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中乌鸦意象的共同审美特质
- 格式:pdf
- 大小:146.20 KB
- 文档页数:5
《全唐诗》中的乌鸦意象研究作者:张晨蕾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0期摘要:意象是作者将自己的某些情感态度加之于客观事物身上后,所形成的种种艺术形象,乌鸦意象即诗人采用乌鸦这一物象来寄托个人的情感。
以《全唐诗》为分析文本,可以将唐代的乌鸦意象大致分为太阳祥瑞、反哺孝鸟、百感千愁以及其他内涵等几个方面。
综观唐代诗歌,少有意象是单独孤立的,诗人惯常将几个具有类似风格的意象组合使用,以使全诗情感浓烈,基调深沉。
乌鸦意象也不例外:(一)乌鸦与荒野战场意象的组合,以营造苍凉悲壮、肃杀荒寒之感;(二)乌鸦与残阳月色意象的组合,诗人借此表达清冷凄凉、孤独寂寞之感。
通过对唐诗中乌鸦意象的详细研究,不仅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有着积极意义,并从中窥得唐人特有的精神内涵与思想特质。
关键词:《全唐诗》;乌鸦;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146-04一、乌鸦的世俗形象综述乌鸦最早被视为太阳的化身,是祥瑞之兆,古人以“金乌”称之,给予它高度的尊崇与供奉。
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中便出土了一幅黑鸦立在红日中的帛画,此类文物不同程度地承载了先民们浪漫而瑰丽的美好幻想。
先秦时期的巫术文化中,乌鸦也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诸侯王发动征战、择定太子、任命官员等都要依靠占卜来解除疑虑、预测凶吉,“乌占”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朝代的更迭,此类巫术中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并渐渐演变成了五花八门的习俗。
汉代古书《括地图》中记载,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神鸟。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大人赋》中,也以三足乌作为西王母的使臣。
东汉末,道教神话中也有记载,武当山的乌鸦因替真武大帝引路而受到重用,亦被时人封为“神鸟”,受历代供奉,上山之人无不尊崇。
乌鸦也是一种忠贞的鸟。
它们一生都奉行一夫一妻,雄鸟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任劳任怨地帮雌鸟筑巢,哺育幼鸦期间,雄鸟甚至捕食来喂给雌鸟。
且乌鸦在伴侣去世后,终生不再找第二个伴侣,这使得一夫一妻多妾的古代文人士子大感惊奇,因此都认为乌鸦有着的对爱情的忠贞感。
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雨巷》与《乌鸦》的意象作者:陈宝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雨巷》和《乌鸦》分别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和法国象征主义鼻祖爱伦·坡的成名作。
两诗通过丰富的生物、人物、与环境意象传递忧伤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
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了两诗的意象,在对比中体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美感。
关键词:比较文学;象征派诗歌;意象;《雨巷》;《乌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1象征派是充满朦胧美和神秘色彩的诗歌流派,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欧洲,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极大影响了中国的新诗创作。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擅用女性意象表现爱情。
1927年发表的《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和前期代表作。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善用文字的暗喻与华美的象征表达对人性的理解,通过死亡与丑恶体现浪漫主义灵感。
幼年丧母和中年丧妻的经历使逝去女性的形象在他作品中挥之不去。
1845年发表的诗作《乌鸦》是他的成名作。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使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审美的愉悦。
《雨巷》和《乌鸦》通过多重意象抒情叙意,复杂多变的意象增加了诗歌的维度,丰满了诗歌的内容。
一、生物意象:丁香与乌鸦丁香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以丁香结(丁香的花蕾)象征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表现方法,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含春雨,结愁千绪。
”西方文学中的乌鸦是智慧与死亡的象征: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的双肩栖有代表着智慧的乌鸦;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中乌鸦是太阳神阿波罗宣告的死亡使者。
《雨巷》和《乌鸦》中丁香和乌鸦的意象都具有一定想象色彩。
《雨巷》是作者心境的映射,长长的雨巷和幽怨的丁香姑娘基于现实产生的无奈美好的臆想。
感受“美”的真谛——埃德加·爱伦·坡《乌鸦》赏析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其作品以及写作思想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成作于1844年,该诗直接而又体现了坡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为诗而诗。
其主题是他认为最富诗意的“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悲伤”[1]134。
