自己的品德榜样。
只有以德为本,才能树立起起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具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人格。
道是自然的,生命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性。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质,使之与道德一致,才能实现君子之道。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先生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
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呀?”三、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象个君主,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五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这部书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而被世人所推崇。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下面将就其中的五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和感悟。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孔子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虚伪的言辞和表面的美好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仁爱之心。
真正的仁爱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而不是表面的虚伪和伪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巧舌如簧、令色迷人的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可能是阴暗和自私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要看清一个人的内心和品性。
第三则,“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是坦荡豁达、心胸开阔的人,而小人则是狭隘心胸、心胸狭窄的人。
君子应该有大气和胸怀,能够容纳世界的美好和丑恶,而小人则是心胸狭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和私欲。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决定了他的人格和品质,一个有大气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第四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思考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善于思考和运用,只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
第五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喜悦。
孔子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珍视和关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友情的美好和温暖。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浅谈《论语》五则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这五句话出现在论语的不同章节里,却表达了相似的一个意思,都是说不要怕别人不尊重不重视自己,可见孔子对弟子反复叮咛,屡次言之,也说明这是很难做到的。
其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第二句是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第三句是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如果有的话,早晚有你的位子。
第四五句的意思一样,是说君子担心自己缺少能力,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有怀才不遇的时候。
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的感慨就是生不逢时,没有得遇明君贤主啊,在这个时候,人的内心是容易动摇的。
这个时候,你要看清你的心,先问问你自己,你的内心真正建设好了,做好这个准备了吗?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很容易在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这两端之间游移不定。
我们老在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老抱怨世界上没有伯乐,其实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你又真正了解别人吗?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问一个老者:“在这片沙滩上,小沙粒就有这么多,我就想沧海一粟一样,我怎么样才能够显出自己的价值?”老人间了一粒沙子,说:“你觉得这就是你吧。
我一撒手掉在沙滩上,你还能给我找着吗?”年轻人说,那当然找不着,满沙滩都是沙子。
老人有从怀里掏出一颗珍珠,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说:“你能给我把这个捡起来吗?”年轻人说,那当然可以,因为不同啊。
他就捡起来了。
老人说:“那你就明白了吧。
你怎么就不能让自己先变成一颗珍珠呢?如果这样,你还怕别人捡不起你来吗?”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点,别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一定要急着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同时努力提高自己,这才是君子的情怀。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