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全身病理生理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11.25 KB
- 文档页数:1
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1.粘连性肠梗阻表现:1以往有慢性梗阻症状和多次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
2多数病人有腹腔手术、创伤、出血、异物或炎性疾病史。
3临床症状为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
体检:1全身情况:梗阻早期多无明显改变,晚期可出现体液丢失的体征。
发生绞窄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休克。
2腹部检查应注意如下情况:①有腹部手术史者可见腹壁切口瘢痕;②病人可有腹胀,且腹胀多不对称;③多数可见肠型及蠕动波;④腹部压痛在早期多不明显,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明显压痛;⑤梗阻肠襻较固定时可扪及压痛性包块;⑥腹腔液增多或肠绞窄者可有腹膜刺激征或移动性浊音;⑦肠梗阻发展至肠绞窄、肠麻痹前均表现肠鸣音亢进,并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2.绞窄性肠梗阻表现:1腹痛为持续性剧烈腹痛,频繁阵发性加剧,无完全休止间歇,呕吐不能使腹痛腹胀缓解。
2呕吐出现早而且较频繁。
3早期即出现全身性变化,如脉率增快,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休克倾向。
4腹胀:低位小肠梗阻腹胀明显,闭襻性小肠梗阻呈不对称腹胀,可触及孤立胀大肠襻,不排气排便。
5连续观察:可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肠鸣音从亢进转为减弱。
6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7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出血性液体。
8腹腔穿刺为血性液体。
一治疗肠梗阻的治疗,在于缓解梗阻,恢复肠管的通畅。
值得注意的是病人生命的威胁不完全在于肠梗阻本身,而是由于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病理生理变化。
为了挽救病人生命,应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减少肠腔膨胀。
手术治疗应在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纠正后再进行。
1.胃肠减压病人一旦诊断明确后,应即进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
对老年病人还可以预防误吸的发生。
胃管保持在胃内,可吸出由肠管逆流到胃内的液体与气体,从而减少肠管膨胀的程度,有利于手术探查。
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仅用胃肠减压与静脉输液,有时可以解除梗阻,避免再次手术。
应用胃肠减压12h后,重复进行X线检查,若小肠充气减少,结肠充气时,则证明肠梗阻有所缓解。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肠梗阻疾病知识问答【定义】问题1:什么是肠梗阻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问题2:什么是机械性肠梗阻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以此型最常见。
问题3:什么是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问题4:什么是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管局部血供障碍导致肠道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问题5:小肠的分界标志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问题6: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1)吸收面积大。
人的小肠约6m,它的黏膜具有环状皱襞,并拥有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估计总面积达200m2。
(2)小肠内的食物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后成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适于吸收。
(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3〜8小时),有充分的吸收时间。
(4)小肠绒毛上的平滑肌纤维、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均有助于吸收。
【病因和分类】问题1: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可以分哪几类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问题2:动力性肠梗阻的分类及常见情况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痉挛性肠梗阻: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中度和肠功能紊乱。
问题3:根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单纯性肠梗阻: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病理生理】问题1肠梗阻局部病理生理变化的基本过程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肠腔内积气和几夜、肠壁充血水肿,血供受阻事则坏死穿孔。
问题2:肠梗阻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哪些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2、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问题3:高位性肠梗阻出现何种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碱中毒问题4:高位性肠梗阻为何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呕吐频繁,丢失大量的酸性胃液和氯离子问题5:低位性肠梗阻出现何种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问题6:低位性肠梗阻为何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小肠中的消化液为中性或碱性,丢失的钠、钾离子多余氯离子,同时组织灌注不足、尿量减少均导致酸性代谢产物积聚问题7:为何肠梗阻的病人会出现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肠腔大量积气、积液引起腹内压增高,膈肌上抬,影响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腹内压的增高阻碍了下腔静脉血液的回流,大量体液的丧失,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细菌的大量繁殖、毒素的释放均可导致微循环障碍。
消化内科肠梗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肠腔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肠道发生障碍时,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一、疾病概要(一)病因和分类1.按梗阻发生的原因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变窄、肠内容物通过有障碍。
主要原因:①肠腔堵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扭转、嵌顿性疝等。
③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等。
(2)动力性肠梗阻:较机械性肠梗阻少见。
肠管本身无病变,梗阻原因是由于神经反射和毒素刺激引起肠壁功能紊乱,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可分为:①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等。