本文拟对《乌鸦》中的独特的韵律、风格以及意象之美进行解读,感受坡在诗歌创造中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一、韵律之美《乌鸦》中的旋律感及其节奏感都特别强,其韵律被公认为是扬抑格调。
凭借着穿插在整篇作品中的诗歌创作技巧,使整篇诗歌具有恐怖而又神秘的艺术氛围。
诗歌依托韵律之美表现出的悲伤甚至是最大限度的绝望和悲痛,深深地让读者为之震撼。
《乌鸦》自始至终笼罩着哀怨的气氛, 烘托出沁人心脾的“忧郁”之美的基调, 这是坡独巨匠心、音义结合的效果。
诗的第一节以绵长、低沉的音韵给全诗定下了“忧郁”的基调: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ry,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As of some 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1]136这一节中坡精心挑选的词大都是长音, 如:“weak”和“lore”、“door”、“more”。
重生、言说、超越———谈于坚诗歌中的“乌鸦”陈鹏谈于坚诗歌中的“乌鸦”是一件困难之事,因为这只“乌鸦”与我印象中的乌鸦可谓截然不同,它好似自有生命,难以捉摸。
当然,谈这只乌鸦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所携带或者说与生俱来的“元性”与汉语天然的“隐喻性”相融,难分彼此,陷阱处处,稍不留神,便不知所云。
但我愿一试,一方面是因为被“乌鸦”深深吸引,诗语和“鸦语”交合互生,可观可听,万象包罗;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实在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读诗看乌鸦飞翔,愉悦欢欣,若能有益于读者,何乐而不为?一、乌鸦的“重生”在谈于坚诗歌中的“乌鸦”之前,有必要先简要介绍一下乌鸦。
它属于鸦科,其成员包括喜鹊、松鸦等,而鸦属才分巧妙。
他不被客观环境局限,对于安静与声音,他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判断。
在《缘由》中,诗人对声音与安静进行了辩证处理,同时也指出自己对这两者的偏好:在风的吹拂下,树枝不停地被折弯,弯出了弓的形状,由此可知这里的风不是拂面的微风,而是带有一定力度的风。
被折出弓形的树枝,让人联想起古典诗词中的“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弓是冷兵器时代的代表,进入近代以后几乎没有弓了。
在风的作用下,弯成弓形的树枝仿佛也充满了阳刚之气。
但是风却不满足于此,它想把弓形的树枝改造成乐器,发出灵动悦耳的声响。
至此树枝上的阳刚之气瞬间散去,反而充满了某种灵气。
不管是弓,还是乐器,在诗人的笔下,大风天里的树枝都具有了别样的美,这样的美非常吸引人。
诗歌第一节看似没有声音,实际上,不时有呼呼风声穿越树枝,诗人在用安静描写声音。
和风相比,雪似乎要柔和得多,簌簌地下个不停。
在它的作用下,树枝也弯曲了,雪没有强求,但树枝仿佛拥有了另一个胸膛。
这声音是怎样的,他没有细致地刻画,反而给人留下无限遐想:是落雪簌簌堆积的声音,雪打树叶的声音,还是积雪掉落的声音,树枝被压断的声音,又或者是这些声音的夹杂。
实际上下雪天较之平常更为安静,只有极端的风雪天是例外,这里诗人只是写到雪,却用“胸膛”来形容,很明显使用了夸张手法,且与现实不符。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乌鸦意象研究乌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乌鸦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生物,出现的频率十分之高,乌鸦被大量用于古代诗歌中,为诗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情感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乌鸦意象的研究,来深入探讨乌鸦在古代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用以解析作者的文学思想。
一、乌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义乌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它通常出现在诗歌、故事和抒情文学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它的形象以黑色为主,据说乌鸦有聪明、变化莫测的特性,这一形象被作者抓住,在诗歌中被用来饰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乌鸦有着多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它多次出现在古典诗歌里,常常用来象征悲伤和愁苦,弥补了作者的情感,以达到表达作者本身痛苦情感的目的。
例如,“乌鸦叹息一声,秋风何其寒!”(李白《长相思其一》),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情绪。
其次,乌鸦也被用作哀伤的象征,以抒发作者的悲伤。
例如,“乌鸦在夜空叫唤,把我的思念搅乱!”(杜牧《窗》),这表达了作者对思念之情的深切抒发。
此外,乌鸦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悲凉,例如:“乌鸦啼应人去,云山黑分明”(李贺《星月》),这象征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
二、乌鸦与古代文学思想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乌鸦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生物,乌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内涵,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文学思想。
对大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的乌鸦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
一方面,作者常常通过乌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乌鸦来表达自己的忧伤和悲凉。
