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宪政史
- 格式:docx
- 大小:12.46 KB
- 文档页数:6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
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主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 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
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公元827 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 )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
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
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 ),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
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
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
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
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
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
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
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2•限制王权的里程碑一一《大宪章》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
1199 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
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
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 国会。
英国民主和议会制度的起源和演变民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石,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英国作为西方最早开展宪政民主的国家之一,其民主和议会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起源:大宪章的签署和议会的诞生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英国国内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治权力,作为管理国家和人民事务的手段。
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伯克选(John Lackland)签署了《大宪章》,这标志着英国政治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贵族成功地将国王纳入有限的宪制中,并确立了英国议会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议会制度开始演变。
1295年,爱德华一世(Edward I)召开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并吸引了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参与。
这不仅有助于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英国民主的形成。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议会总是占有相对权力地位,显示了英国民主发展历程的重要性和宪政制度的优越性。
二、演变:民主权利的争取和扩展在英国议会制度的基础上,其民主制度的演变历程也是不断争取民主权利和扩展民主范围的过程。
在17世纪,自由思想在欧洲盛行,英国议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舞台。
议会内部划分成了两个主要派系:王权派和平权派。
这些派系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内战和王室的结束。
此时,英国各阶层的简单民主权益已开始形成。
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大量新兴商业阶层进入了英国议会,在其议员的带领下,逐渐扩展了英国的民主制度。
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占据了领先地位,这成为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推动力。
议会改革在此时得到了提升,改革通过了带有民主色彩的普选议案,拓展了民主和选民的范围。
20世纪初,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地推动了民主制度的进一步扩展。
自二战以来,民主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加速,议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和进一步地完善。
三、现状:议会制度的现代化现代英国议会制度由成千上万的议员组成,其中包括国会下议院和国会上议院两个机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一、“光荣革命”1.议会制由来先讲清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
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经过了三个国王。
1214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
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
亨利三世(1216—1272年)继位后,贵族继续与之对抗。
亨利无奈,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
后来,反对国王保护宪章派的贵族领袖人物西蒙·孟福特对会议进行改造,这便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
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统治时,为了筹划军费,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此后议会经常召开,都以1295年的议会为榜样。
这意味着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剥削阶层的联合。
再讲清楚英国议会的构成和特点。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
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
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
