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8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2.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机能的方法。
适用于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关节炎等症状。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紧张的方法。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症状。
4. 中医刮痧疗法中医刮痧疗法是一种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摩擦产生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的方法。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5.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6.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7.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8.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9.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10.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诊断方法,采用中医药以及相关治疗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健康保健选择。
一、理论基础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基于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与外部环境密切相互关联,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内外平衡所引起的。
中医适宜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因,综合分析,找出病因所在,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技术手段中医适宜技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治疗,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中药疗法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中医适宜技术的核心资源,具有多种功效和疗效,常用于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自我修复能力。
针灸疗法是中医适宜技术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疗法和气功疗法则通过按摩和运动来刺激人体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平衡人体的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适应症中医适宜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特别是以下几类疾病:1. 内科疾病: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有效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中医适宜技术在创伤、骨科、皮肤科等外科领域具有独特的疗效,可以加速创伤的愈合,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3. 妇科疾病:中医适宜技术在妇科领域也应用广泛,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病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优势与前景中医适宜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效果显著: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中医药和相关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能够针对病因和病症进行综合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个性化治疗: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30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简介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三、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罐内的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造成局部淤血、充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目的。
拔罐疗法对于一些肌肉疼痛、风湿痹痛、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四、艾灸技术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燃烧产生温热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目的。
艾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刮痧疗法刮痧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在人体表面进行刮擦,使皮肤出现充血、淤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排毒养颜等目的。
刮痧疗法对于一些感冒、中暑、肌肉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六、火疗法火疗法是通过火热的刺激达到温通经脉、祛除寒邪的目的。
火疗法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和痛症有很好的疗效。
七、热敏灸技术热敏灸技术是通过特定的灸法刺激热敏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敏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八、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注射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九、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以调身、调息、调心为主要手段的身心锻炼方法,通过修炼特定的功法和意念活动,达到调节身心状态、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十、耳穴疗法耳穴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耳穴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等。
这些技术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岁月的考验,为保障民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法,也就是针灸,是中医适宜技术中的瑰宝。
通过将纤细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对于常见的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等,针灸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精准地选取穴位,施以适当的针刺手法。
有时候,轻轻的捻转提插,就能激发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缓解疼痛,恢复身体的平衡。
灸法,同样历史悠久。
常见的有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
它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容易手脚冰凉,这时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变得暖和起来。
对于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腹泻、宫寒不孕等,坚持艾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肉、经络和关节。
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的肌肉紧张、腰酸背痛,推拿师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疲劳。
而且,推拿按摩对于小儿积食、发热等常见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家长们学会一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在家就能为孩子解决一些小毛病。
拔罐,这一技术大家也不陌生。
通过在皮肤上形成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效果。
拔罐常用于治疗感冒、腰背疼痛等。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拔罐后皮肤上留下的紫红色印记,这其实是体内邪气外出的表现。
刮痧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适宜技术。
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刮拭,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毒素。
当我们感冒发热或者中暑时,刮痧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缓解症状。
中医适宜技术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疗效显著,还因为其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等优点。
与现代医学的一些治疗方法相比,中医适宜技术往往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药物,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一、针灸疗法1. 穴位定位及刺灸技术2. 寻找经络和定位腧穴3. 刺灸技术和方法4. 穴位灸疗法理论和实践二、中药配方及制备1. 中药材的辨别与贮藏2. 中药熬制技术3. 中药配伍原则4. 中药炮制技术三、推拿按摩疗法1. 推拿手法和技巧2. 推拿按摩的穴位和经络3. 推拿按摩对各种疾病的治疗4. 推拿按摩应用注意事项四、气功调理疗法1. 气功基本理论和方法2. 气功调理疗法的作用和功效3. 气功调理疗法对身体各部位的影响4. 气功调理疗法的实践应用五、保健养生食疗1. 食疗养生的基本理论2. 食疗养生的常用食材及功效3. 食疗调理常见疾病4. 食疗养生的注意事项六、拔罐疗法1. 拔罐疗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拔罐疗法的操作技巧3. 拔罐疗法对各类疾病的治疗效果4.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七、武术养生1. 武术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武术养生的具体招式和动作3. 武术养生对身心调理的作用4. 武术养生在不同人裙中的应用八、贴敷疗法1. 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贴敷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3. 贴敷疗法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4. 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和注意事宜九、音乐疗法1. 音乐疗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音乐疗法的应用范围和方法3. 音乐疗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4. 音乐疗法的具体实践和案例分析十、足疗疗法1. 足疗疗法的基本原理和穴位定位2. 足疗疗法的具体技法和操作方法3. 足疗疗法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4. 足疗疗法的注意事项和术中风险以上是中医适宜技术的10类40项内容,这些技术和疗法都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和保健领域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全面了解,并对其在个人养生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针对上述中医适宜技术的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每种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中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施加刺激,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海子滩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合适技术总结目录概论中医合适技术一般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旳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合适技术”。
