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6
文学风格的理解所谓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作家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风格种类风格1:情感体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道路。
生活实践对于作家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而且也使他们具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情感体验。
而这种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的独特情感体验,又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有着直接影响。
曹雪芹出生于受康熙皇帝所宠幸的贵族家庭。
曾祖父曹玺在康熙二年任江南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祖父曹寅历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在织造府。
曹雪芹的父亲担任过江宁织造。
但是,由于曹雪芹父辈的曹頫解送织物进北京时骚扰驿站,苛索银两,被山东巡府塞楞额参奏,雍正皇帝降旨将曹頫免职,并查封其家产,从此家道衰落。
曹雪芹随遭罪之家由繁华的南京迁往北京,过着日渐艰苦困顿的生活。
往昔的锦衣玉食已成梦幻,如今成了“举家食粥酒常赊”。
这种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曹雪芹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并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重大的影响,使他能够直面惨谈人生,正视鲜血淋漓的现实,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文学概论】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一)创作个性界说创作个性原是苏联的文学批评术语,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独特性,而把风格定义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容易与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容易混淆,因此需要对创作个性做一个界说。
首先,应该把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区别开来。
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概念,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当它一旦付诸创作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散文,无论是教诲文火记叙文,属于教导的形式,宜采取智力的风格;抒情诗人从自己的情绪中提取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观念,表现内心的冲动和激情,属于情绪的感染风格。
悲剧要求表现崇高悲壮的风格,喜剧长于表现幽默滑稽的风格,正剧宜表现严肃庄重的风格。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实存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世俗生活总是为实用功利的目的所困扰;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源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它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馆、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形成和显现。
(二)创作个性转化文学风格通过对创作个性的界定,可知日常个性不能直接形成文学风格,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上升为创作个性,才可能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第七章 19世纪⽂学(⼆)(批判现实主义⽂学) 19世纪⽂学是指法国“七⽉⾰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命”(1871)。
这⼀时期⽂学包括:浪漫主义⽂学、批判现实主义⽂学(主流)、早期⽆产阶级⽂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活。
注重反映现实⽣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学发展状况:⽆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学和德国⼯⼈⾰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学:1是世界⽂学第⼀次出现的⽆产阶级性质的⽂学,19世纪三四⼗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性、⼴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琼斯和林顿。
德国⼯⼈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的⽆产阶级诗⼈):加⼊“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个出⾊的⽆产阶级歌⼿。
恩格斯称他“德国⽆产阶级第⼀个和最重要的诗⼈”。
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学代表⼈物及作品:梅⾥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度“研究⼈的⼼灵”发掘未经现代⽂明“洗礼”的⾃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彩的爱情悲剧)主⼈公卡门是⼀个“拥有娇⼩⽽出⾊的姿态,热情如⽕的⼤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浪荡的、吉⼘塞⼥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中的主⼈公爱玛是⼀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形象。
文学风格的名词解释文学概论文学风格,这可真是个有趣又迷人的概念!就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一样,每一部文学作品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
你想想看,有的作品像山间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平和而宁静;有的像狂风骤雨,激烈奔放,让人心潮澎湃;还有的像神秘的迷宫,曲折迂回,引人入胜。
这就是文学风格的魅力所在呀!文学风格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作家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沉淀出来的。
比如说,李白的诗歌,那豪放飘逸的风格,是不是一读就让你仿佛置身于壮阔的山河之间,感受到他那不受拘束的豪情壮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夸张的想象,这豪迈的气势,就是他独特的风格。
再看看杜甫,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风格沉郁顿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
文学风格可不仅仅体现在诗歌里,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像《红楼梦》,那细腻入微的描写,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社会洞察,构成了它宏大而精致的风格。
风格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有的作家喜欢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像一把利剑,直抵人心;有的则喜欢用华丽繁复的词句,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而且,文学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创作背景下,风格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成长,年轻时可能激情四溢,随着阅历的增加,可能会变得更加深沉内敛。
总之,文学风格就像是作家的指纹,是他们在文学世界里留下的独特印记。
它让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家的个性、情感和思想,就像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所以啊,咱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可别只看故事,多去感受感受那独特的文学风格,这才是真正领略文学魅力的关键呢!你说是不是?。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学本体论:其代表人物:兰塞姆,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
作为本体的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4、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其次是共时性向度。
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后者成为深层结构。
6、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7、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9、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0、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洲文学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浪漫主义文学依然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流;自然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纷纷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在四十年代进入初期发展时期。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览: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法国的: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