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年英国大宪章签署1215年英国大宪章签署在英国历史上,1215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在这一年,英国的贵族迫使国王约翰批准了《大宪章》,即英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文件。
本文将回顾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签署过程以及其对英国政治、法律和人权的重要影响。
一、大宪章制定的背景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统治下的王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动荡。
国王的专制统治引发了贵族的不满和反抗,王国内部陷入了混乱和冲突。
为了缓解紧张局势,国王约翰被迫与贵族们进行谈判,并最终同意批准一份宪法文件,以限制自己的权力,保障贵族的权益。
二、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大宪章是一份含有63条规定的文件,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政治、法律和经济问题。
以下是大宪章的几个重要条款:1. 税收限制:国王不得随意征收额外的税收,贵族享有避免过度征税的权利。
2. 法律公正:保障人民的法律权益,确保公正和迅速的司法程序。
3. 贵族特权:贵族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但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
4. 合法扣押:限制国王对人民财产的不合理扣押和征用。
5. 保护教会权益:保障教会的独立权利和财产安全。
三、大宪章的签署过程大宪章的签署过程可以追溯到1214年,当时约翰国王在面临外国入侵的威胁下,需要贵族的支持。
贵族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向国王提出了签署一份宪法文件的要求。
然而,这一要求在最初阶段遭到了国王的反对和拖延。
最终,在1215年6月15日,国王约翰不得不在伦敦的一片开放空地上,签署了名为《大宪章》的文件。
虽然国王签署了宪章,但他立即撕毁了该文件,并试图恢复他的专制统治。
然而,贵族们并不接受这种行径,他们组织起来,甚至采取了武装行动,最终迫使国王不得不重新接受宪章的规定。
四、大宪章对英国的影响大宪章的签署开创了英国宪政的先河,为后来的政治和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大宪章对英国的重要影响:1. 宪政思想的兴起:大宪章强调了限制和平衡政府权力的理念,为以后的宪政思想奠定了基础。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形成背景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英国议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它是按1215年的《大宪章》建立的。
《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由此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主权的概念。
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由僧俗大贵族参加的上院和由下级贵族与市民参加的下院。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虽然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15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很多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形成。
由于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不再甘心忍受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
他们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再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革命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即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但是,他们是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的,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
新的国王是由议会缔造的,没有议会,新国王不会登上王位。
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不再是议会屈从于国王,而是国王从属于议会。
英国民主制度的诞生和发展英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主制度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石器时代到现代,英国人民在政治制度上的探索,让这个国家成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先锋,其经验和理念也影响了全球。
1. 贵族专制时期在英国历史上,最早的权力机构是王室和贵族。
在中世纪末期,英国王室逐渐丧失其权力,让贵族得以掌握国家大权。
这个时期被称为贵族专制时期,贵族寡头执政,普通民众没有选举权和参政权,只能沦为统治者的奴隶。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民主思潮,如乔瑟夫·普莱斯特利等思想家的理论,他们倡导国家主权归于全体人民,而非仅仅在贵族和君主手中。
2. 英国宪政时期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经历了宪政时期。
此时,议会开始获得更多的权力,特别是下议院。
下议院的议员由各个选区选出,代表了一定比例的选民,让更多人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
在此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护了人民不受君主专制的侵害。
然而,此时的选举权非常狭窄,除了财产拥有者外,其他人几乎不能参与政治。
3. 19世纪初的改革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大变化,财产阶级崛起,人民开始要求更进一步的民主改革。
公众普遍的意见是,只有全体人民都有权利参与政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民主。
在此时期,改革派人士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如取消选举腐败行为,降低选举门槛,扩大参选人群等。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可能就是1832年的“大改革”法案。
该法案将议会选区的重新划分,让城市的选区获得了更多的代表,而农村地区的代表则减少了。
虽然这个改革没有得到彻底的民主进步,但是这个法案还是象征了英国民主制度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4. 20世纪的民主化进程20世纪,英国的民主制度持续发展,例如1918年,女性也获得了选举权,超过800万的女性开始参与到政治中来。
而到了1940年代,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努力,也在全世界树立了英国人民奋斗和坚毅不摇的形象。
