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2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1. 咱来聊聊中西方爱情诗歌呀。
西方的爱情诗就像那热烈燃烧的火焰,直愣愣地就把爱给袒露出来。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Shall I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这比喻直白又大胆,就像西方人的性格,爱了就大声说。
可咱中国的爱情诗呢,那是含蓄得像藏在雾里的花。
李商隐写“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爱在心口难开,就这么含含糊糊地暗示着,这是不是和咱东方人的内敛有关呢?2. 西方爱情诗歌有时候感觉像是在舞台上的表演,特别有戏剧性。
像拜伦的诗,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强烈的情感波动。
他写爱情的时候,仿佛把自己的灵魂都撕裂开给人看。
咱中国爱情诗呢?像是涓涓细流,平静又深远。
比如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思念就这么悄咪咪地在心里蔓延,没有那种狂风暴雨般的汹涌,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深情,你说这差别是不是很有趣?3. 西方爱情诗好多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爱情。
像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我是怎样地爱你?诉不尽万语千言。
”哎呀,这爱的表达那叫一个毫无保留。
咱中国的爱情诗呢?很多时候是两个人之间的小秘密。
就像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那种爱啊,都在眼神和默默无言里了,不需要大声宣告,这种差异你感受到了没?4. 西方爱情诗歌里的爱情啊,像是盛开在阳光下的玫瑰,艳丽又刺目。
爱得光明正大,恨也明明白白。
像普希金的诗,写爱情的时候充满了那种热烈的追求。
而中国爱情诗的爱,就像梅花在寒冬里独自芬芳,默默散发着幽香。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爱就这么悄悄地在心底生根发芽,这种对比是不是很明显呢?5. 西方爱情诗的爱情观好像很直接。
就拿但丁的诗来说吧,爱就像是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目标明确。
他们的诗里经常有对爱情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
咱中国爱情诗呢?爱情更像是一种生活中的调味品,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
像秦观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浅议中西爱情诗之异同XXX作者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1102班内容摘要1: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 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
虽然中西爱情诗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键字2:爱情诗中西方爱情异同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诸多感情中的一种,它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
中国和西方,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本文就浅议一下中西爱情诗之异同。
(一)中西爱情诗之三个共同点3中西爱情诗有许多相同之处。
中外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出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礼赞,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西爱情诗的共同特点。
1、中西诗人都善于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4爱德蒙·斯宾塞《美啊,我的恋人》节选是这样写的:美啊,我的恋人,当你偶然看见她那美丽的金发在微风中波动;美啊,当她那红润的脸颊似玫瑰吐艳,当她的眼中闪烁着爱的火种。
美啊,当她挺起丰满的胸脯,像满载珠宝的航船。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把所恋的对象描摹得多么细致,从金发到脸颊到眼光到胸脯,将恋人的美貌与神态细细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再以崔护的《题城南庄》为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人面”、“桃花”互相关合,十分新颖微妙。
春光中的桃花是光艳美丽的,而“人面”与“桃花”竟能辉映,这就足见这个姑娘是多么青春焕发、光彩照人了。
一个“红”字,不仅写出了花和人的娇美的颜色,而且传神地描摹出姑娘见到陌生男子时的娇羞神态。
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生色的美丽景象和热烈温暖的气氛,为初次相遇的青年男女藏在心中的爱意和激情作了很好的渲染。
2、中西方爱情诗中都有以物传情的传统5《诗经》卫风中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汉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对比分析汉语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同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汉语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
首先,汉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一样,都是代表作家对生活、情感、社会等问题的表达和反思。
两者都承载着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其传递给读者。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追求真实、感性和美的表达,以此来传递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思考。
然而,汉语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古典诗歌更多地强调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古代的诗人们常常通过对经典典籍的借鉴和古人诗篇的模仿来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传统的延续不仅体现在文学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上。
相比之下,现代诗歌更加注重个性与创新。
现代诗歌的诞生与科技、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现代诗人们借助现代技术的进步,如印刷术的普及和新闻传媒的发达,使诗歌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交流。
这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渠道和更大的创作自由度,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古典诗歌通常采用韵律工整的诗体,如五言、七言等,注重修辞的精细化和形式的规范性。
现代诗歌则更加注重自由度和多样性,多采用自由诗和散文诗的形式,摒弃了规定的韵律和规范的字数,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在主题内容上,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也有所不同。
古典诗歌常常以山水、花鸟、季节、友情等为主题,追求写景描绘和抒发感慨;而现代诗歌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个人情感和人生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诗歌通过对社会、人性、生命等问题的关注,呈现了更加真实和复杂的世界。
最后,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摘要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怀的体现。
它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引言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等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来阐释它们之间的异同:一、中西诗歌的渊源与诗歌传统上的差异。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它开始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千百年来,我国的诗歌一直沿着这个传统曲折走来。