现代医学认识“中医合适技术”也称为“中医老式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老式医学旳重要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通过历代医家旳不懈努力和探索,获得了巨大旳成就。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旳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旳同步,发现并认识了治病旳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
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
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旳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旳器械,我们祖先就运用“矾石”、“矾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旳“矾石疗法”。
据《山海经》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认为针。
”《说文解字》注目;“矾,以矾石刺病也。
”历次出土旳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旳角,进行类似今日旳拔罐疗法之“角法”。
这些都属于最早旳手术器械,可谓老式特色疗法旳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增进了医学旳发展,老式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旳进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旳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旳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旳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黄帝内经》旳问世为外科治疗学旳发展奠定了坚实旳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老式外治法旳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老式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旳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旳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尤其是劳感人们所轻易接受旳医学治疗学措施,也有人称为“中医合适技术”。
近年来,将中医老式疗法列为中医治未病旳范围。
中医合适技术旳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老式特点之一。
同步简便效廉也是中医旳精髓所在。
25项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瑰宝,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适宜技术。
下面将介绍25项中医适宜技术,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针刺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具来调节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包括针灸、针刺艾灸等。
2. 中药疗法:中药草药配方根据病情调配,通过草药的天然成分来治疗疾病。
3. 艾灸疗法:用艾绒或艾条燃烧,通过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调节气血,均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拔罐疗法:通过在特定部位施加真空力,促进气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祛痰的作用。
6. 拔火罐疗法:在拔罐的基础上,加热罐底,通过罐中产生的负压和热能,达到疏通经络,祛除风寒湿邪的目的。
7. 走罐疗法:将两个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负压调理经络,消散寒湿。
8. 灸罐疗法:将中药炮制成灸条,点燃后放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艾热温通,祛除寒湿。
9. 拨罐疗法:将乳胶罐体刷油后,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拨动或旋转罐体来刺激穴位和经络。
10. 推拿刮痧疗法:用特定的刮痧板在患者身上刮拭,通过刮拭作用刺激皮肤,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11. 拳法养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主要通过舒展肢体、调节呼吸、调整身心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12. 饮食调养:根据中医理论,合理选择食物搭配、烹调方法,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13. 四季养生:根据四季变化的气候特点,适应气候变化,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14. 刷牙法:中医认为,牙齿与脏腑经络有关,正确的刷牙方法可以改善口腔气血循环,以及预防口腔疾病。
15. 贴敷疗法:在特定的穴位上贴上药物或用热敷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16. 手法疗法:包括脉搏诊断、舌诊等,通过触摸身体的相关部位,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17. 水疗法:通过水的温度和压力来刺激身体,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中医疗效,增强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医适宜技术的定义、种类、应用领域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华医学文化的瑰宝,通过对中医经典的解读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中医适宜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推拿、中药等。
其中,针灸作为中医适宜技术的代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适宜技术的种类繁多,但无论哪种技术,都是从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验证。
中医适宜技术在各个医疗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内科领域,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外科领域,中医适宜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促进伤口愈合,缓解术后并发症。
在妇产科领域,中医适宜技术可以在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提高妇女的生育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在儿科领域,中医适宜技术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并治疗常见病。
此外,中医适宜技术还被应用于康复医学、心理咨询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首先,中医适宜技术强调疾病的整体性治疗,注重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而非仅仅针对某一个症状进行治疗。
其次,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疗效持久的特点,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再次,中医适宜技术注重预防保健,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适宜技术无论是在治疗方法还是在用药方面,都兼顾了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然而,中医适宜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中医适宜技术的疗效难以量化,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这给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带来了质疑。
其次,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再次,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技术复杂,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
中医药适宜技术1.感冒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变化时。
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
此病全年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姜葱糖水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出,每日一剂。
适用于风寒感冒。
2、紫苏叶茶紫苏叶16克,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频饮。
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
3、藿荷饮:鲜藿香叶10克,鲜荷叶15克,冰糖适量,煎水饮。
适用于暑湿感冒。
4、金菊薄荷茶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薄荷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l0-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
适用于风热感冒。