宪法、宪政与民主——对英国宪政历史和理论的批判性研究宪法、宪政与民主——对英国宪政历史和理论的批判性研究一、引言宪法、宪政与民主是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作为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先导,英国宪政历史与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以批判性的视角对英国宪政历史和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宪政与民主。
二、英国宪政历史的优势1.传统革命与权力制衡英国宪政历史的优势在于其起源于传统革命时期,早期权力制衡。
约翰·洛克的政治哲学对英国宪政产生了深远影响,主张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认可,批判传统的君主专制。
英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权力制衡性质的宪政体制,成功限制了君主权力,确保了政治权力的平衡。
2.普选权和议会主权英国的宪政历史中,普选权和议会主权得到了充分保障。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普选权的扩大,政府的合法性更多地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增强了民主性。
议会主权确保了政府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同时也能有效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
3.法治文化的培养长期以来,英国宪政历史中法治文化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英国宪政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法治体系,确保公正和平等的司法程序,为民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英国宪政理论的不足1.民主和权力过于集中英国宪政理论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权力过于集中。
虽然英国宪政实行了权力制衡,但官僚机构的权力仍然僵化和集中化。
行政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相对缺乏透明度和参与度,限制了民主的发展。
2.宪法形式不明确英国缺乏明确的宪法文件,宪法制度主要依赖于历史发展和惯例法。
宪法不明确的缺点在于无法保证法律的一致性和持续性,给政治和司法系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没有具体和明确的宪法权威,也限制了国家法律制度的强制力。
3.缺乏宪政文化的普及英国宪政理论的局限之一是缺乏宪政文化的普及。
宪政并不仅仅是一个制度或法规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公民行为的培养。
介绍英国制度的书以下是关于英国制度的一些推荐书籍:1.《英国宪政史》(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 由George Burton Adams著。
这本书探讨了英国宪政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关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革。
2.《英国政治制度》(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由Keele University的Bill Jones和Dennis Kavanagh合著。
这本书对英国政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方面。
3.《英国政府和政治》(British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由Duncan Watts著。
这本书提供了对英国政府和政治制度的全面概述,涵盖了国家机构、政策制定过程、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4.《英国政治体系》(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由Anthony Wright著。
这本书提供了对英国政治体系的全面描述,包括君主立宪体制、议会制度、政党制度等方面的讨论。
5.《英国政府》(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由Walter Bagehot 著。
这本书是经典之作,在19世纪初期出版。
它分析了英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并评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6.《英国政府与政治》(UK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由Mark Garnett和Philip Lynch合著。
这本书是一本大学教科书,详细讲解了英国政府和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议会、内阁、法院等机构。
以上书籍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政府运作方式,适合对英国制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英国宪政史
、英国宪法概况
英国是没有成文宪法的民主政治的杰出范例,是世界宪法的母国。
英国的宪法不但在其表现形式方面极其独特,更重要的是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数百年来英国的宪政更是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的发展态势,从未有过中断。
所谓的英国宪法,是对一整套包含基本规范和政治体制的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的统称。
英国宪法实际上是对英国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概括,是英国几百年政治流变的产物,并非一时制定的法律文件。
英国著名宪法学家布莱斯曾评论道:“英国宪法是任何作者也作不出透彻说明的智慧产物,所具备的性质于几个世纪逐渐浸染而成。
”
戴雪在其名著《英宪精义》中第一次从法律科学的意义上全面厘定了英国宪法的内涵,并从英国政治实践中提炼出英国宪法的三个主导性原则:议会主权、法治原则和宪法惯例。
为此,戴雪全面阐述了隐含在梅特兰著作中的“宪法惯例”学说,认为宪法包括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权力的分配或行使的所有规则(rule )” ,它由
两
套在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原则 (principles )或准则(maxims)构成:其中一套规则是严格意义上的“律法”,因为这些规则是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无论这些规则是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也无论这些规则是以成文法形式颁布的或源于一大堆习惯、传统或以普通法而著称的法官创造的准据)。
这些规则所构成的宪法(constitutional law )才真正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被统称为“宪法律”(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
另一套规则是由惯例(conventions )、默契(understandings )、习惯(habits )或常例(practices ) 构成的。