从《诗经》、《楚辞》、汉魏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戏剧、散曲等几乎都是抒情诗篇,可纵观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却鲜有叙事诗篇,而史诗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听说在我国的西藏、蒙古等地区发现了长篇的叙事史诗,现在正在加紧整理发布,心里甚是高兴。
可是,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历史进程中,却少有人知晓,发掘和利用的太晚,对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变化影响可能是甚微),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相同点:中西山水田园诗在赞美自然、愉悦自然、表现个人际遇、思考人生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不同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山水田园诗在主题上往往侧重于政治和历史,而西方自然诗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1 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共同主题1.1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自然的优美和壮观、为自然唱赞歌。
白居易的《暮江吟》和霍华德(1517-1547)的《春》就分别写出了秋夜的迷人江景和春天的妩媚可爱。
在表现自然的壮观方面,中国有很多描写五岳、长江、黄河、落日、孤烟的诗歌。
美国诗人加兰1860-1940 也写过《山岳是沉没的勇士》每座山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像士兵一样勇敢而庄严/它们将森林环抱在脚下/并高高地撑起苍穹/把山的磅礴气势写出来了。
1.2.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愉悦之情乃至归隐思想。
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以及华兹华斯“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高高地漂浮在溪谷与山庄”《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无不反映出作者的隐逸心态。
1.3.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个人的际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写思乡情怀.。
阿诺德【1828-1888】《多佛海滨》抒发了自己的忧郁之情。
1.4.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
杜甫登临泰山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尔德悲愤地离开祖国,在目睹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瑞士的文化和风景后,他不禁心情振奋,决心做自由的卫士了。
1.5.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济慈【1795-1821 】《蝈蝈与蟋蟀》从鸟的叫声中发现大地的歌声永远不会消亡,进而阐述了“美是永恒”的观念。
2 中国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政治和历史。
从诗歌《西风颂》小议如何理解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
“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而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凝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而诗歌的语言更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帮助我们理解两种文化。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从而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西风颂》中由于中西所处地域的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许多对待人生保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在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用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西风颂》(Odeto the WestWind)中的人,估计就不是很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是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了。
不同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又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从而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
这些文化差异都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是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寒冷凛冽的。
但是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正好相反,英国西边是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所以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西风的讴歌:“It‘sawar mwind,the westwind,fullofbird’s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WildSpirit,whichart moving everywhere;Destroy erandPreserver”(狂野的精灵,你是破坏者,又是保存者)。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推崇。
然而,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却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中西方的诗歌。
一、韵律与格律中西方的诗歌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的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如英语诗歌的iambic pentameter韵律和德语诗歌的六十牙韵律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以格律为主要特征,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格律。
二、意蕴与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诗歌在意蕴和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西方诗歌的表现比较自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将诗歌看作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强调意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形式的精湛性。
三、词汇和表现方式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诗歌的使用频率和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对于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日常用语、科技用语等等。
而在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运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古代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古诗词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诗歌在表现形式、韵律和格律、意蕴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个国家的诗歌都有其独特性,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后的汉语学习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中西方诗歌的理解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文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
