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商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7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级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均衡增长: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是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指除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地区专业化部门: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q ij =e ij /e i / E j /E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x ij =(e ij /e i -E j /E)*(e i /e ij )=1-1/q ij新产业区:是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除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城镇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城市不相上下,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位度: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规模差距的指标,等于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规模之比。
区位商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
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
根据有关数据,可分别计算出中部地区以及中部各省份不同行业相对于全国同类行业的区位商。
一般来讲,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合理计算利用区位商对企业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区位商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公式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
N1A1N0A0 N1A1N0A0维普资讯 ■■■-关注政府? OENETGVRMN一、前言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0但制造业只占1%,0由此可以看出地区1的制造业集中程度较高,即专业化水平较高,有比较优具势。
因此,以说,可区位商越大,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竞争能力越强。
Ll时,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当Q>表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Ll,明当Q时表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Lil,该当Qi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
区位商指标体系在国内诸多学者对产业的实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唐垒、曾国平(04)用区位商指标对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产业20运结构和布局进行了比较分析;李少游(05)20通过建立区位商指标体系对广西特色产业进行了研究;晓红(06)刘20利用区位商法对陕西的产业进行了测评,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等等。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基于区域商理论的浙江省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生物环境系天目城规122 陈思瑶指导教师:李光勤内容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使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运用区位商的分析方法对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定量的分析,系统地阐明了浙江省的产业现状特征,发现其存在一定的问题,且通过贸易比率的计算确定区域的优势产业,并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的转变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区位商;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浙江省0 引言: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及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被称为产业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由是否是合理化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由此得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代表着其合理和高度化的统一。
这些产业部门的组成和这之间的比例关系、联系都是不同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自2000以来,浙江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迅速发展态势。
在2012年里,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5.88%降低为2012年的4.8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3.3%上升为2012年的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为2012年的45.24%。
“十一五”发展规划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利用区位商指数来分析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浙江省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区位商,从而得浙江省产业发展对此建议。
1 研究方法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是衡量一个区域专业化水平的指标,又称区域产业专业化率,反映的是某个部门(产业)在某区域所占的比重与同一部门(产业)在全国的比重之比值。
区位商视角下的江西省产业结构研究□李小玉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初期的“一、二、三”格局调整为现在的“二、三、一”格局。
本文从区位商的角度,对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江西三次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是第一产业,其他产业优势都低于全国水平。
第一产业内部的优势行业为林业,渔业发展也较快;第二产业内部的优势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业内部结构以小企业为主;第三产业则是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优势产业,但其优势呈逐年降低趋势。
江西省必须继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快大中型企业建设,将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结构主体多元化;必须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江西向后工业化时期发展。
[关键词]区位商;产业结构;优势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4-0126-06[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规划项目“后危机时代我国中部地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批准号:10JL10)[作者简介]李小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江西南昌330077)郭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福建厦门361005)Abstract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n 1978,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Jiangxi province has significantly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pattern of “one 、two 、three ”into “two 、three 、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tion quotient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industry structure between industries and the industry structure within the industry to discover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We have found that the competitive industry in three industries is first industry,and other two in-dustries ’competitiveness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The most competitive industry within the first industry is forestry ,and the next one is fishery.Within second industry dominated by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non -ferrous metal smelting and rolling processing is the most competitive one.Within third industry,communication,transportation,storage,and postal service are the most competitive ones ,but their advantages tend to decrease year by year.Therefore,Jiangxi province has to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to strengthe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um and large -sized enterprises,and enlarge and strengthe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and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subjects;constantly propel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promote Jiangxi forward the post -industrialization.At last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provide meaningful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Key words :location quotient;industry structure;competitiveindustries一、引言产业结构从广义来讲,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从狭义来讲,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3.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4.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5.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6.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7.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8.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9.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1.地租曲线: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有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12.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13.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14.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15.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16.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17.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18.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19.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20.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五、名词解释1.“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这种税便被称为“庇古税”。