因此,通过对乌鸦象征意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
例如,苏轼的诗歌“乌鸦声声哀,岁岁重相思”(《水调歌头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对彼此思念的深切情感,可以解读为苏轼对爱情困惑的表达。
另一方面,乌鸦也要表达出作者的悲观情绪。
乌鸦在古代诗歌中多次出现,有时乌鸦会把作者的情感激发出来,使作者更加明显地表达出他们的悲观情绪,这是作者表达悲观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说明了作者的情绪。
乌鸦在古诗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乌鸦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无论是它那在西风中摇曳的枯树的形象,还是在夕阳的余晖中飞翔的身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乌鸦在诗词中的意象并不单一,既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也有消极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乌鸦是孝鸟、祥瑞的象征。
在《本草纲目·禽部》中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意思是小乌鸦在长大之后会反过来给老乌鸦喂食,人们便把这种鸟叫做“慈乌”,以赞其为孝顺之典范。
此外,乌鸦还有“祥瑞”的意象。
-另一方面,乌鸦也被用来象征不吉利的事物或氛围。
例如,在唐代以后,随着衣饰日常化和社会化,乌纱帽被用作官员的主要服饰之一,因而“乌纱”成为做官的代名词。
于是乌鸦与乌纱联系在一起,就有了代指官场的意思。
由于晚唐时宦官专权、官场腐败,人们对官场深恶痛绝,因而带来乌鸦形象的进一步俗化,逐渐有了代指小人、幸进者等贬义。
多维艺术视角下对《乌鸦》美的赏析作者:贠春鹏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简要介绍作者爱伦坡及其作品《乌鸦》开始,重点结合作者身份及其经历来分析阐述《乌鸦》这部诗歌作品美的特点。
文章的切入点是从多维艺术角度入手,分别分析表述了《乌鸦》中的主题特征及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与场景的设置的独特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为我们从不同艺术视角剖析爱伦坡及其《乌鸦》中的美。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多维艺术视角一、爱伦坡和《乌鸦》埃德加·爱伦坡和洛夫克拉夫特与安布鲁斯·布尔斯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由于父母的相继去世,迫于无奈,三兄妹分别被收养监护在不同的人家。
收养埃德加的养父母是当时里士满靠着烟草发家的非常著名的富裕商人弗朗西丝和约翰·爱伦夫妇。
养父母本身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他们虽然没有通过法律途径办理领养他的合法手续,但是仍然将他的姓改成了爱伦,从此便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孩子抚养教育。
《乌鸦》是作者爱伦坡1844年在其家乡写下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
诗歌给读者记叙的是有一个男人,变得非常的难过,而这之前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家庭遭受了变故,他最亲的家人离开了他,从此他变得寂寞孤独,常常深感无奈和无助,心情变得抑郁和自闭,一个很深的夜晚,与一只象征着悲哀与凄凉的乌鸦相遇的故事。
作品的感情基调无疑是凄怆与凝惧的,这些都源自于对现实的失望,更是一种没有办法返回的对于生活的自暴自弃,而这种凄惨悲凉远没有停止,而是跟随着作品中安排的乌鸦的一次次叫声变得更加不可抚平,甚至到了无法叠加的最悲惨境地。
在作品中,作者给读者呈现青年男士和凄惨乌鸦这两个非常深刻而典型的形象。
按照作者的写作安排,开始没多久,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的女朋友突然死去,这使得他无比伤心。
于是他想办法逃脱,整天埋在书本里,借此去把死去挚爱的痛苦忘记,可是发现这样做全是徒劳,反而是一直看书,倍加感到万分的痛楚和孤独像利剑一样刺向自己内心深处。
诗歌《乌鸦》艺术魅力分析作者:巫阿苗杨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11期荣格认为, 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为了完成一个艰巨任务——负荷并体现人类下意识的心灵生活,他有时候必须牺牲自己的幸福,牺牲一切使得人生对于寻常的人值得活下去的东西[1]103。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作为“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2],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命运最为多舛的一个作家。
这样一个具有极为特殊命运的艺术家,幼时遭父遗弃,不到三岁母亲病亡,由艾伦夫妇收养。
成年后,他学业优异却因天性叛逆,酗酒成性,数次辍学,之后,养父母也相继离世,27岁的坡娶了年仅13的表妹弗吉尼亚,而这样一位让坡“与令人讨厌、令人憎恶、令人失望的生活抗争之最大而唯一的动力”的亲人24岁便香消玉殒。
坡缠绵病榻,感叹:“那是一种介乎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漫无尽头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没法再承受那种煎熬。
从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觉到了一种新的,可是——上帝啊!一种多么悲惨的存在”。
他一生贫病交加,数次遭受失亲之痛,死后还招致恶毒攻击,但时间能见证一切。
时至今日,坡作为美国文坛一流文学大师的地位已毋容置疑,“可以说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有原创性的作家。
他喜欢描写荒凉的虚幻的世界,喜欢窥探人类灵魂的最隐秘之处。
他创造了浩瀚壮观的梦境,创造了生动的幻景和恐怖的迷宫”[2]。
