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建设背景与概述3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34
自贸区研究报告ppt自贸区研究报告自贸区(Free Trade Zone)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区域设立的经济合作区域,通过取消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实现经济合作与发展。
自贸区的特点1. 关税减让:自贸区成员国可相互取消或减少关税。
2. 贸易自由化:自贸区成员国可实现贸易便利化,加强贸易合作。
3. 投资自由化:自贸区成员国可实现投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流入。
4. 经济合作与发展:自贸区成员国可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各自经济的增长。
自贸区的发展历程自贸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自贸区是1959年在美国设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之后,世界各国纷纷设立了自贸区,如1980年成立的新加坡自由贸易区、1987年成立的韩国的济州自贸区等。
自贸区的意义1. 促进贸易自由化:自贸区可以取消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增加贸易活动。
2. 促进投资自由化:自贸区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
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自贸区可以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
4. 增加就业机会:自贸区的建设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和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贸区的挑战1. 管理与协调:自贸区成员国需要协调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则,确保自由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
2. 保护国内产业:自贸区可能带来激烈的竞争,对某些国内产业造成冲击,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不平等问题: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可能导致不平等,并对经济合作造成一定的限制。
自贸区的案例分析1. 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设立以来,上海自贸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创新的政策和管理机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贸易活动。
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为中国其他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 临港自贸区:临港自贸区是上海自贸区的一部分,是中国自贸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林晓伟(博士)①李非(教授)②设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深入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由点带线、由线带面循序渐进地展开。
目前,广东、天津、福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依次是同港澳深度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和面向全球经济自由化,四个自贸园区彼此间具有相互辐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必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孵化器和新引擎。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福建自贸区”)的正式设立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福建自贸区建设基本现状分析作为大陆主要对台交流省份,福建在两岸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福建自贸区的落地,将为闽台产业融合和两岸经贸合作拓展更大政策空间。
当前,福建自贸区发展势头良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两岸经贸合作大势向好,但闽台区域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见表1)。
两岸经贸合作总体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3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已达90018个,实际使用台资591.3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4.2%;尤其在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和实施后,两岸经贸关系逐渐步入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的轨道。
2013年两岸双边贸易值为1972.8亿美元,增长16.7%,明显高于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幅度。
就闽台合作而言,在2010—2013年期间,闽台贸易总额占两岸贸易总额比重由2010年的9.2%上升到2013年的10.33%,福建向台湾出口占两岸总贸易额比重由2010年的6.15%上升到2013年的7.56%,福建自台湾进口占两岸总贸易额比重由2010年的10.63%上升到2013年的11.77%,显示福建在两岸贸易中的地位虽整体提升,但仍不够突出,区位优势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