②痉挛性肠梗阻:由于肠壁肌肉异常收缩所致,常见于急性肠炎或慢性铅中毒。
(3)血运性肠梗阻:较少见。
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2.按肠管血运有无障碍分类(1)单纯性肠梗阻: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分类高位性肠梗阻(空肠上段)和低位性肠梗阻(回肠末段和结肠)。
4.按梗阻的程度分类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和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部分可通过)。
5.按梗阻发生的缓急分类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二)病理生理1.肠管局部的病理生理变化(1)肠蠕动增强: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梗阻以上的肠蠕动增强,以克服肠内容物通过的障碍。
(2)肠管膨胀:肠腔内积气、积液所致。
(3)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坏死和穿孔。
2.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1)体液丢失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2)全身性感染和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1.症状(1)腹痛: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特点是阵发性腹部绞痛;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剧;麻痹性肠梗阻呈持续性胀痛。
(2)呕吐:早期常为反射性,呕吐胃内容物,随后因梗阻部位不同,呕吐的性质各异。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
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
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
病理解剖单纯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发生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腔扩张。
肠壁变薄,粘膜易有糜烂和溃疡发生。
浆膜可被撕裂,整个肠壁可因血供障碍而坏死穿孔,梗阻以下部份肠管多呈空虚坍陷。
麻痹性肠梗阻时肠管扩张、肠壁变薄。
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小静脉和毛细胞血管可发生瘀血、通透性增加,甚至破裂而渗出血浆或血液。
此时肠管内因充血和水肿而紫色。
继而出现动脉血流受阻、血栓形成,肠壁因缺血而坏死,肠内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损伤的肠壁,进入腹腔。
坏死的肠管呈紫黑色,最后可自行破裂。
病理生理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膨胀、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以及感染和毒血症。
这些改变的严重程度视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时间的长短以及肠壁有无血液供应障碍而不同。
(一)肠膨胀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肠腔因积液积气而膨胀,肠段对梗阻的最先反应是增强蠕动,而强烈的蠕动引起肠绞痛。
此时食管上端括约肌发生反射性松弛,患者在吸气时不自觉地将大量空气吞入胃肠,因此肠腔积气的70%是咽下的空气,其中大部分是氮气,不易被胃肠吸收,其余30%的积气是肠内酸碱中和与细菌发酵作用产生的,或自备注弥散至肠腔的CO2、H2、CH4等气体。
正常成人每日消化道分泌的唾液、胃液、胆液、胰液和肠液的总量约8L,绝大部分被小肠粘膜吸收,以保持体液平衡。
肠梗阻时大量液体和气体聚积在梗阻近端引起肠膨胀,而膨胀能抑制肠壁粘膜吸收水分,以后又刺激其增加分泌,如此肠腔内液体越积越多,使肠膨胀进行性加重。
在单纯性肠梗阻,肠管内压力一般较低,初是常低于8cmH2O。
但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肠管内压力甚至可达到18cmH2O。
结肠梗阻止肠腔内压力平均多在25cmH2O。
肠梗阻【概述】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道疾病而位居第三。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运行障碍即统称为肠梗阻。
肠梗阻可导致全身性生理紊乱,甚至死亡。
死亡率一般为5%~10%,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可达20%以上。
重视肠梗阻的诊断与处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病因肠梗阻的病因可归纳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大类(见表20-1)o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有肠管本身病变、肠管外病变和肠腔内异物阻塞。
非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所致,如动力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等。
2.分类肠梗阻的分类复杂多样,可从以下不同角度加以分类:(1)按病因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而失去正常蠕动能力,肠内容物滞留,但肠腔无狭窄。
包括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肠壁蠕动丧失,后者肠壁肌肉过度收缩。
有时麻痹和痉挛在同一病人的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是指肠系膜血管被栓子栓塞或血栓形成,致使肠管血运障碍,导致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2)按肠壁血运分类:1)单纯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壁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同时也有肠壁血运障碍,甚至发生肠管缺血坏死。
(3)按梗阻程度分类: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缓急分类: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祥性肠梗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是指肠管两端受压、扭曲,中央肠管明显扩张,形成一个闭祥,以致发生肠壁血运障碍和穿孔,如肠扭转、内疝、结肠梗阻等。
尤应注意的是肠梗阻的病情变化迅猛,如单纯机械性肠梗阻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发展为完全性,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反复检查。
肠梗阻全身病理生理变化
(1)体液、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紊乱:正常人消化道每日有约8000ml分泌液,正常时绝大部分被再吸收,仅100~200ml随粪便排出。
肠梗阻后,因不能进食,呕吐,液体及电解质大量丢失,高位肠梗阻为甚;低位梗阻时,肠液不能被吸收而潴留肠腔内,等于丢失;肠管过度膨胀,肠壁水肿,使血浆向肠壁、肠腔、腹腔渗出;如肠绞窄存在更丢失大量血液;上述均导致不同程度血容量减少、浓缩、酸碱平衡失调,表现为脱水、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等。
(2)感染和中毒:梗阻肠管内细菌大量繁殖,肠壁血运障碍时,细菌和毒素从肠内移位至腹腔,引起严重腹膜炎和全身中毒症状。
(3)休克:体液丢失、电解质丢失、酸碱平衡紊乱、感染、中毒可引起休克。
肠绞窄、坏死、穿孔和感染时,可致肾衰竭、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4)呼吸功能障碍:腹胀使膈上升影响呼吸并妨碍下腔静脉回流,致循环、呼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