2.“开”字型网状布局:即在原来沿江、沿海基础上加上南北沿京广、京九线和东西沿陇海—兰新线。
以这四条线为主轴,还将形成五纵五横、10条二级开发轴线,形成网络开发。
3.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4.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
5.产权: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6.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7.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8.产业布局指向: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9.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0.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1.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12.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比如制造业企业与初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13.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14.城市的“三生功能”:即:(1)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2)确保城市生产和流通的运行;(3)努力从生态失衡走向生态平衡。
15.城市的“三元结构”:即:(1)满足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城市社会结构;(2)满足和促进社区生产和流通的城市经济结构;(3)满足和维持社区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乡规划法: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物业税:物业税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升高而提高。
比如说公路、地铁等开通后,沿线的房产价格就会随之提高,相应地,物业税也要提高。
从理论上说,物业税是一种财产税,是针对国民的财产所征收的一种税收。
因此,首先政府必须尊重国民的财产,并为之提供保护;然后,作为一种对应,国民必须缴纳一定的税收,以保证政府相应的支出。
物业税是政府以政权强制力,对使用或者占有不动产的业主征收的补偿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费用。
三旧改造:三旧改造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使“三旧”改造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好成效方面全面推进,实现从“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向“新城市、新产业、新社区”的转变。
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产权: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一:名词解释1: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2: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3:区位商: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4:赫希曼的极化效应: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的作用。
5: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6: 外部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7: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8: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9:局地原料:只有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
10: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11: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12: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二:简答题1: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区位要求:(1)便利的交通(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实际区位格局:(1)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2)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3)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区位变化: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以及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变化。
但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国家表现不同。
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很少将总部从母国迁往他国,有的也只是一部分迁往他国。
2:库兹涅茨法则的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选择的地区或地点。
供应商园:一般是指半成品,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的,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
需求门槛:使经济活动能持续的最低市场规模。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区位商: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专业化指数: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经济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二、填空题1、国内关于经济地理的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2、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他并未对这六学科的特点和概念做具体说明。
3、第一个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作了详细论述的是德国(国家名)的地理学家葛茨。
4、在经济科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基于区位商的河南省产业聚集度评价高军波;贺居涛【摘要】We evaluated the industrial aggregation quantitatively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2 based on the location quotient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is fine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ary industries all have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and getting out advantages,while the aggrega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s inadequate. As far as the aggregation constructer concerned,the first industry has the highest aggregation level,the aggregation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e is outstanding. While the secondary industry has relatively high aggregation level,and the Non-ferrous metal ore mining election industries have obvious cluster advantages.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been a slow development pace,and has a low level integrally. Finally we gave forth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upgrading.%基于区位商模型,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对河南省2012年度区域产业聚集度进行了系统量化评价。
基于区域商理论的浙江省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生物环境系天目城规122 陈思瑶指导教师:李光勤内容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使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运用区位商的分析方法对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定量的分析,系统地阐明了浙江省的产业现状特征,发现其存在一定的问题,且通过贸易比率的计算确定区域的优势产业,并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的转变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区位商;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浙江省0 引言: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及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被称为产业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由是否是合理化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由此得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代表着其合理和高度化的统一。
这些产业部门的组成和这之间的比例关系、联系都是不同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自2000以来,浙江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迅速发展态势。
在2012年里,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5.88%降低为2012年的4.8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3.3%上升为2012年的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为2012年的45.24%。