三、简易治疗技术1、拔火罐法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杼、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刮痧法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
适用于风热感冒。
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隔离。
2、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3、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质地应稀软,食勿过饱。
切忌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
2.咳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1、黄芩汤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
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
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百合30—60克,款冬花lO~15克,冰糖适量。
水煎,饮水食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
治疗燥热咳嗽。
4、川贝母蒸梨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
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粉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
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左右。
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
治疗久咳不愈,咳嗽有痰。
5、杏仁萝卜汤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r日1~2次。
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府)各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后背2~3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1、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异味等。
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煎炸及过甜、咸等食物。
3、室内环境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3.眩晕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黑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
眩晕的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有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所致。
1、钩藤汤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
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
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黄芪10~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代茶饮,每日一剂。
可益气升阳,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头晕眼花,无力。
3、饮食疗法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
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三、简易治疗术1、刮痧法头部(百会、太阳、风池)、背部(肝俞、肾俞)、前臂内侧(内关)、下肢外侧(足三里)各1~2分钟。
2、外敷法①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肝脏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②敷涌泉法。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
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毛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
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2、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3、对重症病人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
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加营养。
4、胃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临床可见上腹部胀痛、刺痛、钝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又以上腹部胀痛、隐痛最为常见。
因胆囊、胰腺、心脏等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引起上腹部类似的疼痛,在诊疗时要注意鉴别。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倦过度,或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本病四季皆可发病,但于冬春季多见;起病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1、浓盐水取食用盐,用热开水调成浓盐水,咸度以能忍耐为度,痛时服下。
消化性溃疡慎用。
2、胡椒葱汤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
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而成姜葱汤。
用热姜葱汤,送服胡椒粉放入姜葱汤中饮用。
可暖胃行气止痛,适用于为胃寒痛症。
胃热痛者忌服。
3、乌贝散乌贼骨、浙贝等量,打碎成粉,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
三、简易治疗技术1、按摩法①按内关穴、外关穴:将中指和拇指分别放在患者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二指对合用力按压按压0.5~1分钟。
②掐压足三里穴: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恰按0.5~1分钟。
③对急性胃痛可在背部的脾俞、胃俞周围寻找压痛点,每个压痛点用力按揉2~3分钟。
2、TDP神灯使用TDP神灯,照射上腹部疼痛处,距离30~40厘米,每次照射30分钟。
3、外敷法食盐(原粗盐为好)500克,大葱白(切断)200克。
共炒至食盐呈黄色时,倒入布袋内,敷患处,上盖棉被保温,一般15~30分钟即可止痛。
4、灸法急性期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或梁丘,每穴15分钟,共30分钟;慢性期用艾条灸中脘20~30分钟。
1、饮食宜清淡为主,凉温适宜,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
5、胁痛胁痛可见于西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脓肿、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
临床以胸部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的部位发生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所致的脉络不通,亦或是肝阴不足所指的脉络失养,导致不通则痛。
1、金钱草汤金钱草100克,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
可清热化湿,利胆排石,治疗因急、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2、威灵仙汤威灵仙6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
可通络止痛,治疗因胆石症引起的胁痛。
尤其对于肝胆管泥沙样结石疗效显著。
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胁部(期门)、前臂(支沟)、下肢外侧(阳陵泉、足三里)、足部(太冲)。
每个部位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在耳全息穴胆区找压痛点,按揉三分钟。
按揉肝俞、胆俞各2分钟,摩揉右上腹部2分钟,按揉三阴交、胆囊穴各1分钟。
治疗胆石症引起的胁痛,在脚全息穴肝、胆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
按揉胆俞、中脘、阳陵泉穴各2分钟。
在耳全息穴胰、胆区找压痛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1、避免油腻和暴饮暴食。
2、了解病情,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3、动静结合,避免劳累。
6、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头痛可以参考治疗。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指由外感和内伤所致,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头部为诸阳经交回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
若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治头痛。
1、夏枯草汤夏枯草30克,水煎服,每日1~2次。
清肝明目,治疗肝阳上亢,目眩之头痛。
2、苦丁茶苦丁茶3~9克,沸水冲泡,代茶水饮用,可散风热,清头目。
治疗风热头痛、目赤、齿痛。
3、川芎葱茶汤茶叶、川芎各10克,葱白2段,水煎服,每日1~2次。
疏风散寒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头部(凤池、风府、百会、太阳)、上肢肘外侧(曲池)、手腕外侧(列缺)、背部脊柱两侧(大椎、脾俞、膈俞、肾俞、肝俞)各1~2分钟。
2、按摩法在脚全息穴头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
按揉合谷、太阳穴各2分钟。
前头痛加揉印堂穴2分钟。
后头痛加揉双侧风池穴2分钟。
头顶痛加揉百会穴1分钟。
3、耳针法治疗常用穴:额、枕、神门、皮质下、枕小神经。
方法:以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穴位,每次保留5天。
1、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故以适寒温,防外感。
2、内伤头痛与内伤积损有关,故宜调情志,避情志过激,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调饮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酒;防过劳,避免老欲过度。
3、若头痛剧烈、呕吐频频者,当及时作相应治疗,以防意外。
4、注意鉴别一般外感发热性头痛与颅内感染性头痛;血管性、紧张性头痛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以防延误诊断危及生命。
7、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临床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痹症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痹症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1、威灵仙方威灵仙500克,切碎,和入白酒1500毫升,放入锅内隔水炖30分钟后取出,过滤备用。
每次10~20毫升,每日3~4次;或酒浸3~7日,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一次服1丸,每日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