最早给坡带来世界性声誉的,就是他1845创作的经典诗歌《乌鸦》。
该诗正是坡善于探究展现“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的代表作,因其充满神秘气质的黑色浪漫征服了无数读者。
诗中布满了隐与现的叙事、意象、对话,它们既是情绪的扑捉,也是修辞的运用,更是技巧的别出心裁。
在这隐与现之间,我们有了探索作品隐秘处的路标,也能更清楚地了解文本的艺术魅力和爱伦·坡的诗歌原理。
一.叙事的隐与现《乌鸦》是一首带有诡异色彩的叙事体诗歌。
荣格认为, 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为了完成一个艰巨任务——负荷并体现人类下意识的心灵生活,他有时候必须牺牲自己的幸福,牺牲一切使得人生对于寻常的人值得活下去的东西[1]103。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作为“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2],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命运最为多舛的一个作家。
这样一个具有极为特殊命运的艺术家,幼时遭父遗弃,不到三岁母亲病亡,由艾伦夫妇收养。
成年后,他学业优异却因天性叛逆,酗酒成性,数次辍学,之后,养父母也相继离世,27岁的坡娶了年仅13的表妹弗吉尼亚,而这样一位让坡“与令人讨厌、令人憎恶、令人失望的生活抗争之最大而唯一的动力”的亲人24岁便香消玉殒。
坡缠绵病榻,感叹:“那是一种介乎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漫无尽头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没法再承受那种煎熬。
从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觉到了一种新的,可是——上帝啊!一种多么悲惨的存在”。
他一生贫病交加,数次遭受失亲之痛,死后还招致恶毒攻击,但时间能见证一切。
时至今日,坡作为美国文坛一流文学大师的地位已毋容置疑,“可以说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有原创性的作家。
他喜欢描写荒凉的虚幻的世界,喜欢窥探人类灵魂的最隐秘之处。
他创造了浩瀚壮观的梦境,创造了生动的幻景和恐怖的迷宫”[2]。
最早给坡带来世界性声誉的,就是他1845创作的经典诗歌《乌鸦》。
该诗正是坡善于探究展现“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的代表作,因其充满神秘气质的黑色浪漫征服了无数读者。
诗中布满了隐与现的叙事、意象、对话,它们既是情绪的扑捉,也是修辞的运用,更是技巧的别出心裁。
在这隐与现之间,我们有了探索作品隐秘处的路标,也能更清楚地了解文本的艺术魅力和爱伦·坡的诗歌原理。
一.叙事的隐与现《乌鸦》是一首带有诡异色彩的叙事体诗歌。
以“我”的内心独白,在超自然氛围中展叙男主人翁失去至爱亲人丽诺尔(Lenore)的悲伤抑郁之情。
爱伦·坡诗歌《乌鸦》的艺术特色赏析爱伦·坡是英文文学史上有名的童谣诗人,也是转型诗中非常重要的一位。
其中,《乌鸦》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篇童谣诗,他在诗中运用简明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将柔美而生动的叙事以及细腻的叙述技巧巧妙地表现出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
《乌鸦》的语言特色包括氛围的营造,抒情的色彩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坡在诗歌中把平凡的小动物编织成一幅优美的美景,将乌鸦在夜空的飞翔描写的极其细腻,“He saileth on the mountain breeze”,可以想象乌鸦在山间的自由之翼,升降萤火,彰显着气象自由潇洒的意志。
一旦你想象了,乌鸦就成为一个象征自由与友谊的生物,对于坡来说,他认为孩子应该在友谊中成长,而不是役使他人。
此外,爱伦·坡以浪漫的情感把乌鸦隐喻成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孩子,“To him a friend's a fri end”,用友谊来表达他关系中最强烈的是友情。
坡用朋友和乌鸦一起安宁睡眠的景象,来抒发友谊中最深情的关系,他把友情描绘成一种只有朋友才能体会的无价值得情感。
再次,坡在这首歌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抒情色彩,主要体现在诗歌结构上。
坡利用音节,韵律以及个别词汇来把这首歌写得温馨浪漫,像是“He stares in adoration”以及“In slumber at rest”,他的这些文字把一切的情景完美的描绘出来,整首歌的韵脚给人一种安和的感觉,使人的心情感受与乐意的优美。
总之,《乌鸦》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氛围的营造,抒情的色彩,友谊的叙述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爱伦·坡在这首歌中采用了独特的写法,给人一种宁静而浪漫,充满友谊而又柔美的诗意。
整首歌把温馨而可爱的孩子,象征自由与友谊的乌鸦,以及抒发友谊最深情关系的安息景象进行抒情表达,让人感受到友谊中最强烈情感,是一首有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经典篇章。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随处可见。
翻译和阅读这些经典诗词需要很强的互文性鉴赏力。
同时,互文性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灵感。
在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虑不够,没有将其恰当地体现或简单将其删除,就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首先要通过语境分析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具有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引起的联想及独特的感情评价,最后精心地选择翻译策略,可采用直译,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意象;互文性;古典诗词;翻译―意象‖一词既是一个美术学术语,又是一个文学术语,在古今中外的文论和译论中被频繁地使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象说萌生于先秦。