以中西方文学为例,其异同之处不仅是文学形式和文学系统层面的差异,更是心理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一、文学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学的文体和形式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是孤立字体系,语言形式多为象形文字,思维方式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意象的联想。
因此,中国文学在文章结构和词汇语法上追求意境化和曲径通幽,凸显出一种内敛而不失深刻的思维风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才子”,不仅展现了才华横溢的形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文化的流失和人物命运的无情。
而且,在中国文学中,历史人物常被书写为完美的英雄,并賦予了一定的道德底蘊,彰显出了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道德准则。
西方语言形式则更向语音文字系统和语用学方向发展,以语言的规则和语境的联系为主要线索,在文章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更加追求科学化和精准化。
在英美文学中,与中文文学中的关注人物命运、情感的小说、散文二者有所不同,较多地关注社会、哲学、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如《红字》、《1984》、《简爱》等名著寓意深刻,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意识和文艺表现更加自主,强调个性的独立和寻求灵魂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的差异除了文学形式,在文化模式层面上,中西方文学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所差别,一方面是由文化背景所规定的。
在中国,“天人合一”、“礼教制度”、“人我关系”等重要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在价值认同、及人际沟通中的固有思维模式。
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更强调内修而表达,倾向于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人类命运的无常,以此呈现人类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一种信仰。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着重注重现实的认知和方法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理性,不注重道德伦理的探讨,偏向于解构操作和寻求技术措施的出路。
这也影响了西方文学的艺术导向和艺术带头作用。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关键信息项:1、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西方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中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中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西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中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中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11 中方诗歌起源中方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英诗歌比较——从诗歌角度看文化差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主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并能让他人能同样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
中国的诗歌历来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为其标志特征,西方(这里主要讲英国)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
中西的诗歌在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对于学习诗歌的人来说不可以把自己的视野放得太狭窄,在横向和纵向中不断的比较从而完善自己。
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中英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诗人,如胡适、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曾译介过雪莱、济慈(John Keats)和惠特曼(Walt Whitman)等诗人的作品,并受其启发,于“五四”新文学时期,兴起新诗运动,极大地深化了中国新诗的思想内涵。
如当代中国的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的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诗歌没有国界,但诗人们都善于借用山水等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几乎同时成熟于晋宋之际,至盛唐兼并合流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西方的自然抒情诗是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产物,是西方诗坛一株惹人注目的奇葩,二者都是诗人们回归自然的产物都以追求自由、寄意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主观情像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分别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产物,受不同哲学思想美学传统的影响,又在诸多方面迥然异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主要以自然抒情诗闻名于世的诗人有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
1 中西山水诗歌的相似性首先,人们在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心灵回归到最初的自然和纯净,忘记世俗的一切,沐浴在这种天然纯净的田园中,诗人用自然的美来驱赶心中的烦闷和庸俗,用山水田园美景去抒发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世俗地位、权利、金钱的激烈争抢和尔虞我诈时,觉得只有心向自然才能感到到片刻的心理安宁。
因此,向往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中西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其次,中西诗歌都可用来借景抒情,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抒1/ 4情模式,如:在表现欢乐之情的中诗中,诗人常用艳阳和鸟语花香,在表现哀伤之情的诗歌中,常会用衰草、残月、枯荷等景象。
英诗表现欢乐之情的景象常有燕子呢喃(swallows twitter)、蟋蟀歌唱(hedge-crickets sing)、群羊欢跳(lambs frisk)、牧笛悠扬(shepherds pipe)、布谷鸟欢叫(cuckoo)等,而表现哀伤之情的景象则有丧钟(knell)、墓地(churchyard)等。
2 中西山水诗歌的差异性2.1 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不同中国诗人主要是以自然与官场相对,自然视为安息灵魂、完善生命的理想之所。
因此,在自然中寄托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怡悦之情,二是不入流俗遗世独立的孤傲之志。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不同的历史传统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中:《诗经》《楚辞》诗言志土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 “公刘” “绵” “皇矣” “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丰华瞻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
