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2.33 KB
- 文档页数:8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学法指导:交流积累相关知识反复朗读,感知课文用探究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养成探究阅读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名人名言、文如其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学习重点与难点了解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
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
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通过《史记》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3.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人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4.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学习内容:一、课前阅读:P81单元提示、文言文全文及P86学习提示。
二、知识积累。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
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
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
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2.司马迁简介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屈原列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1、初读课文1—3节,读准字音。
博闻强志∕识()娴()于辞令属()草稿疾痛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然泥()而不滓( )者履忠被谮( )2、识记1—3节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皦然泥而不滓者(7)、博闻强志3、关注以下重点字词的含义:(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太史公自序》(3)、屈平属草稿()(4)、造为宪令()见而欲夺之()(5)、平伐其功()(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疾痛惨怛()(9)、谗人间之()(10)、《国风》好色而不淫()(11)、以刺世事()(12)、明道德之广崇()(13)、治乱之条贯()(14)、举类迩而见义远()4、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5、文言句式(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6、重点句子的翻译(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二文本探究请思考:1、屈原在《离骚》中写到自己出身的是哪两句,本文中又提到他与楚国王族的关系如何?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是否是自夸呢,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从“王甚任之”,我们能想到屈原当时是种什么状态?3、“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才高遭人妒,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4、第3段中,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司马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离骚》的?对屈原的人品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屈原列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学案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难点: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O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种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本传记中大量议论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3.了解屈原生平,认识他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五、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 4.其后楚日以削.2.内.惑于郑袖 5.短.屈原于顷襄王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判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求人可使报秦者 7.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是以见放七、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学案
一、课文导入
1.请简要介绍《屈原列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他在楚国从事了哪些职务?他的政治历程是怎样的?为什么最终被贬谪?
二、课文阅读
1.课文第一段描述了屈原在离任前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屈原所奏的“节义记”是什么内容?
b)屈原为什么要给楚怀王上奏“节义记”?
c)楚怀王对屈原的奏章有何回应?
d)屈原为什么感到失望?
2.课文接下来介绍了屈原作为楚国官员在楚怀王统治下的非议和遭遇,请回答下列问题:
a)屈原在楚国从政期间的功绩是什么?
b)屈原主张怎样治理国家?
c)楚怀王为什么厌恶屈原?
d)屈原遭到楚怀王怎样的贬谪?
三、思考探讨
1.屈原在《离骚》中对现实社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愤懑,请列举其中几个关键的观点和情感。
2.屈原的离骚思想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请阐述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拓展延伸
请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流传情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离骚》是屈原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创作背景有哪些?
2.《离骚》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3.《离骚》的传世情况如何?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传承有何影响?
五、写作练习
以《屈原列传》为题,结合以上的学习内容,以屈原的生平事迹为主线,撰写一篇小论文。
可以从屈原的政治经历、文学创作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自由发挥,有条理和逻辑。
六、课后反思
根据整个学习过程,你对于《屈原列传》这篇文言文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你对屈原的一生有何感悟?。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15、屈原列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拓展1.作者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
他们都才高气盛,又都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3.文化常识(1)成语典故【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
成语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
含贬义。
【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2)常识【《史记》】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列传》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史记》。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学习文章评议结合得写法及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能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2、默写背诵文段。
3、学习文章评议结合得写法及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时】5【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1、走近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又称“骚体”),主要作品有、、、等,后由西汉向编入《楚辞》。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风格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篇。
《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鲁迅誉之为“”。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屈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人。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 ) 帝喾.( ) 举类迩.()靡不毕见.( )濯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然()既绌.()商於.( ) 屈匄.()既咎.( ) 眷.顾( )相随属.( ) 唐昧.()罹.难( ) 枯槁.( ) 温蠖.( )汨.罗( ) 被.发( ) 渔父.( ) 憔悴..( ) 啜.泣( )醴酪..( ) 物之汶.汶( )者乎泥.()而不滓.( )者也2、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三、合作探究㈠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熟读课文,根据译文理解文意。
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四、课堂测评1、下列“见”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徒见欺E、渐见愁煎迫F、君既若见录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B、娴于辞令:擅长写作楚辞和小令C、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D、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3、选出古今同义的一项()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和译文,整体感知。
第二、三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第一、二部分。
2、根据译文,理解文意。
二、合作探究(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二)解释下列句中重点文言词语。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平()(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三)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㈤理解第一部分容。
1、概括各段容。
2、第1、2段写了屈原怎样的不幸遭遇?3、第3段,作者是如何评述屈原写《离骚》的原因和目的的?又是如何高度评价《离骚》的?㈥理解第二部分容。
1、这部分可以分几层?2、第4-7段,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的用意是什么?3、第8-10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写了屈原什么不幸的遭遇?在困境中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对此作出了怎样的评论?4、阅读第9自然段,概括该段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三、课堂测评1、朗读背诵。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四、拓展延伸根据第3段文字,了解《离骚》相关容。
(1)简介《离骚》容。
(2)疏通文意和难句。
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五、课后作业1、概括第1段容,并说说王怎样“甚任”之及为什么“甚任之”。
2、根据第2段容说说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第四、五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第三、四部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第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3、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A.被明月兮佩宝璐B.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C.外人颇公布被之讥D.幸被齿发,何敢负德E.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F.将军身被坚执锐G.幸大雪璐岭,被南越中数州4、找出下列黑体字中用法含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A. 怀王怒,不听,亡走,不。
B. 亡何国变,宁南死C. 河曲智叟亡以应D.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5、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A. 惑于袖,外欺于仪B.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怀瑾握瑜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②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③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④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⑤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合作探究(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屈平既绌()(2)齐与楚从亲()(3)亡走,不()(4)乃令仪详去秦()(5)使于齐顾反()(6)厚币委质事楚()(7)被发行吟泽畔()(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2)齐与楚从亲()(3)楚诚能绝齐()(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5)明年秦割地与楚议和()(6)臣请往如楚()(7)奈何绝秦欢()(8)屈平既嫉之()(9)人君无愚智()(10)冀幸君之一悟()(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2)亡国破家相随属()(3)惑于袖,外欺于仪()(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身客死于秦()(6)秦虎狼之国()(7)时秦昭王与楚婚()(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1)大破楚师于丹淅()(2)遂绝齐()(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4)惑于袖,外欺于仪()(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6)举贤以自佐()(五)翻译下列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㈥理解课文容:1、第11段记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2、第12段写屈原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3、你能说说屈原有哪些精神吗?4、你能概括本文的中心容吗?5、你知道本文写法特色是什么吗?三、课堂测评1、填空: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即,时人。
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人放在一起立传,除了因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定关联外,也是因为作者对他们有着共同的敬仰、同情,而且,作者也通过为屈、贾立传而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
所以,该传用的方法来写人记事。
②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了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诗的奠基之作。
他的诗作,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佳品。
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
③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惨怛(dá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B. 惨怛(dà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C. 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zhuō)憔悴(cuì)D. 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3、下列词语书写与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疾痛惨恒(dá)濯淖污泥(zhuó)哺糟啜醨(bǔ)从容淡静(cōng)B.搏闻强志(qiáng)谗谄蔽明(xiàn)靡不毕见(xiàn)眷顾楚国(hüàn)C.怀瑾握瑜(yú)旧事填膺(yì)莫不逾侈(yú)积年不徙(xǐ)D. 差肩而坐(chā)不觉莞尔(wán)膛视而笑(táng)犹尚殗殜(yān)4、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又前而为歌③而自令见放为④王使屈平为令⑤竟为秦所设⑥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⑦何辞为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