《周易》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意象的概念运用到文艺美学中。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1]文化意象是记录文化的语言符号,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精华。
在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它们在人们的语言和文学艺术作品里不断地出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并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译介学》中,谢天振提到文化意象可以是―一种植物,实有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兽,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甚至可以是某个数字。
‖[2]181―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通常形式简短但寓意深刻,在不同民族中都被看成是可涵盖一切文艺形式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形式。
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因其多种多样的文化意象,可谓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些文化意象还负载着极为强烈的文化意义,相当大一部分与本民族的传说、典故、比喻、成语、谚语和风俗习惯等等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唤起本民族的文化群体中人们非常强烈的文化认同,对他们来说,联想意义与意象本身融为一体,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互文性。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乌鸦意象研究作者:张昊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意象的使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普遍的现象,巧用意象能够使诗词显得生动易懂,韵味无穷。
乌鸦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但其所代表的意义却常有变化,这主要是由乌鸦自身的某些特质和人们审美的变化所造成的。
本文旨在结合具体诗句与词句,分析乌鸦意象从古至今的不同含义,加深认识在诗词中运用意象的深刻作用。
关键词:乌鸦;意象;变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41、绪论“意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该词原为哲学概念。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通过整理与阅读参考文献,发现大部分论文是对乌鸦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并没有结合具体诗词分析乌鸦意象在诗词中的内涵,结合具体诗词来剖析乌鸦意象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原因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意象的使用是中国古诗词中重要的部分,乌鸦意象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常用意象之一。
意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审美过程。
本文通过研究乌鸦一向在不同时代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来进一步探究在旧体诗词中把握意象使用的方法及其内涵。
从而使今人创作旧体诗词时,深化理解“乌鸦”这一意象的含义。
此外,“乌鸦”这一形象在在当代经常被赋予消极的含义,例如今人认为乌鸦是“凶兆”、“恶鸟”。
通过研究乌鸦意象从远古时代的分流到两宋以后合流的过程,管窥乌鸦文化形象的变迁,可以让人对乌鸦的文化形象更加丰富,不再仅仅局限于其消极的含义,这是本文的文化意义。
2、将乌鸦作为消极意象的代表2.1乌鸦作为消极意象的概述《诗经》中“莫赤匪狐,莫黑匪乌”这一句是讽刺卫国的君臣作恶多端,奸佞邪恶,乌鸦代表着负面的意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乌鸦意象探析
冯静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乌鸦意象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具有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东
西方文化对乌鸦的不同态度表明各民族文化中的乌鸦意柬有若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
同时,东西方文化赋予乌鸦的感情色彩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又存在许多相通之处。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冯静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语部,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文学中“水”意象的认知解读 [J], 张靖宇
2.简析中外文化中的乌鸦意象 [J], 陈梅;王孝杰
3.舌尖上的文化表征r——探析中国当代电影中的饮食文化意象 [J], 师景
4.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J], 陈静
5.试比较中西方城市意象及其精神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J], 覃丽娟;曾志伟;袁清;易
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