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
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
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中西方诗歌差异浅谈作为最高语言艺术,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诗歌有什么差别呢?从内容来看,西方诗歌叙事性较强,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基》、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17世纪的《失乐园》, 18世纪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都是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叙事诗。
而且其主题宏大,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乃至是人类命运的,主人公不是神灵就是英雄。
相对于此,中国诗歌中抒情诗的比例相对较大。
由《诗经》,《楚辞》,《离骚》到唐诗宋词,一般都是抒发心中感情的,主角大多数是生活中平凡人物,精致小巧。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
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
这使中国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而是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并进行歌颂。
但西方文化建立于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上。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
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得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蕴含其中。
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即是西方诗歌多以揭露为主,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中西诗歌的差异
一、情感表达差异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居易也曾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之叹。
除了思乡之外,“月”在中国文化中,也用于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而这种
爱情也通常是消极的,情人之间的离愁别怨占了大多数。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他在《赋得自君均出矣》,则写道:“思君如满月,夜夜减轻辉”。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月的形象则绝不是跟离愁哀思相联系的。
月可以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
根据希腊童话,根据希腊神话,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爱上了美少年恩底弥翁,为了永葆他的青春,她使他永远睡眠于拉特摩斯特山上,而每晚前去与之相会。
尽管是传说,但月亮女神与男女恋情之间的特殊关系在西方诗歌中却常常得以提及。
二、诗歌意境差异
意境对西方人欣赏中国诗歌所造成的障碍无疑是巨大的。
更倾向于精准思维的西方人在面对中文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时,往往显得有些无措。
就拿《春晓》一诗的翻译来说吧。
Tr. Witter Bynner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为“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孟浩然在这里真的是在想花骨朵落下来了多少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许渊冲对此诗的译作是“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显然,这种译法更得原诗的精髓。
就算西方人领悟了意境之后,在将意境联系到诗人的境况这一步上仍然可能会遇到麻烦。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红楼梦》中的《葬花辞》。
David Hawkes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译作“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而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则是“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David Hawkes在这里的确明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如果忽略掉fall这个词的使用的话)的意境,但他却没能将该意境联系到葬花的林妹妹身上去。
林妹妹看到空中飞舞的花瓣,看到地上的残红,情不自禁感伤起自己的身世来。
那地上的残花在她的心中便化为了她自己,没人怜惜,没人牵挂。
而David Hawkes在这里却将第二句放在了第一句的一个附属的位置上,这毫无疑问是有些主次不分了。
林妹妹的感伤以及自怜自艾更是一点也体会不出来了。
三、传统文化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所在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西方的基督教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彼岸世界。
西方诗人们也把它看成了一切生命的最后安顿之所,现世人生只
不过是永恒长河中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
浪漫派诗人容易激动,然而即使是在他们最为激动的时候也并未完全为情感所俘虏,多多少少还是免不了静观的色彩。
即使是在他们的入世色彩很浓的诗篇中,仍然保留着超脱凡尘的终极追求与关怀(ultimate concern)。
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的诗是“强烈情感流溢之后静忆”所得。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也就是说,在情感翻腾之时不写,而是到了有一定心理距离之后,平心静气时才去写的。
从这一点上看就与中国的诗人们大相径庭。
中国的诗人或文学家往往都是在灵感来临时一气呵成的,容不得片刻拖延。
如果你苦心经营,反而“淡而无味”。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估计这首诗也是诗人写出好诗后的偶然体会的现场纪录。
清代梅曾亮认为:“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
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明代谢榛也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
”南宋诗人戴复古也说:“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
”……。
诚然,中西文化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这种差距对西方译者欣赏中文诗歌,并将中文诗歌独特的美介绍给西方读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但这并不是说中西文化之间就是对立的,难以理解和逾越的。
我们也能在许多西方诗歌中看到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影响。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文诗歌简洁,意境幽远的特色被一些西方诗人吸收,给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色彩。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
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跟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文化思维有关。
但这种不同随着双方之间交往的增多而有了一定程度的消除,乃至融合,但却不可能趋于一体。
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在诗歌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