“十一五”发展规划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利用区位商指数来分析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浙江省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区位商,从而得浙江省产业发展对此建议。
1 研究方法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是衡量一个区域专业化水平的指标,又称区域产业专业化率,反映的是某个部门(产业)在某区域所占的比重与同一部门(产业)在全国的比重之比值。
以区位商作为量化指标,采用一个地区产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某产业值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其表达式为:LQij= (eij/ej)/(Ei/E)其中, 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区域。
LQij表示j地区产业i的区位商,eij 表示地区j产业i的产值,ej表示地区j全部产业的产值,E i表示全部地区产业i的产值。
E表示整个区域全部产业的总产值。
区位商所表明的是区域的某一部门(产业)同全国的同一部门(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并用这种优势代表专业化程度。
一般说来,当 LQ>1时,表明某一部门(产业)在该区域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该部门(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为产品输出部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潜力方向。
当LQ<1时,表明某一部门(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竞争力较弱,为产品输入部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调整方向。
当LQ=1时,说明某一部门(产业)再该区域为一般水平,处于全国平均值。
产品可以保证该区域的基本需求。
从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来看,区位商方法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用来判别产业集群、就业趋势、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选择等等。
区位商方法是判断不同部门(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部门(产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分析浙江省的产业结构。
2 浙江省三大产业区位商实证分析2.1三大类产业分析表1浙江三大产业区位商/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全国518942.1 52373.6 10.09% 235161.99 45.32% 231406.48 44.59% 浙江34665.33 1667.88 4.81% 17316.32 50% 15681.13 45.24% 浙江区位商0.48 1.10 1.0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经过整理计算得出。
三大类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见表1。
从计算结果得知:浙江第一产业的区位商为 0.48,第二产业区位商值为 1.10,第三产业区位商值为1.01。
说明浙江第二产业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具有相对优势。
第一产业的区位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和进口才能满足产品的数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为比较弱势产业。
第三产业接近全国水平,基本可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
三大类产业的区位商表明浙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转变,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结构转变,进入工业化阶段,但由于第三产业还不完全具备优势,因而工业化还不够成熟,有待继续推进。
因此,政府与社会各部门要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和支持第三产业,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
2.2 三大类产业内部结构分析2.2.1 农业内部结构分析表2浙江农业内部结构区位商/亿元农林牧渔总值农业(种植)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全国89453.0 46940.5 52.47% 3447.1 3.85% 27189.4 30.40% 8706.0 9.73% 浙江2658.7 1229.4 46.24% 142.1 5.35% 549.0 20.65% 687.0 25.84% 浙江区位商0.88 1.39 0.68 2.6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经过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业的区位商和畜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特别是畜牧业,仅有0.68,这是因为浙江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人口密度大,没有广阔的草原和大片牧场,所以畜牧业属于弱势产业。
而农业的区位商为0.88,这是由于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导致农业发展较缓。
林业和渔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渔业表现尤为突出,区位商为2.66,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渔业产品主要为浙江地区外服务,能够提供出口,主要也是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势。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总长为全国首位,且省内江河纵横,水域占全省大陆面积的 6.4%,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林业的区位商为1.39,浙江森林覆盖率达 57.4%,林业发展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2.2.2 工业内部结构分析表3 浙江工业内部结构区位商/亿元工业总值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全国929292 263865 28.39% 665427 71.61%浙江59124 23228 39.29% 35895 60.71%浙江区位商 1.38 0.8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经过整理计算得出。
表3反映,浙江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轻工业的区位商为1.38,略高于全国水平,属于比较优势产业。
其中最典型的浙江温州就以轻工业为主,2008年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就在温州举行。
重工业发展比较薄弱,其区位商为0.85,产品需要从其它地区调入或进口。
2.2.3 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表4 浙江服务业内部结构区位商/亿元服务业(所有行业)总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旅游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全国150177.94 18398.02 12.25% 32657.30 21.75% 17990.11 11.98% 12891.21 8.58% 浙江9918.78 888.02 8.95% 2119.39 21.37% 1899.33 19.15% 2643.99 26.66% 浙江区位商0.73 0.98 1.60 3.1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经过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 4 可知,属于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区位商小于 1,而金融业及旅游业的区位商大于 1,二者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这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浙江服务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升级为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浙江“十二五”转型策略中所提到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产业结构。
这是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浙江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成果。
3 浙江优势产业分析与确定当区位商大于1时,意味着本地产出大于本地需求,商值大于1的部分将出口到区外;反之,意味着本地产出小于需求,所缺的部分需要进口来弥补;当商值等于1时,意味供需平衡,无需与外部进行贸易。
因此,区位商等于1,是对区外贸易与否,进口与出口转变的临界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和了解区位商的含义和显示区际分工与贸易关系,将区位商值减去1,即LQ-1。
我们将(LQ-1)称之为贸易比率,其含义为,某地区某行业的出口额/该地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份额。
贸易比率有正有负,正值反映出口比率,负值反映进口比率,进口比率最大为1。
贸易比率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它是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
3.1浙江三大产业贸易比率从表5中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贸易比率最大(LQ-1)=0.1,第三产业为0.01,第二产业最小,为-0.52。
反映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尤其为薄弱,且第二产业优势较为明显,轻工业更为突出,贸易比率为0.38。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业最具优势,贸易比率为2.11,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最具劣势。
第一产业中,渔业有很强的优势,贸易比率为1.66;林业有较弱的优势,贸易比率为0.39,农业和畜牧业处于劣势。
表5 浙江经济贸易比率表3.2行业内部贸易比率表6 行业内部贸易比率数据来源:由2009年度浙江省基本单位名录数据计算汇总从表6可以看出建筑业(0.5350)、制造业(0.3237)是具有优势的行业,而采矿业(-0.930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97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4804)、教育(-0.460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3928)等行业处于劣势。
在17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贸易比率为负数,且服务业居多,说明第三产业结构仍需改善与调整。
4 对策建议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是内生性增长,产业发展是最关键因素。
根据前文区位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首先,对于第一产业,由于浙江耕地资源的有限,所以应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支持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推广高效农业生态模式。
种植业和畜牧业受地理因素影响,为满足本地区人民需要,可以从区外调入或进口。
同时,利用好地理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加大区外出口。
其次,积极推进第二产业。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轻工业作为浙江省的优势产业,应紧紧围绕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增长质量这个中心,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态势,在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上一个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