这些规则尽管也规制着行使主权权力的几个成员、大臣和其他官员的行为,但它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是律法,因为它们无法由法院强制实施。
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分宪法可以称之为“宪法惯例”(conven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 或宪法道德 (constitutional morality )。
二、英国的宪法渊源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的”,没有被列入一部“特别重要的”、统一的文件中,而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习惯和实践中,它的许多部分由不记录于任何庄严文件中的“惯例”所组成。
但这并不是说宪法原则没有成文渊源,许多宪法原则来自于立法机关的法令或者法院的意见。
但是这些法定成分在法律制度中没有特殊的地位,不优越于其他法律可以如同其他法律一样以相同的方式被修改或者废除。
英国缺乏关于宪法基本原则的权威和全面的陈述,没有必须通过修改以实现宪法变革
的法律文件,英国人更典型地偏爱逐渐发展的宪法实践。
(一)宪法性法律文件
制定法,又称宪法性法律文件,是指由英国议会,即上议院和下议
院通过生效的法律。
制定法是英国宪法最重要渊源之一。
包含:
宪章、权利法案、下议院法、北爱尔兰法、苏格兰法、威尔士法、人权法、国会法等。
1.《大宪章》
般认为1215年《大宪章》作为封建专制时期宪法性文件之一,
是英国宪法最早的组成部分。
1215年6月15日,英国贵族胁迫
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的文件。
文件共63条,用拉丁文写
成。
多数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
主要内容有:保障教会
选举教职人员的自由;保护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
得违例征收领地继承税;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
国大会议”的同意,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
钱;取消国王干涉封建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未经同级
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他们
的财产。
此外,少数条款涉及城市,如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
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
自由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
定,
- J 国王如违背之,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
《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形成了人权保护的开端、奠定了权力有限的基石、促进了议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英国近现代宪政的基石,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世界宪政和法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西方学者称为“英格兰自由的奠基石”,“保障人权的宪法”等,评价甚高。
2•《人身保护法》
1679年5月26日查理二世签署批准。
全文20条,约4,000字,主要内容是:除叛国犯、重罪犯,以及战时或遇紧急状态外,非经法院签发的写明缘由的逮捕证,不得对任何人实行逮捕和羁押;已依法逮捕者应根据里程远近,定期移送法院审理;法院接到在押人后,应于两日内做出释放、逮捕或取保开释的决定;经被捕人或其代理人申请,法院可签发人身保护状,着令逮捕机关或人员说明理由;不得以同一罪名再度拘押已准予保释的人犯;英格兰的居民犯罪,不得押送到其
他地区拘禁。
3•《权利法案》
1689年10月23日威廉三世接受了国会提出的该法案,全文13条, 约800字。
其内容的核心是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资产阶级宪法原则。
同时,第5条规定了请愿权;第& 9条规定了议员的权利和自由;第10条规定了免受酷刑的权利等公民权利。
4.《王位继承法》
1700年制定,1701年颁布,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保证资产阶级的权利和自由,实现资产阶级对王权的控制。
5.英国宪法变迁时期的重要的宪法性法律:
①完善议会制度:1911年《议会法》规定“上议院与下议院关联
之职权”,而其实质是通过该法进一步削弱和限制议会上议院的权力,使上议院丧失了对下议院通过的一切决议的否决权,而只有延搁权。
而1949年《议会法》又对延搁权进行了进一步的剥削和限制。
②改革选举制度:第一,1918年《国民参政法》是第一部选举法,
全文5章47条25000字。
分别规定了选举权、登记、选举方式及费用、议员名额、通则,放宽了对选民定居期限的限制,第一次赋予部分妇女以选举权。
第二,1928年《国民参政(男女平等)法》,对上法修正,使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
第三,1948年《人民代表法》,废除前两法的有产者和大学生的复数投票权,统一了参加全国选举和地方选举的选民资格。
③规范英国与自治领关系的法律:1931年《威斯敏斯特条例》等。
④加强人权保障:199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权法案》,在此之前,英国宪法不包含一个“权利和自由法案”,即一个全面列举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也没有一个对国家施以尊重个人权利的绝对义务的宪法的普遍原理。
确定了《欧洲人权公约》中特定的条款和规约,称为“公约权利”,并将其作为原则渗透入英国的法律。
公约权利包括生
存权和不得加以酷刑或使受非人道或侮辱的待遇或惩罚;不得被蓄为奴或受到奴役;享有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公正审判的权利;尊重个
人隐私和家庭权;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言论自由、结社与和平集会的自由权利;结婚和组成家庭的权利;享受公约权利,不得因性别、种族、肤色、语言、宗教、政治的或其他见解、民族或社会的出身、同少数民族的联系、财产、出生或其他地位而有所歧视;财产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自由选举的权利。
(二)宪法惯例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
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承认
的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即那些未经制定法明文规定,却又被国家许可而在实践中起宪法作用的原则和制度。
英国的宪法惯例大多数是在立宪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法院承认的宪法性法律规则,如关于国王的“国王统而不治”、“国王不能为非”;关于首相自行组阁等宪法的惯例。
(三)宪法判例
宪法判例是指法院就某些涉及宪法制度的案件所作的判决,特别是高等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某些案例的判决和解释。
(四)其他宪法渊源
除了以上提到的宪法渊源之外,英国的宪法渊源还包括:
国际条约、欧盟法律、皇室命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